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的批判与教学的超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22: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的批判与教学的超越

        ——兼与丁雄鹰及辩课张玉坤、王燕等教师商榷

□    宋运来

一、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吗

    2011年底,听区里三位教师同上《鞋匠的儿子》一课。一位小朋友介绍课前搜集的林肯背景资料: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木匠家庭,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务员、测量员、律师等多种工作。1834年,他当选州议员…… 汇报毕,教师点头让学生坐下了。而我对学生说“林肯木匠出身”产生了警觉。课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第二句则站在参议员的立场再说“从未料到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学生为何说林肯出身木匠之家?是口误,还是搜集的资料有误?于是查阅了译林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林肯传》以及《林肯与劲敌幕僚》(上海人民出版社)、《林肯时代》(东方出版社)、《美国史上三大传记》(湖南文艺出版社),不同版本、不同作者、不同译者的“传记”,皆没有说林肯出身鞋匠家庭。文中到有这样描写林肯父亲的文字:
“流浪汉汤姆· 林肯是个一事无成的人,每天就知道四处逛荡。饿了就出去打工,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他曾经当过筑路工人、伐木工人、猎人,还耕过地,也种过玉米,甚至为别人盖过小屋。婚后,他们就搬到了城里。汤姆靠着给别人做木工活养家。”(戴尔·卡耐基著,翰森译:《林肯传》P12,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 第1版)
“他(林肯父亲)原本是个木匠,经常给周围的邻居们做些常用的家什。但比起干木匠活,他更喜欢打猎。”(《林肯传》P4,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父亲一直想把林肯把培养成一名像自己一样的木匠,一是在林肯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伐木、做简单的家具,甚至还有打猎。”(埃米尔·路德维希著,杨亮明译:《林肯时代》P16,东方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综合文献考证:林肯的父亲,其职业客观地说应该是个农民。诸多《传记》里皆没介绍林肯父亲做过鞋匠。即使是“史记”也不可能还原历史的真面目,进一步推测:在林肯父亲为温饱谋的时日里也可能做过一时的鞋匠,但绝不是他的拿手活。
由此看来,《鞋匠的儿子》这篇改编自作家林清玄《鞋匠与总统》一文的教材编写者,忠实地复制了原文:“林肯出身鞋匠”。那么我们只能说,作家林清玄杜撰了林肯的家庭出身——鞋匠,虚构了林肯父亲做鞋服务的对象——参议员及其家人们;为文章表达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林作家还夸大了林肯父亲做鞋的手艺——是艺术的。

