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市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 17: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市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摘要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聋校听障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方法、交往能力、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等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听障学生的一些心理现状,并根据此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听障学生  心理健康  
   A survey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hearing handicapped students
in Wu Han
The 15th important title of Chines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The study about 3rd handicapped stud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riter: Gin Guohua,43003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aspects of the hearing handicapped students in the  school for the deaf in Wu Han, including their general condition、learning method、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conception of one’s life and ideal viewpoint. Those come from a survey on the reality conditions of hearing handicapp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writer draws a conclusion from the hearing handicapped students’ psychology conditions and puts forward a lot of useful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those students.
Key words  the hearing handicapped,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一 、调查背景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全国基础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有丰硕成果涌现和新的科研成果问世,倍受国人瞩目。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显得较为“平静”,甚至反差明显。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从总体上来看是一个弱势的困难群体。从个体上来讲,由于存在着先天或后天的物质基础不足与残疾,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健听学生相比较均存在较大的困难。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应受到我们的关心和重视。为了解特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武汉市听障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武汉市第一聋校、武汉市第二聋校15—20岁的听障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武汉市第一聋校整群抽样;初中段60人,高中段60人〈男生80人,女生40人〉,武汉市第二聋校分层抽样;初一18人,初三15人,高一25人〈男生20人,女生38〉,)1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表

年    龄 n %   
总数 男 女     
15—17岁
18—20岁
20岁以上
∑ 88
74
16
178 43
46
11
100 45
28
5
78 49.44
41.57
8.99
100  
(二)方法  通过实践和分析并参照相关研究文献,拟编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有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方法、交往能力、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等5套111题。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由学生家长填写,另外4套问卷的填答均采用不记名方式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场合由学生单独作答。发放问卷178份,由家长填答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回收126份,回收率70.79%,由学生填答的基本情况问卷回收144份,回收率80.90%,其它3套问卷回收178份,回收率100%。我们还采用了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召集了不同学段座谈会三次,个别访问20人。
三、结果分析
(一)武汉市听障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位听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丧失是听障学生显著的生理特征,他们从小(有的甚至从娘胎来到这个世界时起)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而造成听障的原因既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药物中毒或其它因素。分布情况见表2:

表2※1  位听觉功能损失年龄及原因统计表

失听年龄 N % 失听原因 n %   
0—2岁
2—4岁
4—6岁
6岁以后
         ∑       114
11
5
14
144 79.17
7.64
3.47
9.72
100 先天遗传
怀孕服药
药物中毒
意外或其它※2 14
15
92
23
144 9.72
10.42
63.89
15.97
100  
从家长与学生填答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中我们得知:失听年龄在0—2岁年龄段百分比最高,达79.17%,失听原因的分布是:遗传占9.72%,因在母亲怀孕期间使用药物中毒致聋的占10.42%,其它(包括意外事故或不明原因等)占15.9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是0—2岁年龄段是失听年龄的敏感期。因生病使用药物中毒而致聋的占大多数,达63.89%。是失听的主要原因。位听觉功能损失的程度见表3:
表3※3  位听觉功能损失程度统计表

听力损失分贝 中国标准 ISO标准 WHO标准 n %   
26—40
41—55
56—70 重听
二级重听
一级重听 轻度聋
中度聋
中重度聋 轻度聋
中度聋
重度聋 1
10
11 0.69
6.94
7.64   
71—90
90以上 聋 二级聋
一级聋 重度聋
极重度聋 严重聋
极度聋 33
89 22.92
61.81   
         ∑       144 100  
※1、※3: 表2、表3以回收学生问卷数之和为主,学生问卷作为家长问卷的资料补充,且不重复统计。
※2:本项包括至聋原因不明13人。
