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几个编辑朋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3 16:0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几个编辑朋友

朱永新







在网络时代,我们渐渐地淡忘了文字编辑,因为无论进入哪个虚拟社区,我们都可以无拒无束地发表意见,粘贴文章,署名自由,数量不限。但是,一旦要在平面媒体发表文章,得就要同编辑打交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本从心明肚知。
然而,在我人生的旅程中,的确走过不少影响学术生命的编辑。
首先要说的是张人骏先生,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责任编辑。1981年,我还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被恩师燕国材先生推荐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撰写工作,按理说编写大百科全书的资格至少要讲师职称以上,但燕师硬是不拘一格举荐了我,或许他还隐瞒了我当时的学生身份。
我自然受宠若惊,不敢懈怠,很快完成了几个条目的撰写,并寄到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接受审查。没有想到,很快我的一个条目被作为“样条”印发给所有编撰者,许多老教授到处打听:“这个朱永新是谁?怎么没有听说过?”我这个无名卒,自然只能暗中窃喜。
1982年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张人骏先生来到苏州大学拜访“朱老先生”。当时我正好回苏北老家,与张老师失之交臂。还好“庐山真面目”也没有呈现。
1983年,张老师要借调我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一段时间,协助他做编辑工作。没想到,他见到我这个“小伙子”并没有惊讶,也许他早在苏大探得了实情。在北京工作期间,我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我阅读了前辈学者精心撰写的每个条目,查阅了无数相关的文献,为我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作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这段时间,我与张老师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有了我们的一系列合作,我们共同主编了《心理学人物辞典》、《心理学著作辞典》,共同撰写了《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咨询心理学》等一系列著作与论文。他从不把我当作一个普通的作者,也不把我当作比他年轻30岁的晚辈,而是当作最亲密的朋友。每次从北京回来,他都要给我的夫人和孩子带点礼物,带来他的情谊。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不仅从道义上、从精神上支持,而且也给予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有一次我们全家在北京旅游。他的家成了我们的招待所,他本人也成了地道的“全陪”(远远不止“三陪”),一直把我们送上南下的列车······
最近两年我们的联系少了一些,事实上,从我担任学校的领导职务后,他就很少与我联系了。我蓦然想起了他多年前说的一句话:“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至少仍保存着我们的每一封通信,看到他潇洒漂逸的文章,我又仿佛回到了与他相处的难忘的岁月。
说到张人骏老师,自然又想到了赵明东先生。赵明东先生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现在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社长。张老师是天津人,我们主编的《心理学人物辞典》是张人骏老师交给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就是赵明东先生。只要看一看我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目录,就可以知道我们非同一般的“关系”了:《心理学人物辞典》(1986)《心理学著作辞典》(1989)《家庭关系心理学》(1987,与蒋乐群合译)《交往的艺术》(1987,与袁振国等)《性发展心理学》(1989,与蒋乐群译)《男女差异心理学》(1989,与袁振国等)《自性清静法——智者的心理奥秘》(1992)《开发区组织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2001)
明东对于图书学术价值和市场情况的判断是令人敬佩的,有些书是他主动征稿的,市场销售都很火爆,如《交往的艺术》等,每一次签名售书都盛况空前,甚至盖过了一些名家的“风头”。有些书则是帮朋友忙的,如《自性清静法》,是我为了献给日本导师而赶印的,尽管内容很精彩,但发行量并不大,他还是尽力去做了。其实,80年代中期我们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明东能如此器重,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由书为媒,我们成为终身的朋友。他现在做社长了,我总觉得欠他一笔债,应该为他策划、组织一套“双效”书。各位朋友,如果没有好书,不要忘了交给这个“够哥们”的赵社长。
干脆男性说完了再说女性吧!还有一位是《教师博览》的副主编薛农基先生。说来有趣,认识农基兄纯属偶然。有一天我读报纸,无意中看到了《教师博览》的广告,便订购了全年的刊物。看到第一期,便爱不释手,马上寄去了我的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没有想到,农基兄很快打来电话,全文刊用!这篇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师来信说,他们读了六、七遍之多,有的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接着,我先后又寄去了《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我心中的理想体育》、《中国教育缺什么》等,均很快发表。我的文章都很长,《教师博览》篇幅并不大,但还是不惜版面重点推出,使我很受感动。
2001年,农基兄又热情邀请我赴江西讲学,与《教师博览》的读者们面对面。南昌之行,让我感受到赣地人民的纯朴、厚道与热情,与王自立主编等《教师博览》的朋友们谈得甚为投机,又被他们正式拖下了“水”,成为《教师博览》的办刊顾问,与柳斌、梁衡、顾明远、钟启泉等我尊敬的长者共同亮相在《教师博览》的扉页。
当然,“顾问”一职也使我多了不少牵挂,我也开始把《教师博览》介绍给我的朋友们,去年年底,在苏州召开了一个读者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一批校长与老师现在已成为热心读者,还有一些成为热心作者。李镇西、袁卫星、杨树兵等我的学生们也成为《教师博览》的铁杆朋友。有时我也想,天下报刊何其多,我为什么偏偏与《教师博览》有缘份呢?