二、不上出思品味都难
《鞋匠的儿子》课后练习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练习3设置了问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这道题表面是两个问题,其实质是解决一个问题——要从演讲语言里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2道练习题,明白无误地传达了编者这样的指导思想:该课要从品味人物的思想情感出发设计教学。从各类小语期刊登载的名特骨干教师《鞋匠的儿子》的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忠实地实践了编者的意图。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1期“辩课”中的2节实录课里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貌。如,张玉坤老师从林肯的三段话入手品味语言,感悟林肯平等、爱民、服务大众的人物形象;王燕老师则从参议员前后态度的变化切入教学,感受参议员们的傲慢无礼,林肯的不卑不亢、处变不惊、诚恳待人的鲜活形象。
王燕老师在辩课沙龙时说:“林肯的三段话都是用很平直的语言表述的,但又蕴含着演讲的技巧,蕴含着他的思想、态度。这些都是要突破的难点。”我很赞赏这句话,而从上出来的课堂实录看,蕴含林肯“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突破了,而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演讲的技巧”却没有体现。如,在《智慧的讲演 平等的信念》(《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1期)课堂实录最后“重温历史”环节,教师做如下引导:
“林肯凭借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才华,当选了美国第16人总统。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于是学生齐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接着在拓展美国南北战争资料背景、理解这段文字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  
“林肯用巧妙的方式,告诉人们维护统一的执政思想。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件事情让我们走进了林肯,了解了林肯。马克思曾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王老师再次把学生推向了林肯伟大的思想世界中去。从课堂实录看,只完成了题目《智慧的讲演 平等的信念》中的一半——“平等的信念”,而把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智慧的讲演”丢失了。我非常赞同丁雄鹰老师的观点:“这是王燕老师把林肯演讲中的智慧,归结于林肯的为人和品性。这是王老师在拿‘中国式’的‘以德服人’来硬套美国的总统林肯,我不认同。”(丁雄鹰:《林肯演讲的真正智慧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2期)。目之所及《鞋匠的儿子》公开课,莫不从林肯演讲的三段话入手,通过朗读品味文字,挖掘话里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感受林肯宽容大度、真诚坦荡、仁慈谦逊的人格魅力。语文课上成了具有“思品”情调的课,放大了语文的教化功能,不仅模糊了语文课的专业性,也远离了智慧。
附带说一下,在学生朗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段文字后,王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林肯最为著名的演讲中的一段话。”此言差矣,林肯最为著名的演讲当推林肯在南北内战中为纪念葛底斯堡战役中阵亡将士所作的——《民有、民治、民享》演讲(参看《中外名人精彩演讲录》P25, 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版),也称《葛底斯堡演讲》。很遗憾该演讲词里没有这段话。
三、超越教材,让人物回归本真
当我们肯定学生介绍“林肯出生木匠之家”的真实性后,再走进教材又是一番文本的意蕴了。
对参选总统败北的参议员来说,你一个“乡巴佬”,怎能坐上总统的宝座呢?能领导好这个国家吗?于是力图在参院的演讲台上舞起羞辱之剑,搬回一点丢失的面子。这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可以看出。参议员们不知道林肯的真实出身吗?参加总统竞选的候选人祖宗八代都要向选举人交代得清清楚楚,参议员们自然心知肚明。我故意说你父亲比“木匠”地位还低的“鞋匠”来羞辱你,看你如何接招?王老师的学生非常富有想象力,有的说:“希望林肯出丑”,有的说:“让他下不了台”,还有的说“看他吵架,让他从总统的位置下来。” 王燕老师把“有意羞辱”林肯放在参议员们“心中有不平等与尊卑的观念”的低劣品性——视域来教学。这,也是教师们通常的教法。
对刚刚走上总统宝座的林肯来说,便面临两场战斗,近地点是参议员的演讲台,远地点是闹分裂的南方战场。两个战场面对两类不同的敌人,一类是自己个人的政敌,一类是分裂国家的敌人。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个人政敌凭借“舌战”,化解恩怨——团结人。面对政敌射来羞辱之箭,以他宽容大度之心,运用他如簧的巧舌太极式地化解了;国家之敌靠“枪战”,化解分裂危机——救国家。教材编者把林清玄《鞋匠与总统》最后三个自然段“禅说”内容删去,增添“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取得南北战争胜利”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有力地佐证了林肯团结下的政治集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有些教师对课文最后这个自然段,往往采取忽视它或匆匆带过的办法教学。因为,感觉此段与前文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从王燕与张玉坤老师的教学实录(《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1期)里也可看出端倪。
当还原“林肯出生木匠之家”的真实性后,“教材”最好需要教师完善一下:只需把课文第一自然段两处“鞋匠”二字,改为“木匠”即可。如此,更能看出这是一场政敌之间的恩怨,故意报复之戏剧。在教材不能变化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有超越教材的勇气与胆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对“教材与教师”的关系上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教材怎样改才能让人满意》,《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课后习题3,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
演讲,是面向听众阐明一种立场、一种思想,告诉听众某种东西,并力求说服听众。林肯面对参议员们,他是怎样一步步阐述自己观点的?
从林肯的演讲里,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文中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观点。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并思考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