调查显示:1983年—1988年间是因生病使用药物中毒而听力损失分贝最严重的时间区间,高达74.12%,其中极度聋(一级聋)达61.81%。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耳聋这个不争的事实残酷地摆在他们的面前,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好或很好占10.11%,一般占38.20%,较差或很差占42.13%。卷面告诉我们,虽然他们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他们在家庭中同样享受着平等与爱,享受着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呵护。“我特别爱他,甚至超过其他子女,因为将他生养成这样是我心中永久的痛,我要补偿他,尽全力抚养他。”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心声。同时64.04%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自食其力。”在对孩子的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到欣慰的同时,又对他们不同程度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卑、敏感偏激、自闭孤独、交往困难、学习困难等心理状况感到束手无策。
(二)武汉市听障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听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健身强体的本领,学习专业的技能。为了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获得良好的外部硬件支持的同时,还必须有过硬的内部软件相匹配才能达到目的。这里说的内部软件是指学生的主观个体。而在主观个体诸多因素中心理素质又是至关重要的,起着驱动和调节的作用。为此,我们从听障学生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困难、自我评价等学习心理进行了调查。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有52.81%的同学表示要上考大学,有35.96%的同学是为了将来找好的工作,还有7.87%的同学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可以说近90%的听障学生学习目的首选是就业。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同伴的处境与遭遇等现实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影响着他们,这样的目的选择正是他们内心朴素的表白。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习惯的养成既有利于目前的学习,也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听障学生(初、高中段)71.91%能够课前预习,62.36%上课能认真听(看)老师讲课,50.00%能够及时复习,能按时(包括延时26.40%)独立完成作业占71.91%,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另外做一些新习题的有30.08%,有28.09%的同学经常阅读课外书籍,51.69%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80.02%的同学认为自己上课控制注意力可在30分钟以上,以上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经过6—9年(初中),10—12年(高中)的学校学习生活,多数同学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适应学习。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由于生理的缺陷和多种条件的制约,他们这些良好习惯的质量与效率则是需要我们“领导”和培养的。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听障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是我们特教工作者走进耳聋学生心灵深处的金钥匙。听障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性表现出了耳聋青少年较显著的心理特征。这里我们不妨首先看一看他们对各科目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语文学科、美术学科、数学学科分别名列前茅,(70.22%、61.80%、50.56%)依次分别是外语(46.63%)、体育(44.38%)、信息技术(38.76%)、历史(31.46%)、政治(30.90%)。他们对各科目的学习有较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这些选择和倾向与听障学生的身体物质基础及今后择业取向相关。另外在课外读物方面他们对文学作品、卡通漫画较偏爱,其次是报刊杂志和科普文章,在业余生活方面他们感兴趣的是看电视、玩游戏(上网)、逛街等。所有这些表现,基本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切实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兴趣。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不等于一帆风顺、大功告成。在学习中听障学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展开回收的调查问卷这些亦跃入眼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的困难与压力主要来自二个方面;其一;自身的物质基础所至。位听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丧失使他们学习和采集信息的通道不畅,他们认识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感觉,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语言能力差,思维活动长期停留在形象和感性的水平上,仅靠事物的形象支持,抽象能力弱,逻辑思维水平偏低。在问卷中具体反映为“教学内容难度过大(32.02%),看不清(难理解)教师的手语(29.21%),基础差,讲得过快(33.70%)”。其二;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相适应,家长的期待与相互间的激烈竞争使他们感到了压力;在初、高中阶段,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负荷。因而74.7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较大。57.87%同学感到学习很吃力或力不从心。
对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面对学习上诸多的困难和较大的压力,他们的自我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和自信的。问卷告诉我们;有64.61%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习比较努力,有42.69%的同学认为自己综合学业成绩在良好等级以上,还有30.90%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还需要加倍努力,学业成绩有待提高。这些数据与我们日常跟踪考察的实际较为吻合。
(三)武汉市听障学生交往心理的分析
我们从听障学生的社会交往、学校交往、家庭交往及交往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依据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作以下分析:
社会交往相对听障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是和健听学生的交往,他们渴望且非常愿意与健听学生(人士)交流(59.55%),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手拉手、献爱心、……”等社会实践与交流活动。通过这样形式的交往与交流,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体验了真情,结识了朋友,收获了友谊。其中54.50%的听障同学有健听朋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0.45%的同学不愿意和健听学生(人士)交往。这其中不排除自卑、自闭、孤独、自感交往困难等心理。
