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者的回归和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3:5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探索者的回归和创造——读书稿《回到话语之乡》有感作者:七槐子

探索者的回归和创造

——读书稿《回到话语之乡》有感


一、 凝视:探索者在追求什么

    从2007年秋天开始,周益民老师陆续积累了一批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案例,专门探究如何将民间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他在各地上过多种公开课,涉及的阅读内容形式多样,包括童谣(儿歌、颠倒歌、谜语歌、绕口令),摇篮曲,春联,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所到之处,小学生欢欣雀跃,语文教师赞叹不已,作家、学者和业内专家也给予诸多好评。
    益民老师究竟在追求什么呢?凝聚到一句话上,也就是他这本书的书名所言:“回到话语之乡”。他在探索“回归”这个主题。回到何方,归于何处呢?凝视之后,我想如是归纳观察者心目中的“回归”的内涵——
    第一个关键词是“儿童”。儿童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理所当然地要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应该让他们像过节一样地上课,尤其是从心眼儿里喜欢上母语课。益民老师做到了,他的那些实验课,每一节都像是一次儿童母语实践的歌舞狂欢活动。
    第二个关键词是“真实”,也就是儿童学习与习得母语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当然,限于班级授课等客观条件,所谓“真实”一般还是个近似值,但那些实验课已经取得的初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逼近了学习与习得的真实内核。
    第三个关键词是“话语”,确切地讲,指负载着乡土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言语作品,以及这种话语形式本身。相连带着,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指母语涵育着的儿童和教师生存的故土,或者说成故土涵育出来的母语特质。
    把这些关键词汇合起来,我想这样概述探索者的教育与教学的专业追求。
    ——这是一次小学汉语文课程改造与建设的艰难探索,试图新开辟一条战线,弥补长久以来课程与教材的缺失。其价值在于,从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性质观的高度,益民老师决心在唯工具论与人文主义泛化这两条歧途之间,走出他自己的课程创新之路。坚持实践,升华理论,未来的收获不仅在于课程内容的更新、拓展乃至部分重构,可能还会在汉语文课程论深度研究方面有所贡献。
    ——这是一次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相互结合的艰难探索,试图在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资源整合等诸多侧面,营造出新鲜的授课样式和浓郁的诗化氛围。当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有效灵动的教学形式联结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整体,这一次探索便化作实实在在的田野耕耘,其汉语文教学论方面的深远意义是不能忽略的。
    ——这还是语言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儿童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若干学科,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交汇碰撞而产生的一次艰难探索。益民老师对此有过阐释,他说:通过教改尝,“我第一次真正地开始审视语言的力量,第一次真切地意会语言超越‘工具’的存在,我信服了语言与人的同位一体”。他认定,“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在这些经典的文学原创中,“保留了语言自身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创性,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与自然亲切,张扬着母语的本真特点”。他从传承与教化的角度告诫说:“所有这些深深镌刻的古老记忆,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身份。”他一心想建造一座新的母语教育的巴比塔,矗立在民族文化的长河岸边,用塔顶上的灯光,为急匆匆跑向现代化的大人和孩子们,照亮一片葱茏温润的牧草——那是神奇的精神家园。


