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程论视野的语文教育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22: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论视野的语文教育研究
近访王荣生教授
文章作者:沈玲蓉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5C 2009-7-18

王荣生 教授,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现为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任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年起任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2006年起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语文学科组专家。
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总主编《新课程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丛书》;主编《21世纪专题教程·语文系列》;主编《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副主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法》。目前正在编著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主编《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沪版)。
前言:有位学者在全国语文教育研究学术会上说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语文教育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三老。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语文教育博士王荣生。”作为王教授的同事,他的人品学品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此次,我受《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编辑部之托,对王荣生教授进行了专访。
沈:王教授您好!说到您的名字,第一个反应就是您的那本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说现在已出版了第二版了。
王:是的,去年9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了第二版。本次改版,除了一些细节上的更改之外,主要的变动是删去了第一版中的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相应地删去了第三章的一个小节《新建框架与〈标准〉的三个维度》,同时新增加了一章《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作为补充放在书的末尾。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在学理上的推进,我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框架:(1)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区别了语文教育研究的5种性质7个层面,即事实性质的研究、价值性质的研究、规范性质的研究以及多元视野和学派立场的研究,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以及语文教育评价层面。(2)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叠蕴含分析框架。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抽象出显层面(在目标中所陈述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等)和潜层面,透过潜层面观照、分析显层面,在相互关联中分别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知识状况这四个角度去具体把握课程标准所陈述的目标。(3)语文教材选文的功能类型。在区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鉴别出了语文教材中选文定篇”“例文”“样本”“用件4种功能类型。
这本专著是我的博士论文,在2003年下半年出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好评。据我所知,《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是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指定参考书,把该书列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的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有些高师院校虽未列入,但事实上也是按必读书来要求研究生的。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本比较难读的著作,得到了一线语文教师的积极回应。据我所知,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上海建平中学、清华大学附小等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作为专业进修和校本教研的主要学习材料。好多语文老师或当面、或来信,纷纷述说这是他们许多年来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闫学教研员,做了一大本读书笔记,乘我在杭州讲学的空隙,拿着画写得密密麻麻的书讨教;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周良华老师在当地的《象山教育》发表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称这是我近年来读得最认真的书,也是最有益的一本书。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对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起到良性的作用,吾心足矣。
沈:您是站在课程的角度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早地强调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能不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王:2004年,我主编了我国第一套从教学内容角度研究教案与课例的新课程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丛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系列有8种,其中有俞冬伟老师主编的《小学阅读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朱水根老师著的《小学作文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我与同事王志凯老师主编的《口语交际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理论性的著作是我的第二本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从2004年起,我在上海《语文学习》主持语文课程建设·案例专栏,有论坛案例两个板块。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钟启泉先生与我同写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文章写道: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任何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任何听过同一篇课文数位或数十位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任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斯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性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一方面,对优秀教师所创制的教学内容,我们尚缺乏细致的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那些在教学中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无理据或者仅以我以为的个人性反应为理据的教学内容,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学理的审查,从来没有被要求验证它们与目标达成的关联。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新目标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新内容的自然生成;新内容的生成,并不意味着它们自然地指向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面临的形势,实际上还要严峻得多:有新目标与旧内容的矛盾,有新目标与无内容的困惑,还有花拳绣腿的搅和。对着新标准,苦思教什么;拿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这个观点目前已成为共识,许多专家和教师已经投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的具体工作。就我自己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新课程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丛书》和《语文学习》的语文课程建设专栏,还做了两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主编了《21世纪专题教程·语文系列》(10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致力于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其中有一本是我和韩雪屏教授合编的《语言知识新视点》,曾祥芹教授等编著的《文章知识新视点》、刘真福老师等编著的《文学知识新视点》、李明洁博士编著的《口语交际新视点》等,都是力作。第二,支持和参与学本的建设,从教材改革的角度开发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其中有我和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方卫平教授等合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3~6年级)。关于这套教材,等会儿再谈。
沈:您刚才提到了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跟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是什么关系?
