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转“教育在线”论坛 野树老师的文章《我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背影》里的秘密》
《背影》一课与学生一起学习N回了。就像一块被嚼了N回的口香糖,越来越感觉不到味道。有时不得不强打精神煽情一把。煽完以后总很后悔,憎恶自己太虚伪,太忽悠。有时就同事间发牢骚:最不喜欢讲《背影》了,啰哩啰嗦,哭哭啼啼。有一年有一学生正好也写了一篇《背影》:真诚、感人。我就把这两篇让学生对比了一下,竟然有80%学生举手认为班里这个学生比朱自清写得好。
又到一年《背影》时,怎么办?
细读了全文,想搞出点新意。发现文中有一处写道: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可以由此发现朱与父往日关系很好,后来关系不好,有过节。只是从文中不知是啥,也不知过节大小。从此处操作是不是可上出点新意?
但这需要掌握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过节,矛盾的程度。否则,仅凭此一句带过太抽象,太粗略。翻遍参考书,都是雷同解读与老调重弹。没有一处细述过这些奇怪的句子的来由与句子里的具体情节。电脑又突然上不去网。
于是再看几遍课文。想睁大眼睛寻些不同寻常可加利用的蛛丝马迹。又找了两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和“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注意:书应该不会印错吧?第二句中间有一个“分号”。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其父亲还亏空与其父亲的差使交卸之间有无联系?
其父是因何交卸差事的?
鲁迅说:我是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可不可以推测朱自清他爸?
哈哈,这想法似乎很荒诞,就像我的潜意识。
从手边的参考书资料仅能查出其父是烟酒公卖局的局长。这个局长大约应该比现在的烟草局局长要肥一点吧。毕竟还管着酒的总经销。
我把仅能查到的信息与怀疑和几同事没把握地调笑。大家一脸坏笑地笑起来。也许还笑我太荒唐,甚至反动。哈哈。
要上课了。不能再没把握地调笑了。卷上书一本正经地走进课堂,开始引导学生一本正经地解读课文。
在让学生分析朱对其父的情感时,除了预料到的词外一学生说了一个新词:可怜。当另一学生说“不孝” 时,班上就炸开了。
让他说理由。
“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写信对他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他看信后除流泪外发出的感情却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个学生又说:如果是他一定会马上去看望父亲。
好多学生附和。
有学生说:把父亲接到自己这边照顾。
有学生说:如果父亲不方便来这里,哪怕辞了工作也要去照顾父亲。
有学生说:可以到父亲那边找个工作,边工作挣钱边照顾父亲。
也有学生说:朱自清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从前文可看出他是爱他父亲的。不可能不孝。
…… ……
看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有个水龙头也可以。所以我很喜欢方帆《我在美国教<荔枝蜜>》的课堂,因为他课堂里有水龙头。
晚上回家就上网搜资料。终于发现:
1、 其父是因何交卸差事的?
A、朱自清的妹妹朱玉华说:
「民国六年之前(1917年),父亲的差事一直很好,民国六年因为在徐州收了几个姨太太,在家里最早弄回来的姨太太赶了去大吵大闹,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丢了差事还负了债,从此我家就不曾再好起来过.」 (摘自《朱自清的妹妹谈朱自清》)
看来朱的父亲有好几个姨太太,姨太太之间还挺麻烦。卸职与欠债与姨太太有很大关系。
B、搜网上朱自清纪念馆里朱自清的年谱,是这样记载的:
【1917】冬天:父亲受姨太太牵累,亏空公款500元,祖母因此辞世,享年71岁。父亲失业,……
看来朱的父亲的确受姨太太牵累。500元好像不多啊?数字是否有误?祖母死与此有关?家庭一定闹地很凶。
明白这些再读一下朱自清在《背影》里第二段的句子会是不同的滋味:“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朱自清会在哭什么呢?朱自清会怎样看待父亲呢?
