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李树英老师讲教育现象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3 21:0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李树英老师讲教育现象学
唐泽霞
     最近一段时间,似乎学习的机会特别多。而听报告听得最多的人便是李树英老师了。
      细细一想,在短短的半年之内,我听李老师报告共计有六场!这六场分别是:去年下半年湖师大,那是首场听李老师报告,那天讲教育现象学,场景依然记忆犹新;暑假在岳阳,刘老师办的教师高级研修班,首场也是请的李老师,时间一天半,三场报告,主题是课堂学习研究与教育现象学。我主持了其中一场,并利用报告的间隙约请李老师做了一场访谈,那是奉《教师月刊》林茶居先生之命,临时抱佛脚,自我表现有些狼狈,但李老师敬业认真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近两场,一是湖湘教师首届读书论坛,一是师大再次请了李老师,这两场相聚时间不过一周而已。想一想,这样的缘分也实在是难得了。我估约着,像我这样听李老师的报告,应该是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于是,当29日刘老师告知我李树英老师在师大的讲座信息后,我第一时间确实是有些犹豫。询问李老师讲什么,刘老师只是说:你可以来听听。于是,我便去了。尽管那天下着雨,还很冷,我穿得不多,身体还有些不适。
      迟了一点到,报告已经开始了。迎面走过前门,李老师正在讲阿尔伯特大学,看来依然是教育现象学。快步跨向后门——幸好门是开的。心中有一丝尴尬,毕竟迟到不好。站定了几秒,找到一个位置,仓促坐下。
      渐渐进入讲座之中,慢慢发现,今天李老师讲的,虽然依然是教育现象学,但有了不同的切入点。他以自身的体验为例,讲述教育现象学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讲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对涉外经济学院的观察与改变。我梳理了一下,便是这几个关键词:进入——观察(体验)——文献(查阅、解读、词源学追踪……)——解构——重构。涉外优美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令人向往。尤其是,李老师基于人的体验为根本的改革思路,让人不由得对涉外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心生期盼。
      讲座中,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象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虽然之前我多少接触了一点现象学方法,比如悬置判断、比如回到事实本身,可一遇到具体的问题,我的惯常思维就不自觉的冒出了头,甚至,深深觉得思维的受阻,仿佛被某种无形的东西所框住,无法放开,更无法进入那种自由敞开的境地。或许,是从小的循规蹈矩、畏畏缩缩,不知不觉禁锢了自己。比如,讲座中李老师出示了一幅图,一张教室里孩子昏昏欲睡的照片,他引导听者说说对这张图片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时间,有个老师说是孩子接受能力不行,学生懒于学习,也有说是老师不关注学生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行,没有趣味性,不能因材施教,还有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的……然后就是沉默,大家除了这“显而易见”的原因,似乎一下子找不到别的。这时有个老师说是孩子缺乏午休,李老师予以肯定,另一老师说也许这正是午休呢!大家便笑起来。气氛活跃后,大家的思维慢慢开启,于是,各种答案开始出现了:也许是孩子刚上完体育课、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也许是座位编排的原因;也许是灯光太暗,容易引人入睡;李老师还补充一句,也许是男生太多……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不能想到这些呢?是我被习惯性思维困住了头脑?是我怕答不对而不敢回答?是我的行为处事方式一贯过于保守低调?是我没有一开始就领悟李老师的问题?是我今天身体不好,状况不佳?还或者是今天讲座现场的座位安排不足以让人放松自如?……
      我又想起上次在师大理学院的读书论坛,李老师在讲课时也抛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那个更有趣,来自北大一个学生对李老师的提问:假如李老师的妻子和母亲同时掉入河里,李老师该如何从现象学的角度做出回答。李老师将问题抛给了听众。很多老师都做出了看似聪明的回答。有个老师说:这个事情没发生,假如发生了,我会怎样怎样,李老师给与了肯定,说是她的回答部分体现了现象学精神。听到这里,我似乎有一点开窍,可最终没有想到这一层:既然这是“假如”,就无法确知在当下那一刻会发生什么。所有关于“那一刻”的判断都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现象学关注的是即刻的反应,是当下那一刻的行为,恰恰处于价值关涉与无涉之间。
       二是关于课程与学生学习研究。目前因休假,没有学生,也就没有了赖以思考和实践的对象和载体。但之前走的路已足够弯曲了,现在的时时刻刻,我都期待着新的课堂新的教学。李老师所讲,有两点印象深刻。其一是以目标取向的课程,所有的,如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材、教学活动、教学评估,都应该指向这一目标。这意味着,用来教学的教材,并不是唯一的。其二是学生的评教,我们的理解,一直是经由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如老师的基本功怎样?对待学生的态度?老师是否持教案上课等等。事实上,李老师认为的“评教”,非评教师,而是评学生自己,评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说了几点可供参考的问题,封闭式的比如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指向目标?考试方式是否指向教学的目标……开放式的问题如对教师的建议等,封闭式问题是公开的,而开放式问题只对相应老师公开。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虽然在小学,不宜直接采用这样的问话方式,但不妨可以借鉴这一思想。这背后所体现的,一是目标取向的课程意识,而非简单的“教书”,至少是“教学”(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learn);一是体现的对每个人的尊重。
       其三,是李老师本人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讲座结束后,有位老师提出尖锐的问题:李老师与家人不在一起,而之前所放的那首关于爱的小诗,昭示的是一种心手相连的爱的意境,那李老师的生命追求到底是什么?李老师先是惯常地对提问者表示感谢,然后依然说起无数次提过的对儿子的歉疚,显然,他目前在涉外经济学院,是有着对于事业的追求,而且,他强调,家人都很理解并支持他的这种追求。
       我不由得想起李老师在讲座中对于涉外的“解构”与“重构”,那一张张幻灯片里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据、注解、图片,而李老师来涉外才仅仅5个月!而仅有的几次与李老师在QQ里的招呼,感觉他总是忙得不行,让我感觉,和他说上一句话都会有种罪恶感,而不忍心去打扰他的工作。以我短时间内对李老师的了解,觉得他的为学、学业、为人,都一以贯之体现着一种严谨、缜密、平实的情怀,实在令人敬佩。
      到底是在湖南师大,提问的氛围和质量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可惜我并未准备问题,讲座过程中也不曾思考,实在愧对。不过,我本来就是抱着玩一玩、看一看的心情来的,确乎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印象稍深刻的,还有一个同学,他问到感性与理性的问题,沿用李泽厚(?)的观点,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问教育现象学如何看待感性。时至今日,我竟然不记得当时李老师是怎样回答的,只知道答得很精彩,我当时是理解了。凭现在的领会,我记得李老师是承认现象学的认识方式确实是感性的,但他似乎不认同所谓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且感性必须经由理性才能达至深刻认识,因为,恰恰是有些所谓理性的认识,遮蔽了对于事物的直观感受,更何况,有人往往直接凭借既成的所谓理性的判断,从而遮蔽了对事物的原初体验。所以,现象学的认识方式,其实是超越了既有的所谓感性、理性二分的认识方式的。现象学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往往提问:生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言下之意,生活不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样子。由此,现象学非常讲究独特性。这一点,在李老师对于提问者、对于台下每一个听者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中可见一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1:13:21 | 只看该作者
唐泽霞:这几日的书与影








