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培班]导师----钱初熹教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09:19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12:02 | 只看该作者
跨界综合 深入探索
——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再思考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001年9月我国进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以来,至今已将近6年时间。与之前以美术门类为依据划分学习领域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依据,并设置了跨越美术学科界限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从那时起,我国学校美术课程开始摆脱理性范式的束缚,呈现出感性与理性一体化的倾向,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2007年4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07年底将完成包括《美术课程标准》在内的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此刻,总结《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的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非常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中实验性比较强的学习领域。经过5年多的教学实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各地美术教师关注与实践的热点。如今,有关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已获得丰硕成果,相关理论研究也得以深入发展。

笔者对《中围美术教育》杂志上刊登的相关文章,即直接论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章进行统计,发现自2001年第4期(2001年7月《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验)至2007年第2期共有26篇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其中,04、05、06年相关论文或教学经验较多,最为集中的是2005年第5期,计4篇,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第一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优秀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中,美术组一等奖论文计8篇,其中有3篇论述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关论文发表在各类杂志、报刊和书籍中。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学者对这一学习领域具有很高的关注程度。

(一)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教育》2001年第6期发表了笔者撰写的《美术教育的新源泉》一文。笔者存论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下美术教育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围绕《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范畴和方法展开了论述,并列举了中外7个教学活动案例。该文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意义与目的,但论述了与此密切相关的艺术课程理论与实践活动方式。

较早从《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角度开展论述的文章是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5期,笔者撰写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一文。文中,论述了现代课程统整运动的发展概况、《美术课程标准》新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理论依据,并列举了中外12个教学活动案例,为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2期,刊登了严抒勤撰写的《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一文。作者论述了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结构和形态,以及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价值取向、学习内容、能力要求和教材编排结构,比较清晰地阐述了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形态。

仲信生撰写的《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一文连载于《中国美术教育》04年第6期和05年第1期。作者论述了美术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与意义、美术课程资源的种类、整合的原则与方法,并指出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该文全面地论述了整合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问题。

上述论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相关的理论问题,对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教学实践成果

与理论研究成果相比,“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成果更为丰厚。

较早的研究成果是周性茂撰写的《激活美术课堂的行动研究,走进全而综合的美术教育领地》(《中国美术教育》2001年第4期)一文。该文论述了上海市番禺中学美术教师与科技教师携手开发“科学与艺术相交融”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开发过程及成果。这一以行动研究方法开发美术与科技交叉学科课程的实践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朱黎兵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综合课程设计》一文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5期。作者以美国学者加登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艺术推进”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参照,论述了美术综合课程的设计理念、目标和结构,并开展了以《福建土楼》为范例的美术综合课程实验研究,在总结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该文作者在学习国外教育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着眼于本土美术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李永永在其撰写的《承传与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一文中,列举了重庆的民间美术资源,提出3种教学实践方式,即室外写生、艺术采风、利用影视图像。他指出,通过开发西部民间美术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引导学生参与多元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强化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这一研究成果突显西部地域特色,值得提倡,其教学实践方式也具有推广价值。

有关“蒲公英行动”的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5期和《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1期上。肖弋撰写的《“蒲公英行动”的探索与启示》一文着重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刘宁新撰写的《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则聚焦于“以生为本多元互动民间美术传承教学模式”的建构。作者论述了教学要素及模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参加“蒲公英行动”的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陕西、江西、江苏等地区,这一行动为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的美术教育提供厂有益的启示及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

此外,刘万岑的《探索新的“艺术中心”——在商场进行美术学习》(《中国美术教育》2001年第6期),周性茂的《认识你自己》(《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黄云玲的《将皮影戏引进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尝试》(《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方玉珊、杨萍、郭东旗的《在活动中体验——“美术博览与拍卖”教学与点评》(《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1期),孙静的《“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教学设计》(《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第6期)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成果。

除了《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的文章之外,还有宁波市美术教研员骆建军主编的《地之缘》研究成果、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实验小学开发的《金山农民画和家乡民间文化》校本课程、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中心小学开发的《我心中的西溪》校本课程、广州市教育局和广州少年宫主办的广州市学校民族民问美术特色年“让生活插上翅膀”的研究成果、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开发的《快乐书法》校本课程,以及贵州、云南、新疆、海南等地区省市教研员主持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列举的仅限于笔者了解范围内的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活动。实际上,自《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在全国各地展开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活动是举不胜举的。

