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位语文名师课堂教学风格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09: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盛开在肥沃土地上的鲜艳花朵
——20位语文名师课堂教学风格综述
郭志明

都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但要能真正走出来,走出影响,走出自己的独特路径,那是需要付出相当的艰辛的。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有崇高的职业志向,必须有丰厚的积淀,必须有不懈的奋斗精神和探索经历,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并从这种学习和借鉴中有所超越,必须有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独特理解和悟性,也必须具备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所擅长的技能和技巧。以此为基础,他因己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就可以在语文园地上独树一帜,开出鲜艳的花朵。这里,我们有当今语文教坛20位知名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宝贵积累,这种积累,让他们一个个能在语文教坛纵横驰骋,能够在语文园地竖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研究他们一个个成功的事实,我们会非常地振奋,同时又从中获得生动的启示。

一、推崇“素读主义”,重视“本色教学”,语文教学体现原生态。

长期以来,课本是语文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文章应该怎样读,课文应该怎么教?大家都在思考,都在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主导的看法。基本的认识是:不能架空文本,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自说自话,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引导学生钻研课文,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读出字面的意思,读出隐含的意思,充分把握文本语言的魅力,真正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多年来积极倡导在中学普及文学经典教育,主张“素读教学”。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蕴意。“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邓老师描绘的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即读者善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的话语体系中的特殊的含义,从词语到语句,到段落,到作品的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于是一部作品也就重新被建构起来了。邓老师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纯原文的、纯文本的、纯静默的”,不借助其他背景文章、不借助其他媒介、不借助其他活动方式而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的“素读教学”。邓老师教曹禺的《雷雨》就是让学生认认真真读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读周朴园、鲁侍萍的对话,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人物的情感空间。比如在分析“这间房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一段话时,他引导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思考:这段话里面有没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内容?有没有诗意的存在?有没有关键词?有没有反复出现的和下文密切相关的关键词?结果学生找出了“这间房子”这个词。邓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它是关键词?这间房子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神圣?学生从人物对话中发现曾发生过的事——关窗、衬衣、死别,细细分析,细细体味,揣摩当事人的心情、气氛、揣摩这间房子所以成为圣地、所以诗意的原因,这样的教学就是带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教学,也是最基础、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也是“原味”的滋养。

当然,学界对“素读主义”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主要是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原始,形式也比较封闭,可能造成教学观念的保守,可能导致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抵制。但这种主张的本意是倡导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朴素和真实,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还是十分欣赏。常态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课文教学要紧扣原文的字词句章,认真把玩,细细琢磨,实施“本色教学”。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习着更多的直接面对和接触文本,特别是其语言,要让学生仔细而充分的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最重要的语言点,读细、读深、读透,他倡导语文教学要带着孩子对文本“朗读加静思”、“推敲加分析”、“动脑加动手”,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凝练、更厚重,语文教学更实在,更有效。这种主张是对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很好的承继,也提供了语文教学如何提高效率的很好的路径。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神奇的激光》时,严老师就十分注意讲读课文和指导理解相结合,无论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还是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严老师都是让学生去走进课文,通过与文本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去感知、去体悟、去理解作品,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没有花里胡哨,而是实实在在,有滋有味,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冷静和理智,学生呢,则会获得切实扎实的收益。

