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网辑‘新教育’重要文献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35:58 | 只看该作者
2012新教育年会许锡良的讲话

尊敬的朱主席,尊敬的新教育同仁:

    我是临时接受朱主席的委托讲几句的。我这是第一次参加新教育年会。这几天过的都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看到了我们新教育的生命力量。我跟新教育的渊源关系讲起来还有一段话,对新教育我是从误解入手的,打上门来的,最后我慢慢的理解了新教育。
   我相信在全国类似我这样心路历程的人不多。2006年我开始关注新教育,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围绕批判我就想去接触,想去了解,然后慢慢才理解了我们新教育做的这些事情是适合我们时代潮流的。我也是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而且我也一直都在做梦。这么多年来,我一个人孤独前行,可以说一直坚持。从06年开始我做博客一直到现在。我可以说一天都没有落下。每天为自己生命中增添一点点东西。我来这里看到我这样的人在新教育团队里的比比皆是。新教育,我的理解就是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教育的先行,人才辈出。上个世纪,陶行知是我们的代表。我们时代很显然朱永新先生是我们的代表。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络,才能做出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民族的伟大事业。
   新教育今天给我们展示的东西,我也谈一些体会。今天匆忙的参观了六家学校,展现了他们丰富的课程。我对这些课堂的观摩感觉到新教育从原来的理想正在走向现实。这次我们打造的缔造完美教室到缔造完美的教师都是非常有细节的。好的教育光有理想还是不够的。从这几天的感受来看,我们这个团队是有理想的,是有组织架构的,有目标,有众多的精英人才,在踏踏实实的做这些事情。我常想,我们做老师的人,他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我一直在想,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幸福感。首先我们做老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自信的人,变成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能够用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去感染我们的学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奠定的就是这种幸福的种子。幸福的种子就是要为他的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看,就是在人的一生中我也走过了40多年了,遇到很多的坎坷。但是我常常想,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他能度过这样的艰难呢?那就是能够努力的寻找自己的幸福,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想,就是要为他奠定一个美好的童年。
今天我们从课程上特别是 从常丽华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今天的那场毕业典礼,虽是缩小版的,不是完整版的。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魅力所在。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做教育工作的人的价值所在。我从那些孩子身边走过,他们的脸色红扑扑的,流下的眼泪发自内心。从生命深处得到了一种感动。这种感动自然化为感恩的的那种心态。我想,做教育工作的人,我们当老师的人,这就是价值所在。他给孩子漫长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而美好的基础,播种了一颗幸福的种子在里面。在他漫长的生涯中生根,开花,结果,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样的教育理想是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我看到我们卢院长在展示的时候,我很遗憾的发现,在广东这样前沿的地带竟然没有新教育实验区。接下来,我要努力去开拓这个阵地,努力为新教育做一点事情。
新教育的阳光应该普照大地,全国41万多所中小学校,我们才一千来所实验学校。好的东西应该普照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身上。我相信这些阳光普照的共同的价值,这种朴实的教育理想,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37:12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8:05:19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8人谈
(选自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的研究》结题会上的即席发言)
地点:河北石家庄桥西
时间:2010年7月10晚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大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杨东平:21世纪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谢湘:《中国青年报》原副社长
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郝志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
卢志文: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李庆明: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陈国安:苏州大学教授

杨东平: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新教育实验是影响最广、实效最显著、最深度、最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广泛的大面积地影响着教育生活,确实是具有开创性的。它的特点非常明显,它是解决中国习惯的现行问题为出发点。在新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它有这样或那样的怀疑,只有一个很强大的理念,但对它的操作模式好像还看不太清楚,今天新教育仍然有这个特点,但这个特点本身还是有价值的,它已经在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制度模式,成为一种相对比较成型的实验。这个模式既包括教材、课程,更包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团队,形成了完整地组织机构,包括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基金会作为支撑的实体、网络师范学院。新教育核心的概念,阅读改变教育,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民族,把教师的专业成长视为教育核心问题,通过教师共同体,借助网络的手段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这些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创新性。关键还在于它坚持了10年之久,理想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显著,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如果作为一个希望的话,我想新教育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小学教师和文科教师参与,这是一个现实,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小学是相对来说空间比较大的群体,文科的主要价值也是有正面意义的,希望新教育实验在其他的支柱上还可以有新的建树,还可以再拓展,使之更加丰富。

谢湘:
很高兴参加这个会。我们中国青年报在2000年元月4日,发表了一篇朱老师的文章,10年过去了,今天来参加结题会,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手中的火炬举了有多久,他燃烧的面有多广。这十年中,我一直在关注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其中运城会、昆山会、海门会我全都参加了,平时有一些这样的报道我也会很留心。在改革开放30周年已过去的时候,我们来回想中国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百个纲领。在这十年中,新教育聚集了这么多力量,而且是发自内心地、自发地走在一起做这项工作,我觉得比纸上谈兵、空洞地写许多文章实实在在的对中华民族有用的多。我每次参加这样的会,都会被一种热烈的气氛、激动地场面所感染。我感觉教育的主体——教师,内在的激情被激发了出来,内在的动力被启动了,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一个局面。其实作为家长、作为这个职业的人,大家都感到中国现在呼唤最多的就是教育。最近中央刚刚开完中长期规划大会,其中谈到:钱有多少,问题是往哪里投,往哪里投是最有效的?当然是往教育里投,对人的投放比对物的投放产生的效益对民族来说要好得多得多,但是我们又怎样使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新教育实验在教师专业发展发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他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他孤独无助、看不到希望等等困惑,所以说精神方面的改变会使世界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上午学校文化参观时,我看到了许多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有激情的人,是很有发展潜质的人,家长看到这些教师,会很放心的把孩子交到学校。新教育实验不是在作秀,它实实在在地俯身大地,做的是让教育回到原点的基础工作。比如晨诵,让孩子早晨起来就精神面貌不同,教师和孩子间真诚的互动改变了大家一天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对学校把孩子当做应试的奴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我对新教育实验这样一项改革、创新的模式,是非常赞同的。新教育实验自下而上的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改革能够与大地接气、与时代接轨。李庆明老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你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你就一定会有跟随者”,所以我希望新教育实验还要继续往前走。