说到这里,要介绍江苏本地的编辑了。首先出场的当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孙嵯峨。
孙嵯峨,我习惯称她为孙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她来苏州大学组稿。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没有出道的小书生,几乎没有资格参加由教授们参加的会议。但我从她的脸上读出了善良、读出了诚恳。
过了一两年,我寄上了我的第一部书稿《学校心理咨询》,她很重视,只见过一面的年轻人的“自发”投稿,很快列入出版计划,她也成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有意思的是,我的几部最重要的学术著作,都是经过她的手,经过她一个字一个字的审读后变成铅字的。
《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近80万字,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我的学术奠基之作,写作期间,我处于高度的昂奋状态,披星戴月,夏天打赤膊,浑身长满了痱子,挥汗如雨,依然坚持爬格子;冬天着棉衣,手上布满了冻疮,仍然不停手中笔。一个重要的精神动力,就是一定不让孙老师失望,一定要写成一部有特色的中国教育思想史。这本书是我用心用力最多的一部,结果也获得了全国和省的多种奖励,我晋升正教授,这本书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的另一本书《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也是我的博士论文,同样是经过孙老师推荐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一本学术性更强的贴钱书,一共只印了3000册,但孙老师仍然一丝不苟地审读、校对,甚至帮我推销。
1993年,我主持了一个教育的国际会议,作为会议主席,我试探性地向江苏教育出版社提出支持的请求,孙老师二话没说就当起了“二传手”,游说社长作为会议的“后援”,会议期间,江苏教育出版社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并承担了出版会议文集的全部费用。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我们策划了一部重要的学术工具书——《世界教育大事典》,这部由顾明远先生和我共同主持,历时5年、300余万字的著作,具体的编务工作,也都是在孙老师的操作之下。
多年的文字之交,使我们,也使我们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连我的弟子们也与孙老师交往颇笃。现在在南京工作的杨树兵,现在就经常是她家的座上宾,而我与弟子们撰写的《创新教育论》,我主持的大型学术翻译工程《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也仍然是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旗帜之下。
  第二位女编辑是贺春兰,《人民政协报》教育版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著名教育社会学家谢维和教授的硕士生。认识她也属偶然。2001年10月,教育部在苏州召开了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会议。她作为记者团成员,与人民日报的温红彦、中国青年报的谢湘、光明日报的朱振国、中国教育报的瞿博等一起来到了苏州。会议期间,我邀他们茶叙,介绍苏州教育的发展情况。
一回北京,由贺春兰与谢湘执笔的通讯《一个博士副市长的教育理想》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不久,她又采写了长篇通讯《教育,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朱永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这些年与不少记者打交道,也遇到过不少还没有写稿子就谈条件、拉广告、托办事的“记者”,对此,我一概敬而远之,也得罪过一些人。我偶尔也会冒出杂念:这个小贺编辑怕是有什么事吧?其实,直到今天,她没有托我办过一件事。真正认识她是从那以后的多次交往甚至交锋开始的。她是我知道的少有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编辑,为了一篇不长的稿子,她会与你反复讨论。为了说清观点,再长的稿子她也会尽可能满足篇幅。而不着边际的庸文,再好的关系她也照退不误。当然,有时也会“冷处理”一番,让你主动知趣索回。她用专家视野、百姓关怀的理念打造着她的教育版,为教师工资鼓与呼,为义务教育歌与喊,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张孝文、谢晋、庞丽娟、蒋国华等一大批政协委员们在这里找到了进言的阵地,而更多的委员和教育圈的人,则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年多,经常可以见到我在人民政协报的身影,先后发表了《鼓励重点大学办师范教育》、《苏州的探索》、《呼唤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苍南教育行》、《定边忧思》、《农村义务教育可以做得更好》、《探索宝应名校转制》等一系列文章,有人甚至戏称我是人民政协报的专栏作家了。
