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纸上作品沙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14: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纸意”——纸上作品沙龙首展前言

最近一些年来,我在西方看到过的很多展览上,纸上作品时常被很放松地陈列在空间中,它们似乎在陈列中被扩大了气场——解放了——纸上作品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大了。纸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一种,并不像油彩那样感觉有着沉沉的历史负重。纸上作品以轻量飘逸的气质感召着它的阅读者,让人觉得轻盈而有饱满的诗意。西方人似乎不太赏识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晃来晃去,飘逸轻盈。今天,提及纸上作品,就难免要谈论它的当代性。纸上作品的当代性是什么?它是一种轻盈亮丽的作品气质——它不再是那种很旧很沉的千疮百孔。与此同时,所谓纸上作品既不是单一的宣纸水墨,也不像西画打草稿的那样随心。我们这里所谈的纸上作品,则更多需要谈到的是它的自然性及其价值语符的意义和追求。通常意义上讲,诸多纸上作品的自然性是被阉割了的,抑或是常常被弱化了的。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今后的创作中呈现出更多的纸符的自然性,一并使其站立起来说话?

在这个展览成行的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爱君和我提及纸上作品、以及纸上作品沙龙的事,也许是因为我在西方游学多年的缘故,便立即表示出对纸上作品极为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两年里,我们俩又深谈过很多次关于纸上作品、纸上作品沙龙、以及纸上作品展览和沙龙未来发展的相关事宜。由此,我就被爱君先生推到了这个写前言的境地里。

这次展览之所以能够被促成,首先是来自于纸上作品沙龙的发起人王爱君先生的大力倡导;其次是因为天津笔墨养怡艺术馆的馆长熊倩女士的鼎力支持;以及天津渣打银行石行长的有力推动。因此,首先,应该向以上三人的事业精神表示敬意;同时,也要向参加此次展览的所有艺术家们表示感谢,谢谢他们为此次展览提供了良好的作品。
陈红汗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19:16 | 只看该作者
纸——一个开放的领域

语境
媒介是艺术家创作的必要条件,在今天,不管是传统的中国画家手握毛笔面对一张宣纸,还是当代艺术家所操控的各种多媒体装置,媒介的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是否不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就意味着落伍?媒介的重要性有多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于东西方艺术家似乎都是一个“话题”。
构想
参加展览的十位艺术家按照传统的分类,应为“水墨画家”、“油画家”、“版画家”等等。今天展出的作品是他们使用着与原有“专业”不同的媒介从事创作,版画家可以使用宣纸水墨、国画家可以使用数字打印、油画家可以使用摄影、乃至行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方式等等。但是不管创作方式如何,现在在这里展现的全部是以纸为媒介(或者以纸张为记录方式)的艺术作品。纸作为媒介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以传统的最原初的方式呈现,也可以是摄影、行为或观念艺术的记录。
诉求
在这里不管是媒介和观念都不存在一个“界”的问题,艺术在今天已无“界”可言。艺术重要的是要表达的观念和作品本身的意义。在各种新的媒介出现以后,纸还有什么意义,纸是否可称为“开放的领域”,纸还有何种可能性,这都是这个展览想探索的问题。

王伟毅
2007
以上是2007年为“纸,一个开放的领域 ——纸上作品展”写的画册前言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19: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回展艺术家名单
王爱君
陈红汗
王伟毅
刘  军
侯元超
史力如
许  琦
赵宏伟
王  帅
崔雪涛
吴耀东



主办单位:笔墨养怡馆
协办单位:渣打银行    万盈基金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0:14 | 只看该作者
纸上作品沙龙组委会名单
会长:      王爱君
学术主持:  陈红汗
特邀批评家:郭雅希
            段  君
秘书长:    熊  倩
理事:      石新宇
            商  淼
助理:      吴耀东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1:15 | 只看该作者
谈谈沙龙王爱君