郝志军:
2005年年会我参加了,五年中,新教育实验变化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广,令人惊叹。对课题而言,今天我讲一个判断,三点建议。一个判断是:本课题研究是在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动力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问题研究准,成果推出多的具有重要普遍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课题研究,对今后的其它相关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具体来讲,一、本课题研究推动力度大。它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架构,不仅提出一种肤浅的框架,重要的是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和行为实践上,它的草根深,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从观念层面到发展层面到策略层面再到评价和保障层面,整个一系列的过程让学校、教师、学生发生转变,这本身就是教育追求所在。而此课题紧紧地把这些完整的过程作为研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二、本课题研究涉及范围广。多少省、多少实验区、多少学校参与此课题研究。三、本课题研究影响程度深。特别表现在实验校的教师从行动、从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此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发展、对自身专业成长是有价值的,这种影响不单单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深刻的,久远的。四、本课题研究问题准。本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从新教育的理念、框架到方法、策略到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包括为新教育完成进行做保障的条件措施,在这些方面本课题做了难能可贵的深入研究。这一点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点,也是难点之处,也是突破之口。五、成果推出多。这一点有目共睹,不再多说。三个建议之一,在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在目前有了众多的理论成果中间,尽可能提炼、概括出标志性的成果,使之成为新教育研究的典范。二、强化实验的特性。比如说,目标是实现四大转变,能不能在众多实验校中提供四大转变的数据。通过比较,看出前期的实验和后期的实验差别很大。既然为实验,就应该有假设、有辩证、有成果对比。如果能强化实验的实验性就更加充实了。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马上就要颁布实施了,希望新教育实验在前期的研究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希望新教育实验能成为规划实施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陈国安(苏州大学教授):
我想作为一个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也是作为这样一个参议人对此项目做几点意见的阐述。
一、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是建立在教育的研究基础上的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教育理性的研究。我读的朱老师的第一本书不是《我的教育理想》,也不是《新教育之梦》,而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思想教育研究》。北师大的王志山先生曾经说过“你要读一点教育史。”我以为这句话非常正确,尤其是当今教育研究者没有教育史的观念是难以展开这样的理性研究的。所以新教育是建立在对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的梳理基础上的一次教育学的研究。从历史的时空中展开理想,于是,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出版了,继之而来的是《新教育之梦》,那是理想之后的探航。其实,质疑我的人说,你们这样的叫研究吗?我以为我们的研究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脚踩在中国大地上的新教育研究。
二、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是教育研究。在当今的中国理论界不缺少教育学的理论探索,不缺少西方教育理论的依据,我们缺少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我这里并不排斥教育学的研究,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坦诚地表述了我们这样的研究是教育学研究,但我更加认定这样的研究是教育研究,它的价值就在于开了新中国这六十年以来的一次新的教育研究的范式。新教育实验的研究虽然才十年,但是我想它会走得更远,因为它是进行教育的研究,所以我们不能够用教育学研究的标准来衡量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新教育实验研究的价值更加应该在教育研究中得到肯定和认同。
三、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我作为参与者一直和我们的同道提出课程呈现这个问题,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现在正在探索的儿童课程、德育课程和教师发展课程,抓住了两个最重要的人的要素,一个最重要的精神要素,这是课程的核心。
四、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抓住了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发展。六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几次,但是所有的改革对教师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我们是可以看到现在一线教师的一般水准,所以,大致能够对中国教育这样几次改革在教师发展问题上有个基本的判断。新教育提出了网络师范学院,简称网师院,谐音苏州的网师园,网师园是小园之精品,是苏州园林中最精美的园子,这就是是所有的新教育人以至于所有的教育人精神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最精致的小园子,而这恰恰是中国教育发展了六十年,在师范教育上所进行的一次补偿性的师范教育的再教育。因为这些东西在原来的师范教育的结构中,我们的老师没有得到这样相应的教育,而在网师院中你可以获得。这是一种用大爱的方式让所有的教师放飞理想的补偿。
五、新教育的实验模式是由学术而理想的从感动开始,用真诚、行动走向理性的光辉的一种实验模式。一个建议是:我们不必为得到想要的那个理论而怀疑我们脚下走过来的研究。因为我们的研究是用脑袋来监控的,是用手来做的,是用脚来走的研究,这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中间是并不多见的。如果说用我们的脚去向我们书本上的那个脑袋靠拢的话,那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将陷入又一种理论性以及麻木。不要因为脑袋中间一个假想的东西去改变我们脚下的实践。假设在实践中被检验,改变的是假设,想一想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苏联的境遇,我们有理由放弃我们的理想吗?