王: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语文知识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按照道理讲,要不要教包括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广义的语文知识,应该不会有疑惑;问题是而且始终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以及知识在教材、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之所以弄复杂,乃至问题竟然变性为要不要教语文知识,是因为我们置身于一个特殊的语境: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形成了语文知识的特定所指,这些语文知识,有理由相信有些已陈旧、有些不那么正确,有些与达成目标无关乃至成为阻碍,那些与目标达成相关的按照传统的呈现方式(知识短文系统讲解)也难以有效地实现,还有一些因与新课程的目标不相匹配需要排除在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之外。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工作的重心放在目标的研制和新理念的提倡,客观上对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一时难以兼顾;也由于存在着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导致对语文知识纳新工作的有意忽视乃至回避。总之,新的课程内容教师能触摸到的,还是零星的偶发的;与新目标相匹配的、质地和呈现方式能有效达成新目标的语文知识,几乎还是一个待开发的荒野。新内容的缺乏,没有纳新的血液,旧内容就成为必要,尽管有反思能力的教师真心地斥责那些旧东西;因为生命需要血液维持,因为课堂里总要点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除旧是靠纳新来实现的,没有纳新就不可能真正除旧。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我去年发表过一篇《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生双基培养》,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正确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问题,这篇文章后来在人大复印《小学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了,老师们可以看一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22:38:48 | 只看该作者
沈:说到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我想起了您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小学阅读教学不能重文学实用》,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发表的长文《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实用文阅读》。
王:实用文阅读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学阅读,一类是实用文阅读。目前文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文学阅读的教学也有所改进。但实用文阅读,远未引起重视,实用文阅读的教学目前在小学语文界还几乎是个空白。我认为,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必须从小学抓起,撑起实用文阅读这一方天,任重而道远。
上面那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我主编《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的编后记。《新课标语文学本·小学卷》的实用文,编了四个系列单元:(1)实用文阅读单元。有些文章着重于,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有些则是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共编有孩子的世界”“童年的经历”“游戏与幽默”“燃起好奇心”“健康的心态”“获得成功的力量”“权利与责任”“生活万象8个单元。(2)思维开拓与语文实践系列单元。正如该系列单元的导语所说:这里所选的的文章,不是为了的,而是读了以后要求的。你不仅需要知道文章所讲述的道理,而且要把道理化为自己的行为,并一直保持下去。比如五年级:《PMl思考法》《如何阅读抒情诗》《诗歌鉴赏中的两个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阅读时的标记和批注》。(3)汉字趣谈成语故事两个系列单元,既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4)读大人的书系列单元,从四年级开始。这是一个综合单元,前2篇是实用文。编入的文章,多数与实用文阅读单元有联系但难度稍高,比如四年级《撒谎的技巧》《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艺术在小学教室中的两种功效》《影响态度改变的变因》。
沈:口语交际也是您关注的领域,您主编了《口语交际教案研究与教例剖析》,还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讨论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问题。
王:主要是在《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上发表的《谋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善》,《语文学习》2004年第11~12期发表的《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从听说训练转向口语交际,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口语交际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个新事物,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更为迫切。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大致可以树立这样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反思性的;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其课程内容主要是形成性的;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其课程内容主要是技巧性的。
日常的口语交际可以和走路相类比。一个乱穿马路的人,并不是不会走路,而是认识不到乱穿马路的错误和危害,甚至还以为走人行道没有必要、乱穿马路理所当然。一般来说,越是日常的口语交际,越需要反思性的课程内容;越是高年级(已经学会了某种类型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就越需要是反思性的。如果说反思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像走路这样的日常行为,那么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就是开汽车那样的在目前还没有成为日常的行为。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是教技能,也就是怎么听说怎么听说,其实也就是在某一种类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听、说什么做什么。如果说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开汽车那样的事,那么技巧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就类似于登台亮相。登台亮相具有自然性的一方面,几乎人人都会,三四岁小孩子也会,并不像开汽车那样不专门学习就驾驶不了。另一方面,又与走路不同,很少有人始终意识到自己是怎样走路的,但几乎人人都能感觉到登台亮相的紧张、窘迫。许多人对自己登台亮相的举止感到不满意,感到需要学一些技巧。为达到满意效果而学习的一些技巧,就是口语交际技巧性的课程内容。典型的类型,是作为书面语有声表达的诵读和戏剧表演。