二、把握学科特质,集聚学科要素,语文教学漫溢“语文味”。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每个学科老师教学时都要充分集聚学科要素,这样,教化学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化学人”,教语文的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语文味”的概念就在语文教坛开始流行。而竭力推进“语文味”课题研究的,就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什么是“语文味”?程老师认为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要教出情感美。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学之美。”这里强调的是文体和语体美、情感美、语言美的统一,它指向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程老师对“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表述:从内涵说,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义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程老师对“语文味”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基于这样的认识,程老师非常注重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明确提出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教育课、天文地理课,不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文学课,不是其他学科的拼盘和保姆,而要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美感、语感,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程老师还提出了“代表课”的概念。以“语文味”的思想为指导,程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就注意从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推进,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道。比如教学小说《芦花荡》,程老师不是按一般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而是和学生一起,先从文章角度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听读课文、复述情节、梳理层次,再从文学角度赏析小说中的诗意美,包括具有立体感的“老头子”的人物美、景物环境心境的情景交融之美,再从文化角度深化教学内容,比较东西方当代文学对战争题材的喜剧化处理;教学战地通讯《蜡烛》,程老师不是把它作为一般的文章让学生读读议议析析,而是着眼于“语文味”带学生去品嚼:从文章方面,带学生认识通讯的特点;文学方面,就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等角度,引导学生体悟文学的色彩;文化方面,对文中“蜡烛”、“黑围巾”等道具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语文的氛围中,学生得到的熏染也就非常的立体,非常的亲切。这样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学生获得的滋养肯定是非常实在而有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李卫东老师也一直主张“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他认为,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实”,即语文课要建立在“教会学生学”这一基础上,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活”,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去启发、诱导、点拨、调动学习者的主体积极性,把学生调动得灵巧、兴奋、活跃起来;三是“美”,老师要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发现蕴藏于文本中的美,同时,自己的教学也要讲究体态美、语言美、板书美。李老师执教刘禹锡的《陋室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非常注重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魅力。他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四层朗读,带同学去充分体验,让学生去学会运用:一读疏通字词,把文章的句读搞得清清楚楚,学生对文章的整饬魅力有了清晰的印象;二读把握主旨,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思考,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精妙之处;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运势,如何铺垫,让学生明白个来龙去脉;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适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匠心。这样的教学,学生沐浴着浓浓的语文气氛,收获的也是语文的熏染。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先生对这堂课作了这样的评价:“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李老师充分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特质,充分彰显学科的优势,培养的学生自然是语文素养发展比较全面的“语文人”。

三、立足坚实土壤,大力强基固本,语文教学注重素质养成。

语文教坛是个非常活跃的基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老师研究语文课程性质、探究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见解,也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领域鲜花盛开,百花齐放,呈现出一派风生水起的生动局面。但不排除在改革浪潮中存在泥沙混杂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成名成家,故弄弦虚,搞了很多名堂,让学科教学出现了一种虚浮。语文教学很需要脚踏实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推进改革并不忘掉根基,不断探索仍然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夯实自己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强基固本。这样的语文教学表现出的是一种扎实和厚重,在这些老师培养下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根基就会很扎实,他们的语文水准就会很坚实,他们得到的是终身有用的素养。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主编、参编各级教材、教参60余种,是一位语文功底非常厚实的语文教学名师,听他上课,听他评点,你真的会产生“他就是语文“的强烈感觉。他把自己归于”田野研究“的一类,始终站在坚实的土地上,提出”做一个真实的语文老师“,反对搞多少形式、玩多少花样,反对”唯新是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的课堂评价标准,主张”新课程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实践。”黄老师教杜牧的《阿房宫赋》,就站在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度,注意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视角,带领学生去充分的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把四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将识记、理解、鉴赏、品味、悟觉完全融为一体,既重视字句落实、疑难辨析的文言积累,又注意从文体特征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章法鉴赏到文化传承上拓宽课程资源,增加了课堂的深度和容量。整堂课有四大环节构成:1、通过师生问答形式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重点词句。这一环节的问答传统色彩很浓,但老师很注意方法的指导,学生自信心被激励了,自尊心得到极大尊重;2、通过缩写、填空、分组查找理解相关句子来感知内容、梳理层次。这里的缩写别开生面,围绕这一环节,有了整体感知,有了思路梳理,有了主旨概括,有了老师示范,有了学生分工,各种要素得以充分体现;3、通过教师诵读、学生识读来感受赋体文章的特点,体会“天下第一赋”的语言魅力。这是以声传情,以声求义,以声品味;4、通过“我”与杜牧比文章,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写作的意图以及新的启示。这里,既让学生认识到杜牧文章的妙处,又把学生的古文学习带到一个新境界——古文可以而且应该“新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看到黄老师的精心营构。而这样的教学,既基于传统的传承,又站在教改的前沿,既脚踏实地,又体现高远,学生既学得很扎实,又养就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确确实实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应然方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广大的一线老师好好学习和借鉴。

