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社戏,被时光过滤的诗意童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6:2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卢望军 于 2012-6-20 05:09 编辑

社戏——被时光过滤了的诗意童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文本解读


    哲人说,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那么,怎样才算诗意地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恬淡闲适,超然物外,当然是诗意地栖居;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工部就不然,穷困潦倒,触目惊心,一草一木都泣血锥心地提醒着自己痛苦的现实。伟大的灵魂,可以凭借心灵的力量,把苦难熬成伟大的作品,但绝不可能把伤痛酿成诗意的美酒。
诗意,是只有在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状态下才可能生发的心灵感受。诗人哲人,无不追求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以求诗意地栖居。然而,可笑又可怜的是,成人所刻意追求的物我两忘之境,正是人与生俱来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逝的天赋才能。
谁能更多地持有童稚之心,谁就更有资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童年,是人一辈子最诗意的存在。物我两忘,正是童年时期的普遍经验。
    鲁迅在《社戏》里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过那样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然而,那夜的戏看得大家直打哈欠,第二天在吃同样的豆,味道也实在一般——显然,这是作者主观化了的豆和戏,是感性化了的怀旧,是诗意化了的童年时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似乎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受!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惬意中,人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苏醒了,变得异常敏锐。豆麦的清香,微润的水气,朦胧的月色,踊跃的连山,悠扬的横笛……这一切都使我沉醉,“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起里……”当鞋合脚的时候,脚就会被忘记;当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舒坦的时候,自己就被忘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客观世界的画意变成主观世界的诗情。于是,诗意油然而生了;于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如铁的兽脊一样“踊跃”着跑向船尾了。
    踊跃的连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
    山为什么是踊跃的?
    作为一道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如此标准地解读: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以静写动,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出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但作为一种人生经验,课堂上的解读便诗意得多:
    彭亮说,山是高低起伏的,所以感觉上山是踊跃的。
    周元说,迅哥儿心情愉快,移情于物,觉得山也在跳跃。
    王振钢说,船在颠簸,因此山也就随之动起来。
    袁昊铭说,我要反驳王振钢。颠簸的前面,应该加上“快速”两个字,否则,船轻微的颠簸或者荡漾,是无法使人产生山在踊跃的感受的。
    熊江波说,我要反驳所有人的答案,虽然他们的答案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江南水乡的河道,不是长江大河,水流不会太急,而且他们划的是一艘大船,又只有两个小孩子在划,因此,船行速度再快,山也不会使人觉得多么踊跃。最大的可能就是,迅哥儿当时感觉愉快惬意,身体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自己便小了,世界变大了,他无意中夸大了自己的感受,看到山轻微的起伏,也觉得是剧烈的踊跃。这就是老师平常说的,比喻、拟人、夸张等,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真实感受。
    多么敏锐的感知!还是小孩子更容易理解小孩子!我无数次读过这句话,不得不承认,熊江波的理解,是我无法到达的细腻妥帖。如此看来,《社戏》虽然是一篇小说,但一定取材于鲁迅真实的人生体验,“踊跃”一词,承载并传递着丰富的体验,因此,能引起有类似经验的人的共鸣。
    的确,世界是客观的,而认识是主观的。这正如《童趣》“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的描述,如庞然大物的癞蛤蟆,并不是作者刻意的夸张,而是彼时彼地他神游山林忽然见到癞蛤蟆的真实感受。
    当人忘记了自己,便与世界更亲近了——忘我,便能与万物交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看山,山在蹦跳;看水,水在欢笑;我与万物同在,万物与我合一。人的形体,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也遁迹于说不出的小。
    物我两忘之时,便是诗意弥漫之际!
    而物我两忘,是只有单纯的孩童才能频频体验。可惜,拥有的时候并不懂得,懂得的时候却不拥有,怀旧于是定格为人类的宿命,成人的通感。
    未来的美丽在于它的未至,过去的魅力在于它的失去。未来尚可期待,而过去永不再来,较之憧憬未来,我们更喜欢怀念失去。时间的薄雾,把怀旧笼罩上了一层曾经拥有的自得和怅然若失的忧伤——而且,更因她的永不可见而愈发美好。
实际上,童年的时光,一如月夜的社戏,彼时未必美好非常。只是,记忆经过时间的过滤,变得清晰而又迷离,以至于我们固执地相信她曾经存在,而且是最好的存在。一旦想起,便觉温暖,诗意盎然。
    怀旧,如亭亭净植的莲花,开在所有人记忆深处,圣洁而美好,但只宜远观而不可亵玩。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常常会被回忆欺骗,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甘心情愿。距离,产生并扩大了美感。
    那夜的豆,的确最好。
    那夜的戏,的确最妙。
    人生最美的时光,永远在失去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07 , Processed in 0.0845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