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球技平庸的狂热足球迷范美忠先生的自我介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15:1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总体性的迷思和现代性的缺失—我看李泽厚(一)
版权所有:范美忠 


     李泽厚作为八十年代的所谓三大启蒙导师(另两位应该是刘再复和金观涛吧?),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他的书也很畅销,据他自己称最近几年光版税就有六十万,而另两位的书几乎看不到了,他自己也很得意,称自己的字里行间大有深意,只是大家没有注意。我对李的最初接触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正狂热沉醉在中国古典诗词散文中我首先接触了他的《美的历程》,该书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宗白化的《美学散步》一起成为我当时拜倒的中国传统美学著作。后来又陆续搜索购买了他的所有作品来看,包括三个思想史论,还有《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以及他和刘纲纪编写的《中国美学史》,只有他的研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因为我一直没有仔细读〈纯粹理性批判〉,所以这本书也没读,应该说,刚从高中过来,没有任何知识和思想基础的我当时对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直到大学结束为止,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谈什么主体性?大学以后虽然兴趣有所转移,一段时间只关心现当代文学,但对他还是比较关注的。应该说他后来的所有文章我都找来看过,包括〈论语今读〉,〈世纪新梦〉和〈浮生论学〉〈历史学本体论〉等,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李泽厚真的老了,他的思想和学术八十年代就该结束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和〈浮生论学〉等里面都在重复他以前说过的东西,五十年代写〈谭嗣同研究〉以及跟朱光潜进行美学大论战是他的第一春,八十年代写三个思想史论和其他一些著作是他的第二春,算是重放的鲜花,可悲的是他还不知,根本不能对现代性精神困境作出回应,对西方现当代哲学缺乏基本的理解,对个体存在的处境缺乏敏感,而且他还老而弥狂,不知道自己的落伍。在我看来李的成就或者说他比刘小枫以及一邦言必称福柯德里打罗兰·巴特杰姆逊的后学家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他敢于以我为主提出一些有新意的但又富有概括力然而并不艰涩的概念和看法。比如“儒道互补”,“实用理性”,“文化心理结构”“救亡压倒启蒙”“乐感文化”等,但他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下面我将对他的著作逐一进行解读,看看有什么问题。
   
    一是所谓“人类学历史本体”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说人的意义和终极依靠有几个路径,希伯莱唯一真神的超验上帝,一是中国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一是道家的对道的体悟(对佛家我比较缺乏了解,请行家指正补充?);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一是存在主义的个体存在的追问和显现;李的人类学历史本体正是企图打通马克思主义和儒家,说到底就是无神的,总体的,历史主义的,经验的目的论的。也就是所谓“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前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要生存的和生产力的理论,后者来源于儒家人伦日用理论,也就是说他用前者肯定历史的发展而拒绝了道家式的对文明发展的激烈否定态度,用后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此岸世界通过日用伦理艺术审美以及对当下此刻的把握来建立人生意义。在此岸建立人生意义而不是诉诸彼岸超验世界,实际上两者都是无神的,因而回避了永生问题,死后问题,灵魂问题,跟基督教,佛教等的路向明显不同,也与苏格拉底的〈斐多篇》异趣,显然是回避了一些问题,说到底是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因而回避了终极关怀或者叫做宗教问题。
   