语文教学如何真正做到强基固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只有对语文学科有了正确的认识定位,才能确保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强基固本放在首位,始终把教学相关环节牢牢抓住,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效果。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具有这样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得准要比教得好重要,教什么要比怎样教重要。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言语教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培养。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实践六条原则,即主体原则、实践原则、开放原则、整体原则、积淀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褚老师对教学全程和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明白白,教学环节清清楚楚,教学方法手段实实在在,特别注意学生的“双基”落实、文化积累、思维激发、见识增长,“立足课内、沟通课外、小处着眼、大而化之”。他的语文教学,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学生也能得到真性提高。褚老师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最初定位的教学目标是“深入言语,体会美感”,准确是非常准确的,但比较笼统一点。为了确保教学的真切有效,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褚老师在教学中将目标细化,分层面带学生去具体感受小说的构思精巧之美、景物变化之美、对话蕴含之美、细节生动之美,全方位熏染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本片构思遣词的精致和美妙,而且悟出了小说阅读的路径,实在而有效。

四、提出鲜明主张,持之以恒实践,语文教学彰显个性风格。

一位老师钟情于自己的事业,他会全身心投入。矢志于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他一定会形成自己语文教学的鲜明主张,他一定会构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他一定会借助这种风格把语文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富有韵味,他一定会以自己的语文教学个性魅力把孩子们引进语文的殿堂,并在这个殿堂里登堂入室,渐入佳境。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创“板块式教学思路”,创立了“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文教学领域刮起了一阵阵旋风。“板块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在一节课或一篇文章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也就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块状分布排列。“板块式教学模式”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点:从教学的有序性说,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比较理性的向前推进。而教学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每一板块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微型课”,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水平,能静心的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板块教学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板块间的过渡语照应,讲究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促使老师改变常规的备课思路,提高教学设计和创意的水平;板块的划分让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能较好地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教学过程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顺利展开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具有鲜明的清晰性、生动性;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能充分激发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余老师的板块教学不是单一的、呆板的形式,而注意因课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思路,一篇课文设计不同的思路,这就使他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余老师教《散步》,安排“精妙的解读——诗意地朗读——细腻的品读”三个教学活动,从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三个方面创造了一种实在、实用的艺术组合,既使教师完满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余老师教《云南的歌会》,以“特色”二字为主线,串起“感受特色(特色概说)、品味特色(美点欣赏)、探究特色(课中之最)”三个话题,一线贯珠,纵横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简化、优化、美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效率非常的显著。可以这样说,余老师的课比较实在、非常清晰、艺术性强,又最好操作,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又非常适宜于一线我们这些“下里巴人”式的“草根”语文老师去模仿。如果我们各地能大力推广余老师的教学风格,就可以从根本上大面积地改变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

可喜的是,我们一些年轻的语文老师志存高远,在语文教学园地勇于探索,勇于“打旗号”,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是一位矢志“活在语文课中”的优秀语文老师,她追求“无限风光在险峰”,追求语文教学的“独树一帜”,,在全国首倡“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展现了一位年轻语文老师的个性风采。她倡导的青春语文,其本质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她提出青春语文的三级目标:1、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保持青春状态。这种青春状态有这样一些特点:语文味、激情、敏感、灵动、自信、浪漫、创新;2、为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3、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为实现青春语文的各级目标,她强调要突出四个意识: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平等和谐的对话意识、飞扬灵动的创新意识、返朴归真的规律意识。总结出青春语文创新的五个层次:在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中创新,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在真诚迅捷的学情应变中创新,在语文学习规律的把握和健全的语文学习制度的建立中创新。她的这种追求让她的语文教学风格独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王老师教冰心的《纸船》,安排了三个板块,先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引他们走近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用真情萦绕课堂;接着用冰心给小朋友的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请学生对特定时期的《纸船》进行评点修改,引导学生练字练句体会诗情;然后让学生由冰心的思念受启发,自己创作寄托思情的诗歌。三个教学板块的设计是由一个难点推向另一个难点,体现的是文本解读的灵透、教学形式的灵活、语言品味的灵动、学情应变的灵敏、规律把握的灵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创造的热情得以充分激发,老师和学生青春的活力充分并发,“青春语文”的要素得以充分的张扬。不难想象,以“青春语文”的理念实施语文教学,长久不懈的坚持下去,语文老师会青春永驻,语文课堂会活力永存,学生的语文人生会丰富永在。

