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好的纪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7: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好的纪念
□    北京  窦桂梅

今年春节,我在东北老家过年。初一晚上,中央教育电视台邀请刘堂江等学者以及当年斯霞、霍懋征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已年过花甲,讲述小学时代老师给予他们爱的故事。静静看着,听着,心里闪念,好久没有见到霍老师了,年后回北京我一定要去看望她。
初四晚上,接到朱老师的短信:“霍懋征老师已经走了。”我愣了:老人家身体很好啊!怎么……

“我喜欢小生命”

2003年北京海淀区召开“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这是一个重要的会议,关系到整个海淀区教师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会议内容有一项是我上两节课并作专题报告,其间要请一位专家给我评课。
请的是霍懋征老师!她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语文学科专家。海淀区教委的领导们意在让我向霍老师学习,让我在心中树立方向。
海淀区教委联系了霍老师,她欣然答应了。那时她已经81岁。
多么荣幸!和海淀区教委张凤华副主任手捧鲜花到霍老师家拜访。一进门,我们仿佛进入植物园林。地面上,窗台上,甚至天棚上,几乎都被绿色盆栽植物覆盖。初春的北京还是春寒料峭,而这里已经夏意融融。有趣的是,这绿叶红花丛中,鸟儿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沙发上,一会儿落在窗沿上。东屋住着好几只猫儿、好几条狗儿,看到有人来,纷纷走出来,似乎排着队迎接客人呢……
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家居。看到我们脸上的欣喜与惊奇,老人家笑着对我们说:我喜欢小生命,我说过自己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鱼缸里养着小金鱼,阳台上是鸟窝。退休后,她每天都在屋里写东西,屋外鸟语花香,屋里小狗围着。闲了就喂喂鱼,喂喂小鸟、小狗……
“我喜欢小生命”,一句最本真的话透着霍老师那么柔软,充满爱意的心!不必说她曾先后提出设立教师节,制定义务教育法等若干重大建议,也不必说被周总理誉为“国宝老师”,被温总理赞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单就“我喜欢小生命”就足够了!
喜欢小生命,当然就喜欢小孩子。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位曾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本可以留校做一名大学教授,却选择了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的原因吧。而她,在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在小学的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曾要调她去工作,她要求只能“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可她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

“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坐在霍老师对面的沙发上,我拿起教材,双手递给她,并送给她一本《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看到封面的“三个超越”,霍老师笑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是知道我的这一教学主张的。
我们知道,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她曾实验和推广了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参加了五级分制的试行和经验推广;进行了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总结推广了汉语拼音教学法;为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学制改革编写教材,进行试教,并推广过教学经验;提出了“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教改目标,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蹚出了一条新路。
霍老师幽默地说:当年自己提出的“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十六字方针的教学改革,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上——其实就是小窦你说的“超越教材”啊。我告诉霍老师,在吉林工作时,我师父(已故原省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张翼健)曾向我们介绍霍老师的经验:一学期在讲授教材设定的24篇课文之外,再讲授71篇文章,学生的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实践3年后,全班学生的作文字迹工整,卷面干净,无错别字,全班总平均成绩达到98.7分……“嗯,张老师还专门请我到吉林省上过课呢。”说完,她又笑了起来。
“小窦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课堂上的主动权和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学习质量就提高了。”她又笑着说起来。在交谈中,她还告诉我她曾经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说自己过去讲课过多过细,占用了学生课上“多练”的时间。因此,她提醒我,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说多练。是啊,为孩子们松绑,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抖擞起精气神,回归童年的质朴,是霍老师,也是所有家长、教师、学生共同的期盼。
谈到我教学的《再见了,亲人》的课堂教学设计,我没有说得过细,主要想多听她的见解,只告诉她大概框架——为了实践自己正在思考探索的“主题教学”下的“三个超越”教学理念,我以“亲人”为主题,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为主讲课文,《我的老师》为略讲课文,并补充相关资料,试图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体会“亲人”的内涵和亲情的重量。霍老师很赞同“讲读一篇带动阅读多篇”的做法,并说这样做的确体现了我的教学主张。
思路得到肯定后,我开始对课文进行分析。难忘的是,她就教材一字一句地帮助我解读分析,就好比我是她当年的学生: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惟一的小孙孙。为什么这里用“惟一”而不是“唯一”,感情与程度不同啊。再有,课文还有这句“房子已经炸平了”,炸平了就是没有了。惟一的孙子没有了,家也没有了,老大娘是无家可归啊。这不就和前面描写的“老大娘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吗?对志愿军是雪中送炭,对自己是一无所有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不也是感动得要流泪吗?这不是亲人又是什么呢?……
倾听霍老师的指导,整整一个上午!何其幸福!

“语文课的人文性要适度”

2003323这一天终于到来。教育部领导、清华大学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市各区县的教委领导、校长、骨干教师们等一千三百多人齐聚在清华附中礼堂。
霍老师走上台来,安静地坐在台上听我讲课。课后,霍老师用那平静而又语重心长的话语肯定了我的主题教学的尝试。“后生可畏”的评价,是给我这个年轻人面子,也是一种激励。尽管评课优点多于缺点,但我记住霍老师提出一条重要的建议——当时她很委婉地说:“依我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要适度一些……当然,这也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决定的……”正是因为“人文性”过强,接下来,霍老师进一步提出,课堂上咬文嚼字的环节还可以再多一些。在当时,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魏巍的这篇抒情性质的报告文学特别适合朗读,采取“用读代讲”的办法更合适一些。也就是说,不是丢掉咬文嚼字,而更多的是,通过朗读来理解、发现语言文字的用意与魅力。这就和20世纪50年代年代起霍老师创立的 “讲读法”有一些不同,即以“讲”为主,以“读”为辅。我心里想,先生肯定不完全理解我,曾经帮助我分析的那些词句,怎么都用朗读的办法来处理了?不过,我嘴上没解释,谦虚地听着,思索着,咀嚼着……
就“人文性”的议论而言,在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声讨语文课不是“人文性”多了,而是不够。不仅是这堂课,甚至那一阶段的课,我的课不是故意忽略工具性,而是着意体现人文性。现在想来,那一课的开头和结尾有些抒情内容和环节可以去掉,课堂的广度过多,导致“人文性”过多。这不仅仅是内容的问题,我觉得里面所反映的是,我对学科属性把握如何恰当的问题。一句“人文性”过多,在我看来,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理性的手,牵着我们的感觉走,而不是随着当时课改的“风向”走。
七年后的今天,越想越觉得霍老师的评课是深沉的——学术问题不是心术问题,观点可以不同,但评课要充满爱心和真心。这是负责任的评课!后来,我也有了给年轻人评课的机会,正是受到霍老师的影响,每一次,我都是很真诚地,尽自己所能所想,站在自己当时的思考点上,努力把优点说够,方法给够,缺点不漏。意在体现评课,评课在于研讨,在于给别人思考与启发,而不是鉴定。
霍老师对我仅仅这一次的爱意与真心让我终身受益,对她学生的就更多了!她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无论是高干子女还是普通市民的孩子,霍老师一视同仁,而且把爱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基础较差的淘气学生身上,以及那些贫困的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为学生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在比赛前为同学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食宿……这正是体现了她常说的:“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司长、部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工人、好农民,好公民。”
难忘,难忘霍老师给予晚辈们的爱……
如今,霍老师已去。我们该拿什么告慰霍老师等前辈?唯有用与他们一样的爱心和真心,甚至超出他们的努力,解放孩子,把美好的童年还给孩子——这才是我们对前辈最好的纪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0 03:39 , Processed in 0.1599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