    那么李为何拒绝存在主义呢?且看他的说法,他认为海德格尔讲向死而在,“高扬非理性的此在生命和冲力,认为这是存在嘱托和召唤,这个个体容易走向神秘,空洞和疯狂,甚或隶属于杀人机器”,显然他这里对海德格尔的看法是把他的认同纳粹看着一个哲学事件的。(存在主义把意义的获得返回自身,如鲁迅所说“往来于自心之天地”,有超人趋向和不确定感,从尼采到海德格尔或许跟纳粹确有关联,但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必须有这一维度,否则其社会效果是非常危险的,海德格尔说存在主义不是人道主义,刘说海氏的存在主义有神性之维,海氏的著作我只匆匆浏览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海氏对纳粹的认同就不应该归结到他的哲学头上。)“这些哲学虽然高远玄妙,却经常空洞抽象不食人间烟火,不仅沦为高头讲章,学者戏论,脱离伦常日用,无法践履,而且由于哲学与哲学家分离,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而为后世诟病”。这里李对存在主义的指责主要是以海德格尔为靶子的,而没有涉及萨特和加缪,其实他们三者是很不一样的。应该说李的指责并非没有道理,存在主义从来不是大众哲学,它面对的是诗人,哲学家,这个时代的敏感者,脆弱者,无家可归者的现代性精神困境,而不是那些以吃饭做爱挣钱为意义的生物性存在的人,这些人连儒家都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存在的自觉和意义的困惑或者叫做虚无感。一个哲学家难道不应该触及时代精神的最深处吗?要面对的本就是人间烟火解决不了的问题。李认为存在主义考虑“如何活”,而忽略了“人活着”的问题,因而谈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与海氏的向死而在相对立,在我看来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活着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李的这一路向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中的迷误,他们看来都是大众哲学的,返归中国传统的,非现代性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18:39 | 只看该作者
主题:也悼李慎之
版权所有:范美忠 


     说实话,我长期以来对李慎之谈不上佩服,也没有旗手领/袖情结。不佩服他是因为我并不认为他得思想有多高明,也就是说他在思想上对我并没有什么启示,而我对他的学问也并不恭维。
   
      最初听说他是在大学时候,不知在哪篇文章上看到所谓“南王北李”的说法,“南王”是指王元化,北李就是李慎之,说他们是中国思想界和学界领袖,他们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所以感到很吃惊!不过也就仅此而已。大学毕业后我到了偏僻的川南小城自贡教书,信息不灵,何况当时又没上网,很多事情我也是不知道的。
   
      后来到了广州,听一个大学同学说起《风/雨苍/黄五/十年》,我在网上找来看了,李熔铸着历史,激情,思想,勇气,良知的文字给了当时正处于极度绝望,感到无路可走的我以极大的鼓舞。我当时就跟一个朋友说:“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该文堪称黄钟大吕之音!”我这位朋友则说:“当时我读了之后半天没回过神来,感到非常激动,看来在当今中国,激情和勇气还是比学识重要得多!”关键在于说还是不说,而不是是否说得高深。对比我大学时候的偶像李泽厚,反差十分明显。
   
      一个北大博士曾不屑地说:“《风雨苍黄五十年》有什么?北大随便一个教授都写得出来!”我则说:“北大没一个教授写得出来,因为没有他那样的勇气!”
   
      后来我又找了他的其它一些文章来看,应该说他的一些观点并没有超出我长期思索得出的结论。比如他强调政治制度文明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中最为重要,以及对法家的重视,还有把中国文化统称为专/制主义等,这些都是我在大学时候就想明白了的问题。只是他在自己的文章当中融入自己的理想追求思想求索历程和参与中国重大历史进程的经历,以及对共和国五十年历史和国/际共/运史的反思,再加上他曾经的共/产/党高/官身份他的威望,他说的话就比较有分量。说实话,对他的《鲁迅与胡适》一文我是很不赞同的,胡适者,一肤浅的乡愿而已。
   
      如果我见过鲁迅,我会终身引以为荣,但别的人吗,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当代名作家我见过并有交往的是林贤治,而学者思想家中恐怕见过的最大腕就是李慎之了。北大把帮所谓教授中的大多数我从来就没放在眼里,他们就忽略不计了。
   
      见到其实也非常偶然,前不久我在北京呆了几个月,因为工作的关系,比较留意天则所。去听了两次天则双周的讲座。第二次就是李慎之主讲,题目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民主。由于天则所比较难找,我到达天则所时讲座已经开始了。因为李慎之的缘故,这次来的人要比上次多得多,会议室里已经挤满了人,我很费力地挤进去,然后站着听,应该说李给我的感觉是精神非常好,身体挺健康的样子,小平头,很有气概,我后来跟朋友说:李慎之哪里是个学者,简直就是一个豪杰!怪不得能被奉为中国自由主义领袖。当时茅于轼,张曙光,盛洪都在座,可见天则所的重视。
   
