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电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21:2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外校留住精彩 为梦想搭建舞台
——校园电视这四年
http://www.gwdwx.com/eis/callboard/comment.php?tabname=news_main&dataid=2365



    时间像手中的沙子从指间漏过,阳光下闪烁着细小的光芒。

    记忆因影像而清澈,就像我们透过昔日的录像随时可以回望到白云山下13年前的今天。

    暖暖的初冬因这些影像而引人追忆。据说,影像封存越久就越有力量,而追忆,时间越长就越从容。一年一回首的血过于沸腾,4年再回头,心情该有合适的温度。

    影像里,4年前的今天异常清晰:开疆拓土后的校园华丽堂皇,童话般的世界广场令人炫目,而广花路上夜间的车灯却像老妇人的发丝零零落落……4年后,校园里人丁更为兴旺,校园外也变得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而这群肩扛摄像机的校园电视人依然睿智不减。四年来他们始终坚守着这句承诺:为外校留住精彩,为梦想搭建舞台。为了这句承诺,他们与这所学校脐血相连,将最激情美丽的一段岁月献给了这个激情美丽的校园,并于其中懂得了爱与责任,痛与欢乐……

                             2003,校园电视生就逢时

    2003年元月7日晚上7点,当校园电视节目《外校新闻》第一期播出时,它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那个晚上发出了第一声啼哭。当时,坐在课室里的师生看到自己的影像出现在校园电视中,他们的心情激动无比,但是,对于校园电视人来说,我们的心里却是忐忑不安:面对着校园里有限的时空,校园电视有没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这些熟悉的影像和旋律究竟能伴随大家多久?面对着同学们日益提高的艺术品位,校园电视的摄制水平能否应势而上?这一切都是一个待解之谜。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疑问,没有多想,我们就这样匆匆上路了。

    这一年是学校成立十周年,全校上下都在为校庆做准备,作为信息技术室刚成立的影视组,当然要为校庆送上一份礼物。于是,我们一方面要保证刚开播不久的校园电视正常播出,另一方面着手准备招生宣传片和学校宣传片的制作。

    说是影视组,其实就一个半人,独成义老师兼着若干工作,我从拍摄、撰稿、剪辑、甚至配音一肩挑,每周30分钟的新闻节目量,是专业电视台4到5人的工作量,我们就这么默默地坚持着,虽然现在看来节目有些粗糙,瑕疵到处都是。此外,摆在我面前的还有10年来200多小时的录像素材,它就像一座矿山,要我在砂石中找出细小的钻石。

    初为外校人的我,心理上对忙碌和压力明显表现不足。虽然那段日子是在昏天黑地中度过的,但是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好在,我们没有让学校失望,在校庆前夕,我们拿出了《放飞希望》、《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两部电视作品,一种全新的电视创作手法也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

    校园电视生就逢时。日后证明,正是十年校庆这两部专题片的摄制,使我这个外校新人以最快的速度化茧成蝶,蜕变成一位与外校创业者们目光平行的“老外校人”。在一目十年的影像资料中,我无数次目睹着创业的艰辛、迁校的艰难、小学扩招、新校区建设,无数次倾听着鲜为人知的那些艰难曲折、有惊无险的创业故事……

    但是,校园电视不会因为两部专题片的成功而证明它的生命长久。十年校庆只是一个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契机,持久的生命力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维系,特别是在这个从来不缺校园文化的天地里。

    我们如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这个五彩斑斓、耀眼夺目的校园文化长廊中,还能不能涂抹一块独特的色彩,吸引大家的眼球,是校园电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这一年我们提出了校园电视的定位:为外校留住精彩,为梦想搭建舞台!

