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njyw.5d6d.net/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21675-1-1.html
和一个语文老师交谈作文修改的对话 孙绍振 课文解读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课文是经典,解读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毕竟有历史的积累,有时一篇文章,有上百篇的文章可以参考。相比起来好像而作文教学要容易得多,但是,这是误解。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是手工业式的,其基础是对每一篇作文的解读,由于没有历史积累,因而更具挑战性。其次,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解读得准确,而且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改进。从这个意义上,理想的教师,不但要会解读,而且还要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其水准。这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有相当的解读的水平,而且要有相当的写作的水平。道理说起来抽象,下面是我和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对同一篇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时的书面对话。
作文的题目是《机会》 作者是殷旻 在文章前,作者有一个题记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题记
师:“头脑”改为:“人”,如何?
孙:不能改的,因为第一,原文是是法国微生物学家细菌学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的话。这是权威的格言。如果要改的话,把“机会”,改为“机遇”,这是更准确的翻译。在古代汉构辞法中,往往用“头”代替“人”如“元首”(《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如“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二,从现代汉来说,这句话中的“头脑”比“人”好,因为人是抽象的,而头脑则比较具体,再则,头脑是人的局部,却是人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所在。它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去补充其余部分。从形象构成来说,有特点的细节胜于整体。如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不是别的地方没有春色,而是辛弃疾选择了局部代替整体。比整体更生动。
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师:把“羡慕”改为“赞美”,把“感觉”删去如何?
孙:不好,羡慕可能是无声的,如某种眼神,也可以是有声的,如赞美的语言。羡慕到一定强度,关系密切,才会用有声语言表述出来。 故羡慕比之“赞美”不但涵盖面要大,而且更贴切。
“感觉”二字,可改可不改。凡可改可不改,一般不要改,以免学生觉得一无是处,失去信心。
可是人人又都有些惧怕成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时间,比如汗水。
师:这个句子不太顺,改为:“人又不愿付出必要的代价”,怎样?
孙:你改得有些道理,原文中“人人”把话说得绝对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害怕付出代价的。改成“人”,绝对化的意味就淡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到位。如果改成“人们往往”,就会委婉一点。把“惧怕”改成“不愿”,也不如原文更富于感性。
而即便是吃苦耐劳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
师:改成“有一种可能即便如黄牛般勤勤恳恳” 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如何?
孙:这句肯定得改。前面说的是惧怕付出时间和汗水的代价,后面说即使如黄牛吃苦耐劳,这是思路的转折,要有足够的强调,光一个“而”。是不够的。你改得挺到位。因为这是核心观念,最好再强调一下,在这句前面加上一句:“然而,成功并不一定与汗水的付出成正比,”,把“有一种可能” 删掉。
所以,人们需要机会。
师:这一段逻辑上有些混乱,一定要突出“机会”的重要性。而且,这句太生硬了,改为:“这时候机会对于人的重要一定不亚于主观的勤奋和刻苦。”
孙:你这两句改得非常好。逻辑转折得到强调,主题也更突出了。如果允许吹毛求疵的话,把“一定”改为“肯定”把“人们”,改为“人”是不是更好一点?