李庆明:
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新教育实验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的回升。第二句,新教育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第三句,它是启蒙文化的一种超越。第四句,它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教育思想主张传承的一大突破。是真正具有流派特点的一种学术。新教育实验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的回升。我们都知道,新教育有一个欧洲的背影,甚至有一个美国的背影。那是在上个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新教育思潮,曾经也席卷中华大地。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新教育的中国探索由于时局的动荡而终结。但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改革。它需要一种传承,它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立足于本土文化、本土特点的传承,于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就有了朱老师的新教育。朱老师的新教育和欧美的新教育有传承关系,但是有很大的不同,欧美的新教育所关注的儿童问题、所关注的智慧问题、所关注的公益问题、所关注的活动问题,对这些焦点朱老师同样进行了关注,但是他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对它进行了回应。他把这些东西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融合、创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教育体系。它是中国的,与世界新教育改革有一种回应的关系,因此,我相信它也是世界的。第二,新教育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它解构经院的思辨哲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探索,我们的教育思考,大部分都龟缩在学院的思辨领域,或者是蜷缩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实证科学的领域,以为数量能解释教育的所有问题,但这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那是一种理性的健忘,是一种理性的节略,因为对人生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全部用思辨来解释,更不可能用数量化的实证方式来解释。朱老师用了全新的方式——行动哲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朱老师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提出来了,但很多人置若罔闻。马克思提出来了,他说,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很简单的一句话,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朱老师用新教育实验做了最好的解释。教育的哲学方法论,它的指向是教育人生、社会生活的改造,它有行动指向。在这之前,德国的胡塞尔也很严厉的批评了传统哲学,并没有从实证科学的依赖中走出来,所以传统的哲学根本无法解决一个对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而由于行动哲学它蕴含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有机的加以融合,所以,基于这样一种哲学提出的新教育主张,我认为它是具有扎根性、具有大众性、具有日常性、也具有创造性的。整个新教育,它对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研究的范式,都有一种明显的实践指向。朱老师提出的教育的六大行动,不是一个教育的理论构建,它在这样的一种行动中,它把教育的意义、教育对人生的意义、教育对儿童的意义、教育对社会的意义价值蕴含在其中,这就是行动哲学的魅力所在,每个老师都能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产生奇迹”的哲学的教导中受益。新教育之所以受众,之所以有那么多追随者,原因就在于它有行动哲学的魅力。第三,它是启蒙文化的一次超越。关于启蒙问题,争论非常多,没有启蒙哪有科学,没有启蒙哪有继续,没有启蒙哪有现代文明,没有启蒙哪有现代的制度。但是启蒙带来的问题同样是严峻的,比如说,启蒙是为了解决人类的蒙昧状态,从信仰走向理性。中世纪,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信仰上帝、信仰神,现在由于理性启蒙,把它从蒙昧中、从不成熟中解放出来了,人由于理性而受益,但问题是,理性是一种双刃剑,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增值,带来了巨大的资本的增值,但是它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带来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包括这次主题中文化的失落,这些是非常严峻的。文明不等于文化,文明只是一个躯壳,而文化是它的灵魂,关注文明,而失去了灵魂,它就是具僵尸,所以朱老师提出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几个字却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人好好地揣摩它。为什么又是幸福,又是完整,这两者之间什么关系?非常重要。启蒙文化的理性是关注人的完整性的,幸福快乐与理性又是什么关系?和完整的人性又是什么关系?和我们这次讨论的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幸福的人是有文化的吗?有理性的人是有文化的吗?在明天的大会上我们听朱老师将怎样阐述。但是我越来越领悟到朱老师提出的幸福完整的生活的深邃性,人要超越启蒙是不容易的。我不太同意用实验这个词,我比较赞同用“新教育试验”,新教育试验这样一种传播模式是中国这三十年来教育探索的传播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种突破。要成为流派,必须有追索者、受众和具体的创造者,而在这些追索者、受众和创造者之间,他们有着广泛的价值认同,而且,它建立了一套传播的中介体系,或者说是传播机制。在这点上,新教育得天独厚,新教育有它的领袖人物,有它的作为教育家的领袖人物,(我觉得作为流派的代表人物应该称之为教育家,而不应是教育专家。)最重要的是有它的传播体系,首先它是一种民间传播,奠基于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理事会上的民间传播。第二,它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教育行政或者说是官方的认同。第二种传播体系也就是行政区域的推动。第三是学校的传承。第四种是网络传承模式。有了这几大模式,我认为,新教育为成为越来越具有规模的、越来越声势浩大的教育流派或说教育学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很好的契机。

郭永福
新教育实验为什么短短的八年时间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来参加,得到这么多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是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而是有一些对教育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专家和一线的老师自愿结合起来搞这项实验。不是要我搞,而是我要搞,大家有这样的要求,有这样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搞起来的。另外它也不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为了搞一种实验,为了搞一种新东西,把过去的全部都否定,而是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来改革创新的,所以它不是零起点,而是扎根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的,所以说,它是深深扎根的一项实验。新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中有这么广的参与度,这么受大家欢迎,有这么好的效果,本身就应该很好的总结。课题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五个观点”为核心思想,以“六大行动”为具体途径,以“四大改变”为主要目标,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地教育生活。一个是抓住了教师这个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管你怎样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不能贬低、不能忽视的。新教育实验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我们整个教育质量也就提高了。我们现在抓有效教学、抓高效课堂就是要抓学生的状态,而学生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所以新教育实验抓住了教师这个根本。新教育实验还抓住了课程。所以我认为此课题研究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理念先进、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课题研究的过程非常认真、非常规范,严格按照课题申报的计划来施行的。比如说,它成立了教育理事会、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专家委员会,发展了28个实验区、800多所实验校,发动了100多万师生来参加。第三,成果丰硕。它不光有实践的成果,而且还有很多理论成果,出了论文集,而且还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对课题的评价我认为应该评优秀。课题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果,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跟课题的负责人朱永新同志有着很大的关系。朱永新同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他集官员、教师、研究者三种身份于一身,他工作非常繁忙,却抽出时间来主持《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没有惊人的毅力、旺盛的精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朱教授有着崇高的教育理想,对教育充满激情,具有敢为人先、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课题的建议,我希望课题今后继续做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实验现在已经有l00多万人参与其中了,但100多万与2亿多师生比,它还是星星之火,所以新教育实验还要继续研究,还要扩大规模,更加深入。我主张要博采众长,比如新教育实验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各有特色,叶澜教授是一学者,研究可能更严谨,而朱教授更具有人气。要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把教育理论不断地提炼,不断地提升,形成非常经验的东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希望新教育实验在规划纲要公布以后,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很好的抓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很好的途径,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永新:
新教育在成长历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和全国专家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感谢大家对它的评价。新教育实验其实就像桥西区展示活动所说的在路上,它应该永远在路上,因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随永远没有止境。结题是一种形式,就像每年的年会,它是一种庆典,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天,专家给我们很好的评价,很好的鼓励,它促使我们再起航、再出发、加油、鼓气,我们将把专家对我们的鼓舞、期待化作我们前行中的新的力量。我们相信新教育不会辜负专家的期待,我们会更加用心做好新教育,我们会真正地把新教育的传统、新教育的理念变成教师的行为,变成学生的成长。其实今天新海的报告中最重要的成果没有报告,最重要的成果不是写书,不是写篇章,而是在成长中的教师和孩子们。我记得是十五规划中,当时我们的理论成果还少一点,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们对我说,我给你十个在新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是比这本书的意义更大吗?这几年下来,何止是十名教师,我们不敢说上千名、上万名教师,但是的确涌现出一大批像常丽华老师这样的榜样,他们的确是在教育的田野中长大的,在新教育的滋润下成长的,他们是中国教育真正的领军,他们也是新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教师和孩子是我们新教育最自豪、最骄傲的成果,我们应该把这项成果纳入中国教育学会我们的课题实验成果中。在下一轮回中,我们依然追寻在一开始就期待的四个改变 “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学校、改变科研”,我们追寻的是扬起两面旗帜,扬起中国素质教育的旗帜,扬起新教育在中国本土的旗帜,为中国教育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能够争一口气。我们的两个愿景、我们的四个改变始终是我们最期待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就像我们教师一样,我们的教师期待的不是发表成果,也不是评特级教师,这些都是额外的奖赏。我们新教育人应该自觉地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扎在教育的土壤上,应该把眼睛死死地盯住教师和孩子们,这才是新教育明确的方向,这才是新教育研究应该坚持的目标。