    2003年,特殊的年份诞生了一个特殊的部门,虽然只有一个半人,但是有信息技术室11颗心的温暖,坚定了它走下去的决心,此时,我们也象占卜者一样在心中写下自己的命运:2003年解决“有与无”,2004年解决“生与死”……

    2003年,校园里的这个电视小孩,脚下登着白云山,心中却装着珠穆朗玛。

                       2004,悬崖边上的春天

    春天来了,寒意还很料峭。凤凰花开了,很快又落了。时间永不停歇,校园电视从迈步那天起,也没有停歇。

    这个刚满一岁的电视小孩,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陡然站在悬崖边上。
     
    每周一次的片头序曲,足以让人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持久的惯性却要节目的质量去维系。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变换视觉角度,增加容量,加快节奏,以期稳定收视。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们要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相同的新闻题材,相同的收视群体。

    于是,不断的改版不断的创新,就像作画,既然挥笔留墨,我们校园电视人的荣辱便与此相关。一次创新就是一次阵痛,因此,每一次片头序曲在外校上空响起,我们就默默地经历过一次痛苦。虽然痛苦,但不敢怠慢。

    记忆中,这一年的上半年,我们是在孤立无援、手足无措、走投无路中度过的,虽然在全校师生面前,校园电视依然风光,但是,我们心里知道,悬崖离我们越来越近。停止了创新的脚步,校园电视的生命也就随之跌入深渊。

    下半年,一位新人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窘境,他是外校新人,却是“电视老手”:唐建军。这位云南大学的电教前辈有着丰富的电视摄制经验。人员增加了,我们就有了上新栏目的精力和人手,于是,《周四有约》应运而生。

    《周四有约》,外校人自己的电视杂志,每周四晚上播出。最初的《周四有约》栏目并不丰富,但是经过2年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校园电视新的亮点,《CHENNEL—E》、《艺苑风景》、《科学世界》、《Show you Show me》、《奇思妙想》……每一个栏目都有针对性、每一期节目都有亮点。因为有了这个播出平台,一批对电视摄制感兴趣的同学开始自己拍摄制作节目。如今《CHANNEL---E》的第一代创作班子已经走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院校,而他们留在外校的作文中,依然对那段制作英语节目的经历刻骨铭心。

    《校园实拍》被同学们形象的成为外校自己的《焦点访谈》。在这个节目中,我们通过记录校园里的点点滴滴,来揭露假丑恶、宣扬真善美。作为一个品牌栏目,它虽然选题空间狭小,摄制难度较大,但是,依然伴着《周四有约》一直走到今天。《一封不该发出的邮件》、《手机事件》、《课桌在哭泣》、《支起幸福》、《寻找文明使者》、《课间操变奏曲》等等,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正是这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使得每一期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说《周四有约》延缓了我们靠近悬崖的步伐,那么一部纪录片的诞生则改写了校园电视的命运。

    拍摄纪录片的想法源于自己的爱好。但是对于我们这种一人掰三瓣用的岗位,拍摄纪录片则是一种奢侈和冒险。纪录片耗时不说,能不能出作品,是一个极大的未知数。花了时间,出不了东西,节目就无法保证正常播出。

    好在我们成功了。2104房间是我们在当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十几间宿舍中找到的一间,在进入房间10分钟后,职业敏感告诉我们这里有戏。机会就像电光石火,抓住就是柳暗花明,抓不住就是山穷水尽。

    经过1周的跟踪拍摄,几个通宵的加班加点,6小时素材变成20分钟,20分钟压缩成12分钟,于是,纪录片《2104》诞生了。片中记录了一群一年级孩子进校后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习惯到喜欢的转变过程。真实的影像胜过千言万语,家长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一年,这群校园电视人象拼命三郎,透支着身体和智慧,他们不求回报,不图名利,他们只想用事实证明自己存在下去的理由。

                             2005 以恺撒的姿态前进

    作为一名职业电视人选择一所学校作为自己的归宿是需要胆量和魄力的。无可否认,一个校园电视台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和任何一级专业电视台平等对话,不是你水平如何,而是你占有的资源多少,所以,我们一旦选择了校园电视,作为一名职业电视人来说就等于失去了他原先的江湖地位,无论你是老大还是马仔;而另一方面,校园电视人又永远不会象专职老师那样不可或缺,就象广东电视台哪天走了一个卫生工人,不会影响到节目播出一样。处境的尴尬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为此,我们也曾经有过无数次的去留抉择。而就在这去留之间,对这所学校的情感已悄悄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在解决了“生与死”“去与留”的问题之后,我们抛开包袱,开始以恺撒的姿态进军专业媒体。