二、透视:从三个维度查看探索足迹

    这里所要说的三个维度,亦即上文概述过的三种探索:课程的;教学的;精神与文化的。我从儿童精神涵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这个维度说起,限于篇幅和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拟将三个维度综合在一起,扼要说说个人感受。
    母亲,母语,歌谣,故事,这便是幼儿最珍贵的精神泉源;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这便是他们最重要的成长经历。其中,语言能力生成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每一个儿童记忆深处烙下特定的心理印痕。这种印痕是民族的,是乡土的,附着在稔熟的儿童话语里,延伸到学龄期,一般便悄然淡化,仿佛渐渐消失了。益民老师这次历时五年之久的教育探索,爆发出亲切的精神呼唤,让冰封的精神泉源沿着教学渠道再度涌流,洗礼着滋润着一颗颗待哺的童心。这种呼唤、暖热、接续和修筑教学渠道实现再生提升,——这才是这次探索活动的核心密码吗?一切从这儿开始,认识、评价、解码和进一步发展,这才是这次探索的原点和本意吗?很有意味的一片思考空间,一个研究高度。
    在汉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百年来打了几个死结。死得最为彻底的一个结便是:这一门汉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到底姓“道”还是姓“术”。百年演进的各个时期,具体概念不大一样,现如今一般纠结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上。人们习惯了两分法,略微进一层便是折中调和。益民老师的系列教学案例,相关专家行家的大量评论文字,在启发我转换思路:能不能暂时离开两分法、折中调和法,从论辩方法的层面,跳跃到另外一种未知层面呢?比如,想一想这个关于儿童精神的生活的乡土的民族文化境遇的呼唤问题。
    我读益民老师的专业文字,始于三年之前。我发现益民老师属于特立独行的那一类,他的教学宣言,与他真实践行的教学实验,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他是“诗化语文”的倡导者,正如绿色语文、青春语文、深度语文、语文味语文、非预设语文、无痕语文等等几十面旗帜在飘扬;每一种几乎都是一线探索者从应试教育夹缝中挣扎出来的赤诚奉献,我一直在默默注视着,追随着,感佩着,很少评说什么。其他探索者在维护、扩展自己的理念的教学时候,益民老师悄悄转向了。他从课堂教学操作行为,转向了课程创建行为,继而完成了课程与教学的比较完美的联结,并进一步深入探究课程论、教学论及其他研究领域的理论问题,诞生了这一次汉语文教育历程之中艰难而快乐的探索,和这一部记录探索历程及部分细节的书稿。
    这种特殊的探索活动,启发我,最好暂时不去纠缠于理论论辩的死结,而是退回到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宏观微观探索的最有活力的区域。一旦有了天文望远镜,月球里的嫦娥就渴死了;一旦有了环球航海,地球不是圆的都不行了:我们的现代化本土教育尤其是汉语文教育,母语教育,如果主义暂时说不清楚,不如先涉入具体问题,比如,探索创建母语教育的巴别塔。益民老师被誉为民间文学文化的点灯人,落实对于孩子们心灵的照耀,这个事业还不急迫还不圣洁吗?有评论者说,听益民老师的语文课,总会听出宗教情结。为一个亿万群体的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而探索,倘若没有朝圣者的虔诚自信,筚路蓝缕的笃行,那真是无法想象了。
    最初,我听益民老师说这个探索的初衷,疑虑还是比较突出的。那些年语文教学中,人文论泛化庸俗化、弱化语文常规知识、文本过度阐释等等,不良倾向比较突出,还打着课改的红色大旗,迷惑性相当大。面对“人文”、“精神的底子”、“语言等同于人本身”这类敏感的概念,我很是担心鼓吹过界,离开汉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益民老师书稿里呈现了若干教学案例,作出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这和课程、教材层面上的系统建构尚有一定距离,但考察其内在思路,的确贯穿着课程创建的冲动和基本脉络。
    我找到益民老师自己的一则简要说明:“在中低年级,民间文学的阅读目标最主要的定位在故事(歌谣)自身,能够讲出、诵唱,甚至是喜欢,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随着年级增高,在这一前提下,需要进一步观照故事(歌谣)背后的文化语境。这也就是我常常将低年级甚至学龄前儿童诵读的童谣放至高年级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这个思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当简练合用的:诵读与讲述,分别适用于韵语体歌谣、散文体故事等,这乃是两种基本的演练方式,借以真实地还原作品的原生态的语境特点(有时还需要适当借用方言来演绎复现)。此外,高年级逐渐提高演练与欣赏浸润的要求,选用的主要方式有:作品形式的赏析(如民间传说的叙事模式)、文化意象的揣摩(如远古英雄形象)、对不同民族的相同题材作品内容的比较(如创世纪传说)、对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特色的比照(如内容和主题相似的诗文、绘画、戏曲、舞蹈、雕塑等)。如此观察判定,益民老师的这项实验和探索,基本性质还是属于汉语文和汉语文教学的,对于培养语文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这样讲,依据便包蕴在这批教学案例之内,很值得作出精细的统计研究。(此略)我仅从大处抓住几个硬指标:
    (1)上每一课(均在一小时以内),都印发使用数则至十数则精选的相关民间文学作品,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诵读讲述和品味欣赏;
    (2)学习每一种民间文学类别,都传授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相关语文知识、其他常识,还有用于语文技能训练的操作性知识;
    (3)课上,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占据中心位置,包括自读、商讨、问答、朗读、诠释、动笔编写等多种形式,教师的“教”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学”之上;
    (4)几乎所有案例,都实现了承前启后的开放式教学,即:授课伊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潜在的相关积累(如儿时听过的摇篮曲、说过的颠倒歌、背诵过的月亮谣、讲过的老故事等),做足“唤醒”的功课,而结束本课时激发趣味,余音不绝,为课下学生主动完成后续演练,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去学语文、用语文、涵育文化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益民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追求语文味道的纯正优美,这部书稿里呈现的大部分案例都称得上是活生生的教学标本,弥散着美好的诗味诗意。对此,许多评论者已经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细节,进行了细致评说。在这里,我仅摘出几个要点管窥一二。
