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课“精讲点拨”效益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12:2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年级语文课“精讲点拨”效益的研究  2012年04月12日  作者:苗蔚林 
  2009年8月,我们提出《提升七——九年级语文课“精讲点拨”效益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2010年1月,市教研室通过专家论证,对本课题给予立项。经过近2年的深入研究,我们在实践、调查、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对提升七——九年级语文课“精讲点拨”效益的基本看法,找到了提高效益的基本策略,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本课题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常态教学行为。在课改背景之下,对于传统课堂语文教学,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是否定,还是在有所扬弃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种种现状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对课程标准是否真正理解并正确付诸实践?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是既实实在在,又充满生命活力。近年来,市教研室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设想,笔者设计本课题就是对“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课改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出现问题。目前,谈“讲”色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本课题就是针对这种用所谓的学习“主体性”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的错误思想而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为:“精讲点拨”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必须认真践行。语文课堂只有有了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才能有学生“主体性”的形式和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究的。但是,要达到这一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毕竟年龄小,储备的知识少,不能无师自通,需要教师科学的教,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讲在需要讲之处,拨在应该拨之时,就是我们提出的“精讲点拨”,是完全必要的,千万不能谈“讲”色变。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力争找到一条恰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24:50 | 只看该作者
二、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提高语文课堂“精讲点拨”的效益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应当把落脚点放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体现在对教材的研究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没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就无从谈及“精讲点拨”。教师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理解越是独特,课堂教学越能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所以,研读教材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最关键的一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初中语文教材做了全部梳理,建立了教学设计电子档案,对重点篇目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以重点篇目为突破口,来实施课题组“精讲点拨”的实验方案,并及时写出教学反思。
  体现在对教学方略的预设上。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流变状态下的课堂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是生成发展的,因为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使教学设计成了铁定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框子,也不能寄希望于课堂上的“灵机一动”,一定要仔细揣摩学生学习的课堂情景,作出教学方案的预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同时学习研读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书籍,力求让我们的研究不偏离课程方向。《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等都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体现在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是因为教师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权利。但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策略,教师采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调控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教学策略实施中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性的开展对话教学,把“精讲点拨”作为对话的重要基础,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细心体会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达到听课与对话的精彩统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传统语文教学初探》(张志公)是我们课题思考的重要理论基础。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25:17 | 只看该作者
 三、理论依据  上个世纪50—60年代,皮亚杰最先提出了关于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而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意义建构。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教师就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做了这样的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精讲点拨”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讲课的效益。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去研究:
  1.座谈讨论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授课策略,因此必须了解更多教师课堂情况,通过座谈了解语文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讨论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2.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我们主要依据有:传统语文教学研究资料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研究资料。通过调查上述文献,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一般印象。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公开课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思路。课题组成员进行归纳与分析,就课题研究写成一系列研究论文。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25:44 | 只看该作者