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实验的问题

虽然“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不同声音

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稃标准(实验稿)的问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美术课程标准》的问卷调查。根据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和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大部分美术教师对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表示认同,但也有部分美术教师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建议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

其一,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太难。班级人数过多(60人以上),不宜开展《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形式。时间安排上有矛盾,有些课需要连续上2—4课时效果更好,但一般课堂时间不超过45分钟。

其二,课外美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具体实施之间存在矛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实施时遇到困难,例如,在室外上课很难得到学校批准,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要美术教师签下“责任状”而难以实施。
   
其三,学生仍未减负,无暇顾及美术学习;即使学生愿意学习,也会遭到家长的反对。

(二)问题讨论

1.重温《美术课程标准》

在讨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实验的问题及其原因之际,首先让我们重温这一学习领域的定义、学习目标和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刖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重温上述定义、学习目标和教学建议,可以发现当初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他们进行跨学科学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对照这一核心目标,可以清晰地发现这几年教学实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其一,注重“综合”,忽视“探索”。这类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但存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综合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导致这类教学活动只有宽度(外延),缺乏深度(内涵),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其二,华而不实,追求表面效果。这类教学实践活动忽视了美术与其他学科内容上的有机连接点。最为典型的足一种先唱歌,再跳舞,然后边听音乐边作画,最后以跳舞、唱歌结束的教学活动。正如王家健在《勿将“综合”泡沫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念认识不清,生硬地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合和叠加,追求一种热热闹闹、化样繁多的课堂效果,其实质是华而不实的泡沫化现象,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假综合。”

其三,偏离美术学科本体。《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一文的作者张晓涧指出:“(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美术学科课程的对外开放,盲目引入外部资源,导致自身教学失去了学科特点。”这类教学实践活动,游离了“综合性美术活动”的范畴,亦或以其他学科为主体,亦或进行泛文化活动。笔者曾听到其他学科的教师批评说:“这种课我们也会上,美术课的特点究竟表现和哪里呢?”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有来自客观和主观两方向的原因。从客观上看,课时、学生人数、外出安全、领导支持程度、学校美术设施和设备等的确是影响“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和贫闲边远地区的学校确实存在着许多闲难。

从主观上看,美术教师自身的素养尚有待于提高。美术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也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掌舵人,如果自身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使有优质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实践中也会产生偏差。当然,在这背后,一方向暴露了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问题。问卷调查中,一位美术教师写道:“教师本身是从旧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运用创新教学模式时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暴露出《美术课程标准》培训的问题,部分培训者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将自己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误解传达给接受培训的美术教师们,从而导致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三、“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发展方向
   
(一)再探“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意义
   
1.跨领域人才将走在时代前列

什么样的人能走在时代前列?什么样的能力是最受欢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设计师克莱门特•莫(Ckment Mok)指出,“未来十年将要求人们跨领域进行思考和工作,人们将会进入一个和原来专业技能截然不同的新领域。人们不仅必须跨越多个领域,还要认准时机,发掘这些领域之间的联系。”这足因为未来的很多工作都要求多种知识和技能,所以需要具备交响素质的人,也就是“跨领域人才”。

拥有交响素质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以美术为切入口,与各学科相联系,创造出新的东西。通过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激发创新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发展跨领域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跨领域人才。

2.我国急需创意人才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兴起,已成为最具潜力和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正在建市一批创意产业基地。这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相一致。但创意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形态尚未成熟。其根本原因任于创意人才的缺乏。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集聚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
   
创意存在于一切文化和经济活动中,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对自身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右脑思维开始逐步狭得经济和社会平等的地位,在很多方面甚至起主导地位。“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Informatjon Age)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概念时代”(Conce ptual Age)。在概念时代中,以高感性的右脑思维为特征的学校美术教育将在很多方向发挥主导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创意产业的几大类别都隶属于美术(动漫、广告、上业设计、会展等),其余类别也离不开美术的参与。由此可见,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是培育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修订《美术课程标准》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发现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对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美术课干旱标准》进行修订时,将更为深入地论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对开发大脑智能的独特功能以及在培育跨领域创意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美术为主体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发挥创造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对内容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这一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改变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理解美术和更广阔领域中思维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激发创新思维;学习综合美术与人文学科或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树立为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志向。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美术学习经验,设定每一学习阶段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鼓励美术教师开展美术与其他学科或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融知识、技能学习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育为一体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在修改《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时,将进一步突显地域性特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实施建议。