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来说,课程内容往往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活动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是要有明确的指向,集中地体现相对单一的课程内容,从而有效地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反思性的课程内容所面对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走路来比方。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种种缺憾,并不是因为缺乏实践,相反倒是由于过多的实践,由于过多地实践了乱穿马路,乃至习以为常。为唤醒缺憾的意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活动,原则上不应该是日常生活简单搬移,而应该是能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从而使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从工商管理者培训的经验看,主要的活动方式是游戏。能够造成陌生化的第二种活动方式,是讲故事,讲曾经发生过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能沟通的真实故事,也包括学生讲述自己(即反思)生活中的相关经历。第三种比较理想的活动方式,是观看真实生活中交际实情的教学录像,别人的或自己的。形成性课程内容所面对的,主要是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或正式场合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开汽车来类比。不会开汽车,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会进行正式的讨论,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这种讨论的环境,人们很难自然地形成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最能满足形成性课程内容教学需要的活动,可能是即席表演。关于即席表演,李明洁博士的《口语交际新视点》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技巧性课程内容所面对的,是需要满意地达到(艺术)效果的口语交际,我们曾用登台亮相来比方,典型的类型,是诵读和戏剧表演。与技巧性课程内容最相适应的活动,是实战。比如戏剧表演,那必须是一场真正的演出;比如诵读,采用让学生录音并参加评比(计入语文成绩),或朗诵比赛,效果会显著提高。有许多教师参加过普通话考试,那一定明白满意地掌握标准普通话的技巧,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参加过公开课比赛的教师,也一定明白什么样的活动最能提高上课技巧
沈: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不仅仅是课程研制、教材编制,也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您提出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能谈谈这方面的内容吗?
王: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这是我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发表了《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等系列文章。这个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是发表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5~6期上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弘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为此,我提出了一堂语文课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9级累进标准,老师们可以做些实证研究,看可行不可行。
我自己是身体力行,在不同场合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过课,发表了《对两个课例的评议》《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等。我评课的材料,8月即将结集出版,书名暂定为《听王荣生老师评课》。
沈:谢谢您谈了这么多。最后,我想问问您最近的工作情况。
王:今年有几件大的事情在做。其中之一是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
1978~2005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觉醒期,在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史上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立足于近25年,着眼于学术的价值,编撰一套体现语文教育各个领域研究现状的具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丛书,在当前以至今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见证语文教育研究足迹,构筑语文教育研究平台,展望语文教育研究前沿,共分6卷。《综述卷》:按研究领域组织材料,如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教材理论、阅读教学理论、写作教学理论、口语交际教学理论、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评价、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对1978~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的进展作较全面而深入的评议,试图较全面地展示近25年来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等研究的成果。综述卷绘制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地图,因而可以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入门教材。《论文卷》:筛选1978~2005年在语文教育研究诸领域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论文,放置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评议。论文和评议体现对话关系,揭示该文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如有什么突破、在哪些方面对学理有推进、遗留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主要的竞争性观点(不同意见)等,或就论文的话题展开讨论。论文卷指明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因而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理论创新的起步平台。《中学教材卷》和《小学教材卷》:一是着眼于我国语文教材编撰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审定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或批准的实验教材进行评述和研讨。二是选编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申报准备过程中各地试编的具有探索意义的样章,以及语文学本、语文读本和地区性实验教材、校本教材中对语文教材(课本)编撰有借鉴意义的样章,并予以学理的评析。教材卷展示了语文教材建设的多种追求,因而必定会对我国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教学卷》和《小学教学卷》:筛选1978~2005年以来体现某种追求和探索的典型课例,以课例为主体,辅之以旁批评点和展开性评议。旁批评点揭示课例的细部,评议则在语文教育研究发展历史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课例展开讨论,与课例构成对话关系。教学卷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例经典化,因而可能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参照。
编撰《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工程繁浩,2005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理论卷》,其他5卷计划在今年11月前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2:29 , Processed in 0.0737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