卢志文
作为跟朱老师一起从新教育实验走过来的新教育人,我在研究的第一线比较少,在新教育的团队中处于配合的工作稍微多一些。我很欣慰的是新教育研究的体系中有很好的支撑性,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有理论的、有实践的、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组织的、有经营的、还有专门跟实验区打交道的。比如说新海局长,他在跟各实验区打交道的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方式、方法和语言。我们还有许多学校做基点,比如我在翔宇教育集团,我们有10所学校,我们有非常强大的一个后盾作支撑。新教育还有一批追随新教育理想的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他们给新教育无私地奉献和支持,而且这种支持是不需要回报的,是不需要宣传的,甚至不允许提起。这样,使得新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厚的支撑基础,有一大批支持新教育往前走的力量汇聚在那。我为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今天,对新教育实验来说,是一次盘点,但也是一个起点。这个盘点给了起点高度、进一步地提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把新教育往前推进我们信心更足了。我们的确不能用简单的话说新教育是什么,但是一个鲜活的新教育就生存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不断地发展壮大。可能我们并不着意去用一句话概括新教育是什么,但是我们扎扎实实地去做,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改变,让更多的老师获得改变,让学校获得改变,让过去那种为评职称的科研范式获得改变,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昨天晚上我就在想新教育是什么呢?头脑中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跳,一下子跳出好几个词。我觉得多多少少能表达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首先是新教育,它是相对于旧教育来说的,与时俱进,因为新教育必须要跟随时代、超越时代、要有发展,新教育永远不要停止。第二,我认为新教育是“心教育”,心灵的心,它是针对心灵的教育,它传播爱,它是着眼于人心的、心灵的。第三,新教育是“行教育”,因为我们是在做教育,我们不是说教育,不是在写教育。另外,新教育还是“醒(省)教育”,唤醒的醒,反省的省,我们唤醒了老师,唤醒了孩子。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往前进,天天在反省。昨天晚上开新教育理事会时,我们又有一些建议提出来,这个团队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最主要是因为朱老师这个人,非常开朗,非常豁达,胸怀像海一样宽广,它带给我们光亮,同时他倡导底线加榜样。我们都是用榜样去引领,这个榜样是“心”,我们赢得学生的心、老师的心,然后大家去追随,这是新教育传播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它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而新教育最终是“兴教育”,兴旺的兴,振兴的兴,我们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振兴中国的教育,也为世界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我们愿意为此付出终生的努力。

朱永新:
我再补充一个,新教育还是信任的信的“信教育”,因为新教育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理想和追随。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8:07:45 | 只看该作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8:46: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初稿)

一、研究缘由
21世纪初,朱永新教授《新教育之梦》一书为建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教育”注入全新诠释,描绘全新蓝图,勾划全新内容。2002年开始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以“五个观点”为核心思想,以“四大改变”为主要目标,以“六大行动”为具体途径的“新教育实验”,以期克服教育弊病,回归教育本真,尤其是“六大行动”涵盖了当代教育的存在方式,完善优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沟通方式、生存方式和未来的生存质量,已经或正在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产品”,即关于六大行动的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为实施素质教育找到切实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提供了系列的载体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就是发展论和行动论。发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吸收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教育思想而提出来的。“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最初曾经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来阐述。为什么是“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应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教育实验是通过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来改变学生的生存状况,让教师和学生在新教育实验中共同成长。其实,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会成长。

“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而且把“行动”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只有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创造多少深刻的教育理论,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就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而言,新教育实验主要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所以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新教育特别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新教育实验相信,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