      他谈的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专制主义特征,还有就是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前景的问题,他引用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的说法,认为中国的这次历史转轨如果从鸦片战争时候算起,至少需要两百年的时间,那么中国初步实现民主也许需要等到2040年的时候了。他说:“看来我李慎之是看不到实现民主的一天了,在座当中一些人还有可能!”他又说,我长时间内不懂得什么叫民/主,就是现在也还理解得很肤浅。他还认为从学问上讲,钱穆不怎么样,唬人的,比冯尤兰差远了。这倒跟我的看法相同。
   
      在讲座评述人的评述当中,有人对他的中国传统是专制主义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文化和政治要分开,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而人大的高放教授则认为:李慎之提出修宪,其实不需要修宪,现有宪法中有三十三对公民权力做了大量规定,我们只需要利用现有法律去争取权利。
   
      而在接下来的听众发言中,有人提出政/治民/主不重要,关键的是经济民主,招来一阵嘘声。而一个叫黎明的年轻人则认为所谓自由民主,你如果从学理上讲老百姓不明白,只需要提出开/党/禁报/禁的口号就行了,他认为蒋经国是中国历史上两千来第一伟人。
   
      而我则用黄翔的遭遇不锈钢老鼠事件以及《南风窗》报道姚/立/法事/件后连写三次检查的事实来反驳高放的说法,尤其黄翔的遭遇,听讲座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因此似乎很受震动。我又对李慎之关于政治制度最重要以及专制主义传统的说法表示了赞同,我反驳了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我说文化并不是真空,政治利用它的强势将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了任何一个领域,自然也包括文化领域,还有大众的观念,也是被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所笼罩,他们是缺乏足够的思想能力和批判性的,我还举了冯友兰在建国初说“周虽旧帮,其命维新”,什么一个统一的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证明我的观点。一个大学者却不维护思想自由,国家情结完全压倒了个体权利。我的发言效果还不错,大家几乎都神情为之一震,集中注意力听,但时间有限,我也没说得太多,还谈了谈自己教书和在媒体工作的一个遭遇和体会。
   
      讲座结束后,一部分人围着李先生,有的要他签名,有的请教一些问题,而我则就《风/雨苍/黄五十年》一文向李老表示了感谢。李老起身离开的时候,我发现他行走似乎不太方便,要使用拐杖。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他精神很好,似乎很健康,不象八十岁的人。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在两个月之后离开我们。
   
      当此国运风雨飘摇之际,自由民主实现无望之时,李老的离去无疑是一大损失。自然,李老在思想上实无创见,然而在专制时代,说出真实说出常识远比深邃的思想重要。这是哈维尔的价值所在,索尔仁尼琴的价值所在,亦是李慎之的价值所在,这种勇气理应让那帮后学家感到汗颜,也应让张承志刘小枫等空洞的愤怒者惭愧。因此从李老那里我们可以继承的绝非一些具体的思想结论,而应该是说出真实的勇气和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坚守,那种对传统的庙堂情结的反动,那种没有一点奴颜和媚骨的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精神。呜呼,吾中华大地不见此精神久矣!人生难免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唯愿更多的人为自由而战,为民主而战,为人权而战,能如是,中国这一鬼蜮方可成一人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19:42 | 只看该作者
主题:自己的童年
版权所有:范美忠

    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都玩什么了。世界变化很快,一天一个样。我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和玩具什么的,估计现在都没什么小孩子玩了,除了同年龄的一些农村出身的同学,很少有人能跟我聊这些。其实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感到庆幸,我们那时候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做不完的题,“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金色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吱吱地叫着夏天”“总是要等待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说的就是我的童年。
   
