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另类"的儿童节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23:35:11 | 只看该作者
李晓文:别让中国孩子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作者:向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为国内知名人格发展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却投入了一项“跨界”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因为现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李晓文说。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现在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怎么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李晓文。
  中国青年报:您带领学生进行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晓文:我曾负责一项关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研究课题,关注的是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初步调查发现,几乎每个班都有不爱说话,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班级中处于边缘位置的“自闭”孩子。但当我们在班里组织同学参与主题班会、展开各种文艺活动后,这些“自闭”孩子变得活跃起来。
  开展主题班会,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比如青少年读物、歌曲等。虽然他们每个班都有志愿者捐助的书,但我们发现,这些书都是崭新的。不是孩子们不愿看,是他们看不懂。我们网上搜寻后发现,少年儿童的文艺作品种类很少,而且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少之又少。这让我震惊。青少年文艺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所以,我就带着学生动手编写儿童诗,改编童话故事,表演教育戏剧。现在又接到救助儿童基金会有关促进外来务工子弟教育质量的项目,我决定组织自己的研究生创作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我们不是文学艺术科班出身,但我们可以探索着把发展心理学的思想渗透到作品中去。
  中国青年报:当前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少到什么程度?
  李晓文:从不同种类上来说,首先,当前国内青少年文学作品创造力严重不足。由于可以引进国外的读物,当前幼儿文学作品还不太缺。但是,中小学生可读的文学作品很少。我们曾经对上海二到九年级近4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三年级学生对书籍和影视剧的兴趣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多数三年级学生所看的书籍和影视剧类型仍然与幼童相似。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少年期,少年对低幼和成人看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不会感兴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我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青少年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仅以美国最大网络书店亚马逊上的纸质青少年读物为例,从年龄分段来看,适合2岁以前儿童的读物有1.4万多种,3~5岁的有8.4万多种,6~8岁的有10万多种,9~12岁的也是10万多种;从题材来看,其涉及动物、烹饪和食物、音乐和艺术、宗教、社会环境、旅游、幽默等不下20类,不像我们的青少年读物,总是围绕着成语、古诗词、三字经等题材转圈。这些作品基本缺乏童趣。
  其次,现在的名著再创作作品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因为有趣、好懂,一些根据《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可是现在,这样的连环画基本上看不到了。我曾买过一套声称是配画的经典童话书,翻了翻后发现,只有几幅小插图,基本是文字,如果没有大人陪读,一般只有小学高年级学生才看得进去,但到了青春期后,很少有孩子对童话感兴趣。
  另外,我国的青少年影视剧非常贫瘠。早在几年前,我们流行的青少年影视剧,比如《天线宝宝》、《成长的烦恼》,都属于国外作品。自从国家对引进和播放国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后,就出现了整个国内只有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状况,很难看到其他优秀的青少年影视作品。
  最后,近年来很少见到中国自己创作的少儿歌曲了,外国少儿歌曲的翻译作品也很少。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具体出了什么问题?
  李晓文:首先是创作模式急功近利。以青少年影视剧创作为例,据我了解,在国外一些成功节目的制作团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专业创作人员,他们的待遇一般比较丰厚,而且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不停地研究、讨论,不断提出新的创意。但我的一位在国内某知名少儿电视频道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在国内,一个十几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专门负责创作的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而且这一两个人不可能全力投入创作工作。
  另外,在我们的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与研究者是完全分离的。在青少年文艺作品创作中,直接创作者可能不太了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而这恰恰是青少年研究者的专长,双方合力,才会使作品更科学,更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23:35: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青年报:缺少适合青少年的文艺作品会带来什么问题?   李晓文:最直接的后果是,一些不适合青少年、过于成人化的文艺作品,挤占原本属于青少年文艺作品的空间。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受青少年追捧的小说、影视剧、歌曲等,基本都具有很明显的成人化和低俗化特征,包含了太多性爱、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
  相关研究和很多事实说明,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干巴巴的或抽象的说教不会奏效,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是在听故事、模仿故事中完成的,而青少年文艺作品就是给他们提供故事的最主要来源。如果他们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有问题,其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性格形成上。青少年都有寻求偶像的需求,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观念。这样一来,文艺作品中的偶像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很多人关注青少年自杀问题,其实自杀与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不够和视野过窄有关,而童话和神话故事会打开青少年的视野。
  在宏观意义上,青少年文艺作品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前我们国家许多地方都有看社戏的传统。戏剧是人生的浓缩表达,是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之合理性的聚合传递。通过看戏,可以使人特别是年轻人,习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代际稳定。可是现在,青少年很少有机会接触类似社戏这样的文艺作品。近年来,传统的经典戏剧正在复兴,希望这能扭转青少年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当前非常重视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取决于当前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青少年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始于他们的游戏活动和文化滋养。好的文艺作品和故事,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致力于扭转现状,我们的孩子可能陷在精神食粮的匮乏之中,成为“最缺故事的一代”。
  我们现在过于关注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对他们的文化生活专注不够。这很可惜,感觉我们的很多金钱和精力都用错了地方。
  中国青年报:有人担心,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文化机构过于商业化,恐怕很难提供优秀的作品。
  李晓文:确实如此。准确地说应该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在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文艺作品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商业化的成分,比如开发玩具、文具等下游产品。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青少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什么能引起噱头就拍什么,什么能赚钱就拍什么,这样很难出好作品。
  即便在商业化非常发达的美国,其少儿电视剧的创作、运营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成分。以美国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为例,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认为,要减少贫穷和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关键是要聚焦儿童早期教育,于是《芝麻街》应运而生。在每集节目播出后,会有相关专家参与探讨节目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他们的资金来源于大企业家的公益捐助。
  青少年文化建设关系重大,希望我们的相关政府在其中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发挥统筹作用,将相关的创作机构、专家学者、公益机构等联系起来,给他们提供相互配合的平台。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应有详细规划。(本报记者 向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21:34 , Processed in 0.0690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