五、本课题的研究过程  制订计划、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2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制订详实的课题研究计划。在课题调查中,我们将先后召开语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交流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搜集资料、初步分析、开展活动试验阶段:2010.1——2010.9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搜集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章,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刊物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将对课题组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开展比较研究,提出策略阶段:2010.10——2011.6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公开课、同课异构等多种方式对不同教师的相同课型、不同课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陷,对教师“讲”的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提出我们的研究成果。
  解决问题阶段:2011.6——2011.12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26:11 | 只看该作者
六、本课题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组自2010年1月立项以来,认真踏实的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第一、实践性成果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其科研首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并能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在研读提高语文效率教育著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为全市语文教师开语文公开课,课题分别为:《甜甜的泥土》(2011.9.16)。课题组教师也举行多次课题研究课活动。
  第二、课题论文
  课题开始研究以来,主持人积极围绕课题展开专题调查研究,围绕课题写出多篇主题论文,先后在省市刊物发表或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
  1.《苗蔚林:放飞自己,品味心灵》(《北京教育》6篇课堂“精讲点拨”主题文章)(2011.3)
  2.《我的幸福博客生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9)
  3.《敞开心扉,在教育博客里平等对话--蔚林语文在线》(《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5)
  4.《“三精”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学习科学研究》)(2011.9)
  5.《休矣,霸道的追问》(《连云港教育》)(2011.4)
  6.《从〈海燕〉谈散文诗的精讲与点拨》(《连云港教育技术》)(2010.4)
  课题组成员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全体成员先后开“精讲点拨”的主题公开课,并撰写论文参加比赛、投稿,研究期间,发表、获奖论文12篇。
  姓名论文题目发表刊物或组织评奖单位及等次时间
  王传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县一等奖2011.12.20
  王传法《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学习方法报》2011.1.21
  高丽娟《浅谈课堂中的精讲点拨》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010.12
  高丽娟《浅谈课堂中的精讲点拨》市三等奖2011.12.20
  刘洪军《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实践之探索》《学苑教育》2010.1
  刘洪军《探究性学习让语文教学更高效》《语文教学之友》2010.11
  刘洪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新课程》2010.12
  高阿宁《注重读写积累提高写作水平》县一等奖2010.12
  高阿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县二等奖2010.12
  刘华《巧妙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2
  刘华《给语文课堂减肥》《学语文》2011.1
  刘华《一样的讲解,别样的精彩》《现代语文》2011.4
  第三、在网络上开设专题栏目开展课题研究
  主持人的语文博客“蔚林语文在线”在2011年被评为连江苏省一等奖优秀教育博客。在博客上,开设了“课题研究专栏”发表了本课题研究随笔40余篇。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26:35 | 只看该作者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也发现在精讲点拨过程中,我们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提高精讲点拨的效率: 1. 语文课上,精讲点拨的时候要精心构思语言。比如: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们喜欢的语言。学生喜欢一些“时令”语言,或者就是现在很“潮”的语言。时尚词语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学生带着会心的微笑听老师的讲课,课堂氛围和谐而有情趣。2.语文课上,教师“精讲点拨”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只有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的引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字里。有的老师也想“讲”好,但讲的时候经常天马行空。善于引导就是要求教师能用精练的语言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教学路子上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章句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没有教师“精讲点拨”的引导可能很难深入到文化的内部。3. “点拨”的时间要把握恰当,不要把课堂当成自己的“讲堂”。教师的电波应当是在学生疑难的时候、学生困惑的内容上。属于学生的时间,一定要留给学生。但是,学生的活动不能代替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可以合作探究,也可以小组讨论,还可以自由发言,但教师不能完全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把握好学生活动与教师精讲点拨的关系。总之,“精讲点拨”是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的比较高的层次要求,还需要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和实践探索。(江苏东海 苗蔚林)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12:55:16 | 只看该作者
从“会答”到“会读”
——以2011年广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例谈复习得失

丁之境

    广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40分,考查叙述类、说明类、论说类三种文体的阅读。该部分的分值仅次于写作部分,是试卷的第二大板块,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又是最具有区分功能的板块,在整份试题中承担着选拔性的功能。但据现代文阅读评卷的数据统计,其得分率在52%左右,远低于其他部分的得分。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板块有所突破,我们在明确命题导向的前提下,备考思路从以前的指导学生“会答”转变到指导学生“会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研究历年试题知导向,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研究《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阅读目标和评价建议和近5年广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从中我们发现了试题的几个导向:
1.试题充分体现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导向。近几年的试题选材都具有课内外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如论述类选文:2006年是《傅雷家书》,2007年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2008年是培根随笔《谈美》节选,2009年是一篇关于《水浒》的文学评论,2010年是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近五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课内培养能力,打好基础,课外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导向作用。
2.试题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名家名篇的导向。如文学类选文:2007年是《骆驼祥子》节选, 2008年是铁凝的《戴套袖的孙犁先生》节选,2009年是契诃夫的《柔弱的人》,2010年是莫泊桑的《小酒桶》。试题的导向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注重从课内文段阅读拓展到相关名篇名著的阅读。
3.试题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理解文本能力的导向。从07年开始逐步减少字词句理解赏读的题目,20092010年的大阅读,没有涉及字句理解赏读的题目。近几年主要的考查方向是:
①整体阅读和归纳能力:A、归纳概括原因;B、归纳概括具体事件。
②人物形象和作品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A、分析人物形象
B、考查写作方法,③总结提炼、推断、评价文本主题的能力。
通过潜心研究本地区近五年的试题,我们发现了命题规律,按照规律来进行复习备考,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提高了老师们对题目的研究能力和命题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练习题目的设计上做到了两个坚持:坚持用真题进行训练,所谓真题就是指广州市中考原题、各区一模试题、指导书中的样题。坚持用原创试题测试,所有模拟考的阅读题都是备课组老师依据市里的命题规律原创的。
二、研究学生答题巧训练,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答卷后,总结出了学生答题失误的主要表现:答非所问、过空过大、信息不全、肤浅表面。细究失误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首要原因是没有读懂文章就答题。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先看题目后读文章,阅读过程是走马观花,答题的状态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阅读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是学生答题失误的根本原因。
2.其次是缺乏全文意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阅读必然是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的阅读。很多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欠缺,答题时势必会造成断章取义、信息遗漏的结果。
3.还有一个原因是答案组织要点不清晰、语言不准确。答案的组织最好能参考题目分值分点作答,但很多学生欠缺有条理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所写答案过于繁琐,使阅卷老师很难迅速看懂其要点。另外,答案只需意思明确、语言简洁、表达通畅即可,不少学生不懂得这一特点,答案中出现一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甚至歧义句。
立足于试题特点,针对学生的不足,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复习措施:
1.训练学生读懂文章才做题的习惯。要求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答题前必须做到两读:一读,解决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二读,解决文章表现什么(中心提炼)。两读训练,既让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又让学生渐渐养成了整体把握的意识。两读之后,学生再去答题,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文心中有中心了。
2.教给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素养。考场现代文阅读必然是高效阅读,在极短的时间内要读懂文章,还要有效表达。我们主要训练学生高效阅读的四种意识:上下文意识(大部分题目的直接答案或答案线索可通过此法获得),文章中心意识(大部分阅读题都和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角色意识(走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体验情景),联系意识(联系课本、课堂、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具体到每次的专题阅读训练,做法有三:教师推荐真题阅读材料,学生研读;引导归纳总结解读方法,内化掌握;同类题目拓展训练,科学迁移。
3.引导学生探究答题规律、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是文学类选文命题的重点,我们引导学生先去尽可能多的寻找这类题目,然后归纳出常见题型:(1)指出描写人物的具体方法;(2)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点评人物。如何解答这些题呢?引导学生研读、探究,得出结论: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人物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分析小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把握人物形象。针对这个考点,我们选择了2010年广州市的中考阅读《小酒桶》的第4题:纵观全文,你看出希克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让学生用探究出来的方法答题。
再比如对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我们侧重准确表达(组织答案语言要清楚、准确)和多角度回答(避免浅尝辄止,答案不全面)的训练。在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知晓常见题型及其分值,学生做完之后首先对应评分细则给自己打分,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评分,比如如何概括文章内容,一般的分值都是5分,那就是起因、经过、结局分别是1分、2分和2分。老师在试卷讲评时,要事先选好不同得分的答案,让学生去分析比较,从而明白自己失分在何处以及为什么失分。
学生掌握之后,在当月的阶段检测中,我们会用同样的考点、类似的试题测试,保证了——————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
当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立足点由“会答”改变为“会读”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最终的中考语文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总结有益尝试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认真地反思:
反思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科学阅读方法的训练应从起始年级抓,而不是等到初三备考时。从初中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安静阅读、沉浸文本的习惯。要在教授每一篇课文的时候融入不同的能力点的训练。否则,初三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很难在“会读”上出成效。
反思二: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过于强调答题技巧的套路,使得学生答题时套用术语、硬搬技巧的现象比较普遍。
反思三:阅读复习材料的选择上,过多迷信课外材料,忽视了教材课文的利用价值。如果能充分挖掘九年级的课文价值,使之与阅读能力点的训练相融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回顾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得与失,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我们把教学的立足点定位于教会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读懂文章、答对题目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9:15 , Processed in 0.1674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