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想说好教不容易 陈家中学梅平 我常常使自己的书教得很苦,我把语文课当成真正学好中学各科知识、技能的基础课来教,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打下最基本的然而是坚实的语文基础。
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学了书本上的语文知识却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学了很多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等议论文的知识,到头来连立论都不会,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具体问题,提不出自己的论点来。学了很多语法、逻辑、修辞知识,却不能有意识地、习惯性地用这些知识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读、说、写。我常常想,我是否把语文课教的太死,太知识化、工具化了。语文里有思想、有思维、有情感,学生学语文要为学好其他科知识,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服务。要通过语文课把学生教成有思想、有感情、会思考,能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的语文问题的人。于是,我又感到语文教学的“难”了。
因此,我觉得语文课必须教得扎实些、具体些——对于其基础工具性来说;教得丰富些有趣些——语文里头有思想有情感;教得有思考性些——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读,在认真思考中写,在紧张思考中考试,不动脑筋的读是无效劳动,不动脑筋的写,写不出好东西,考试时打开试卷后不应该是知识的回忆,而是问题的思考。
因此,我不满足于“教一得一”,我在追求着“教一得二、得三······得N”。有限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无限的语文知识,语文基本训练,我使得每堂课有更大容量,更大密度的教学内容。但又要做到容量大而不杂,密度大而不繁。于是,我以为语文课课堂教学的理想公式应该是“教一得N”,教的是单一的,让学生得到的却是多种多样。这样才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我尽量教得更有思想性些,更有感情些。尽量做到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教文章时或考其形状,介绍动人事迹,或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总之要让学生动情。在议论的时候,我也议论几句,目的是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读起什么来才有收获,写起什么来才有内容。
我尽量教得更有思考内容些,我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力求教会学生思考。我不满足于把“启发式”只看着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原则,我是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做语文课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哪怕是一字一词,我总想使学生能在思考中掌握,不要死记硬背,教难字的写法,从“六书”入手分析,学生就容易记了,有的还经久不忘。
我在教学时,力求把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组织成一张“知识之网”,让学生能在知识的瓜葛中,顺藤摸瓜,寻根挖葛。我把一课书当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系统,一个段落章节当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系统来教。一课书尽管教时只是突出某个重点,但我也要先让学生对整课书的思维系统有个概略的了解,然后才来突出重点,让学生或在“全豹看见其一斑”,或“以一斑而窥全豹”。我常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编织“知识之网”,也常帮助学生在脑里编织思维之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会思考,经常张网,去“网罗”或“粘取”知识。
我常梦幻般的在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里遨游,但我没有忘记我的学生,没有忘记我案头的那些作文本,我尽量教得扎实具体些。我接受一个班,总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曾经在高一搞抄书,高二搞听写,甚至对部分学生要他们摹个字。
脚踏实地,动情晓理,学会思考,赶上水平,这就是我教语文的基本要求。我是一个进步很慢的人,深感语文的难教,三十年来我教得很苦,教得很难。当我看到我的学生学了语文,思想逐步成熟,情感逐渐丰富,语文知识与日俱增,语文能力越来越强,智力得到发展,我的心就感到无限欣慰,我便又不为语文难教所苦,而又知难而进,以苦为乐了。
明天是新课改学习的最后日子,回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感慨良多,夜不曾寐,写下这些文字献给我平生第一个网络学习班级,与我亲爱的同学共勉。
10年8月5日深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