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研究,走出误区,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1 07:2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强研究,走出误区,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钱秋元   

各位家长:
    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各位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探讨家庭教育中心一些热点话题,我感到很高兴,机会难得。我来自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同广大师生、家长有过很多工作联系,也形成了我对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以下谈出来仅供各位参考。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座的家长都是年富力强,事业有成,我想大家在干革命工作的时候,在谋划自身发展的时候,也一定会高度关注子女的教育,因为对任何人而言,工作都只是退休前的经营;唯有家庭才是真正一生的事业。有这样的说法:
    幸福人生三要素:生长在和平年代;生长在温暖家庭;受良好的教育。
    一幅对联概括家庭关系: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母女爱浓,酸甜苦辣人生。
    的确,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承担着蓝天的角色,以博大的胸怀,托起孩子的未来,指明人生方向;母亲承担着大地的角色,以细腻的情感,担负养育子女的责任,呵护他们成长。父母对子女之爱博大精深,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心理属性。
    好学校是学生永远向往的地方,它并不在于楼房高不高,房子漂不漂亮,而在于校风好,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当出色。同样的,圆满的家庭都是家庭和睦,父母相敬相爱,子女成才听话。所以说,会生活的人注重装修婚姻,不会生活的人只装修房子,忽视真正的家庭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当今城市的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处在大人们太多的呵护与关爱之中,从小就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舆论期望所包围,使得独生子女产生了明显的人格倾向。太看重自己而忽略他人,太注重得到而忽略付出,太注重眼前而忽略将来。主观上他们感到自己是成人,有能力、有气魄,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监护,渴望被人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尊心;客观上,世界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缺乏自制力。
    可以说,各位的子女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在关键时期。家庭应该有一种理性之爱,应该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让他们在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基础上成人、成功、成才,而绝不可疏忽大意,放任自流。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不能看作简单的加法,而应是乘法的联系。若有一方为零,满盘皆输,全功尽弃。最典型的如马加爵案。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竞争时代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成天为工作、为生活奔波,学校里一天到晚上课抓学习,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有时无处倾诉,无人知晓,甚至无人化解,使问题持久隐蔽,越积越多。大多数家长虽有教子之心,但对未成年人心理研究不够,往往用老标准要求,用老办法教育,这就如同看病拿错了脉,开错了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溺爱型:过分关注,过于爱护,全家人围着孩子转,生活上大包大揽,要啥给啥,说怎样就怎样,动不动帮孩子"讨说法"、"摆平衡",结果,使得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老师说不得,家长也碰不得。(舒博:迟到、骄娇二气,懒惰,身体合格了,文化成绩、思想品德达不到标准)
    2、高压型:与大包大揽伴随,父母对孩子形成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不是抱怨不急气,就是拿别人的优秀孩子作对比,父道尊严。家长不能蹲下来和孩子倾心交谈,没有读懂孩子的内心,教育缺位,要么是喋喋不休的大道理,子女难以接受;要么是不绝于耳的怒骂训斥,造成学生人格自卑,产生逆反心理。
    3、放任型:父母缺少责任心、失去耐心,既然管不了,干脆放任自流,弃之不顾,或者简单地把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最终造成学生性格孤僻、性格内向,如野马脱疆,不受纪律的约束,不能融于集体。
    三、介绍家庭教育中几种常见方法
    1、感情投资,平等交流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需求冷漠,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已经成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社会处在转型时期,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失衡、个人的不健康心理。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父母易发怒的程度要比美国父母的高出30%,严厉程度超出50%,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坐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相互情感交流多一些,能使家庭更快乐、更幸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亲情与温暖是青少年心灵发育的温床,是学习和生活的原动力。我校2002届郑睿高考667分,录取到北大。他的家庭美满和谐,母亲温柔贤惠,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做好孩子读书的后勤保障工作;父亲达观明理,常常抽出时间和儿子谈心。开始是单向引导,后来是平等交流。常常在晚饭后一起散散步,一起看新闻联播,讨论社会上的奇闻大事,不是为了寻求刺激,其实是有意识地给郑睿思想减负,让他轻松一点。正是宽松的家庭气氛给了郑睿一个健康生活的环境,两代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更是让他茁壮成长。
    2、大处着眼,德才并举
    可以说,每一个有成就者的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父母,每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后面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母。父母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以德为先,切记:成才先成人,无德不成才,只就学习抓学习是不行的,因为任何良好的成绩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品质、习惯和方法。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母亲谈到儿子成长的经历,有五个重要因素:①立志报国,对理想执著追求;②事业心强,肯吃苦,做事有股子韧劲;③勇敢创新,勇于向新事物挑战;④自信,这是关键所在;⑤责任心强、集体感强,乐于助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能抓住本质,往往只盯住分数,只做"衣食父母",关注孩子的物质层面。其实,有求必应是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骄生惯养,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只会增加负面影响(陆家街一家长坦护孩子,致成人命,家破人亡)。