学校交往是听障学生交往的主导部分,学校是他们目前理想的栖息地,同学之间没有因语言障碍而感到歧视,没有因思维的幼稚而遭到白眼,没有因生理的缺陷而受到侮辱。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讲大家平等相安。有87.64%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同学之间相处较好,(21.35%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同学之间相处很好) 92.70%的同学有二个以上好朋友,43.26%的同学感觉在班集体中生活得很快乐。认为在班集体中生活得不快乐或不一定的分别占23.60%和25.28%,也有15.73%的同学答曰“不知道”。相对来讲,宽松而安全的氛围使他们对班级这个集体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宿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对于他们的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既严是师(严肃的占14.04%),又是长辈(和蔼的占43.82%),更是益友(风趣的占47.75%)。即使自己犯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表示虚心接受并改正(占72.47%)。表示“不理他,继续我行我素。”(5.62%)或“不一定,”(20.22%)也有人在。但这不会影响师生和谐的交往和交流。也很少派生出紧张的师生关系。
家庭对于听障学生来说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他们最亲最亲的人。自从位听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至聋的事实确立之时,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治病或康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四方求医,八方问药。哪怕有一线希望都从不放弃,甚至不惜举债、变卖家产来支撑。父母的操劳他们历历在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父母的感恩心理日趋强烈,虽然不能用华丽的言语来表达,但朴素而实在的情感确实令人感动。这些是我们在进行的个别访问与座谈中采集到的信息。他们若获得成功或遇到挫折或感到伤心时,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父母(42.13%),其次才是同学、老师和网友,而且他们觉得与父母能有很好的交流(52.81%)。在分析与父母很难交流(13.48%),一般(27.53%),不愿意交流(3.93%)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往困难所至,而与其本质相关不大。
听障学生的交往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交往的意愿逐渐下降,对朋友的信任程度也不是很高。由于语言基本丧失,与健听学生(人士)交往时52.25%的同学以笔谈方式为主,也有53.93%的同学选择面谈方式,而48.88%的同学运用上网的方式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平台,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了因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口语交往困难,这种在心理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的交往方式深受他们的欢迎。
(四)武汉市听障学生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的分析
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精神支柱的重要内容之一。听障学生在这些较高层次心理品质方面概念虽然比较模糊,但他们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一些的观点和表现亦能说明部分问题;问卷显示30.90%同学觉得社会对聋人比较尊重;认为社会上的一些人对聋人总有好奇感占40.45%,有28.65%的同学表示聋人会受到歧视和被瞧不起。也就是说69.10%的同学认为聋人融入社会比较困难。这些可说明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一是社会上确有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同学身上发生过,使他们难忘切肤之痛,进而形成思维的定势效应。二是听障学生本身对有些事物的观察还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认识本质,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而在大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听障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其成人成才的基础,在他们的心理形成与发展阶段打好这方面的基础至关重要。调查显示;他们在“拾金不昧(53.93%)、学雷锋做好事(72.47%)、不偷拿别人的东西(69.66%)、在公共汽车上主动为他人让座(85.39%)、……”等基本公德方面表现较好,有较清晰的是非观念。在为他们的这些表现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剩下的百分比。在回答“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命题时,有35.39%的同学认为是在于奉献,认为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占50.56%,认为在于索取占10.67%,他们觉得实现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是个人家庭幸福(60.67%),有44.38%的同学认为为祖国建设出力、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这些回答无对错之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但是我们认为为祖国建设出力、实现自我价值应是前提,个人的家庭幸福也应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这样的引导是有必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听障学生学习心理、交往心理、人生观及理想倾向等方面的调查,我们认为在这些方面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来说是较好的。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得出结论说听障学生的心理很健康,相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达不到平均水平。所以,消除不良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是特教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的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选准突破口,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听障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其生理缺陷(听力与语言残疾)密切相关,而语言康复教育是聋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如能取得突破,无疑对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形成有力的支持。在国内语言康复工作上海、广州等市的聋校走在前列,在我们武汉地区二聋校基本形成经验。因而我们认为在我市聋校(一聋校、二聋校、新洲特校、黄陂特校、江夏特校、蔡甸特教班)配齐配足语言康复训练必要的设施设备,进一步推动和强化语言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工作,彻底摒弃“十聋九哑”的旧观念,着实做好经验的推广与应用,最大限度地畅通他们的语言信息渠道。