    要点之一:信息量比较大,有思想的震撼力和语言张力。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往往几百字的课文要嚼上两节课,信息量太小,缺乏思想情感的冲击力和语言张力。益民老师教“颠倒歌”,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颠倒的意味”,他依次呈现的文字和音像信息有:(1)诗人耿占春追忆儿时跟着姥姥学说颠倒歌的时候,仿佛在过节,他说:这和强者欺侮弱者的生活世界是多么不同,童谣的编唱者在话语中颠覆了它,为无数的失败者复了仇,为被奴役者喊出了疯狂的愿望。在这些童谣中,我度过了一个古老的语言的狂欢节。(2)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幼儿园时代便熟悉的童谣,启发他们读出颠覆后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饿老雕,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3)抨击胡合理社会现象的颠倒歌:“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当奶妈的卖儿郎。”(4)童话作家郑渊洁的《魔方大厦》第3集是《装在罐头里的爸爸妈妈》。主人公来克来到了一座奇怪的城市,这里大人都归孩子管,连市长都由孩子轮流当。这回,来克当上了市长。(放映动画片片段。来克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整天把他关在家里,总是按照大人的意志来管他,就想让大人也尝尝憋得慌的滋味儿。他宣布了施政方案:“把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装进罐头里。”)益民老师与学生初步交流后,启发道:爸爸妈妈们想要我们学习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不知道那样却压抑了我们的个性发展,郑渊洁正是用这样一种荒诞又极端的方式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如果说前面颠倒歌里大多是一般生活常识的颠倒,那么这些则是对生活现实的颠倒,是思想的颠倒。……
    要点之二:呈现、渗透富有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习积累价值的经典语料。请看这几分钟的课堂实录——
    师:谜语的出现确实非常古老,欧洲谜语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来看看我国最早的谜歌:(出示)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弓)(砍下了竹子,系成了弓子,射出了弹子,打死了麂(jǐ)子)
    师: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的歌谣,那就差不多5000年了。周作人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谜语。大家一起读读。(生读)
    师:再看2000多年前《周易》中收录的一则谜语:
    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一个女子挎着竹筐,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一个男子正在用锋利的刀子割羊,可是羊并不流血)
    师:这是干什么?(生迷茫)读了文学家郭沫若的这段话就明白了(出示)
    ……假使你画出一片碧绿的草原,草原上你画出一群雪白的羊,在那前景的一端你画出一对原始人的青年夫妇,很和睦的一位剪着羊毛,一位承着篮子。这怕会比米勒的一牧羊少女,还要有风致罢?
    要点之三:执教者用爱来呼唤爱,给予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学情境、诗化语文。教摇篮曲那一课,有一个环节是体验这类作品的情感。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动物园里,小狮子哆哆孤苦伶仃,狗妈妈为培养小哆哆付出了全部的爱,经常给他唱摇篮曲:“小哆哆,乖宝宝,宝宝快睡觉。……”小哆哆长成了大雄狮,被送到城里的马戏团,狗妈妈站在路边,目送着哆哆远去,泪流满面。好几年过去了,这一天,哆哆在笼子里睡着了。这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那首熟悉的摇篮曲,那是苍老的狗妈妈哼唱的摇篮曲。狮子听到了,感应到了——是妈妈!
    哆哆使出浑身的力量,撞坏笼子冲了出去。快跑!哆哆如同金色的风!快跑!哆哆就像发光的箭!快跑!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快跑!快跑!快跑!
师:我们同学一起读——(师生合作读)
    生齐:快跑!
    师:哆哆如同金色的风!
    生齐:快跑!
    师:哆哆就像发光的箭!
    生齐:快跑!
    师:哆哆的鬃毛迎风飘动!
    师生齐:快跑!快跑!快跑!
    师;城里一片混乱,端着来复枪的警察在追赶狮子。在小城边白雪覆盖的小山坡上,哆哆找到了狗妈妈!狗妈妈已经老态龙钟,奄奄一息了。……狗妈妈在哆哆的怀里,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她笑了。奇怪的是,脚印在小山坡的中央突然不见了。有好多人说,当天晚上他们看见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只老狗飞走了。……有时候,最柔软的往往最有力量。那是我们生命里听到的最早的歌谣,是我们最初的家园。所以,古今中外,有那么多成年人去写作摇篮曲。著名作曲家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在全世界唱响。难怪诗人们这样说:(出示,师生齐读)“我最初的世界,是外婆唇边的摇篮曲。”
    这样上课,多好哇!这样的民间文学课程,就要有这样的上法儿,是乡土气息的也是诗意氤氲的,是内心久已珍藏的也是刚刚吮吸咽下的,是浅显稔熟的也是深邃陌生的,是“道”的也是“术”的,是校墙里教室里课本里的也是田野上河流边牧草中的——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
    祝愿这一次艰难快乐的探索自由延伸,继续照耀着母语教育的温暖阳光。


                                                                            2012年2月2 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26 , Processed in 0.0998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