(三)精选并推广典型案例
   
精选将美术与其他学科或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有利于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案例,并加以推广。例如,浙江省平湖地区美术教研员朱敬东主持的《平湖,我要为你点盏灯》就是一则典型案例。这一教学活动以有名的平湖西瓜为题材,结合当地西瓜灯艺术节,从材料和造型的创意、描绘和雕刻的技法等方向,指导与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最后,进行作品展示与评价。由于选择了对平湖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的西瓜为题材,结合了当地西瓜灯艺术节的民俗活动情境,并注重用恰当的美术表现形式将构思外化的教学环节,从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以及平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等角度去发掘这一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并加以综合利用,使这一教学活动既具有广度,又具有深度,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小组将汇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典型教学案例,并通过各种渠道予以推广,力求为美术教师们进一步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四)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急需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由于以往的美术教师培养方式仅注重技能的培养,导致许多美术教师缺乏开展综合教学的素质。因此,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一方面,培养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应增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的课程,并增设若干微型课程(每一课程为10—20课时),例如“美术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国际美术教育改革动向”、“国内外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剖析”、“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人文学科发展趋势”、“艺术与科学”等课程,以增强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依据“教育、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在职美术教师进行《美术课程标准》培训时,应帮助他们进行新知识、新的教学技能与原有经验的重组。培训者应引导美术教师学会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的方法,提高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及其研究的能力,以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未来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跨领域创意人才。以美术为切入口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正是培养跨领域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美术教师要允分认识学校美术课程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发挥创造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勇于超越自我,迎接挑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考模式改变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立志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载自《中国美术教育》2007.3)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13:01 | 只看该作者
我校23位教师入选“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人选作者:吴爱芬 日期:2011年3月29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人选的通知》(教师厅函[2011]8号)。经有关单位推荐、“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初审、复审及公示等程序,确定“国培计划”专家库全国首批人选500人,其中我校共有23位教师入选。今后教育部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任务时将优先从专家库中遴选专家。

   附入选名单(名单按入选学科和姓氏笔画排序):
序号
学科
姓名
所学专业
专业职务
1
语文
巢宗祺
语言学
教授
2
数学
孔企平
数学教育
教授
3
化学
王祖浩
化学教育
教授
4
陆 靖
化学
教授
5
生物
郑晓蕙
生物教育
教授
6
历史
王斯德
世界历史
教授
7
聂幼犁
历史学
教授
8
地理
段玉山
地理教育
教授
9
美术
钱初熹
艺术教育
教授
10
音乐
李和平
钢琴教育
教授
11
体育
汪晓赞
体育人文社会学
教授
12
季 浏
体育
教授
13
综合实践活动
张华
比较教育学
教授
14
崔允漷
课程与教学论
教授
15
学校安全教育
代蕊华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授
16
冯大鸣
教育管理
教授
17
教育理论
李政涛
教育基本理论
教授
18
陈玉琨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授
19
钟启泉
教育学
教授
20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
闫寒冰
教育技术
副研究员
21
学前教育
华爱华
教育
教授
22
朱家雄
学前教育
教授
23
李季湄
学前教育
教授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13:46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名单

专业
姓名
中国哲学
陈卫平(兼)
高瑞泉
杨国荣
周山(兼)

外国哲学
陈嘉映
成中英(兼)  冯棉
潘德荣
童世骏
俞宣孟(兼)

郁振华

世界经济
冯学钢
金润圭
唐海燕(兼)
杨来科
叶德磊
张永岳

金融学
黄泽民
蓝发钦  张志超(兼)

政治学理论
刘杰(兼)  齐卫平
文军
张淑芳

科社与国际共运
解超  杨烨
国际关系
陈洁华
范军
冯绍雷
徐小杰(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陈锡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宋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郑忆石
思想政治教育
余玉花
人口学
陈映芳  桂世勋  吴瑞
教育学原理
范国睿  马和民  王凌(兼)  熊川武  杨小微