     那么不念书都干什么去了呢?家在农村的孩子一般都要帮家里干农活做事情,这是没有说的。但更多的时候是玩,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现在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玩具卖,就有卖我也没钱买,怎么办呢?我们有自己的玩法。
   
    首先说各种游戏:
   
    1:打玻璃弹丸:在地上隔一定距离挖三个小洞,从一个洞出发,用手指将球弹出,先走完洞的为赢,然后阻止后面的入洞。
   
    2:打子弹壳:步枪子弹打出后留下的铜壳,在一定距离之后互相扔,打中对方的就赢了。
   
    3:玩火药枪:用自行车链铁丝架和皮筋构成,外形类似于手枪,也可以用铁管做枪筒,用火柴或者从鞭炮了剥出来的火药粉做弹药。当然,现在的孩子也玩这个,不同的是,我们的枪都是自己做的,训练了我们自己的动手能力。
   
    4:玩水枪:用竹子做枪筒,在关节的地方打个小洞,用细木棍缠上布做活塞,可以互相打水仗。
   
    5:玩纸盒:把书(主要是马列书和我哥的一些教科书)撕了,折成长条状,各出一部分,出的多的先做,就是把所有的合在一起,放在手上,手心向上,然后把纸盒往上抛起,用手背接住,如果技术不好,大量的纸盒就会掉在地上。然后又将纸盒抛起,再用手抓住,抓住的部分属于自己。另一种办法,将纸折成方块,我们叫豆腐干。大家放在第上互相拍,将对方的拍得翻了一个个就赢了。
   
    6:捉迷藏:我们是到生产队的一个大家族那儿去玩,那是一姓人,各家的屋子都是相通的,而且别人的家里我们居然可以随便出入,床下,门背后,谷仓,我们到处躲藏。
   
    7:跳绳:可以一群人跳,也可以一个人跳,比拼速度,还可以比高度,那就要翻跟头才能跳得最高了。
   
    8:打子:较多的是女孩子玩,用石头或者瓷碗的碗底敲出七个子,然后洒在桌上,把一颗石子往上抛,抓住桌上的一颗,两颗,三颗之后,再依次将空中的那颗接住。
   
    9:踢毽子:女孩子玩得比较多。
   
    10:体育活动:打乒乓球比较多,没钱买拍子,就把木头削成拍子的形状,没有球台,就在洗衣板上玩。小时候没接触过足球,也基本没接触过篮球和羽毛球。
   
    11:游泳:通常是下午放学以后,就到池塘和小河里去泡,从来都不穿泳裤什么的,光屁股。我大约是十岁左右开始下水。如果是周末或者暑假,吃过午饭就穿一条短裤出去游泳去了,不穿上衣,也不穿鞋,身上皮肤都被晒得发红。
   
    12:放风筝:主要是在春天,而且也都是自己做。比较遗憾的是,我动手能力比较差,自己做的风筝居然没有飞上天过。一般请别人帮着做,一般是站在山坡上放,看着风筝飞上蓝天,那种快乐真是难于形容。
   
    13:烧蚕豆和玉米吃:一般是偷几个小孩子一起偷别人的,将蚕豆放在竹筒里,放上油和盐,然后用泥封上,放在火堆里烧,这样的美味长大以后是从来没有吃到过了。
   
    14:做弹枪:用铁丝或者木头做成架子,绑上橡皮筋,用纸做成子弹,相互打弹枪战,经常有人被打哭。
   
    13:捉鱼:有好几种办法,一种是在水田里面隔离出一小块区域,用脸盆将水泼干,如果有鱼自然就被捉住了。其次是把网做成三角形状放在水里,用竹子在水里面将鱼赶进去,还有就是在下大鱼的时候,四川的梯田里的水从上一级梯田往下流,将大水濠(竹子编的篓子)在水流的缺口处,经过的鱼就被留下了。后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电来打,效果很好,但大鱼小鱼泥鳅都跑不掉,容易把鱼弄绝种,这种做法很不好。
   
