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8:2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彭钢


  在素质教育视野中审视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形象、精神建设的助推器,是使学校充满凝聚力、生命力、智慧力、创新力的内燃机,是涉及学校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难怪有学者称,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

  我以为,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和思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要点:

  首先,要确立一种新的学校文化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和“发展的人”的学校文化,是突出 字的学校文化:

  ——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物为本”的,人是第一位的,物是第二位的,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学校的硬件建设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重要,都是条件性的、附属性的、服务性的,都是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可能价值昂贵,但无论如何贵重,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当然我们需要爱护和珍惜它们,但它们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消耗、充分发挥效率才能体现出价值。

  ——是“人性化”的,而不是 非人性 反人性 的,人性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较好满足,人的良好需求能够得到尊重,人的美好愿望能够得到理解和赞扬,而不是相反。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满足的是学生休息的需要、游戏的需要、隐私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休息和游戏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发展的正常需要,现在的学生是既缺少休息和游戏的时间,也缺少休息和游戏的自由和创意。与此相应,现在的多数学生不缺少爱,不缺少呵护,不缺少钱财,缺少的是尊重、独立还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是“人文性”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是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的,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粗俗性和劣根性。正如张汝伦教授所指出:“通过教育传授继承下来的东西,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位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 。关于学校文化有一个好的隐喻,就是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要能够体验到心理和精神舒适、愉悦与满足,而不是紧张和压抑;要能够体验富氧而不是缺氧的精神呼吸,要能够品味高雅而不是粗俗的精神食粮,要能够感受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体验成熟的焦虑和恐惧。

  第二,要确立一种新的学校组织行为,这就是学习型的组织文化。

  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即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必须是学习型的学校;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行为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要素,因为它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保障。

  在快速开放、复杂多元、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陈旧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学习已成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基本社会适应行为,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足和生存、发展和升迁的社会适应行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学习活动的特定时空,更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更应首先建立学习型的文化,学校应成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和服务中心,应不断培养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合格公民。

  学校发展要求形成学校学习行为,要求建设学校学习型文化,这里的“学习”由于强调“学校”的规定性而不同于以住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校组织和行为的特质:它是一种基于学校现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学习,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它是一种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强调群体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它是一种前喻学习、同喻学习、后喻学习并行和共存,强调学习者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群体、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和互塑的关系;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指向实践改善和行为提升,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的文化,形成教师群体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的学习、培训、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强调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学生,要求课程与教学本身成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过程和体验,从而形成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人。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环境、条件和氛围。

  第三,确立起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展过程的观念,建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统一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这种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个层次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同心圆,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其中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同心圆的核心部分,教师发展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并具有自身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是同心圆的中间部分;学校发展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外部表现,脱离师生发展的学校发展是空洞的、抽象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与此相应,脱离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也是毫无意义和毫无价值的。

  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其实就是教育过程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教育本身和发展本身。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要认为文化虚无飘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催的力量。

  能够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学校文化,能够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血液的学校文化,决不是外在于或强加给师生的学校文化,而是内在于师生、体现于师生行为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原本就是基于学校传统的创造,是历代师生共同认可、共同付出、共同践行、共同创造、不断传承的过程和成果,因而师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创造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惠、享用的主体。在这样一个建设、创造、受惠和享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才能够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无疑,任何时候校长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但对学校发展而言,仅有校长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需要校长以自己的文化自觉唤醒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以自身的文化实践能力唤醒和开发教师的文化实践能力,从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形成学校文化和学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三类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中,尤其要重视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和文化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最广泛的教育学意义上看,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地传递着一种文化,也不断再生产着一种文化,极为鲜明地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同时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学校文化,需要教师的引领、组织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学校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与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相关并同步发展。
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文汇报》, 200587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8:40:02 | 只看该作者
[url=]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url]
石中英

  观点提要:教育工作者要想深入地认识学校文化的现状,理解学校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危机,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在方法论上就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阶段,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做决策。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和谐与多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变革、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任务。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特色,在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相互学习、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局面。
  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热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具体的生活方式,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致力于解决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要搞一些抽象的、空洞的和无用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它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学校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的主张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也有片面之处,因为文化不仅是“具体的”,也是“一般的”,不同的文化要素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学校文化也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闭环系统,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功能性联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深入地认识学校文化的现状,理解学校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危机,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在方法论上就必须超越就事论事的阶段,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想工作、做决策。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视野。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围绕着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基础或核心。学校文化也是这样,是围绕着学校价值观建立起来的。学校价值观是联系形形色色的学校文化子系统的纽带,是学校建筑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的精髓与灵魂。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建设;校长对学校文化的领导在根本的方面就是对学校的价值领导,学校的团结程度取决于全体师生在学校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程度。其他的方面,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等等,都不过是学校价值观的外化、制度化与具体化。谁抓住了学校价值观建设,谁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
  学校价值观建设从具体的方面说,就是要解决学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既包括批判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包括解决不同人群的价值分歧与冲突问题,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形成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进步趋势的新的学校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了解当前社会文化变迁的一般趋势是不行的。粗略说来,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状态:既深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又存在着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契机;既唱响了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也存在着文化多样性日益突出的事实;既出现了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社会时代文化的萌芽,又存在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文化的明显特点。从价值基础来看,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民族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同时存在、相互激荡,消费主义甚嚣尘上。面对这种复杂的文化状况,学校文化建设当何去何从,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担当起什么样的任务与使命,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这种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视野出发,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些实际问题,今日之学校文化建设恐怕应该毫不犹豫地申明它的文化与价值立场:第一,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整个学校文化建设都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把系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部分都应该具有民族的形式、民族的精神与民族的气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三,学校文化建设要注意克服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心态,辩证地对待一切外来文化,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价值渗透,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促进健康、平等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体现出积极的开放性;第四,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把主流价值观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理想和基本的价值共识,坚决和各种消极、庸俗、腐朽的以及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作斗争,显现出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和教育性。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方法论上,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从细微处入手,精心策划,又要从大局出发,高屋建瓴;细微之处要体现大局意识,大局观念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明确根本方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0日第5版
文章引用自:http://www.usors.cn/blog/szying/MyEssayDetail.asp?id=3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0:24 , Processed in 0.0808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