课程与教学论
崔允漷
吴刚平  张华

教育史
杜成宪
黄书光

金林祥
王保星


比较教育学
王斌华  赵中建  钟启泉  周南照
学前教育学
朱家雄  李生兰
周兢
周欣

高等教育学
房剑森(兼)
戚业国  眭依凡(兼)
谢安邦
许美德(兼)

成人教育学
高志敏

职业技术教育学
马庆发
石伟平

特殊教育学
杜晓新
黄昭鸣
孙喜斌(兼)
杨广学

张福娟

教育技术学
张际平  祝智庭
学科教育
顾泠沅(兼)
倪文锦
王建磐
王祖浩  夏志芳
徐斌艳

领导教育学
马钦荣(兼)  奚洁人(兼)  郑金洲(兼)

教育文化与社会
丁钢  吴刚
教育政策学
吴遵民

教育伦理学
陆有铨
中外教育关系
霍益萍
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
林小东(兼)
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
黄健

基础心理学
梁宁建
熊哲宏
杨治良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陈国鹏
李其维
桑标
吴庆麟

应用心理学
耿文秀
刘永芳
徐光兴

运动人体科学
丁树哲
李世昌
卢健
季浏

体育人文社会学
武杰(兼)
张洪潭
文艺学
方克强
胡晓明
田兆元
王晓玉
王志敏(兼)
殷国明

张帆(兼)
朱国华
朱志荣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巢宗祺
傅惠生
傅勇林(兼)
高宁
胡范铸
潘文国
王珏
徐子亮

汉语言文字学
董莲池
刘志基
齐沪扬(兼)
王平

王元鹿
许嘉璐(兼)

臧克和
詹鄞鑫

中国古典文献学
马镛  吴宣德  严佐之  郑明  周瀚光  朱杰人

中国古代文学
陈大康  方勇
刘永翔
  朱玉麒(兼)

中国现当代文学
陈思和(兼)
陈子善
胡志德(兼)
王铁仙
王晓明
吴俊
杨扬
张旭东(兼)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陈建华  陆晓光
中国各体文学理论
谭帆
文艺民俗学
陈勤建
文学与传媒
聂欣如  严三九  颜海平(兼)  仲富兰  周星(兼)

艺术语言学
侯润宇
钱初熹
周长江

英语语言文学
费春放
何刚
侯敏跃
刘迺银
张春柏  张吉生
邹为诚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张根华  王东
历史文献学
胡逢祥  路新生  邬国义

专门史
许纪霖
中国古代史
陈江  牟发松  钱杭(兼)  章义和  庄辉明

中国近现代史
高华
姜进
李蓓蓓
熊月之(兼)
杨国强(兼)
杨奎松
易惠莉

世界史
金志霖
沐涛
沈坚
余伟民
郑寅达

历史社会学
李学昌
王家范
周武(兼)

国际冷战史
陈兼(兼
戴超武

沈志华

海外中国学
朱政惠
基础数学
Ben Chow(兼)
杜杰(兼)
郭震(兼)
李文侠
林华新(兼)
刘治国

丘成栋(兼)
芮和兵
时俭益
舒斌

谈胜利
薛以锋
郑宇

计算数学
陈果良  王元明  魏木生  羊丹平  詹兴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汤银才
王文胜
张日权
郑伟安  
朱力行(兼)

应用数学
刘永明
倪维明(兼)
潘兴斌
周风
周青
朱德明

运筹学与控制论
陆国平(兼)  任韩  束金龙  郑毓蕃  周勇
精算学
汪荣明  杨海亮

理论物理
黄国翔
刘宗华

王加祥
光学
毕志毅
陈树德
陈扬駸
丁良恩

郭光灿(兼)
李儒新(兼)
陆卫(兼)
马龙生

乔登江
孙真荣
王祖赓

徐信业
徐至展(兼)

印建平
曾和平
张卫平

凝聚态物理
姜继森  马学鸣  孙得彦  赵振杰

无线电物理
陈群
高建军  李鲠颖
徐冬融  朱广  朱守正

纳米物理学
黄素梅  孙卓

无机化学
高恩庆
李强
单永奎

分析化学
何品刚
施国跃
王清江
阎超(兼)
叶建农
袁黎明(兼)