五、追求智慧教学,优化课堂流程,语文教学流淌生命灵动。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学的过程不该是静止的过程,而应该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老师无疑应该是智者,当他站在课堂上,站在学生面前,应该是充满热情,洋溢灵气,以自己的智慧设计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而语文课则应该是生成不断,老师和学生时时迸出智慧的火花。连云港市中语会理事长李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用智慧培养智慧。”那么,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李老师认为,是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反映在课程资源的重视与挖掘上,反映在对生命的关注上,反映在通过教学设计让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李老师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是停留在表层的字词疏通、句意理解上,而是本着“名篇佳作的语言里,牵引着作者生命的痕迹”的意识,引导学生去“知人论世”,去感觉、联想和想象,去用心灵领会文章中的情味和旨趣,以智慧的教学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如在理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时,他让学生把文面弄懂,又不是让学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把句子翻译一下,而是引导学生去联系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他先问学生“这里有种什么样的感情?”当学生回答“悲凉”后他再追问“悲凉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联系作者的仕宦经历来理解。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追寻作者生命的空间,探寻文本中所蕴含的诗性的智慧,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学生这样学习,学的过程就是智慧被激发的过程,得到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是智慧的启迪、思想的深刻、思考的逻辑性等等。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智慧不断碰撞、激发、生成的过程。人们评价李老师的课,由衷地赞叹李老师是智者,他教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出文本中的“智慧源”,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他的学生也说,听李老师上课绝不能漫不经心,稍有不慎,就会错失发展良机,那会遗憾终身的。

智慧和方法是连在一起、相辅相成的,追求教学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师以优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那些充满教学智慧的优秀教师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开动脑筋,孜孜不倦地探究旨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校长李胜利老师基于语文世界的博大、基于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也基于学生学习负担太重的实情,坚持不懈地研究学生的“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用计时、限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效率感,以总结规律作为高效阅读的重要途径,以量化作为高效阅读训练的有效手段,努力让学生阅读速度快、理解率高,使语文教学超越了一般和常规,一直行走在“智慧”的轨道上。李老师执教《阅读父亲》一课,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教学智慧,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高效阅读的魅力。李老师围绕“父爱”选择了三篇文章,教学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为基础,指导学生如何高效阅读。整堂课,他一直鼓励学生,让学生激励信心;科学安排训练程序,让学生有序训练;强化训练技巧的指导,比如集中注意力、克服快速阅读障碍、扩大识别间距、迅速读图;重视方法的引导,如怎样计算阅读速度、怎样计算理解率阅读效率等。教学的过程学生一直非常主动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有效指导和训练,教学坏节和教学流程的灵活有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教学的智慧也得以充分的彰显。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依靠的是智慧的支撑。广大的语文教师如果都能“智慧”地教学,那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将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六、重视教师作用,优化自身素养,语文教学展示先学者的功力。