    真正负责任的态度是多从正面鼓励,"好孩子多半是夸出来的",连我们成人都要"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这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事:四块糖果奖学生。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另一同学,被陶校长发现制止,并让他放学时来办公室找他。陶行知口袋里装了四块糖果。给第一块:因为按时来到办公室;给第二块:听从劝告,没有继续打,尊重校长;给第三块:了解到打的学生调皮,欺负同学,表明你正直善良、有斗争勇气(此时王友痛哭流涕说:我错了,我不该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给第四块:能正确认识错误。后来王友成了一个大才。
    3、维护形象,以身示范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教育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家长的道德观念、言谈举止对子女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父母要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以德教子(朱德《母亲的回忆》),从自身做起。
    当前,有个别家长缺乏德育动机和有效的德育举措,比如只顾忙工作、忙生计,甚至忙应酬,忙玩乐,不顾孩子的教育,卡拉OK吼一吼,麻将桌上赌一赌,酒席宴上碰碰杯,教育子女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家长在子女心中没有权威,缺少尊严。
    特别是家庭结构问题。今年高考前夕的家长会上,一个班主任告诉我:高考完了,这里面的很多父母要办离婚手续。我为不幸的学生们感到悲苦。当今社会形态多元,对人的诱惑很多。有的家长对婚姻不严肃,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造成很多家庭结构残缺,破损家庭形成隔代抚养,致使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因为缺少温暖,缺少关爱,造成性格异化,出现孤僻、内向、逆反、走极端。因为在一个家庭陷入情感危机,父母都在为各自今后的出路费尽心思,其情感已经转移,其情绪极不稳定,而父母争吵中任意一句噎人的话、任何一个否定的眼神、一顿不分清红皂白的批评,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怀疑:我是否成了多余的人?我人生的价值何在?这就严重影响一个原本纯洁、稚嫩的孩子的心灵,使之蒙上阴影。(如吕果自杀之例)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激越的工作热情,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宽厚待人的处世态度、明确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自己的孩子,注意自身的思想素质、生活品味、举止言行等。
    4、情感体验,倡导孝行
    教育子女,从严要求是无可非议的。但要在管理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伸展自我的空间,不能随意施以威压。越是大孩子越要从尊重、理解、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心启迪心,以理服人,在家长和子女间形成亲切友好的情感双向交流。我认为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抓孝心教育。
    孝心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就很难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有深厚的情感,也不会爱社会、爱其他的人。历史上许多伟人如岳飞等,首先是一名孝子。现在的董永故里孝感市孝南区每年评出"十大孝子",对于促进家庭伦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都有作用。
    我在25中时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这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凡,其实对于单向承受父母之爱的孩子并不容易:有的怕脏、怕臭;有的难为情,不敢下手;有的家长怕为难孩子,说你不洗了,我签字说你的家庭作业做了。其实这一看似不难的作业,是要深华一种思想意识,架通两代人感情的桥梁,让学生在父母的笑脸和赞赏中读懂一个道理:父母为了养育子女,饱尝艰辛;岁月如刀,在父母身上留下了皱纹;生活如梳,把父母的黑发染成银丝。父母图什么呢?由于子女的成功,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给父母一种生命得以延续的满足。这才是爱的极至。
    某行长的小孩李晨,一直娇生惯养,不听话,洗脚以后感受深刻,写了一篇作文,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自己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像"换了一个人",变乖了,变纯了。各家媒体对"洗脚"活动争相报导、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海外老华侨来信索要"孝亲教育读本"。
    5、注意方法,讲求效果
    对子女教育的问题要注重方法,讲究火候,不可快刀斩乱麻。一是要有爱心,有耐心,持之以恒。有人把教育、转变沾染了坏习惯的孩子比喻为"同魔鬼进行拉锯战",很有些道理。二是要以冷对热,以软对硬,以慢处急,以柔克刚。比如"早恋"问题,是中学生相当敏感的一个话题,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成人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需求,任何一个人在这一年龄阶段都会产生对异性向往和与异性交流的渴望,对此不能靠高压手段,或以限制、监控等办法解决,而应疏而不堵,通过情感交流沟通,同责任意识引导青少年走出这块感情的沼泽之地。前提是需要子女对家长的"信赖感",愿意将感情上的困惑向家长宣泄,因为他们此时处在一些诱惑、干扰的漩涡中,希望家长、老师,信赖的朋友来拉他一把,所以不能简单地禁止或否定,一下子把他推到对立面。
    有这样的实际例子:一名男生在学校谈朋友,父母知道后并不急于批评或封杀,一家人很友好地对话交流。父亲问:她看上你了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优秀。你看上他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开阔。母亲说:但是看你定位在哪里发展。如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保持这种关系;如果在省里发展,你就到省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世界上发展,你就到国外去解决这个问题。话不多,但由于父母把儿子当成伙伴关系,尊重他的人格,平等的交流对话,让儿子明理、服气,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再如家长和子女间长期积累怨恨或误区,平时没有消化与沟通,遇到一个矛盾时,便一触即发,一谈就崩,一说就翻,丢了子女面子、失了家长风度。或者是老师奈不何、父母管不了,谈话不起作用,一副破罐破摔架式,或者是"非暴力不合作",任怎么批评,不争不辩,不理不办。平时不要唠叨,喋喋不休,小毛病马虎点,大问题不放过;帮助时先任由其发泄完毕,冲动之时冷处理,闹完之后再教育,以柔克刚,先打后摸,要面子、要余地、要台阶。
    以上系个人体会,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我想,如果在座各位45岁以前因自己事业有成而骄傲,那么45岁以后则因子女的成人、成才而欣慰、而自豪。借此机会,我衷心祝愿各位事业成功、子女成才、家庭幸福美满!

                                              2004年9月1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50 , Processed in 0.1341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