臧树良(兼)
张文

有机化学
胡金锋
胡文浩
李艳忠
吕伟

麻生明  汤杰
张俊良

邹新琢

物理化学
戴立益
段雪(兼)
高国华
何鸣元
李和兴(兼)
陆嘉星
路勇
孙予罕(兼)
吴东(兼)
吴鹏
杨建国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罗淑芳
张以群

自然地理学
蔡述明(兼)
陈吉余
陈沈良
陈中原
程和琴
金海龙(兼)
镠(兼)
李道季
李九发
刘敏
茅志昌
束炯
许世远
杨世伦
俞立中
袁雯
周云轩

人文地理学
丁金宏
杜德斌
谷人旭
靳润成(兼)
林拓
明庆忠(兼)

宁越敏
沈玉芳
汪宇明
吴永兴
徐长乐
徐伟
曾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高炜
季民河  王铮(兼)
吴健平
徐建华
应龙根

河口海岸学
陈介中(兼)
丁平兴
杜金洲
何青
吴莹
朱建荣

第四纪地质学
蒋辉
殷鸿福(

郑祥民

植物学
瞿伟菁
王全喜(兼)
王水平
王幼芳
许玲
朱瑞良

动物学
陈立侨
顾福康
侯连生
宋大祥(兼)
赵云龙

生理学
钱卓
袁崇刚
张季平
周晓明
周永迪(兼)

水生生物学
王群
庄平(兼)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李晓涛  翁杰敏  吴自荣
夏涛

生态学
蔡永立
陈小勇
达良俊
冯宗炜(兼)
李小平(兼)
李秀珍  陆健健
倪健(兼)
王开运
王如松(兼)

王天厚
王小明
徐宏发
由文辉
张恩迪(兼)
张利权

张树义

基因组学
胡应和
孔祥复(兼)
赖立辉
林李家宓(兼)

生物医学
刘明耀  钱开诚(兼)
钱旻
王传贵  王平

分子药学
王捷  王依婷  俞磊(兼)
系统理论
陈勇  李志斌

系统分析与集成
顾国庆  曾振柄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君浩  郭方敏  胡志高  赖宗声  茅惠兵
唐晓东  唐政

杨平雄  郁可  张健  朱自强

通讯与信息系统
李明  李毅(兼)  刘锦高  薛燕陵  薛永祺  姚萌

计算机应用技术
陈仪香
董军  君忠  何积丰  吕岳  王能  王申培

杨宗源  张桂戌
张卫  周敖英

环境科学
陈振楼
杨凯

环境工程
黄民生
金相灿(兼)
张经

教育经济与管理
陈永明
陈玉琨
吴志华


(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15:11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隆重开幕
2008年11月29日,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标志着以"艺术•科学•社会"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院党委书记杨力首先代表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和东道主致辞,并向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各位美术教育专家和优秀美术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交流会是在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的"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的基础上,为更广泛地聚集世界各地区华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发挥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美术教育围绕学术专题而与人文、科学领域中诸多学科进行交流和探讨而建立的一个包容性的研讨平台,它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必将给世界华人美术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本届研讨会的四个议题为:"美术教育中思维艺术与科学思维的交汇",是一个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反复实践与解读的常论常新的话题,在今天互联网将世界空间化、图像化的时代中,这一话题在美术教育的人文精神培育实践中引发了更多维度的思考;"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美术教育",是华人美术教育者、研究者在工作实践中挥之不去的"家"的记忆,在全球化的图像传媒背景前,美术教育历史地承载着对中华形象的意义与价值在新空间中的诠释使命;"生活•创意--美术教育实践与现代艺术的对话",是一个区域、以一个社会具有活力的表征,也是一个有待探索且极具发展力的领域;"学校美术教育研究的社会视角"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旨在探讨美术教育实践与本地生活状况、流行文化风尚、多元文化共存、回应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境遇与挑战,是美术教育课程发展策略、教学改革设计的重要思考维度。