一、《冷浪漫》科学松鼠会著, 北京,中国书店,2010,12
    很喜欢本书的格调,冷静的天蓝,明亮的鹅黄,简单中透露着高贵的浪漫。开始还不明白那些排练整齐的符号中大大的黑体“Σ”,看书中文章《冷的浪漫与求和的姿态》(P73),方明白,“Σ”乃是求和符号,这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正如文中所说:“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很大部分便是以为我们幸运得拥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永远具有这样求和的姿态,他们让尘埃开出花,让垃圾变成糖。”
二、《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喜欢张鸣写历史的笔法,用一个词,就是“好玩”,但又不失严谨周密,不是戏谑和不负责任,而是,处处都有来历,有出处(尽管我未查究,但我相信)。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一年多以来,几乎一有空闲,我就埋头看材料,家里床上地上全铺满了书和复印的资料。材料的确看了不少,成百万成百万字地再手里过,有时候看上几天,一个字也写不出。但这本身就挺好玩,看得时候,不知不觉,原来在老照片看到的人,就浮现在你的眼前,所有的人和事,都跳出来,在眼里晃来晃去,这种感觉,无论你写与不写,都是一种享受。别的学者是不是像马克斯韦伯那样,把学术当命,当为人类承担的使命,我不知道,但我自己,做学术也好,写随笔也罢,就是为了好玩,只要不好玩,我肯定不敢。只是一旦玩起来,就认真地玩,玩得着迷,尽可能玩出名堂。我迷过围棋,迷过京剧,本质上,跟迷学术,迷历史书写,没什么两样。”所以,张鸣实在是有意识地写得“好玩”。
    正因为如此,对历史不甚了了的我,经由张鸣,经由他的历史杂说,我开始对历史心生向往。

三、《一生的学习》(印)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北京,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2010.2
      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感觉有一种力量,使你排除了诸多纷扰羁绊,而变得平静安宁。面向真相、达至圆融、追求自由、活在当下,这似乎是克氏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在我而言,克氏的思想给我的启发是:只有不断了解自己的下意识,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在,才能超越,才能走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遭的关系,并走向这种关系,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从而体验一种完整的人生,而非一味陷入自我的窠臼中,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才能尝试过一种有创造力的生活,才能走向自由与智慧。

四、电影《战马》,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 李·哈尔 / 理查德·柯蒂斯


      昨晚看了一部好电影,《战马》。其实之前也打开看过,可对“war”确实是不喜欢,所以掠过。昨晚无聊,想起LW上次专门推荐过它,便特意来看。果然不错,场面大,制作精良,叙事语言唯美而节制。尤其是电影的主题,以战马的视角,反映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良善,既让人痛恨战争的荒谬与毁灭,又让人为极端条件下人性的那一抹温情而触动,其实也不限于人性,是人性和动物性。很多时候,人性的过度自信容易导致迷失和沉沦,战争即是人性败坏的例证,往往这时候,是动物的忠诚、勇气,是它们那种原始之爱让人性得以复苏。电影中英德战壕相峙之中,英德士兵共同拯救被铁丝网缠绕的Joey即为例证,颇为戏剧化,也颇让人感动。
      最后,想起一句题外话,为什么国外有关战争的题材总能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呢?国内的战争片,给我的印象就是在暴力、邪恶、破坏力的展示之中让人不断郁结着屈辱与仇恨。这一点,也成为我不喜欢战争片的理由。不过,《战马》真是个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3:16 , Processed in 0.0844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