教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价值,摆正自己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位置,这一直是一个无须讨论却一直争论的话题。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现在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但不管怎么说,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功力,应该成为自己学科的专家,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才能不在教学中捉襟见肘。纵观语文名师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名师都没有被一些时髦的理论所左右,而是始终不忘自己教者的身份,充分而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认真地导路引航。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多少年来,独上高楼,走上幽幽教改路,衣带渐宽,求索漫漫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痛并乐,蓦然回首,道上山花已烂漫。她始终坚持“学长式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优效竭尽全力。所谓“学长式教学”,是教育者以“学习论”为核心理论,以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全员素质为目的,以“先学者”身份组织丰富的课堂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学论。“学长式教学”认为,教师是先于学生“闻道”的人,是先学者,即“学长”,是创造者,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及学习成果的鼓励着,要教会学生学,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还要做学习示范,在一个个教学设计中向学生示范如何想、如何问、如何读、如何写、如何听、如何说,展示思维过程,并从无数过程中抽象出带规律性的方法,加大学生正迁移的概率。“学长式教学”认为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课堂是教育生活场景。在教学实践中,“学长式教学”追求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易效仿的学长示范、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融合。在教学《童趣》一文时,胡老师充分践行了她的“学长式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充当了以下角色:文本阅读的先学着,制定出了既最大化又最实化的三维教学目标;文化情境的创设者,富有情趣富有刺激的“问题情境”、“对话活动情境”优化了学习氛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文言文学习充满意趣;动态生成的促进者,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在与作者、编者、教师、同伴进行对话中,经过联想、想象、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又充满生动,学生收益颇丰,才智充分发展。

我们现在倡导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但老师毕竟是老师,他有自己的职责,他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在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他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和能力长进的促进者。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他也必须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才能不愧为人师,才能居高临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上海洋泾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海林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老师,他是大学教授,是一位研究成果丰硕的学者,所以他的语文教学就高屋建瓴,让人仰望。他很反对语文老师做“渡船老板”,把学生一届一届送到人生的彼岸,自己却在原地踏步,而是竭力主张教师要不断学习,持续充电,自我发展,逐步提升。“我们不但可以教书,育人,我们还应该搞科研。科研是我们做教师的自我发展的一条途径。”李老师研究语感教学,研究言语教学,研究语文新课程评论,研究语文教育,出版了《言语教学论》、《语文课程论稿》等专著。听他的语文课,你会强烈感受到一个语文学者的功力,你会看到一条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教学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帆》,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比较你心中的“帆”与课文中的“帆”;2、从诗歌的二重结构看作者心中的“帆”;3、链接北岛《红帆船》和郑愁予《归航曲》,在比较中解读“帆”的深层含义。劈开具体的教学流程不说,但就这三个大的环节设计,我们就不难看出李老师阅读的积淀、教学思路的敞开、对诗歌艺术理解的深刻,他的教学完全超脱了常态的传授分析,而具有浓厚的研究色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语文,做表层的思考、理解、分析,而是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通过课堂的学习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按照研究的路径,运用研究的方法,取得研究的成果。这样的语文学习是高水平的语文学习,是起点在高端、意在培养具有研究意识和水平的“语文人”的学习,也是让学生具备终身受用的语文品质的学习,无疑也是最具张力和耐力的学习。