新教育实验对于教师、学生的引导,不仅在于促使他们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美丽人生,还在于寻找将他们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给予他们“情感”之中的智慧,促使他们在学习的改善、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帆。可见,新教育实验不仅是对教育一般意义上的敞亮,首先应该是观念、思维和方法的刷新,而通过浪漫精神的引导来塑造个性的心灵,通过理想信仰的生成来积淀人性的底蕴则是第一位的。对于新教育实验的种种言说,事实上也就等于在发表一个个关于理想教育的宣言,教育现在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们一种开阔的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与宇宙的伟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生的丰厚。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到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祟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新教育实验是中国一项民间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和行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同,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和“十一五”重点课题,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重点课题,2010年已以优秀等级结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盟了新教育实验。实验范围遍布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34个实验区,1211所实验学校,130多万师生参加了实验。进一步完善“新教育实验”,加强实验的基础性建设,通过参与单位、个人的各级各类项目的研究,进一步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与应用,这是一项急迫的工作,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性。因此,本课题选题富有现实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是一个实践性强、有效性大、辐射度广的研究课题,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科学化、实效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新教育:新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理念包含崇高的理想;新教育是一种理论,这理论体现了创新。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探索,这种探索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行动,这种行动课程化,课程操作化,操作体系化,并高度个性化。新教育之新,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新教育的创新,体现在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作贡献,培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它超越了传统,超越了时尚,它不是推广一种模式,而是一个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多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新教育的回归,强调回到人性,回到生命成长与生态和谐,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到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新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儿童立场和人文关怀,指向于幸福完整的人生。
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路途,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师生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一所好学校应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发挥的主体永远是教师,教师的创造与创新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教育品质的保证。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生,离开了教师每天的日常生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永远没有真实的可能。本课题就是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来改变学生的生存状况,通过教学相长让教师和学生在新教育实验中共同发展。
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因为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而在探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校,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这种共同体包括“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教育科研共同体”等,通过这些共同体的创设,让教师在新教育理想的鼓舞下唤醒沉睡的激情,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一线教师很快投入其中,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师生发展是要在一个又一个行动中体现的,并让行动在反思中进行,通过教师行为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改变,在行动的过程中,新教育特别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新教育相信,给教师和学生多大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这次课题明确把研究方法定为行动研究,一是符合新教育实验的宗旨的,因为新教育实验实际上就是新教育行动,它与过去许许多多的实验有诸多的不同,“行动性”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条,这个行动是群众性的、可操作性的,是人人可以乐而为之的。二是要达到师生共同发展,也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教师离开课堂、离开学生,不可能有专业发展,学生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能成长起来。
三、理论基础
1. “全面发展学说”与“行动哲学”
  从发展论来说,新教育实验高举的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是说新教育实验不主张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主张走精英教育的路线,而主张所有的人在教育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同时“为了人的一切”,是我们反对简单地要求人一个高的分数,我们认为应该让人成为他自己,人是综合的,难以用过去的德智体美劳,也难以用现在所说的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来概括一个人,真正的教育场景中是要怎样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每一个人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窗户,帮助他成为他自己。这是新教育理念追求的。我们吸收传统的人性理论,吸收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吸收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和谐发展论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同时我们的行动论主张新教育实验崇尚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是我们新教育人共同的信念。我们不主张更多的去抱怨和批评,而是主张行动和建设。做起来,只有真正做起来,才能发展。

2.状态论、潜力论和个性论
所谓状态论,我们认为,人的状态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人和人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差距,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与搬运夫的差距远远小于家犬和猎犬的差别。马克思用分工研究人的差别,事实上同样情况下,我们说状态也是造成人和人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死人和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和活人就差一点状态。有状态的人,他想做事,他不断地努力,就能成功;没有状态的人,他怨声载道,他不付诸行动,所以他永远不能成功。所以我们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新教育实验的人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人。我们的潜力论认为,人的潜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你只有相信他,你只有给他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他才能给你事业的成功,学业的成功。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你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给你演绎多大的精彩。这是我们新教育实验非常崇尚和坚定的理论。新教育实验崇尚的是个性,崇尚的是品牌,我们希望每个学校都应该办成特色,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个性,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新教育实验一直以来认为,特色就是卓越。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有特色的。
 3.崇高论与和谐论
所谓崇高论,我们主张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非常看重教育的本来使命。教育应该回家,现在的教育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性,教育本来就是应该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使命。但是,恰恰在现在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把教育变成了训练,把教育变成了简单的接收知识,这是违背了教育的观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不过是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在的许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从教育中找到影子。现在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已经远离了崇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很少和教师,和孩子们讨论崇高,讨论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理想,讨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与崇高论相应的是和谐论,我们崇尚教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同时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把这二者整合在一起,新教育实验着眼的是人的和谐的发展、长远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在实施行动的时候以这两个重要的伦理目标为前提。
四、研究目标
1.在“新教育实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全面发展学说”与“实践哲学”等为指导,加强实验的基础性研究,打造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经典个案,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从而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具个性的发展。
2.通过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研究,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通过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研究,力求将教师从彼此割裂埋头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展专业水平,恢复职业尊严与自信。通过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的研究,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与幸福。通过学校“每月一事”的研究,把“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完美教室的缔造”
守住每一个教师的良知,关注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守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个日子,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教室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班级里的快乐,最终帮助孩子成为最完美的人。
3.通过“新教育实验”,启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师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从而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教师和学生能有一种终身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行动研究,以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为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六大行动”。
1.儿童阶梯阅读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主要任务是帮助实验学校解决“营造书香校园”中面临的不同阶段的儿童读什么、怎么读等现实问题。旨在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旨在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旨在为每一所学校营建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项目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倡导“晨诵、午读、暮省”回归朴素的阅读生活方式,通过两年至三年的时间,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研制的“共读”、“选读”书目,出版阅读课程指导手册,整理汇编优秀的实践案例,研究儿童阶梯阅读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儿童阅读理论,向其它实验学校推广。
2.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它还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而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短板”,因此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新教育实验着手研制“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汇编新教育“三专”模式下教师成长案例,开展“三专”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3.每月一事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习惯如何养成?我们的答案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于是新教育实验用“每月一事”的办法来培养习惯,通过学校主题教育月,已经形成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十二个好习惯,通过不同年级的重复练习,螺旋式上升,经过几年的巩固,是完全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本课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细化和拓展“每月一事”内容,并开展每月一事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影响研究。
4.缔造完美教室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我们就是要守住一间教室,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完美教室必须守住每一个教师的良知。关注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关注已经被家长放弃了的孩子,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守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个日子。缔造完美教室必须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生活方式,以实施全人课程为基本途径。通过价值系统的构建,班级课程的研发,课程文化的打造,共同生活的营建,节日庆典与社团活动的组织,数码社区的建设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教师不断发展的同时,帮助孩子成为最完整的人。
5.六大行动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研究内容,新教育试图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同时就每一项行动对师生发展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的行动研究,我们需要用更丰富的案例、具体的数据,以及一个个鲜活的成长故事来证明新教育实验对师生发展所起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模式研究。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将教育行政部门纵向管理与实验学校之间横向联合结合起来,通过完整、有力的组织架构,以核心项目为抓手,培育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使新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化、操作化、行动化,让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在区域新教育的平台上迅速成长,让一大批的实验学校在区域新教育的平台上获得均衡发展。