    而捉泥鳅就有几种办法,一种是在田里找到泥鳅打的洞,沿着洞摸进去就把它给抓住了。抓黄鳝的方法也一样,黄鳝打的洞比较深,而且有的黄鳝还要咬人,而且要担心是蛇在里面,所以看见比较深的洞一般都比较小心。还有一种办法是把竹子剖成条状,在竹竿的一头放有鱼钩的线,在钩上穿上蚯蚓,傍晚时候就把这些竹竿插在水田里,一般每隔两三米插一根,第二天早上去把竿子收起来,泥鳅黄鳝就被钩住了,多的时候一晚上可以收获十多斤,可以把泥鳅拿去卖,挣点零花钱,也可以自己做来吃。
   
    抓螃蟹:主要在半干的石头河床上,在石头缝里摸,或者在铁路两边的水沟里捉,也要当心被螃蟹用钳子给夹住,或者碰到水蛇。还有就是捉龙虾,也是在水田里面,龙虾不伤人,行动迟缓,捉起来最容易。
   
    还有就是捉麻雀:类似于闰土的办法,在院子里用一根木头把篓子和撑起来,下面洒一些稻谷,我们用一根绳子套在木头上,躲得远远的,看见麻雀来吃,就拉绳子,然后篓子就把麻雀给罩住了。有时候也爬到树上去掏鸟窝,麻雀一般在树枝交叉处做窝,或者是在竹子上,有时候也在屋檐上做窝。如果掏到的是鸟蛋,就烧来吃,如果是小麻雀,要么不动它,要么掏下来自己喂养。
   
    抓蛇:现在我一看见蛇心头就发麻,但当时胆子却很大,敢用手去抓,我在自己家里的稻草和柴堆里抓到七八条小蛇,听说蛇的命比较长,所以我用锄头把每条蛇都斩成七截,然后埋在地里,曾经在废弃的沼气池里抓到过一条比较大的蛇,我拿到市场上去卖了五毛钱,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我去买了一本连环画,还买饼干什么的吃,自己挣来的,花起来心里觉得塌实。
   
    捉蝴蝶蜻蜓什么的,地里的麦子收割以后,或者是麦子成熟的时候,一群群白色的蝴蝶在地里飞舞,还有美丽的蜻蜓。最美的蝴蝶是花蝴蝶,我始终觉得蛇和蝴蝶都有种诡异的地方,尤其是花蝴蝶,美得诡异而凄艳,让人觉得它们是精灵的化身,是花枝招展的少女。而蛇则美丽而邪恶,冷冰滑腻,让人觉得恐怖。
   
    由于五八年大炼钢铁对森林的破坏,我们那儿已经很难见到野生动物了。据我父亲说,他在解放前还在我家附近的山上看到过老虎,而现在全国只有东北和华南才有野生的老虎了。他还说他读书的时候,学校附近的树上每到傍晚就歇满了白鹤,有时候树都因承受不住白鹤的重量而折断,而水田里经常可以看到觅食的仙鹤。而现在据说全国的丹顶鹤也就一千只了,我在家乡也从来没有看到过。
   
    我在小时候曾经看见过黄鼠狼,但后来也没了。偶尔有野兔在山上跑,我曾经带着自己养的狗追过好几次,一次也没抓住。因为野兔后腿强劲,上山的速度惊人。
   
    还有燕子会在家里做窝,一般来说,农村的每家人都要特意在墙上给燕子准备一个窝,有的时候去年的燕子还会回来,有时是燕子飞到屋子里寻找可以做窝的地方,人也从不伤害燕子,麻雀可从不敢在农家墙上做窝,我真不知道人和燕子的信任关系是怎么形成的。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空中是燕子滑翔的美妙身姿,大自然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美丽,但大约是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吧,燕子就很难看到了,估计是农药的使用对吃害虫的燕子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吧,现在小孩子甚至说从来没见到过燕子了,我真为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感到担忧。
   