七、确立学生主体,创设“学的课堂”,语文教学优化能力培养。

学习说到底是学生的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一读就懂,但不能懂深懂透,而是越读问题越多,需要通过学习能力的养成自己去不断解决学习中问题,而形成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对语文老师来说,他更需要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学生强化自主意识,努力做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的课堂。程红兵是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是语文教学界的“名家”,多少年来,他致力于“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注意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很好的成果。他认为:所谓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就学习而言,所谓自主是指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实践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社会性条件,并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面向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所谓探究是指在广义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以获取语文知识、领悟研究者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活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它有三个特征:主体性、研发型、全员性,其组织形式有三种:个体自主式、小组合作式、班级讨论式。在具体的模式构建中,根据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将模式分为三类范型,1、基础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一般程序是自读感知、酝酿研究的题目、思考提问,确立研究的题目、查阅信息,认真分析研究、讨论争辩,交流研究的结果、存疑留问,激发新的生长点。2、拓展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程老师做两项工作:一是每课一诗,每课有一位学生介绍一首诗歌,晨读时阅读感悟、分析研究、制作课件、宣讲交流、熟读背诵;一是每月一书,每月有老师推荐一本文化名著给学生阅读,程序是自读体会、书摘笔记、分析研究、写作书评、讨论交流。3、研究型语文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以课题为载体,主要有了解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一般流程、提出课题及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形成成果交流总结等程序,教师则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指导、质疑、帮助等。“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由保姆式向师傅式、导师式转变,形成主控→主导→引导→限制性开放→开放→放开的角色转换流程,而学生呢,则完成依赖→依靠→独立→独特→独创的转变,由被动→觉醒→主动→有条件自主→自主→独立的转变,学习方式也有浅层次向深层次、由量向质的变化。程老师执教柳永的词《雨霖铃》,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课堂教学,在介绍词的体裁特点、作者的概况以后,重点主持了三个学习活动:全词的背诵、研讨词作理解上的疑惑、感悟写得最美的句子。课堂上,学生的确站在课堂中心,成了语文学习主体、语文课堂主角。从课堂学生活动的状态看,学生很积极,很主动,而且探究能力非常强,其成果并不在老师之下。这样的语文教学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方向、一种趋势。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应该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拥有知识、具备能力,而这种目标只有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才能真正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孜孜以求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等等。河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河北省特级教师周子诚创立的“转化教学论”,这种主张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重在“转化”,“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比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核心。而提高转化率,关键是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的自然无意的以致受压抑的转化状态变成有意、自觉、亢奋的状态。以阅读教学为例,创建了三步六环节模式,即发现、摘取,研讨、消化,应用、创造三步六个环节。这种模式完完全全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转化,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促使他们自学探究,形成语文的基本素养,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尤老师教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为了实现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转化,教学设计处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滋养。尤老师的教学环节有:创设意境,营造氛围,让学生由对作品反复手法的鉴赏转到对诗歌意象、语言、情感的鉴赏;整体把握,微观推敲,让学生由面到点,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抓住语言,体会手法,让学生进入作品深层,揣摩艺术手法,理解修辞手法、反衬技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情感感染,文化渗透,由本诗拓展到“闺怨诗”,指向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整个课堂,老师是引导者,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在快乐地学着语文,实现这语文能力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也是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教学。

八、孜孜探求改革,勇于推招出式,语文教学充满模式创新。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学境界。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变性,孕育的创新的条件也比较丰富,需要我们从事教学的同志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改革的姿态投入教学,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这方面,优秀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华东师大二附中的肖家芸老师曾两度获得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非常有见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活动观”。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语文教学的活气在和谐之中,所以推出了“语文‘活动式’教学”,其特征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以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实施语文的全程教学。具体到每一堂课,“活动式教学”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和学情建构教学,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语文“活动式”教学不只局限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是以“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为中心,以“第二课堂”(活动课)和“两个范围”(有组织的课外语文活动、非组织的社会语文活动)为辅助,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整体性、互动性。肖家芸老师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处处注意体现“活动式教学”的思想,如在对课文第七段的评析中,就让学生将文字描写改成小品表演,演的过程既是熟悉记忆的过程,也是体验深化的过程。再通过游戏的自创表演,能力在运用中又得以提升。这种“在活动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了亲近感,改变了课堂学习的生存状态,挖掘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了创新能力。“活动式教学”对常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颠覆,改变了语文学习靠传授获得、靠背诵记忆、靠练习巩固、靠书写练笔的传统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学习的通道立体了,所学的东西也同步变成了学生拥有的能力。

语文教坛一直是非常活跃的,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志之士一直是层出不穷的,改革的领域也涉及阅读、写作,教法、手段等不同方面,而且成果卓著。蔡明老师是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他的作文教学改革探索不断,自成体系,蜚声遐迩。早在1986年,他就提出“作文四步教学法”,即作文教学的过程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个过程构成,并进行往复循环,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写作和修改的主人,实现学生自主写作、自主修改、自主完善、自主创新。实践中,蔡老师不断探究和完善,又推出了“开放型作文教育”的成果,把写作流程表述为四个相互沟通、往复不已的环节,即作前准备(观察、参与、体验生活、广泛阅读、多方积累)、构思组织(审题立意、编写提纲、组织材料、详略取舍等)、拟写草稿(遣词造句、构段成篇)、修改誊清(文字订正、内容增删、段落调整、誊抄定稿、投稿等)。操作过程中,学生采用“六自”步骤,即自选、自导、自写、自改、自评、自结。在课堂形式上主要有六种:社会实践课、阅读吸收课、信息交流课、写作练笔课、讨论争辩课、汇报展评课。在此基础上,蔡老师仍不断探索,摸索出“大面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其日记写作探索、网络写作探索等,都为大面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蔡老师执教《“场面素描”作文观摩课》,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大面积”的作文教学观,这堂课,熔指导、练笔、评改为一体,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主体性、相容性,收到了“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效果。