(二)创新之处
一是具有全球视野,紧扣时代脉搏,捽取本土教育精华,从解决问题出发,优化组合行动项目,指向明确,操作性强,实效性好。二是以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基点,倡导师生共同行动,共同发展。三是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重视人的精神状态,关注人的全面成长,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拓展人的生活技能。使现实教育有可能走出“空洞化”、“唯分数化”,学生学到的是真正“一生有用的东西”,教师得到的是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文献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形式上,本课题积极探索“网络研究法”,充分利用“教育在线”(www.eduol.cn)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及时交流研究动态,沟通各类信息,并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培训,对实验学校进行适时指导。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设计阶段(2011年3~8月)。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申报课题,制订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原有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基础上再发展新的实验参与组织或学校,根据总课题研究内容申报研究项目,全面开展以“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以及“六大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新教育实验,通过实验反思总结出这些做法对促进师生成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期间,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阶段性研讨、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全面梳理、概括、展示、交流实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专家组验收。
八、实施策略:
1.为人师表,榜样引路。要使学生能够成长成一个大写的人,教师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学生们的心灵往往是被一些不起眼的一举一动所震撼,所净化,而不是那些空洞的说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要使自己的品德成为学生的楷模,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学识成为学生的师表。
2.关爱孩子,滋润心灵。爱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让我们身边多一点爱,让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教师爱学生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要像父母爱自已的子女一样,无所求,不图回报。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空喊口号,应该把对学生的爱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不要在情感上疏远学生。因为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造就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只要我们“赠人玫瑰”,就一定能手有余香,一定能收获一片桃李芬芳。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一个字,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用自己的良知守住每一间教室,让师生在完美教室中开出绚丽的花朵。
3.走下“圣坛”,了解学生。要使实验能真正地取得实效,使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必须要走下“圣坛”真正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恶,做到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就要“发现学生最佳学习方式并激发之、辅导之”;适应学生、服务学生永远是教师自身使命。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
4.共同研究,取长补短。新教育实验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在新教育实验中,每个教师、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我们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实验区与实验区之间的研讨、交流、成果展示,推出自己的的品牌项目,通过现场、对话思考实践中的问题,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分享同伴的经验,更快地推广研究成果。
九、最终成果:
1.“新教育实验”与师生素质发展案例系列
2.“新教育实验”学校发展案例系列
3.“六大行动”促进师生发展叙事集
4.“新教育儿童课程”专著
5.“新教育实验与师生发展”专著
6.“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系列论文
7.“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国24多个省市共有1200多所学校正式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同时还在江苏省、河北省、新疆自治区、山东省、山西省、浙江省、贵州省等建成了30多个实验区。这为开展广泛的实地考察和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基地。

本课题主持人自费创办了教育在线(www.eduol.cn),该网站论坛的注册会员已超过37万人;主题帖总数达30万之多,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中国最大的网络教育学院”。大批教育专家、一线老师、学生及其父母积极参与论坛上各种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已形成“批判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互动的信息平台。2007年新教育研究院在苏州注册成立,是新教育实验的组织和管理机构。2007年经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新教育研究会)。201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新教育基金会)。人力、时间、资料、经费、管理等各项条件都能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已经成立的新教育研究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多元的、开放的骨干实验队伍,团队可以为本项目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课题主持人已经收集了国内外关于新教育、新生命、新公民、新生活教育的系列教材和研究资料,本课题还将充分利用重点高校图书馆及项目主持人个人工作室,能为开展实验工作提供良好的资料保障。课题组将利用申请的实验经费及自筹经费设立“项目研究基金”,用于实地考察、问卷的研制和收发、相关资料搜集、专题研讨、成果推广、资助特困参研单位及个人等相关工作。“十五”期间也已经制订并不断完善了申报制度、指导制度、评价制度、财务制度、交流制度等各项课题管理制度,有充分的制度保障。

十一、课题的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朱永新

课题核心组人员:许新海、卢志文、李庆明、李镇西、张荣伟、何小忠、陈连林、干

国祥、魏智渊、马  玲、吴
勇、王领琴、龚向东、张万冲

江苏省新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新海(主要负责新教育实验课题管理工作,如对各实验区参与学校与项目的申请、实验、评价情况进行管理)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主要负责新教育实验组织领导工作,对实验区、实验学校的统筹、指导、协调、培训等等)

新教育实验项目课程研发:干国祥  魏智渊  马  玲

新教育实验理论研究:李庆明  李镇西  张荣伟
何小忠

新教育实验资料收集、课题管理中心的有关事务:吴勇
王领琴  龚向东

新教育实验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许新海  吴勇  张万冲

新教育实验研究的协调与宣传:陈连林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8:55:31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
2006年07月22日 经济观察报
本报首席记者 章敬平 本报记者 王延春

