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素质教育视野中审视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形象、精神建设的助推器,是使学校充满凝聚力、生命力、智慧力、创新力的内燃机,是涉及学校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难怪有学者称,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
我以为,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和思想,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要点:
首先,要确立一种新的学校文化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和“发展的人”的学校文化,是突出 “ 人 ” 字的学校文化:
——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物为本”的,人是第一位的,物是第二位的,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学校的硬件建设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重要,都是条件性的、附属性的、服务性的,都是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可能价值昂贵,但无论如何贵重,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当然我们需要爱护和珍惜它们,但它们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消耗、充分发挥效率才能体现出价值。
——是“人性化”的,而不是 “ 非人性 ” 和 “ 反人性 ” 的,人性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较好满足,人的良好需求能够得到尊重,人的美好愿望能够得到理解和赞扬,而不是相反。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满足的是学生休息的需要、游戏的需要、隐私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休息和游戏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发展的正常需要,现在的学生是既缺少休息和游戏的时间,也缺少休息和游戏的自由和创意。与此相应,现在的多数学生不缺少爱,不缺少呵护,不缺少钱财,缺少的是尊重、独立还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是“人文性”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是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的,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粗俗性和劣根性。正如张汝伦教授所指出:“通过教育传授继承下来的东西,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位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 ① 。关于学校文化有一个好的隐喻,就是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要能够体验到心理和精神舒适、愉悦与满足,而不是紧张和压抑;要能够体验富氧而不是缺氧的精神呼吸,要能够品味高雅而不是粗俗的精神食粮,要能够感受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体验成熟的焦虑和恐惧。
第二,要确立一种新的学校组织行为,这就是学习型的组织文化。
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即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必须是学习型的学校;学习型文化应成为学校行为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要素,因为它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保障。
在快速开放、复杂多元、充满风险的现代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陈旧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学习已成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基本社会适应行为,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立足和生存、发展和升迁的社会适应行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学习活动的特定时空,更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更应首先建立学习型的文化,学校应成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和服务中心,应不断培养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合格公民。
学校发展要求形成学校学习行为,要求建设学校学习型文化,这里的“学习”由于强调“学校”的规定性而不同于以住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校组织和行为的特质:它是一种基于学校现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学习,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它是一种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强调群体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它是一种前喻学习、同喻学习、后喻学习并行和共存,强调学习者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群体、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和互塑的关系;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指向实践改善和行为提升,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的文化,形成教师群体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的学习、培训、研修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强调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学生,要求课程与教学本身成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过程和体验,从而形成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人。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全面的、充分的、有个性的人,教学才能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环境、条件和氛围。
第三,确立起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展过程的观念,建立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统一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这种发展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个层次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同心圆,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其中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同心圆的核心部分,教师发展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并具有自身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是同心圆的中间部分;学校发展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外部表现,脱离师生发展的学校发展是空洞的、抽象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与此相应,脱离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也是毫无意义和毫无价值的。
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其实就是教育过程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教育本身和发展本身。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要认为文化虚无飘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催的力量。
能够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学校文化,能够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血液的学校文化,决不是外在于或强加给师生的学校文化,而是内在于师生、体现于师生行为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原本就是基于学校传统的创造,是历代师生共同认可、共同付出、共同践行、共同创造、不断传承的过程和成果,因而师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创造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惠、享用的主体。在这样一个建设、创造、受惠和享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才能够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无疑,任何时候校长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但对学校发展而言,仅有校长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需要校长以自己的文化自觉唤醒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以自身的文化实践能力唤醒和开发教师的文化实践能力,从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形成学校文化和学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三类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中,尤其要重视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和文化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最广泛的教育学意义上看,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地传递着一种文化,也不断再生产着一种文化,极为鲜明地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同时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学校文化,需要教师的引领、组织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学校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与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相关并同步发展。
① 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文汇报》, 2005年8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