纵观当今的语文教坛,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异军突起。单就本文所提及的二十位优秀语文老师来说,其实他们都是各有建树、各领风骚的。正因为有这些语文教学精英们的不懈探求,才有语文教坛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而这一大好局面带来的收获,那会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带向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生龙活虎的明天,而真正受益的是我们广大的学生。

九、重视方法指导,引导“有路线”的学习,语文教学促进自能发展。

最有效的教学是关于方法的教学。像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语文学科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学习语文也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语文学习独特路径。诚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学生才算真正入了语文学习之门,并能不断获得语文的学科滋养。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自己对学科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对语文学习也有长期的积淀和独特的悟觉。教学中,他们不仅注意给学生以学科的积累,更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引,渐渐让学生摸到门径,悟到方法,自能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的语文教学特色是“重积累、重推断、重表达”,引导学生培养双基、重视理性思考、自由发表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他非常注意讲程序,为学生绘就“语文学习的行军路线”,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陈老师认为:课的特点应该符合认知规律;教,必须切合认知论,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学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路线图。他提出语文学习理性化的六个环节,即认读式认知、筛选式认知、联系式认知、推断式认知、辨析式认知、创新式认知,六个环节组成一节课的认知程序,体现了步步推进的特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程序或者说方法。学生真正掌握了,那对语文的学习就容易循序而进,登堂入室。陈老师教鲁迅的小说《故乡》,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整个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语文教学,远不是只为了让学生了解情节、熟悉人物、把握主题、理解技法,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小说阅读的“路线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路径和方法。陈老师的学生对他是感激不尽的,因为他们跟陈老师学语文,不只是了解了一个个作家,熟悉了一篇篇作品,而是学小说,学会了小说阅读的路径;读散文,知道了散文鉴赏的方法;读议论、说明文,也有了找到美点的诀窍。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学,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

有人形容语文学科是个汪洋大海,课文所选篇目只是“沧海一粟”,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不可能把语文的全部完全呈现给学生,他们所能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优秀的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的窗口,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老师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重要,再优秀的教师在特定时空能传授的知识量也是有限的。关键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得法,在课外获益,让学生学会学习。”张老师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执教《唐诗研究性学习》一课,完完全全把自己放在一个引领者的角色上,从不以老师的形象主宰课堂,学生呢,则在老师指导下,有方法地学习、思考、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非常的活跃。先是一位同学和大家一起赏析李煜的词《临江仙》,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他们的唐诗研究性学习成果,几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就“唐诗与音乐”、“送别诗研究”、“李白与杜甫比较性研究”、“唐诗中关于‘月’的意象”等交流了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是在学习,又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发课程,这种”有方法“的学习,积淀的是学生恒久的学习能力。何以有这样的局面出现?因为张老师的语文教学一直这样实行,不去研究让学生获得多少,而探讨怎样让学生去自己获得,这就养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所得也完完全全是通过自己有方法的努力,这样的语文学习自然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因为学生离开了课堂,离开了老师,他们自能学习,自能获得,而且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十、追求唯美诗情,弘扬浪漫理想,语文教学创造无穷魅力。