    2005年初,校办接到南方电视台一位编导电话:《城市特搜》要播出纪录片《2104》,征求学校意见。正是这个电话把我们这群昔日台下的看客,变成今日台上的拳手。序幕已经拉开,好戏接连上演:
    先是与《城市特搜》合作,拍摄当年劳动节特别节目,一连播出三天;后是与南方少儿频道合作,摄制《英语新闻》,每周一期;再是承接广东英语频道《英语角》栏目摄制。校园电视的触角渐渐地伸出校园,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一年,《外校新闻》、《周四有约》《新闻周刊》依然每周播出,雷打不动。

    4月,又一名新人前来应聘,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自广州电视台,让她最终决定留下来的理由是,她在校园里作了随机调查,被问及的所有学生对校园电视评价都是众所一词。于是,一个月后,她成为我校校园电视的新生力量,她就是胡亮老师。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南方电视台正在为其摄制个人专题:《校园里的新闻人》。

    随着人员的增加,我们又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些新的花样动作。将《周四有约》中面对小学生的节目放在在周三晚上播出,于是一档针对小学生的新栏目《七彩星空》诞生了。

    至此, 校园电视如校园里的榕树一天天枝繁叶茂、生根壮大:
      
    从最初周一的《校园新闻》到周四的《周四有约》,再从周二的《新闻周刊》到周三的《七彩星空》,如今每周四期校园电视自办节目,就像榕树生发的气根,每一次暴风雨过后它都会伸进土壤,不断生根发芽,伸枝吐叶。
      
    在超过3000分钟的新闻影像中,每一个事件,每一组镜头,每一句解说,每一条字幕都是校园电视四年来的经纬线,诉说着校园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与一路旖旎。

    此前,我们因无数次面对不屑一顾的目光而愤愤不平,但我们没有回击的底气和本钱。虽然我们的节目同学们爱看,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内容脱离了这个特定的环境之后,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有人就直接嘲讽地说,噢,你们学校也有电视台?不错!你们是不是既要摄像又要剪辑,还要拍照片?我说是的,有时候还要配音。对,我就知道你们是杂厨子,洗菜炒菜一把抓。言下之意,不言自喻。

    2005年我们终于挺直了腰杆。先是我们被南方台评为最受媒体欢迎的十所学校之一,后又被该台评为“年度最佳记者站”称号。

    我们以恺撒的姿态高喊:“做全国最好的校园电视台!”因为我们的声音背后有足够的理由。

                              2006,在阵痛中前行

    2006年,一张延续了10年的《广外外校报》由报纸变成了杂志。也是这一年,校电视台与资讯中心进行了资源整合。校园电视并入教科室,人员集中、资源共享,学校宣传进入一个新阶段。

    合并之后,作为电视人兼“照相”似乎变得顺理成章。而我们校园电视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杂厨子”,这又是一群怎样的杂厨呢:独成义,一个拍摄2小时素材找不出几秒钟可用的门外汉,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行家里手;唐建军,这位过去有劲使不出的云南大学电教前辈,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展身手的舞台;胡亮,有着专业电视台工作经历的年轻人,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着校园电视强劲持久的生命力;张志荣,校园电视的创始人,一开始就将校园电视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才使得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一路飞奔却没有剑走偏锋;扈永进,校园文化的设计师和引领者,为校园电视再上台阶迎风掌舵、出谋划策……

    这一年,日子平静却不平凡,教科室主任扈永进老师为我们提出新的要求:迈小步,不停步!我们在阵痛中艰难前行。

    提出这个要求不是没有理由。2006年,当我们的作品《上学》现身中央电视台时,当校园电视台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电视台”时,当我们的节目播出量列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之冠时,我们深知:终极目标过早的到来,并非是一件好事。

    担心也并非多余:我们在自诩成熟之余,是否会变得世故,而失去激情,失去锐气,失去锋芒,更担心年少老成之后的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从而失去它的原色、本分和责任,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宁作省油灯,不做马前卒?