四、教学重构,教出语文的真味
丁雄鹰老师在《林肯演讲的真正智慧是什么》力图回答王燕老师“林肯演讲的真正智慧是什么”。很遗憾丁雄鹰老师只看出了林肯“以诚待人前提下的有力‘出击’”——出击,“让议员们为自己‘违背’人道精神而羞愧;出击,看出林肯的“涵养”(丁老师也是从人物品性上思考问题)。而对如何智慧地“出击” ,“出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解剖得不仅浅尝辄止,而且有失偏颇。
这是一篇典型的演讲风格的课文。教学要体现文本的特性——演讲的目的性、针对性、感染性,让学生感受演讲艺术的魅力。课文介绍林肯当选总统后按照惯例来到参议院进行演讲,为何演讲?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感谢支持他竞选总统成功的人,二是借演讲之际发表他的施政纲领。还没等他开口,便遭到了参议员投来的羞辱之箭。参议员为何羞辱实为木匠出身的他?真是嘲讽他出身鞋匠家庭,地位卑微?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提醒我们:“所有的参议员们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这句话里“打败”是一个关键词,在竞选中败北的参议员们要在这个场合找回自己丢失的面子。这才是羞辱林肯的真实原由或重要原因。有意、故意、找茬儿等词语自然是那个傲慢参议员说话时的语体色彩。
表达智慧与技巧。针对参议员射来的“羞辱”之箭——出身卑微,林肯没有与他们恶语纠缠,而通过“顺同——反驳——感人”演讲三部曲,智慧、礼貌、有礼有节地巧妙消融化解了。
顺同。我们先来看林肯是如何顺水推舟接纳政敌射来的“羞辱”之箭的。你说“我是鞋匠的儿子”,我就是。“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你说我是啥我就是啥,不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顺着你的话茬说下去,不恼怒还要非常感谢你。诚恳的态度自然是林肯接话的语味。
  反驳。林肯先贬低自己“做总统没有父亲做鞋匠那样好”,实质是夸赞父亲手艺好,接着再次运用反衬方法夸“父亲是伟大的鞋匠”职业好,再夸“父亲伟大,手艺高”。可谓步步为营,绵里藏针。你们嘲讽我出身“卑微”的言语不攻自破。委婉地反驳让你看不到痕迹。
感人。“说到这里,林肯留下了眼泪。”这句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提示语,把林肯演讲时的真诚态度推向了高潮。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居然流下了泪水,怎能不打动在场的所有人,于是便有了语言推进:“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林肯的即兴演讲艺术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也印证了林肯曾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律师,他有着雄辩的口才。
张玉坤老师引导学生“从林肯演讲的三段话中能看出林肯什么样的‘治国'思想?”第一个学生回答跑题了,却从“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句看出了林肯“十分孝顺”予以应答。张老师点评道:“孝敬。在林肯心里他父亲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啊!”此言谬矣!我们来看《林肯传》P26(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描写:
“老汤姆终于忍无可忍,命令儿子不许在干活的时间读书,并且禁止他所有愚蠢的言行。但是林肯对此却置若罔闻,依旧讲笑话、演讲。一天老汤姆发了脾气,当着很多人的面给了林肯一巴掌。林肯哭了起来,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从此,他们父子俩就变得不和,并且直到最后都没有和好。父亲到了晚年的时候,林肯虽然资助过他,但是在1851年,老汤姆病危的时候,林肯始终没有回去看他。林肯说:“如果我们现在见了,不仅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更加痛苦”。 ”
这哪里能看出林肯有“孝敬”之心呢?仅从林肯三段话就判定他是一个“平等、爱民、服务”的人物形象,这是牵着学生给人物贴上“伟大”的标签,把人物思想境界拔高,树立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对儿童是有害的。假如,林肯当选总统后与参议员们真有那么一次言语交锋,也不过是政敌之间的语言游戏而已。而语文教师首要做的:当是引领学生在这语言游戏间穿行中,感悟智者言语表达的魅力。
言在此意在彼的政治智慧。这个“此”,不是教师们分段打碎花瓶式地剖析出的所谓人物品性,而是巧妙化解羞辱之语;这个意在彼的“彼”是化敌为友。林肯以宽容大度之心化敌为友,消除了新的矛盾隔阂,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所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去征服。”我非常赞成成尚荣先生的观点:“林肯总统治国家最终要的是什么?是为美国人民服务。”要为国人服务,离不开团结的统治集团。因为林肯深知,“面对自己的对手,最好的选择就是站在他身边,和他做朋友,跟他合作。如果相互嫉妒、轻蔑、攻讦、拆台,那么最后只会是两败俱伤。这种情况,其实质并不是你再与对手作战,而是在自己打自己;如果能相互尊重、帮助、捧场、合作,那么彼此就会成为朋友,成为事业或生意上的最佳搭档。”在国家面临分裂的多难当口,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总统宝座的林肯,他尤其需要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哪怕是曾经反对自己的政敌(竞选败落的参议员)也要团结起来,共同治理国家。只有上下团结一心才会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签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才会形成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基础,才会有后来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历史上,甫任总统的林肯捐弃前嫌,邀请竞选时的三位头号劲敌入阁,分别担任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形成了一个“政敌团队”,帮助国家渡过了立国以来最大危机(蔡子强:《政敌团队》,《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35期)。
因此,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演讲”的语言艺术感悟上,而不是放在人物的“品格”理解上。“一句话能使人笑起来,也能使人跳起来。”会说话应该是国人的基本语文素养,然遭到社会一直诟病的语文教育就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们“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语言表达不过关。会说话、会写文章应是哪门学科担当的独任?自然是语文学科了。很遗憾,很多语文人经常到品社、思品的田地里瞎转悠,荒了自家的园子那是迟早的事。《鞋匠的儿子》给我们提供了有涵养地说好话的教学“例子”,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借鉴、模仿在特殊语境下如何应对的言语表达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情感的熏陶不用你挑在舌尖、贴上标签,也会浸染的。而教学偏偏丢失这篇课文的特性,尽管张玉坤、王燕等老师也在某些句子上“品词”“悟句”学语言,但还是没有抓好如何“说好话”这一根本教学内容。
(南京市建邺区双闸中心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8 21:33 , Processed in 0.1608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