        2006年7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大礼堂,48岁的朱永新,卸除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的官方身份,以一个NGO性质的民间教育实验领导者的名义,作“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工作报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朱永新发起的,旨在拯救“人的心灵”,对抗“教育异化”的民间实验。在“希望工程”家喻户晓的中国,舆论誉之为“新希望工程”。
    驾轻就熟的朱永新说,类似的报告,他已作过六次。第一次在苏州一所实验学校的校舍。
    2002年以来,新教育实验的燎原星火,从苏州蔓延到中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征服了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中国顶尖级小学”,并由此获得了“进京赶考”的机会。
    与会教育专家认为,清华大学大礼堂,中央教科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诸如此类的有符号意味的地点、嘉宾,都在一定意义上宣示了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的成功。
    知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说,对于没有官方一分钱拨款的新教育实验而言,进京赶考的成功,还从另外一重意义上,见证了中国NGO(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运营模式的初步成功。这个中国民间最大的教育实验,在未来的成败,也是对中国NGO运营模式的一次考验。

没有一分钱拨款的民间实验能撑多久
      那天下午,在中关村二小的分会场上,教育部一位官员委托“新教育实验”,接管3所需要官方帮助的西部地区的贫困学校。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教育学博士生胡靖说,这个细节是教育界官方人士认可该民间实验的一个象征,从一个侧面,回应了新教育实验发动之初,新闻媒体对新教育实验运营模式“能走多远”的质疑。
      2001年,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出身的朱,赢得了美国阿姆斯壮大学颁发的“杰出教育家奖”。此前,他以《新教育之梦》等数部著作,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教育”的波澜。痛感“人的精神”远离教育的惨淡现实,相信“不能改变人们生活的理论没有意义”的朱,在苏州市副市长任上发动了“新教育实验”。
    朱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分散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六大行动”中,试图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最终让“心灵的教育”花香烂漫。
    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并不“新”。朱说,“新教育实验”发轫于百年前的欧洲,胡适的美国导师杜威就是这一实验的理论建构者。最早将“新教育实验”移植到中国大地的是徽州人陶行知。遗憾的是,它还没被蔡元培等人培育成参天大树,就被中日战争、国内战争、苏联教育模式扼杀在摇篮中。
    朱永新表示,他希望新教育实验是“考试教育”的矫正者,尽可能地实现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上的“教育声明”:让学生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以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次年,朱永新和自己的博士生在网络上注册了一个名为“教育在线”的网站,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一个NGO性质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以此为平台,朱永新和他的追随者,在播种理想的路上,挂出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第一块牌匾。
    就苏州而言,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完全可以调动政治资源,拓展他的“新教育实验”,但他却选择了民间实验的运营模式,着意于民间力量。
    朱对本报记者表示,“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公益性实验活动,一个NGO的项目。申请参与实验的学校,只需接受他们的教育理念,按照它们的指导手册实施即可,不但不需缴纳任何实验费用,还能免费获取一块价值百元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牌匾。
    2004年春天,本报记者第一次采访新教育实验的时候,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媒体人士怀疑,这是一场乌托邦式的实验,可爱而不可信。“怀疑派”的理由之一,便是它的运营模式:没有一分钱的官方拨款,自身也没有“造血功能”,所有经费都来源于朱永新的讲课费和著作的版税,所有骨干人员都是义工,他们不但不能像国外的公益性项目的实施者那样获得报酬,还要自己贴钱,那些农村学校不但买不起电脑,上不了“教育在线”,也没钱“营造书香校园”,这样的教育实验能撑多久?
民间义工和民间资金的介入
    朱永新作工作报告之前,他嫡传的一位博士,配合完成了“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实验展示厅”的开通仪式。四年来,渴望自己能够“造血”的“新教育实验”团队,一直将目光投射在“教育在线”网站上。
    次日,朱永新团队中的核心人员,和美国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商谈了合作的可能性。过去,尽管互联网激荡出的新经济的盛宴,将他们鼓舞得眼冒金星,但新教育实验的资金依旧来源于民间的小额捐赠,以及《朱永新文集》的版税。
    这一回,他们看到了希望。据悉,双方不仅洽谈了教育出版,还商谈了“教育在线”网站的投资事宜。目前“教育在线”已成为中国当下最大的教育类门户网站。
    朱的团队之所以能和麦克劳希尔谈教育出版的合作,是因为不久前,他们和北京几位优秀的出版商,扯起了开发新教育图书的公司大旗。朱说,公司大旗的飘起,仰赖于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的投资入股。
    今年初,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以民间资金的投入方式,砸给“新教育实验”100万元,和新教育团队在苏州注册了一个核心词为“鼎新”的公司,寓意“鼎立支持新教育实验”。过去在新教育实验中垫资的个人,也在“鼎新”介入之后,拿走了各自的血汗钱。
    在公司中无任何股份的朱永新,由衷欢迎民间资金的介入,他希望被外界讥笑成“一群疯子跟着一个傻子”的教育团队,能在外部资金的帮助下,得到应有的补偿,起码不要因为新教育实验一个劲儿地贴钱,以便队员们有持续工作的动力,不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途中掉队。
    除了民间资金之外,朱的新教育实验还赢得了“民间义工”的支持。台湾商人营伟华,苏州新鸿嘉投资公司董事长,一个被新教育团队誉为“美丽而睿智的女人”,以义工的方式,全力介入到新教育实验团队的资源整合中。她和中国民办教育的风云人物、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当下的团队中,犹如一架马车的两个车轮,他们的合作,让朱永新这头拉着马车的马,只管狂奔向前,而不担心羁绊和泥沼。
    朱永新说:“我的团队中,有各种各样的义工,正是他们的出现,让我们这个成长于民间的教育实验,在质疑声中,走到今天,且越走越稳。”
    截至当下,新教育实验已覆盖了24个省、市、自治区,500多所学校加盟其中,5万名教师、8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其中。

