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故居迷”建名人故居网:人去了只能留下屋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5 18:1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故居迷”建名人故居网:人去了只能留下屋子2012年06月15日

来源:法制晚报



瘦高个儿,戴副眼镜,这个80后喜爱的不是网游、网聊,而是有些深沉的名人故居。
他是冯烨,一个专爱用相机真实记录北京名人故居的80后。
近日,他的“名人故居”网上线,里面50多个名人故居,不加一点儿后期制作,原汁原味。
拍名人故居缘起老舍作品
冯烨接触名人故居时间不长,从今年初才开始。当时正好看了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突然就萌生去老舍故居看看的想法。
一个周末,他拎着自己的小单反,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
一座看似普通的四合院,门口挂着“老舍故居”的认证牌子,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还有个红色的福字。这一切让冯烨觉得,都是文化,应该留住。“其实就是为了留住人的文化,但人故去了,只能留下屋子了。”于是,冯烨开始搜集身边的名人故居,并且亲自去探访每一个,还拍下照片传到自己的网上。
从今年3月份开始实地探访,靠着自行车、电动车和公交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混搭”,再拎着小单反,一走就是一天。至今,冯烨已经走过了50多个名人故居,而关于名人故居的照片,他也照了3个G的数量。
用照片记录一点后期不做
冯烨平时在一家学校做网管工作,主要负责维护学校的网络。
一次在搜索资料时,他发现还没有一个专门记录名人故居的网站,“所以我想试试,哪怕是以后别人写论文,能搜到我的网站并且引用我的资料也挺好的”。
记者在冯烨的网站上看到,名人故居的照片很简单,基本都是认证牌匾、院落大门,若是能进去的名人故居,他还会拍个院落里的场景。所有照片都没有艺术片中的光影讲究,只是很实在很清晰。
冯烨解释说,虽然他很爱拍照,而且平时也会进行一些艺术创作,但在名人故居的照片上,他从来都是如实记录,“保证没有一点后期加工”。
前辈:记录也是一种保护 可做5年规划
在记录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些在网上能查到的名人故居,到实地探访后却发现已经完全消失不存在了。
“我甚至还问过当地的老住户和居委会,但得到的答案是,早拆了。”这让冯烨觉得,自己接触名人故居“还是太晚了。”
下一步,他计划在一些论坛上找在校大学生或者同好者,去拍摄全国各地的名人故居。
今天上午,十多年坚持用“拍记”记录北京历史、人情风貌的老北京网创始人张巍表示,用照片记录名人故居是很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有意识地去记录,在将来就是一种保护。”
张巍希望冯烨能坚持下去,“可以按照5年、10年的规划去做这个事情。前5年先拍现状,后5年拍变迁,对保护历史、记录历史都是一种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2:03 , Processed in 0.2879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