这是我们所说的基础之一;基础之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武汉一聋校已列入全国“信息技术实验聋校”,其他几所聋校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拓展听障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二)加强师资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师德的优劣、业务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密切相关。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聋校确实重要。但具体实施时又很茫然,无处下手,感到力不从心。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事,自己除了上好课以外不必劳神费力。所以我们认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武汉市特教的师资培训基本上是纳入普教范畴,这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具有显著业务特征的诸如特教理论、康复语训、职业劳技、心理健康……等等培训应该“单列”。同时还应内培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的方式进行。对外可通过互连网或走出去摄取国内外先进的特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与模式,对内可充分发挥区域大专院校、骨干特校的优势,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特教的师资培训制度,且通过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来检验培训的效果。使广大的特校教师都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
(三)更新理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
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是我们经常探讨的话题;我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办学理念中函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听障学生如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好处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高。我们经常提到的海伦·凯勒、张海迪、邰莉华等个案就是有力的佐证。如果还是停留在“多一双筷子”的养护理念上,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的理念必须更新,使之适应时代与事业发展的要求。
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理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自己的特殊性,照搬普教的模式出路不大,必须从听障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才能收到实效。这里我们提议: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配备充足的专(兼)职教师并持证上岗,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开辟或巩固心理辅导室、晨检、班会等阵地,定期组织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以及成果展示,肯定先进的经验与模式并通过网络形式推广,鼓励和表障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抓面(心理健康教育)落点(心理辅导),推陈出新。
在获得这些基本的教育行政保障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掌握听障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发生(妊娠期、婴儿期)、形成(幼儿、少年期)、稳定(青、壮年期)和自然衰老这四个阶段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形成(幼儿、少年期)时期,对于听障儿童来说,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生活上需要更多的照顾,其父母必然会对其采取更多的限制性、保护性抚养方式。进入学校以后,学校也常常沿袭这种教育方式。由于听力障碍和口头语言能力的缺失,使他们不得不更多的通过察言观色,注意他人的手势和体态来获得信息。这样的认知特点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的起点是不高的。因而,创新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就更加有必要,我们认为: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班级的班额有利条件(聋校的班额为12—14人),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来进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模式,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同学。
(四)呼吁社会,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任何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细胞,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社会上还有许多对特殊教育不了解,对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知知甚少。向社会呼吁,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市教育局在这方面高瞻远瞩,超前运作,在“校长论坛、爱心义演、助残日、同在蓝天下……”等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中,不遗余力地宣传特殊教育。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作为各基层聋校在配合市教育局宣传的同时,也应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介等各种渠道来宣传自己,展示自己,争取社会。在宣传中受到教育,在展示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特教事业,都来关爱残疾学生,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能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享受社会。
(完稿2003 — 6 — 28)
参考文献
1于葆等《运动解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              
2张家强、万小南主编:《残疾人心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11月。
  3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主编《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年5月
4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五月刊。
5杜向阳、李寿欣《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认知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1期,总第33期(季刊)36页
6张建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394页。

本文获“健康杯”全国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三类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
[信息作者:金 国 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7:39 , Processed in 0.0931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