NGO运营的苏南模式
        网站启动仪式之前,与会者目睹了一场捐赠仪式的举行。江苏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吴国平居士,向新教育实验义助了500万元的善款,设立“新教育专项基金”,鼓励新教育实验参与者,将“人的教育”进行到底。
    迄今,这是“新教育实验”赢得的一笔最大的捐赠。
    朱永新说,这笔捐赠不但给“进京”的新教育实验插上了翅膀,还在NGO和NGO的对接中,不经意地探索出本土NGO运营的“苏南模式”:做民间的事;道不同不相与谋;有捐赠有监督。
    江苏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是由祥符禅寺和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起,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公募性基金会。发起第一天起,他们就自我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基金会,不打算直接参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避免成为“第二民政局”。
    据称,“新教育实验”诞生以来,海外数家基金会明确发出资助的信号。考虑到这些基金会的背景,朱永新反复掂量后婉转谢绝。“我希望找到一家没有杂念的民间基金会,一家和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基金会。”他说。
    2005年,朱在中间人的引领下,邂逅了吴国平居士,互相引为志同道合者。他们发现,他们共同致力于“心灵的环保”,投入的都是“灵魂的事业”,从事的都是和谐社会的“人心工程”。过去九年,祥符禅寺和灵山胜景,为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累计捐款2300多万元,在青海、西藏、贵州建设了5所灵山希望小学。在给失学儿童找回书包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认识到,“新教育实验”推动的“新希望工程”愈发切合时代的需要。
    是年夏天,在太湖之滨著名的灵山大佛脚下,灵山慈善基金会启动了资助新教育实验的“试点工程”,在全国八个省,为20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配备了图书等必备的资料,并为“试点学校”培训师资。并约定,未来资助的规模将由试点效果决定。今年6月,基金会在贵州湄潭、凤冈举行了“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的专场报告会,向1000多名教师传播了“过一个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理念,点燃了西部教师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激情。
    朱永新说,他最为欣赏的是该基金会迥异于国外其他基金会的运营模式:捐物不捐钱,请捐赠人监督,有捐赠有反馈。
    吴国平居士说,他们没有把钱直接捐给“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也没有直接送给被捐赠的实验学校,而是根据他们与总课题组拟定的计划,由基金会买好电脑、图书等实验必须的物资,再由基金会送给被捐赠者。此后,他们还要组织基金会的捐赠者,去接受捐赠的学校去抽查,确保他们的善心善款用在刀刃上。
    吴国平说,江苏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属意做成一家没有一点风言风语的基金会,一家捐赠者能够监督的基金会,一家捐赠者放心捐赠的基金会。
    朱永新表示,该基金会的运营模式,不但有益于内地基金会管理运作模式的创新,使该基金会保持良好的品格,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新教育实验”沾染金钱后坏掉名节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该基金会的运营模式被证明成功,将为国内外基金会乃至个人赞助“新教育实验”,提供一种可以复制的新模式。
    朱永新表示,中国这么大,希望加盟新教育实验的贫困学校那么多,500万元的捐赠,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灵山慈善基金会的运营模式,和新教育实验运营模式的结合,预示着江苏民间社会的发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显露出我们未曾见识过的本土NGO运营的“苏南模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8:57:00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实验海门宣言

        在任何一个时代,理想主义为了让世界变得比昨天更为美好,也为了让自己偶然的生命具备恒久的意义,总是主动和世俗进行着或宁静或激烈的抗争。在这种永恒的争斗中,理想主义从来没有完全地胜利过,也没有彻底地失败过。但是,秉承理想或者背弃理想,却永远是人类裁定生命意义的重要标尺。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这几乎是一个教师的宿命。因为教育一事本为理想而设,我们无法想像教育之事可以放弃理想主义而依然存在。为改造社会而终身奔波的孔子和孟子,最后也都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成了他们人生的归宿、意义的所托,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为中国社会不断更新提供了永久的资源。

        以孔子为职业榜样,为人生典范;重新体认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依然有生命力及超越意义的思想传统,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命叙事的元语言;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首由自己书写的诗歌,一部精神的小说(传奇);选择一种优美与崇高兼具的生命文风;无论如何,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既让自己的生命恒久地处于诗与思的状态,又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努力达到在教育教学之事上左右逢源的自由之境;并最终把这一职业生涯锻铸成一部精致而隽永的历史……这就是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对理想教师的一个概述。

        面对生无所息的职业倦怠与现时代的精神危机,是自甘沉沦还是自我救赎?新教育实验提出这个问题,把对教师职业的思考逼到一种“非此即彼”的信仰抉择的处境之中,就是为了重申教师职业的崇高天命,让每一位新教育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自己的追问与解答。谁向着生命深处提出这个问题,谁就是开始对之作出最初的解答,而最后的答案,是他最后的整个叙事,由他自己在今日书写,由他的学生们和后人们阅读与流传。而重要的不是这阅读与流传,而是他在自己的有限的人生中,最终体认到真理在自己生命中如此确定的实现。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教育教师,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编织在一起,把自己的生命汇入由孔子开创的伟大的传统之中,汇入正在形成的新教育传统之中,真正地摆脱种种虚无与倦怠,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带着这种承诺与梦想,愿所有新教育人联合起来,书写自己的职业传奇、生命传奇,也书写新教育的传奇,书写中国教育的传奇。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1:49:09 | 只看该作者
在2011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新阅读研究所、立人乡村图书馆及及中少阅读体验大世界获2011年度阅读推广机构大奖。王林博士上台领奖。
    在颁奖典礼上,王林博士代表新阅读研究所领奖后发言。王博士说,新阅读研究所在2011年研制发布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获得很大反响后,2012年我们正在进行的幼儿书目、中学生书目、教师书目、企业家书目、公务员书目等希望能得到各界包括出版机构的支持!
    在颁奖会最后环节,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永新教授与资中筠、张鸣、时寒冰发言。
    朱永新教授说,昨天(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文章《改变,从阅读开始》,文章阐述了他的阅读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据悉,每年一届的中国书业年度评选是由《出版人》杂志与新浪网主办的。(朱寅年/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39 , Processed in 0.075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