今年6月,当我主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开通后,贺春兰很快也成为网友,并于最近成为《教育在线周刊》的版主。这样,我们不仅共同打理教育在线网站,也为《人民政协报》的教育在线周刊共同奋斗。共同的教育理想把我们这些追梦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小妹妹式的人物,在网上竟然被许多人称为“贺大姐”,我想,这大概是她执着地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热情地关心每一个网上的老师所使然。
贺春兰习惯于称我为老师,我也真正想收她为徒。但是空间的距离无法使这心愿变成现实,便把她推荐给我的挚友袁振国先生。我希望贺春兰小妹明年双喜临门:考博成功!周刊成功! 
 “Last is best”。最后出场的是《新教育》的主编宗平小姐。这是一位女侠式的人物。2000年5月的一天,一个电话预约,不容我多说,三个多小时后就从南京赶到了苏州。在会议的间隙,我接受了她的采访。没有几天,一篇大照片加上一篇大文章就见报了。
两个月后,《新教育周刊》在美丽的太湖之畔举行了创新教育笔会,宗平邀请我去为与会的笔友作一个报告。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从下午2时讲到整整6时30分,会场时而静悄悄,时而会心笑,服务员忘记了倒茶,许多人眼中热泪盈眶。这篇演讲稿整理后以《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为题,在《新教育周刊》头版首发。接着,《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师道》、《师资建设》等数十家报刊转载。宗平也趁势而上,逼着我完成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等文章。这些文章伴随着《新教育周刊》(后来更名为《新教育》)走过了辉煌的岁月,编辑部和我都收到了大量的来信,其中不少报纸都加印了数万张,甚至有人到报社来,开口就说:“买有朱永新文章的报纸”。一时传为美谈。有了这一系文章,也就有了《我的教育理想》,有了《新教育之梦》。  我在飘着油墨芳香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的扉页上给宗平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谢你,这本小书的催生婆!”《我的教育理想》出版后,在中国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教育理想的旋风。出版社先后重印6次,许多学校人手一册,许多老师、校长甚至教委主任能背诵出其中的若干段落。我到湖南浏阳讲学,竟然发现了那里有6000本盗版书!在江苏庙头中学,学校有教育理想的诗碑,在述阳师范附属小学,校门口有教育理想的灯箱。我感动,我兴奋,教育理想之所以能唱响大江南北,是因为她点燃了老师们的心灯!而火种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宗平小姐那里撒下的。   快要结束本文的时候,我还要开出一长串的清单:《教育研究》的连瑞庆(老主编)、高宝立先生(现主编)、朱琳老师,《教育参考》的吴国平先生,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彭庆国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吕达戚长福先生、邹及燕女士,山西教育出版社的徐亚东先生、希望出版社的琚林勇先生、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高敏社长、陈长荣耿曙生朱坤泉先生、张凝女士,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张胜勇社长、赵明先生、俞慧女士,《人民教育》的梁伟国总编、任小艾老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屠玮娟女士,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黄强华先生,《教育时报》的王海先生、李序小姐,《中国教育资讯报》(中国教师报)的刘堂江翟晋玉 先生,《现代教育报》的朱寅年先生,《心理学探新》的老主编王丕教授,《江苏教育研究》的成尚荣彭刚金连平蔡守龙先生、宣丽华丁建红马维娜女士、《心理科学通讯》的杨治良李其维老师······
与每一个编辑的交往,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果有机会,我会为大家叙说,让大家分享文人之间交往的真情流露与愉悦体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0:55 , Processed in 0.1837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