然而机会不像空气,遍布每一寸空间。
它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寻找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些抓得住机会的人们了。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人们得到了机会,就仿佛在去往成功的道路上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最后达到理想的彼岸。
师:我想把“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到“越飞越高,最后到达理想的彼岸”以下全部删去。因为这一段是“转”,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
孙:你说“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是对的,这里本该强调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重点在: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因而,文章的思路应该落实在随时随地准备迎接、寻找机遇,抓住机遇,而不是机遇“寻找它的主人”。文章的毛病是思路偏移。但是,把此段全部删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而文章中还有可贵的话语,那就是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的“不经意”。因为“不经意”,所以容易失去,最好把它反过来发挥一下,那就是要时时处处“经意”,这个“经意”,就是一种“准备”,属于心理“准备”,是最起码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经意),文章的逻辑大致可以了。但是,严格说来,还不够明确,为了更严密一点,最好从正面说明一下:“所谓‘经意’就是对一切看来平常的(把文章后面所说的 “如吃饭,睡觉一样”说法提到这里来)也不要放过,也要捕捉其中可能存在的机遇。”
这样,下面的一个很长的例子,在逻辑上就接得上气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片羽毛。
师:这比喻来得很突兀,羽毛很含混,是什么没有说清,还不如把“一片羽毛”改为“一件事”,平实一点。
孙:这个批注也比较到位,先要把事情说清楚了(“一件事”),再作比喻(“羽毛”) ,不然就给读者没头没脑的感觉。
看着很轻,实则意义重大,那是我最在意的一次成功。
师:不如删掉。
孙:可删可不删的,尽量保留。
也就是那件事,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机会……
那是小时候了,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怎么成功,怎么光荣。只是觉得站在舞台上,有那么多人看着你,为你鼓掌,真的很好。然而又不知道自己怎么有本事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要知道,表演似赌局一般,表演的好,掌声雷动;表演的差劲,嘘声一片。要知道我自尊心强,万一要是面对一大片黑压压的倒喝彩,不哭出来才怪呢。然而,哪个孩子不愿意被别人多夸几句?所以爸妈常对我说:“你要做好准备,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能够成功。”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固然是听不懂的奇怪的话,然而爸妈也未曾放松过对我的要求。练琴,对那时的我来说几乎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
师:与文章中心不符合,整段删去
孙:这一段文章的确有如批注所说“与文章中心不符”之处。
文章写的向往成功和惧怕失败的矛盾。其中有父亲讲的“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会成功。”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作者没有抓住。完全删节掉,是比较消极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逻辑上调整一下,先说自己向往成功,但是对可能的失败怀着恐惧。在练习钢琴的时候,也只是“懵懵懂懂”,只觉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虽然,爸爸对我说过“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才会成功”,我也感到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和钢琴练习联系起来。
曾经以为日子就是这样如流水般哗啦啦的过了,
师:这句话要不要删节?
孙:这句话在逻辑上比较生硬,但是,也可以保留,只要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没想到机遇就在‘不经意’中降临了”,就比较顺了。
然而有一堂钢琴课,下课之际
师:这句在逻辑好像很生硬,删掉也不可惜。
孙:你是对的,关键在于“然而”,在这里不但多余,而且引起逻辑混乱。因为这里的上下文并没有转折的意味。
老师兀然说:“你也学了这么久了,这样吧,今年的新年音乐会给你安排一个节目,回家挑首曲子准备一下。”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抹开层层的涟漪。
师:波澜不惊,明显用词不当,改为:老师很平常
孙:你说得很对。这不但是用语不当,而且导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明明下面写的是内心“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梦想成真的感觉”,不是“波澜不惊”,而是内心波澜涌动。
一个在心底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紫色的绒布帘幕,金色的耀眼的灯光,舞台,观众……
师:我觉得,要与前面照应,应该改为:炫丽的舞台,狂呼的观众
孙:你这样一改,很简洁,而且有文彩。
不知道那时是怎样想的了,
师:这句话显然又是自相矛盾,刚刚说了不知那里是怎样想的,接着又说了相反的意思。删去。
孙:咱们所见略同。“不知道那里是怎样想的了”,和内心波澜的描写是矛盾的,删节是完全必要的。
只是心里有点不安,又有点“梦想成真”的感觉。
师:我想改为:“一会儿,我心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
孙:改得也是很不错。固然“梦想成真”孤立起来也不错,但是,和后面的“开始发呆”不统一。
所以回到家里,
师:改为:一回到家里。
孙:改得很好。这里是时间上的连贯,不是逻辑上的因果,故不能用“所以”
第一次面对着熟悉的钢琴,
师:第一次,不通。删去。
孙:有道理。“第一次”,明显不妥,明明不是“第一次”。除了删节,还有一个也许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加上一个“好像”。不是“第一次”,而是“好像第一次”。
开始发呆:
师:改为:我竟然开始发呆
孙:好,有了竟然,就写出了抓住了机遇以后,感觉的变化,看见钢琴,就和以往不同了。
你怎么了,这不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心愿吗,为什么现在又打退堂鼓?往日沉默了那么久,为什么此时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呢?你忘记爸妈常对你说的话了吗,机会来了吗?