C、赵焕亭的《<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里有这样一段话:
他(朱自清)直到逝世前,才替父亲还清高利贷。……更主要的是他对旧家庭的不满,他厌恶姨娘(父亲的姨太太)的挑唆,他憎恨旧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诫弟弟不要纳妾。
D、关于《背影》的教学,搜到《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刊登了董水龙老师的《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一文。此文记录了他在课堂上引入此种信息后与学生的对话:
师:这些资料说明,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从课文第2段的父亲卸职,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这段时间开始有了矛盾。原因是他父亲娶了小老婆(学生笑),肯定会引起朱自清妈妈的不满,他妈妈就和朱自清父亲及小妾发生激烈冲突。你们说这时候朱自清会帮谁呢?
生(全体):当然要帮妈妈的。
师:是啊,我也认为当然应该帮妈妈的。还有朱自清父亲的“贪污受贿”行为是不是好事情呢?
生(大部分):当然也不是好事。
师:那么朱自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父亲的两件丑事,因为中国人有“家丑不可外扬”和“为父母亲隐瞒丑事的风俗习惯”,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章中发现蛛丝马迹的,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最有智慧,最先找到。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部分学生下面窃窃私语)
生(急速站起):错。应该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中的“还了亏空”。
师:对。朱自清父亲又不是做生意的,这以前是在徐州“担任烟酒公卖局长”,怎么会因此“亏空”,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亏空”了公家的帐,也就是贪污和受贿了,如果不还,就要去坐牢。还有资料显示,朱自清父亲之所以要贪污受贿,是因为他在徐州又娶妾组建了另一个家庭,费用开支大了,不得不这样做。这样,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当然要大打折扣,正面形象肯定不好了,所以只能说“背影”了。
带着以上信息,靠近朱自清,靠近那个在新文化运动前夕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上学一年,在新思想中比较活跃的朱自清。他可能对父亲的态度是什么?再读一下《背影》里的一段,看有什么感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一个独特的肖像描写。这是有一类人独特的肖像。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着这个肖像,和他的一举一动。作者笔调冷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用“胖子”来叙述父亲,可以感到作者内心的温度。而且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些句子是有温度的,温度是有原因的。相信朱的父亲也应有感觉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仅仅是为爱感动么?没那么简单吧?除非没有那些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我相信对着父亲的背影:几个姨太太闹腾,母亲,祖母的死,烟酒公卖局局长,贪污,高利贷,黑布小帽……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脑袋里盘旋,闪动。 《朱自清与父亲》这篇文章里写道:
朱自清的禀性忠厚而且善良,尽管家庭缺少温暖,尽管父亲对家庭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人,他都不放在心上.最难得的,他的背影不是写在亲情的照拂与家人的和乐中,而写成於漂泊的异乡,近似无家可归的状况下.
——民国六年之後,父亲不曾再有过好的差事,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
——由於姨娘的挑拨,婆媳处得不好,朱自清处在母亲,夫人的夹缠间,精神极为痛苦.
——民国九年暑假後朱自清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每月寄一半薪金回家,可是父母亲并不满意,贫穷而使家人失和.
——民国十年暑假,朱自清应聘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听了姨娘的话,向学校交涉代领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辞职「出走」,从此父子很少往来. (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民国十一年,朱自清接出夫人和孩子後,在杭州组织起小家庭.从此除了每月寄钱回家外,连书信也很少了.
——民国十三年,因为姨娘的飞扬跋扈,母亲在家里住不下去,朱自清把母亲和妹妹接出来住在一起.这时候除了仍旧寄钱外,和扬州老家几乎断绝了关系.
——民国十四年暑假北上清华教书後,朱自清心里所惦记著的只有母亲,夫人,孩子等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的这个家了.
——民国十四年(就是1925年,朱自清写《背影》这一年。),父亲有一信寄到北京,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这封信就是背影里所提到的信,《背影》里写道:“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有一种说法是:由於姨太太没有生育,而父亲旧式宗法社会的想头中,对於长孙很不放心,才写了信给朱自清.)