开幕式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徐冰发表了题为《现代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演讲。他以创作《天书》、 在肯尼亚建立树木自循环系统、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凤凰》四个具体事例,分别阐述了自己对在多文化语境下的逆向思维、艺术创作对孩子世界观和责任心教育方式的启发、提升孩子对现实生活中材料的认识并学会制作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郭祯祥女士、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伯纳德•达雷斯先生(Bernard Darras)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钱初熹女士分别发表了《卓越艺术 杰出学校》、《西方艺术和文化教育的矛盾与危机》和《文化创意产业与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的专题演讲。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主持。此次研讨会由世界华人艺术教育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活动为期3天,邀请了来在法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与会人员达200余人,并收到代表提交的论文100余篇。研讨会将通过嘉宾发言、专题演讲、小组论文发表、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现场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在当代世界经济、科技、信息发展的新语境中思考、研讨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组宣部 宋婕\文

宋曼青 吕不 熊宇\图


杨力书记代表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和东道主致辞


世界华人艺术教育学会主席郭祯祥教授致辞


徐冰副院长发表题为《现代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演讲


研讨会现场


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代表合影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27: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发布者:周伟
  • 发布日期:2010/10/31 03:41:05
  •   2010年10月29日——10月31日,第二次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会期历时三天,来自美国、法国、韩国、菲律宾、台湾、香港、澳门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美术教育专家齐聚南师大随园,共襄盛会。




  10月29日上午,第二次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开幕式在南师大随园校区音乐厅二楼礼堂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自斌、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主席郭祯祥、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刘冬辉,以及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南师大美术学院书记曹连观主持开幕式,美术学院院长刘赦做了主题报告。
  吴自斌副书记向各位来宾介绍了南师大百余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并表示南师大在艺术上一直坚持与时俱进,本次大会正是这个传统与我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体现,并希望通过这个交流,促进共同进步,来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百年印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藏画展。
  会议期间,专家们围绕“信息时代•艺术新潮•美术教育•教师发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嘉宾主题发言、专题演讲、小组论文发表、教学成果教学案例展示、观摩考察等活动。
本次大会的主题选择是对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而产生,新媒体改变着美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空;艺术的不断变化为美术教育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血液;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文化建构,将推动美术教师教育的现代转型;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美术教育本身的反思都将是美术教育永远需要关注的话题。
  本次大会期望在以上主题的讨论下,为全球华人美术教师教育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一个探讨和反思信息时代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发展诸多学术问题的对话空间,共同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美术教育及美术教师成长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促进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发展。
  大会期间,不仅有郭祯祥、尹少淳、袁汝仪、钱初熹、侯令等著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也有大批充满锐气的青年美术教育研究者将一展才华,表达自己对美术教育的见解。此次与会代表有国家教育部门领导、高等院校代表、中小学代表、学前教育代表、美术教育媒体杂志代表、以及各级美术教研员等各个领域的美术教学教研人员200余人,涉及美术教学、教研、资源支持等多个层面,这次大会是观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这将为我国美术教育打开畛域,促进沟通起到重要的作用。(宣传部、美术学院供稿)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19:39:11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报》:研究生走入基层 美术教育不能只坐在书斋里


  《美术报》11月20日讯 (实习记者 王静静) 11月11日至12日,由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嘉兴教育研究院、平湖市教育局主办的“基础美术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活动在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钱初熹、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支部书记张跃彬、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敏、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顾玉峰、平湖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邵守平,以及来自上海、江苏、吉林、温州、嘉兴、平湖市中小学美术的专家和骨干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近年,平湖美术教育在众多专家的引领下,不断发展,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开展了《乡土之链——平湖美术教程教材》的编写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平湖特色的教育与品牌。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领衔的教育团队申报的《链式美术教育的构建研究》被推选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这是平湖迄今为止承担的第一个教育部重点课题。该课题也在此次活动中进行了开题报告。
   可以说,此次活动也是高等师范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融合的盛会,是美术教育的一次大胆创新,对平湖市农村基础教育与乡土教育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1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美术)方向、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举行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同时,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
  把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放在作为美术基层教育的小学,这为全国美术学与美术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范式。研究生从中获得锻炼,基层的美术老师也从中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对基层美术老师的教学起促进作用。此开题报告搭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发展,以及学科教育共同发展的平台,使学生有针对性,而不是坐在书斋里进行美术教育研究。
  与此同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生知觉经验唤起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中期汇报、吉林省《满族民间剪纸的教育传承》成果汇报、钱初熹教授《中外创新教育思潮及美术教学研究》报告、嘉兴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十分智慧”教育论坛、《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首发仪式也相继举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9:34 , Processed in 0.1014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