    还有排成人字和一字在空中飞过的大雁,还有偷袭小鸡的老鹰,还有猫头鹰不祥的叫声,还有催人忙碌的布谷鸟,都听不到见不到了。
   
    现在的孩子有这样无忧无滤的童年吗?有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感觉吗?当然他们可以追星,看动画片,可以踢足球,年龄相差两三岁就有很大差异,相互之间就很难交流,而每一代人的童年和成长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经常回忆过去,回忆童年和学生时代,喜欢听老歌,激情在逐渐消失,留不住青春。岁月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童年的趣事青春的恋情在记忆中都淡得如烟如雾。我还有多少美好的记忆值得回味?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5:58:42 | 只看该作者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民间野草》自序
  
   感谢白沙兄的厚爱,这十五篇《野草》解读文章终于有机会集结成书了,虽几经周折,余终究不免感到欣慰。余虽常自夸《野草》解读当世第一,却并无以皇皇学术著作自命之意,或可免于方家不符合学术规范之讥。所谓“民间”者,一则言余之生存状态,虽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几年来却一直辗转行走于草莽江湖间,而非供职于大学和研究所;二则言余之写作方式并非搜集爬梳史料,荟萃众家研究成果,而是在生命体验之基础上,以诗化独语之方式出之,乃难登大雅之堂的野狐禅是也。虽然,余之解读颇如西哲海德格尔之阐释荷尔德林。鲁老夫子或不逊色于荷氏,余则何敢以海大师自比,然就诗与思之对话及于精神暗夜守护存在之天命而言,则差堪比拟。
   余之解读如此个人化,以至于吾友陈愚以“范式鲁迅”戏称之。既如此,则就某些篇章的解读作一些提示就是必要的了。余首先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过客》解读一篇,余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存在者”区分的思想,结合十年漂泊流浪的生命体验,表达了余个体化成长的精神历程,其中蕴含着主体论形而上学和工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使人类走上现代性的不归路后余家园失落灵魂漂泊于旷野之深哀巨痛;次则可关注《复仇二》之解读,余于是篇中对现代性启蒙观进行了反思性解构和重构;三则可关注《颓败线的颤动》之解读,余于是篇之中借鉴邓晓芒“国民性批判”与“人性批判”的区分,再受启示于《新约圣经》之普遍原罪论,此篇与《复仇二》之解读体现了余自现代性和国民性批判困局中突围的努力;最后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狂人日记》解读,此篇是余十几年思想历程的总结,也是余精神生命发展克服普遍性与个体性,神性与罪性,意识与潜意识,阴性与阳性之分裂后否极泰来,达到如太极一般阴阳相交相生之圆融境界的标志。此篇解读虽建立在生命体验之基础上,但如无《圣经》奥义之启示以及黑格尔《小逻辑》之辩证法结构和蒂利希存在神学关于存在根基以及本质与实存分裂的言说,解读之完成亦是不可能的。其余篇章,余则不饶舌多言,读者可独自索解。
   读者也许会就《野草》解读的不完整性提出疑问,《野草》包括题辞在内共计二十四篇,为何仅解读十五篇?《野草》文本中形上形下体验和关怀交织,而余之核心关切所在,乃在现代性危机时代的终极家园之思,于解读之时有所选择,乃势所必然。另部分解读文字尚欠斟酌,然时过境迁,心境复异,余已无心修改润色,粗疏之处,尚望读者见谅!
   最后要交代一下的是,当初余曾将咕咚网友的部分跟帖回复综合到《秋夜》、《风筝》、《死火》、《影的告别》和《好的故事》五篇解读文章之中,原拟共同署名出版。现虽已将咕咚网友之回复文字删除,尚恐有部分未加注明之综合文本于网络上流传。故此特加说明,以表尊重学术原创之意。
  
   范美忠二零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于都江堰光亚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06 , Processed in 0.0666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