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文艺论坛” 第十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11: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年文艺论坛” 第十期



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

近年来,关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影视剧、舞台剧改编与翻拍可谓接连不断,但因水准的良莠不齐而大多颇有争议。为此,2012年3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特以“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为题,举办第10期“青年文艺论坛”。来自院内外的30余名青年学者,在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内就消费文化时代的文艺征候、四大名著的文本与图像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四大名著改编的特点与优劣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本次论坛由《艺术评论》杂志社的李雷博士主持。
本次论坛的主讲人分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石中琪老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魏然博士。石中琪以“《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历史梳理”为题对近90年来由《红楼梦》改编的100多部影视剧进行了全景式介绍,大体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红楼梦》影视改编艺术的多彩风貌,并对这些改编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分类总结与价值评判。他认为,改编《红楼梦》尽管困难重重,但最基本的应是尽可能尊重原著,还原其悲剧精神。魏然则借助一部引起大家共同童年记忆的话剧《大闹天宫》来切入其对重讲“西游”故事的回顾。他梳理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的解读,主要介绍了孙悟空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不断阐释和编码的历史。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之前,孙悟空身上承载的意义相对比较模糊,但50年代到70年代的毛话语时代,孙悟空逐渐确立了觉悟最高的革命者、造反者的形象。80年代以后,阶级斗争论的色彩已经淡化了,孙悟空形象多了一些悲情,强化了它对自由的渴望这一层面。90年代之后,孙悟空的形象趋向多元,但皆凸显出孙悟空身上的精神创痛。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孙悟空形象的阐释和解码,折射出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话语以及不同的审美诉求。
随后,与会者纷纷就“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话题展开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祝东力从整个传统文化的宏观视角将四大名著定位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中低端,指出四大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四大名著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四部小说代表四种价值,支撑了中国民间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而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价值观的转型,对四大名著的改编与重构便在所难免。《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的李云雷博士从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化文艺生产机制到90年代之后的商业化文艺生产机制的转变,探讨了1980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的张慧瑜博士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讲述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化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娱乐化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背后的政治、历史、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与消解。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办的刘涛博士则指出,古典名著的改编,一需要与时代风气相结合,二需要改编者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境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的冯巍博士结合自身的观剧体验深入比较了三个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优缺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的侯百川则以日本漫画为例讲述了日本对中国四大名著的改造情况。青年作家、《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则从接受层面谈及了四大名著的改编尺度问题。
另外,《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的王磊博士、崔柯博士,《艺术评论》杂志社的陈瑜博士,《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的阳丽君博士,科研处的孙佳山,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李修建博士等人也结合自身的阅读记忆与观剧感受表达了对当下四大名著改编剧的意见与看法。
2012-3-21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1:41:37 | 只看该作者
“青年文艺论坛”第七期



  
2011年12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七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以“艺术史:观念与方法”为主题,试图通过文学、美术学与音乐学之间跨学科的对话,检视当下艺术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中的深层问题与对策。论坛由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王磊博士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博士、《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练春海博士、《艺术评论》杂志社陈瑜博士主讲。来自院内外的30多位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论坛。
何吉贤博士在题为《“分解”与“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历史叙述》的报告中,介绍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现代文学史大都使用“新文学”的名称,强调的是对旧文学的革命性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的表述,从学科分界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现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当代文学的阶梯等级序列;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文学学科内部的突破,产生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路径。近几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基本确立了自身的学科规范和学科品质,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在当前,建构一套普遍有效的价值评价体系是构建新的文学史书写模式的前提。
练春海博士在题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中,从“发生在中国的艺术史研究”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所进行的艺术史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的艺术史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式,即学习、消化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一些方法、重建或者恢复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方法以及建构以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为基点的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他指出,中国自身有一套与传统艺术相对应的研究方法,而“艺术史”是从西方文明中发展出来的概念,西方观念和方法研究容易遮蔽中国艺术传统。他认为,艺术史研究不应该太强调方法,应该先确定问题再建构方法。现代艺术史研究的范围的不断地扩大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可以适应它的增容、具有弹性的研究方法。
陈瑜博士在题为《中国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与观念回顾》的报告中,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各个阶段的研究状况,并重点分析了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音乐形态分析的方法是中国音乐学研究基本模式。8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传入,中国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从原先的音乐本体研究逐渐扩大到与音乐相关的一切文化事项的研究,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这给当前的研究带来一些困惑,如果不再将音乐本体作为研究目的,学科存在的界线会越来越小,但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否是正确的,各个学科是否应有更明确的研究重点,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随后,大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就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中国艺术传统能否与西方理论观念相兼容这一问题,不少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体系,最好是用本土文化里滋生出来的方法去研究艺术;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范畴等都是从西方本土经验提取概括出来的,会遮蔽中国艺术独特的价值;西方艺术史是一个西方中心的研究,我们很难与之进行横向的交流;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应放开手脚,在消化、吸收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来反观中国艺术史;艺术史研究的参照系统除了西方,还有印度、伊斯兰、亚非拉等众多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放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视野。
对于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大家也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跨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开拓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加立体地观察研究对象,但应当以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前提;有人则将艺术观念视为世界观的一部分,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艺术进行审视都是艺术研究的应有之义;有人则认为,艺术史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人文科学之间跨越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
艺术史研究的历史化是大家集中探讨的另一命题。与会者指出,中国当前文学研究有历史化倾向,不再关心文学本身的问题,这是一种冒险的范式。也有人指出,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倾向中断了80年代的批评传统,不再对当下文学作品进行基本的判断。有人则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指出,历史化方式有其合理性;有人则强调,艺术史的观念是和20世纪这样一个现代性的时间概念以及中国这样一个空间观念是密切相关的。有人提出,目前文学史整个结构框架是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应该提出一种新框架来面对这些问题。
2012-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1:07 , Processed in 0.13729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