我们常常为语文世界的博大而感叹,往往忽视语文世界的浪漫和诗情,所以比较赞叹语文老师的博雅,而不大推崇语文老师的激情澎湃。这是一种认识的偏差。其实,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也必须具有诗人的气质,要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去感染学生,将蕴藏于文学作品内部的诗情画意充分的传达给学生,以养就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当然,集功底丰厚和浪漫诗情于一身的语文老师是很难得的,而牡丹江市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董一菲则是这难得当中的一位。董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导者,她对她的学生说:“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意时刻勤勉!”语文教学中,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董老师认为,养就学生的优雅气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水平,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海洋,走进文学的世界。他们读的作品越多,对文学的感悟越深,他们就越能拥有色彩斑斓的世界,越能形成优雅气质的积淀。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董老师不去刻意的追求什么“法”,什么“派”,而是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致力于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用教材教,把课文这个例子充分用好,因文入境,因文造境;二是坚持为学生开设“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文学作品。这种教学坚持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用文学作品去滋养学生的灵魂,借汉语世界的文字之美、文韵之美、文句之美、文辞之美、文段之美、文风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文学人、文化人、语文人。董老师教古诗《迢迢牵牛星》,就充分彰显了其“诗意语文”的风格和特色。她不仅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接受文学的熏染,同时还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文学资源的窗口。他把秦观的《鹊桥仙》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拿他与课文进行比较辨析,将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做仿写练习;董老师还通过讲述,把包含文化意蕴的文学故事传达出来,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指点出来,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与文学拥抱,与名著热吻,多方位接受文学的熏陶。包括《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李清照的词《声声慢》、韦庄的词《菩萨蛮》、杜甫的诗《月夜》、以及《诗经·硕人》、《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还点到杨贵妃、李夫人、海伦的有关故事等等。这样的教学为孩子打开一个世界,学生就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弥漫在文学的熏染之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所获得的滋养将是如何的丰富,他们的细胞将渗透文学的因子呀!

语文教师其实都是拥有浪漫情怀的,追求语文教学的诗意也是多少语文老师终身的追求,他们以“诗意语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对语文的独特领悟和对语文教学的独特处理,让语文学科充满张力,让语文教学独具韵味,也通过语文教学实现着他们的诗意人生。只不过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鲜明,有的含蓄,有的则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现。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长期以来倡导“绿色语文”。他这样解释:所谓绿色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他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因而是纯天然的;它志在挑战急功近利、惟考是图的“灰色语文”,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多少年来,赵老师一直致力于“绿色语文”的教改探索,面对应试的压力,坚持压缩课本内容,和学生一起自选教材;坚持带学生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诸如“东方时空”等,提出“让语文贴近生活、让语文回归审美、让语文汲取国粹、让语文走进心灵”,大力推进亲近中华民族母语的语文教育、关爱人生的语文教育、培养学习习惯的语文教育,他的语文教学充满魅力,洋溢诗情。赵老师教《论语十则》,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章,记住孔子是怎么说的,这些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论语》的学习,继承祖先伟大的思想、优秀的传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悟孔子思想家的深邃、诗人的气质。学生用自己的眼晴看孔子,看到了这位圣人是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个深谙事理的智者,一个热烈执着于理想的诗人。他用自己的表述,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生命的大智慧。所以赵老师先让学生熟读静思《论语十则》,接着让学生重温初中教科书中学过的《〈论语〉六则》,又补充课外的《论语》十二则,把学生引进了《论语》的世界,接触了大量的《论语》的篇章,充分感受《论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赵老师让学生读《论语》,悟人生,选择感受最深的语录,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体会。赵老师要求这种体会不能是空洞的、抽象的、无病呻吟的,而应该是“绿色”的、有个性的、充满率性洋溢激情的。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咬文嚼子的繁琐、抽象理解的呆板,而充满智慧、富有诗情。

语文教坛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世界,因为有那么一批杰出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以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语文教坛又是一个张力无限的世界,这就给那些有志于出类拔萃的语文人创造了发展的永恒空间。上面所述二十位优秀的专家是我们语文老师中的佼佼者,他们创造的奇迹让我们仰慕,同时又给我们深深的启迪。不难想象,他们会有更大的发展,他们会登上更高的山巅,而他们给语文教坛和教育界的引领,不仅深刻,而且久远。在他们的旗帜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更加科学,更加艺术;我们的教育将更加丰富,更富生机;而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幸福,更具备发展的潜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4:33 , Processed in 0.1129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