师: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
孙:改得是很好的。本来文章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可是作者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自我反问,并没有确定,就说自己“没有退缩”了。逻辑上有断裂。把它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就不是疑问,而是用否定的反问来肯定。加上一句“我内心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就加重了主题句的分量。但是,从文章的重心来说,这还不够分量。最好在这里,强调一下主题句,其次,把自己的体悟“不经意”再提示,进一步发挥一下,主题就不会在平面滑行在,而是有所发展册,有所深化了:
“我突然想到父亲的话‘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多年的梦想啊,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不经意中来了,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失去。”
师:再加上一句:“我内心里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
孙:这里加上的句子,不俗,使得主题深化了。
终于,没有退缩。于是我开始比平常花更多的时间;
师:删去。
孙:这句话,本来不一定要删,但是,太软弱,太无力。而且又有碍于思绪的连贯性。删去也好。
于是我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想象登台的样子;我开始期待,开始屏住呼吸期待着那属于我的光芒四射的梦。我想那是属于我的机会,既然我准备了那么久等待了那么久,那么,就让我抓住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把“就让我抓住它”改为“就让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孙:改为得精彩的是:“我终于战胜了另一个自己”,和前面的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呼应。
那一天,到了。
师:改为“那一天果真到了。”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依旧是被闹钟唤醒,
师:改为“我依旧被闹钟唤醒”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阳光洒在华丽的演出服上,很像是那么一回事。
师:改为:“我在镜中发现今天的自己真的好漂亮”
孙:原文“很像是那么一回事”。词不达意。这样一改,就明确提示了作者内心的快乐。
《天鹅》,
师:改为:“《天鹅》,对,我今天就演奏《天鹅》,我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仿佛看见自己在天空翩翩飞舞。”
孙:加得好,这是重点,表达自己的激动,用抒情的想象,赋于双关含义,很生动。 改到这样程度,说明教师有相当的文学修养。
我将要在音乐会上弹奏的曲子。它正安然的躺在桌上,仿佛沉默,却又似乎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在一瞬间释放出来。
师:这似乎应该删节。
孙:我想这几句,挺精彩的,渲染作者兴奋,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对乐谱的想象,这是抒情,不过是通过对乐谱的感受,和前面的直接表达不一样,挺生动的,删去是可惜的。
妈妈没有说什么,
师:改为:“要上台了,妈妈没有说什么。”
孙:这里改得也有道理。连贯性加强了。保留了作者的含蓄的用笔:用母亲没有说话,但是,在眼神中有更多的话。
只是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
师:改为:然而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对我的叮咛与嘱托
孙:这里改得也不错,如果要在全文意脉上更细致地推敲的话,这里说妈妈的眼神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是不严密的,因为前面并没有交代妈妈说过类似的话,倒是强调过爸爸说过。为了让文章的意脉(内在逻辑)更严密,如果把妈妈眼神里的话改成爸爸的,可能就更好了。
挽起头发,套上长裙,
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这是属于你的,
师:改为:我再次。在属于你的后面加上“绝佳机会”。
加上“再次”虽然只是两个字,很含蓄,但是很有潜在量。说明不止一次地端详自己。而“绝佳机会”则是画蛇添足。
好好表现“。演出现场自然很是热闹,我静静地坐在后台,
师:把自然删节掉。
孙:“自然”,是多余的,删得好。
数着裙子上的小花。一朵,两朵……
师:改为:“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一刻的到来……”
孙:数着裙子上的花朵,细节的内涵不清晰,不知是要说明激动还是沉静。删去也好。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曲《天鹅》,带给心灵无限的抚慰,
师:改为:希望这首曲子能带给你心灵无限的抚慰
孙:原文有点断裂,这样,比较完整。
掌声欢迎!” 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在耳边。
到我了,轮到我了。那么多天的辛苦,就集合在这几分钟之内了。走上舞台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上方机会闪烁着灵光。
师:改为:我仿佛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在向我闪烁着灵光
孙:改得好,把抽象的“灵光”改为“天鹅”与前面的“天鹅”的乐意和想象连贯起来,形象的感染力就叠加起来了。
其他的已经记不清什么了,只是记得那时候的心跳很快,周围都是金色的光,我被围绕在一片光芒之中,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滑落,我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
师:先在这句后面,加上一句:“又回到了我扬帆启航的海港”这里要有足够的份量,:“悠扬的琴声响起,大厅里的我仿佛就是一只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长,指挥着键盘在音乐的海洋里驰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淌,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也随着波浪远赴重洋……”
孙:这一段补充,好处在于,第一,这是全文的情绪的高潮,要增加氛围和感受的强度,要浓笔重墨加以渲染,;第二,很生动,从现实境界进入想象的境界,用了一些华丽的语词,强化了情感的力度。
停顿几秒,我听到了如雾气般向我袭来的掌声,那是属于我的掌声,
师:把“雾气”改为“潮水”
孙:改得好,把不恰当的比喻变成恰当的形象。
属于我的第一次表演的掌声;属于我准备太久、抓住机会取得成功的掌声,
师:删去。
孙:这是可以删节的,但是,最好保留“属于我的”。因为它很生动,又很有思绪含量的。非删不可的应该是“准备太久”那样可有可无的定语。
我笑了,笑里含着那些梦与泪,无限春风!
