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装的艺术》缘何成为教科书(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20:5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假装的艺术》缘何成为教科书(图)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6日



《假装的艺术》教读者冒充内行唬人

  “你不用真的懂得任何事情,却仍然能够开起口来显得无所不知。”近日,一部教唆人伪装的图书出版后,一个月内重印9次,销量超过10万册。该书的宗旨是:现代人没有必要吸收过多信息,只要足够震慑住社交对象就行。而这种观点遭到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批评。
  话题多多 冒充内行
  《假装的艺术》罗列了电影、书籍、话剧、美酒、珍馐等20多个社交话题。作者的意图是想教会人们如何在人际交往时冒充内行,以低调的话语赢得聊天对象的尊敬和崇拜。书中还宣称,“假装”这门技术需要研习,而该书为读者提供全套协助。
  以电影为例,该书告诉读者根本不用花时间去观影和读书,“只有门外汉才会谈论电影情节……要选择一个冷僻的角度谈论流行电影……不要谈论里头的明星。”比如《无间道风云》,你可以说是斯科塞斯关于“暴力、忠诚和美国梦”的电影,而对库布里克要用“有远见的悲观主义者”来形容。对流行的娱乐片可以反诘:“我们究竟能从中获得什么呢?”看译制片要说它“曲解了导演的原意”。谈论《巴黎最后的探戈》可以说里面“忧郁而深邃的暗景”,还要知道“《星球大战》第二版的混音效果更好”……剩下的事情就是记住几个名片、名导和电影术语。总而言之,要凸显自己的观点是最新最极端的,要强调品位和气场卓尔不群、博学练达。
  《假装的艺术》在中国的销售比在美国更火爆。美国作者弗莱感到意外,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写作该书的初衷是讽刺“假装”时代的种种习气。可反讽的是,该书竟成了一些“假装人士”的学习手册。
  速成图书 风靡市场
  《假装的艺术》加印时,与一本名为《假装语录记事本》的小册子捆绑出售,对“假装”风潮推波助澜。记者近日在图书市场上发现,除《假装的艺术》外,还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假装书”上了书架——《不用读完一本书》《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型男炼成术》等等。在《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的简介中,作者直接招认了自己的功利性:“对于那些‘应该要读过’却‘还没有真正读过’的伟大书籍,作者一箭穿心地道出书中要旨,并提供贴心实用的小伎俩,让你足以在专家面前侃侃而谈、在同事面前抬头挺胸、在朋友面前得意胜出、在女友面前大展威风。”每一场“教唆”前,还都有作者的瞎鼓劲:“别怕会穿帮。”
  糟踏文化 学者批判
  以前市场上出现过“世界名著缩写本”,简述世界名著的内容大概,不少考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购买,但这些没有生命力的书籍终被淘汰。真正的文化修养绝非速成,很多“假装人士”直接抛弃陶冶情操的过程,为了所谓的风雅而“装”得乐此不疲。可终有一日,“文化达人”会穿帮。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书评人江晓原认为,一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假装的社会很荒诞。这样的社会意味着文化的平庸化、低俗化,或者干脆就意味着文化的消解。文化本来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社会要用财富去养育,个人要靠努力去获得,而互联网时代正在以一场人人可以进入的假面狂欢舞会,将文化糟蹋成一个垃圾场。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吴国宏表示,期望通过外部的标签、身份来标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他看来,真正的品位确实是一种艺术,它强调的是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
  对牢记《假装的艺术》中种种伎俩而可能产生的后果,豆瓣网上的书评人塞宁揶揄道:“这本书唯一的缺陷是它的发行量太大,万一假装的双方都是本书粉丝之一,狭路相逢勇者胜,到时候,比拼的可能就是双方的脸皮厚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7:22 , Processed in 0.074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