——民国十六年一月,接了夫人和长女,次子去北京,长子和次女由母亲带回扬州老家.
在北方定居後,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於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也曾一再的忍受著,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达於极顶的时候.最後终於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有的国文老师讲背影,总喜欢从朱自清的至孝著眼,甚至以文慈子孝为中国传统美德,希望学生熟读背影而向这一个美好的境界努力.其实,朱自清的背影固然有著真实的情感,但是与宣扬孝道无关;如果勉强按上,那也是一种愚孝,一种委曲求全.
也有人认为背影是虚假的做作,因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馀了」,确定朱自清两年多不曾与父亲见面.不只是这样,朱自清初去北京的一年半,寒暑假都曾南下浙江与妻儿团聚,却不曾顺道去扬州探望年近六十的父亲,有违中国传统的孝道.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形,但是忽略了「不相见已二年馀了」的原因——自民国十年扬州八中的辞职事件发生後,妻儿也被逼离家,待在岳父处几个月,直到民国十一年二月才接到杭州组织起小家庭.这一年暑假,朱自清希望时过境迁,带著妻儿回扬州探望双亲,首先是不准进门,後来是不加理睬.过了几天很没趣的日子,颓然返回杭州,这就是给俞平伯信中的「暑假中在家,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後」的遭遇.到民国十三年,母亲也被逼离家,朱自清接到浙江奉养,这时候心情极为痛苦,但本性忠厚,从没有怨恨. (此一资料在朱自清吧搜得,没署作者,一时也查不到。但与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类似,但更集中点,因此引此资料。)
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1924年,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女士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发表,朱自清本人在《笑的历史》 中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父亲看后大为不满,父子矛盾加深,朱自清一直感到强烈的自责。
赵焕亭的《<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里是这样分析的:
《背影》的结构中交织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歌颂父亲慈爱的线索,一条是显示儿子内心焦虑的线索。父亲的慈爱体现在意识文本里,儿子的焦虑被禁锢在无意识潜文本里。正是这一明一暗的存在,显示了生活的复杂性,造成了《背影》无限的文化张力。
表面上,《背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实质上,这种忏悔是父子长期失和造成的,而这种失和状态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虑。“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忧悒。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受到震撼,难道真的要应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语了吗?不,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父的慈爱和儿子的忏悔,以至作者写道:“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作者借写作《背影》释解了内心的焦虑,也使父子冲突得以缓和。
朱自清写作的目的达到了。他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道: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自清借《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孝敬,父子矛盾得以缓解。朱国华说:“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朱自清的父亲果真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吗?
朱自清去世的时候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
想起蒋介石给胡适的对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朱自清用文字记录了一个转型期家庭里激烈而又微妙的斗争。文笔是那么含蓄隐晦。
看来《背影》再被讲N次也不应该寡味吧,因为文中矿藏太丰富了,寡味那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教参在炒作什么呢?聚焦什么呢?指引什么呢?
爱?孝?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就这么被浪费了!被屏蔽掉了!看上去很自然地对接到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
而这篇文章恰恰让人反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不像鲁迅那样尖锐峻急,但也有一份隐秘与悠长。作者自小食用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系列的奶粉(这让我想到金庸小说里一种控制别人的什么什么怪药),于是成了鲁迅说的人肉宴席上的“醉虾”,神魂焦灼,为奶所伤。传统美德的发作形成朱自清尖锐而繁杂的痛苦,忠厚而且善良的朱自清涵蓄着,隐忍着,从没有决绝。应该说朱自清首先是为了父亲,也捎带为了那段复杂的生活分泌出了一篇看似清晰明白实则隐晦焦灼,结构极其复杂精巧而又密实的文字。
想起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一句台词:蒙娜丽莎微笑着,他快乐吗?
朱自清爱(孝)着,他快乐吗?
这一个传统美德,该继承还是该审视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