沙龙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宣言”之类的,但每次总是提起笔,大大的写下“宣言”和一些只言片语的文字,就写不下去了。也许是最近一段时间酒喝的比较频繁,状态一直是迷糊的。近几日忽然闲了下来,而且在白天偶尔补上一觉,又有点“才思敏捷”了。今日忽然半夜醒来,原来脑子里竟是想着宣言的事儿,赶紧找来了儿子的速写本,看看能写出点什么真正的宣言吧!
“沙龙”是西方的东西,是近代西方哲学或艺术精英聚会的一种方式。梵高在咖啡馆里,曾和高更有过无数亲密之极或又激烈之极的故事;印象派的艺术家们也在咖啡馆中交流互相影响,碰出过许多火花样的东西。而本人也曾在巴黎街道咖啡馆里努力找寻大师们的影子。唯一一次是和一位女记录片导演,差点碰出了别的火花,不过后来还是没有继续的。今天法国人家中举行的“party”也可以是各路人都有,大家一起谈谈聊聊,交流和收获一定是有的。没准还会有点什么“性事”,还是蛮有兴趣的。
   在阿尔的“梵高咖啡馆”,本人曾和当时的女友,现在的老婆在那里吃了一只冰激凌。她当时吃得很美,那是在法国吃得最美的冰欺凌。那里其实有点像我们的“大排档”或是卖羊肉串的摊子,中国人还是没有办法像法国人一样浪漫和优雅,一杯咖啡可以喝上一个晚上。而我们比较真实的可能,还是习惯于在羊肉串摊子上高谈阔论。上次我有点喝多了也是和刘军、红汗、李兴几个人大侃“沙龙”的可能亦或不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沙龙也许更像是可以发生在今天的各种“私人会馆”,熊倩女士的“笔墨养怡馆”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地儿,坐落于天津五大道的一座小洋楼内,内部的家具却中西结合了,沙发是必备的。西方的茶几和一套讲究的茶具,邀三五好友谈天喝茶,也算是很“高级”的休闲了。一楼几千一桌的宴席,与各种达官显富共进晚餐,也真正是极致的品味奢华了。而我们的沙龙得以举办第一回的展览,也正是熊倩,石新宇行长以及摄影家老侯几个人“腐败”出来的。

而沙龙也许又像我的个人工作室。经常会有几个朋友、 老师、同事 、学生一起谈天,品尝一下我近来淘到的各色红茶(我本人是专喝红茶的)。
话题也会大到“美国打伊拉克”,小到“谁又生了儿子”(现代艺术学院几年来出生的全是“儿子”,无人能出其左右。所以邓院长很高兴,因为我们的确“阳气”很盛)之类的各种鸡毛的事情。当然我们也还是谈艺术的,沙龙的事最早还是两年前我和红汗几个人聊出来的。
现在已是凌晨两点二十八分,有点累了,就此搁笔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2:23 | 只看该作者
陈红汗·简历


1969年生于中国六安;

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塞尔吉艺术学院(ENSAPC);
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

学习经历:

1994,郑州美术进修学院雕塑专业毕业。
1994,天津纺织工学院高级时装设计进修班学习。
20019月, 赴法国•里昂孔德学院学习法语及造型艺术课程。
200210月,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研修“法语语言与法国文明”。
200310月,就读于法国里尔大区瓦朗谢纳市立美术学院学习综合媒体艺术。
200410月,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塞尔吉艺术学院(ENSAPC)主攻媒体影像艺术。
20066月, 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塞尔吉艺术学院(ENSAPC),获造型艺术硕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92-1994,郑州环境雕塑研究所雕塑创作员。
1994-1996,郑州美术进修学院时尚造型教师,兼职吸引力服饰有限公司造型顾问。
1996-1998,先后为《服装时报》《时装》时尚杂志记者,并为银潞集团设计产品。
1998-2000,《环球企业家》杂志艺术督监。
2003-2004,黄永砯工作室助手;
           策划“印象•中国”四人艺术展,巴黎。
           与法国艺评家Emmnuel Lincot合作组建法国国际中国文化协会,任会长。
2005,在巴黎主持创办艺术批评杂志“Le Couteau de Paris”。
      并先后策划: 法国巴黎的“草图”当代艺术展。
      法国里尔-瑞月宫的“上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2006,任“上海趋势——艺术与时尚的合作”展览艺术督监。
2007,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讲学;
      策划北京798逗阵联合空间“第一次嘛~!”陈红汗学生影像作品展。
2008,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汉字艺术系讲学;
      主编《十方艺术》杂志。
2010,策划、主编《水墨方式与空间》展览及画册。
      策划“字觉”中日韩当代文字艺术展 暨井上有一作品展。
      凤凰卫视集团凤凰传媒学院学科带头人,名誉教授。
2011,策划“多元的理想”天津美院教师作品展。



参与创作的电影影像作品:

2005:编剧并导演纪录短片《Air Souffle》,法国。
2006:参演电影《漂移》,编剧&导演Klaus PAS,瑞士。
2007:编剧&导演“纪录与写实”实验影片《小仇》,法国。
      监制实验短片《剧本》,导演:姜宗皓,中国。
2008:监制数字电影《狐狸》,导演:张涛、毛英龙,中国。



专题讲座:

2007:“肉体艺术与身体艺术的艺术性”,重庆-四川美术学院。
2008:“论‘色’与当代艺术”,河南-郑州,十方艺术馆。
2010:“如何上大学——我的留法生涯”,成都西华大学。



文字发表:

奥兰艺术的艺术性——Orlan研究初探及20世纪女性主义艺术,《画刊》杂志,2008年第三期。
后现代之后的新光明——从博伊斯到当今德国空间表现主义,《画刊》杂志,2008年第四期。
后现代之后的另一种夸克艺术——我的创作随想,《画刊》杂志,2008年第五期。
FIAC谈起,《画刊》杂志,2008年第五期。
后现代之后的另一种夸克艺术——我的创作随想,《北方美术》杂志,2008年第三期(转自《画刊》杂志,2008年第五期)。
主编《水墨方式与空间》展览画册,发表文章《空间维次中的艺术作品》;(转载于《十方艺术•大家》杂志,2010年第四期;以及转载于《画刊》杂志,2010年第五期)。
袁付国,似是而非的“中国画”创作,发表于20109月《袁付国展览画册》。
以雾的名义——对话李铁军,发表于《北方美术》杂志,2010年第一期。
写在“字觉”展前面,发表于《十方艺术•‘字觉’ 》展览特刊,20106月。
媒体艺术时代的艺术教育观商榷,发表于《美术研究》杂志,2010.4, 总第140期。
体验式艺术教育观, 发表于《文艺争鸣》杂志,201011月号,总第189期。



作品发表:

20013月《心象的痕迹》个人绘画作品集,
20026月《开放的中国实验水墨》,
2003年   《中国实验水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55月《中国·上墨》,法国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
2007年11月《重庆立场》(全国大型展览画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我干了,你随意》(展览画册),十方艺术传媒出版
2008年5月《临界线上》(第二届首尔国际双年展画册),首尔国际双年展组委会出版
2008年5月《字迹-痕迹》(展览画册),北京皇城艺术馆出版
2008年8月《中国水墨》(全国大型展览画册),中国艺术状态出版社
2008年9月《回复亚洲》(展览画册),河南省美术馆出版
200811月《色空不二》(展览画册),十方艺术传媒出版
200910月《水墨社会》(展览画册),宋庄艺术促进会
200910月《水墨传统与个我感觉》(展览画册),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200912月《第一届中国水墨双年展》(展览画册),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4月《水墨方式与空间》(展览画册),水墨同盟,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2010629日《新民晚报》(星期二)B5版。
2010910日《艺周刊》(星期五)第6版。



作品收藏:

香港陈弋艺术基金会;
北京皇城艺术馆;
河南省美术馆;
郑州十方艺术馆;
天津汇泰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
法国劳孟德当代艺术中心;
美国TOP艺术基金会;
美国APT艺术基金会;
三峡博物馆;
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参加展览:  

2001: “我爱中华”中国当代艺术展, 北京。
      “心象的痕迹”陈红汗艺术作品展,北京国际艺苑画廊。
2002: DV 新时代”凤凰卫视青年影像大展,北京远洋艺术中心。
       河南省书画院画廊,陈红汗水墨近作个展,郑州。
2003: “印象•中国”四人艺术展,巴黎,印象画廊。
      “实验水墨”北京红门画廊邀请展。
       法国-巴黎,劳孟德艺术空间“我们家园”展。
2004: “猴年偶遇”当代艺术展,巴黎;
      “世界•平行”当代艺术展,巴黎;
      “噪音之路” 苏格兰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苏格兰;
      “边缘的边缘”中法影像艺术节, 巴黎-MK2;
       第二届布尔日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法国,布尔日。
       法国-瓦朗谢纳市,凤凰剧院画廊个展。
2005: “草图” 当代艺术展, 法国-巴黎;
      “中国文化周” 艺术展,法国-克吕尼;
      上墨----当代水墨艺术展, 法国,里尔瑞月宫。
      法国普卢达尔梅佐市“锚” 画廊个展。
2006: “冥想与叙事”水墨艺术展, 香港艺术中心;
      “渡•当代水墨方式”展,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裂缝” 当代艺术展,巴黎 La Generale
      “上海趋势——艺术与时尚的合作”,上海展览中心。
       第三届布尔日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法国,布尔日。
2007: “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重庆三峡博物馆。
      “我干了,你随意!”河南当代艺术展,郑州。
      “戒•色”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郑州十方艺术馆。
2008: “色 • 墨,东西方抽象艺术展”,中国 • 天津。
      “字迹-痕迹”北京皇城艺术馆大幅作品邀请展。
      “陈红汗-另类的夸克” 北京逗阵联合空间个展。
   “临界线上”  2008 • 韩国 - 首尔国际双年展。
       中国当代水墨年度汇展,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
      “篱笆墙外”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邀请展,比利时。
       回复“亚洲” 河南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郑州。
      “色空不二”当代艺术展,开封。
2009: “水墨传统与个我感觉”水墨名家邀请艺术展,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水墨社会”大型当代水墨艺术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60-70-80” 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图尔,古堡美术馆。
       中国林州水墨双年展,林州碑林博物馆、北京尚元素艺术馆。
2010: “水墨方式与空间”艺术作品展,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北京中国抽象艺术联盟。
       2010•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陈红汗个展,中国平遥。
       首届中国抽象艺术家年展,北京铸巢艺术馆。
       第七届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中国梧州。
       中国抽象艺术邀请展,北京璞石艺术馆。
2011: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RIVELLI意中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那波里。
      “多元的理想”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电子邮箱:chenhonghan@gmail.com

联系电话:151 28 44 60 19

Q Q 号码:12 56 57 69 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1:25 , Processed in 0.1624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