    我们在有些领域领先超前,我们所有业务都出类拔萃吗?!在一个固步自封的环境中,我们的业务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呢?!我们扪心自问,四位电视人的答案或许并不相同,但是担心却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依然要在阵痛中跋涉。校园电视开播的四年,也是我们阵痛的四年。我们相信每一次的阵痛之后,离心中的成熟就靠近了一步。“成熟源自责任”,我们看外校的目光,因为责任而更专注,更透彻,更深邃。
        
    四年来,我们校园电视人也和着学校发展的节拍,一步步从稚嫩靠近成熟。人格的重塑、性格的改变,都源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性格决定命运”2003年春天,95级学生贾炜坐在清华校园里面对摄像机镜头的一句话,改变着很多人。
   
    于是我们在用影像影响着别人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执着而不偏执,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求变而不激进……
         
    我们也深知:花无百日红。

    但是,迈了脚,就想走的更远;发了力,就想做到极致……
      
    2006年,外校天空风和日丽,天高地阔 ,运动场上嫩绿的新芽一如我们的校园电视,一切都刚刚开始。曾经的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幼稚与成熟,都归了水月镜花,我们只相信“从头再来”,电视传媒的行业特点也注定了我们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准备着回到起点。
   
    校园电视第一期是这样,第一百期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2006年,云在天边水卧湖,我们依然在路上……

    在路上,我们无时不在考问自己:从稚嫩到成熟究竟有多远的路程?此时,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就像编辑机里转动的磁带,孜孜作响……

                                  后记

    四年来,校园电视从校园文化大餐中的一道饭后甜点到今天的头啖汤,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路程。

    如今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并非插根筷子就能开花。仔细想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做法,在全国校园电视中还是有些独到之处。那么,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找到一些可圈可点的记忆和做法的话,下面的点滴应该是一个线索:
     
    任何栏目都没有固定的主持人,是我们最大的亮点。只要热爱,只要喜欢,只要勇敢,只要有梦想,校园电视就会为每一位外校人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虽然我们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拍摄剪辑,虽然节目质量会因此下降。
      
    《永远的1997》毕业纪念光盘的制作,成为了用影像服务办学宗旨的策划品牌。此后,为每届高三毕业生送上一张纪念光碟,成为我们的传统,光碟中承载了学生6年的成长纪录,2000个日夜浓缩的影像成为学校贯彻“对每个孩子终身负责”最直观的体现。
      
    外校影像志《你好,2003》大型专题片的摄制,使得融入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的深度报道从此扬帆。此后《激情2004》、《质量2005》,一年一部专题成为一年一页的历史。若干年后,它无疑将成为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
      
    纪录片《2104》在南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从此拉开校园电视与专业电视台全面合作的序幕。将纯纪录手法融入校园电视,在全国校园电视中鲜有出现。它代表着一种业务水平,也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心和毅力。

    《2104》依然在拍,而且,越拍越有戏,那群孩子如今已经三年级了,我们的摄像机开始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抓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后家长态度,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不同的影响……
      
    小学低年段学生主持的《英语新闻》节目在南方电视台语惊四座,校园电视制作水平再上台阶。与专业电视台联合开设栏目在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台中也凤毛麟角,在我们将设备的性能使用到极限后,发现虽然我们可以达到播出要求,但是勉强的成分多少有些,不是技术层面,而是设备档次。电视摄制就是一个烧钱的行当,没有钱,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做到“人定胜天”。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又是庆幸的,因为我们的设备和省台没法比,在全国校园电视台中还是拿得出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57 , Processed in 0.1070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