师:改为:笑里含着梦的甜蜜与泪的咸涩,终究还是无限春风从我的面庞拂过,只是不再无声无息。
孙:改得是很到位的。主要是在“梦的甜蜜”中增加了“泪的咸涩”,文章的思想分量就更重了。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登台,之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已经忘掉许多了,然而这件事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我一直记得:
机会,真的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师:把“第一次登台,之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删去。改为“现在登台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但我更加明白:机会,真的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孙:这样改动,是不错的。从结构上说,是首尾呼应。但是,这样的呼应,并不是最好的呼应。最好的呼应,是把主题句,名人格言再发挥一下。在重复了“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后,把文章中自己独特的体悟点明一下:机遇往往来得是很轻易的,失去是也是很轻易的。所谓有准备首先就是对轻易而来的,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中看出潜在的机遇,紧紧把它抓住。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强调名人名言的重要,但是,却忽略了名人名言,是别人的,写文章就是要把别人的化为自己的,只有把自己的体悟渗透进去,文章才有可能深度,才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首尾呼应才不会呆板的公式,才会有灵活性。
修改后的 机会 2010级文学班 殷旻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题记
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赞美,人又不愿付出必要的代价,比如时间,比如汗水。这样,成功一定与之失之交臂。有一种可能即便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这时候机会对于人的重要一定不亚于主观的勤奋和刻苦。
然而机会不像空气,遍布每一寸空间。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件事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机会……
在一堂钢琴课下课之际,老师兀然说:“你也学了这么久了,这样吧,今年的新年音乐会给你安排一个节目,回家挑首曲子准备一下。”老师很平常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抹开层层的涟漪。一个在心底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紫色的绒布帘幕,金色的耀眼的灯光,炫丽的舞台,狂呼的观众……一会儿,我心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一回到家里,面对着熟悉的钢琴,我竟然开始发呆:你怎么了,这不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心愿吗,为什么现在又打退堂鼓?往日沉默了那么久,为什么此时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呢?你忘记爸妈常对你说的话了吗,机会不是来了吗?我内心里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
于是我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想象登台的样子;我开始期待,开始屏住呼吸期待着那属于我的光芒四射的梦。我想那是属于我的机会,既然我准备了那么久等待了那么久,那么,就让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终于战胜了另一个自己。
那一天果真到了。我依旧被闹钟唤醒,只见阳光洒在华丽的演出服上,我在镜中发现今天的自己真的好漂亮。《天鹅》,对,我今天就演奏《天鹅》,我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仿佛看见自己在天空翩翩飞舞。要上台了,妈妈没有说什么,然而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对我的叮咛与嘱托 “把握机会,就能成功。”我心领神会般地挽起头发,套上长裙,我再次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这是属于你的绝佳机会,好好表现”。演出现场很是热闹,我静静地坐在后台,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一刻的到来……“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曲《天鹅》,希望这首曲子能带给你心灵无限的抚慰,掌声欢迎!”主持人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到我了,终于轮到我了。走上舞台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在向我闪烁着灵光。周围都是金色的光,我被包围在一片光芒之中,悠扬的琴声响起,大厅里的我仿佛就是一只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长,指挥着键盘在音乐的海洋里驰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淌,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也随着波浪远赴重洋……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滑落,我的心又回到了我扬帆启航的海港。停顿几秒,我听到了潮水般向我袭来的掌声,那是属于我的掌声,我笑了,笑里含着梦的甜蜜与泪的咸涩,终究还是无限春风从我的面庞拂过,只是不再无声无息。
现在登台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但我更加明白:机会,真的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点评 关键要能完整地记述一件事情,从具体的一件事情中悟到了什么?切忌空洞的议论或是随意的说出某种情绪性的话来。作为第一次登台一定有心理活动描写,这也是本篇作文必须要用到的表达方式,其次铺垫和对比也是本文所要用到的写作技巧。
==>本站前方记者湖南方西河南京发来[高研班]图文报道!谢谢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