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称高考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利大于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07:2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家称高考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利大于弊



    今年是恢复高考35周年。在2007年恢复高考30周年的时候,曾引起全国媒体的“集体性怀旧”。但很少人知道或意识到,今年又是高考制度建立6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纪念年。其实,1952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最早主要采用统一考试成绩来录取高校新生,是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史上的一大创举。
  如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只是考试成绩在高校录取时的权重不同而已。中国的高考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在英文中已开始出现“Gaokao”这一专有名词。除了地名和人名,中国的名物制度以中文发音成为英语的词语,在近代有“馒头”、“豆腐”等,在当代可能仅有“高考”。
  以文化考试为主的高校招考制度的演进,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开始,一批近代新式学堂陆续建立。由于学堂数量不多,且各学堂的性质、层次、规模差异较大,因此皆为独自招考入学。
  民国时期,起初也是各高校单独招考。当时各高校自行命题,考试科目不同,且一些高等学校往往用外语命题,难度差异很大,虽各有特色,但出现了高校招考内容与中学教学不相衔接,中学教学无所适从的问题。由于评分标准及阅卷的宽严不一,因此无法保证考生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较难保证高校录取新生的质量。为此,1919年1月教育部公布《各专门学校大学校中学招生办法训令》,规定今后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须依照中学毕业程度,勿使太过或不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提高大学程度,教育部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3校试办联合招生。在此基础上,1938年起实行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该年参加统一招生的院校有22所。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参加的院校增至28所,1940年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共有41所高校参加统一招考。后因抗战形势紧急,交通困难,1941年被迫中止了统一招生。抗战胜利后,因为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全国统一招考仍无法进行。此时期各高校主要采用联合招生、委托招生、单独招生、成绩审查、保送免试等办法。
  中国高考制度于1952年建立,部分是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和抗战初期统一招考的启示,部分是由于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分散走向联合,以达到高效、公平和具有可比性。
  1949年大陆各高校遵照中央“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实行单独招生。在单独招考的情况下,考生必须自费前往高校所在地或少数几个考点参加考试,这对许多偏远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家境清贫的考生而言是一沉重的负担。另外,当时名牌大学经过一次或两次招考,即可招足学额,而许多高校虽经多次招考仍不足额。由于有的学生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等原因,各高校录取新生的报到率最高的仅达录取额的75%,最低的只有20%。1950年,规定全国多数高校实行联合招生,大部分高校均一次招满足额。1951年,为了进一步改正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态,实行各大行政区统一招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这是在前两年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采取的重大改革。1952年8月15至17日,举行了中国招生考试史上第一次高考。
  从此,广大考生可以在本县报考各地的高校,方便了考生,减省了报考的费用。对于各高校来说,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择优录取,有利于提高命题水平和试卷质量,也便于以高考成绩来比较评估各高校的生源质量。考试是一种公平尺度,将各校招考中的具有共性的工作统一起来进行,可以体现集约化管理的规模效益,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比较能够保证招生的公平性,这便是为什么后来许多国家的高校招考也出现从分散走向联合的原因所在。从高校招考的历史演进来看,实行统一考试已成为许多国家高校招生制度发展的大趋势,只是各国的大学如何采用统考成绩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有所不同而已。
  当然,实行统一高考制度也有其弊端和消极影响,60年高考史上也有过反复和中断。但总体而言,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对中国教育和社会而言是利大于弊。在高考制度建立一甲子的时刻,瞻前顾后,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相信高考制度只要不断改进,必将在选拔合适人才、保障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刘海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32 , Processed in 0.0656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