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击黄行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7 16:4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黄行福
《江西教育》记者  雷杰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黄行福: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但有着传奇般的色彩!
黄行福所在的学校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武夷山麓,是著名的桔乡江西省南丰县最边远的一个山乡。这里山高路远,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他所在的付坊中学,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学校,也许因为他而让许多人记住。就是在这穷乡僻壤,黄行福潜心教学和教育科研,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只要输入“黄行福”三个字,轻点鼠标,就会有很多文章蹦到你的面前:人民网、光明论坛、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西教育科研》……发表的文章真可谓铺天盖地。文章的体裁有杂谈、随笔、论文,内容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重点在对农村教育、教育游戏语文教育哲学的理论思考。教育在线等网络媒体设有“黄行福专集”。诚如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所说:“黄行福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作出如此的成绩,真是不容易。”
复制粘贴黄行福的网络传奇
“自从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 自从电脑进了家门以后,教学生活满怀激情;生命里奇迹迭生。”黄行福老师在《自从有了你》一文中,这样表达了自己对网络的感激之情。
长期生活、工作在大山里的黄行福,原来总感到信息闭塞。学校图书资料非常之少,仅靠自己订的几本杂志,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外出听课学习等机会几乎没有。
一个偶然的机会,网络突然闯入黄行福的生活。有一次,黄行福在城里的朋友家里玩,看见朋友在上网,网上那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真令他眼花缭乱。在朋友手把手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他开了一次洋荤——“触网”了,总算领略了一回现代媒体的先进性。
几个月后,一台电脑搬进了他的家门,电话线一接,上网了,黄行福也就和网络结下了莫逆之交,而且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有了电脑之后,他广泛地浏览教育类的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教育在线、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举凡教育新闻、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备课资料等等,都成为他浏览的对象。他还把一些文章下载,保存到硬盘里,一有时间就打开来看一看、读一读。
网络可帮了他的大忙。譬如,诗歌教学很多老师视为畏途,因为很难创新,大都是领着学生读一读,接着翻译一下,再讲讲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的东西,就算大功告成了。难道诗歌教学就只是这样一种教法吗?很早对此就有反思的黄行福,有了电脑后,利用google的搜索功能,把各网站有关诗歌教学文章,全部收集起来,自己先阅读一遍,然后从中挑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具有理论意义和操作价值的文章拷在软盘上,在学校的打印机上一打印,每个语文老师发一份,使他和全校的诗歌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上网,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催生他生命奇迹的重要媒介。黄行福是个富有教育理想的人,从走向讲台的第一天起,就下决心要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勤奋耕耘,有所作为。于是,工作之余,他迷恋于教育教学研究,并在这一领域艰难地跋涉着。
有了网络以后,键盘轻轻地一敲,思想变成了文字,修改起来也方便多了,投稿更是快捷准确。他的一篇又一篇教研论文,就是通过网络走进各大媒体,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至今他已经发表了几百篇文章,网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大洋网”等著名的网站都设有他的个人专集,“教育教学论坛”等网站还把他在论坛上发表的60多篇文章链接在一起,并取了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行福之家”
网络让黄行福的生活多姿多彩,提升了他的生命的价值。
扫描黄行福的幸福生活
黄行福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教育成为享受》,文中表达了教育是“享受美”“享受快乐”“享受成功”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黄行福沉浸在教学科研的快乐之中。
以读书为快乐,是黄行福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里,他是个有名的“书虫”,一天到晚就是捧着一本书。参加工作以后,仍然如痴如醉地爱着书,只是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了决心:要干,就要干最好的。他对记者说:“虽然不能在茫茫人海中掀起风云,但我可以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汗水,启迪一颗颗美好的心灵,培养一个个山里人的后代,使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为了这一心灵的承诺,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到了教学和教研之中。常常是,别人在娱乐时,他在伏案工作;别人在闲聊时,他在读书思考,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只靠因袭前人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工作,它需要的是老师的热情和睿智。在教学实践中,他似乎感觉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他认真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对于这些教学上的问题,他曾问过有经验的老师,很多人回答说:“我与你一样,有很多疑惑,也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也有些同事劝他:“算了吧,人家都已经教几十年了,不都这么过来了?你着什么急呀,跟潮流吧!”面对这些意见,他反复琢磨,觉得老这样“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也不是办法。他决定:向书本学习。
黄行福所在的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图书资料奇缺,连教师用的教参都是两个人共一本。黄行福决定“银根紧缩”,把生活开销降得低而又低,把钱用来邮购书籍。那时,他的工资,每个月才四十一块五毛,除了伙食和其他开销,就所剩无几了。就这样,他带着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一口气花了几百块钱,邮购了很多书籍和语文教学杂志。
他的同事黄小保老师介绍说,那时,同事们需要绳子捆东西什么的,他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找黄行福要,因为他们经常看到黄行福从邮局拿回大捆小捆的邮包,都是用塑料带子捆的。
于是乎,他每天的课余时间,就与这些书籍杂志为伴了。
书开阔了黄行福的眼界,使他找到了语文教学创新的途径。那时,他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心中涌动着那么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最后,他选择了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想以此带动语文教学其它方面的改革。
在黄行福所任教的班级教室的墙壁上,四周都挂着学生的作文本,他发动全班同学进行修改。这是一种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阅读到、批改到其他同学的作文,给了每一位学生一个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这种从书本上学到的创新,令全校师生耳目为之一新。几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每一次考试中,学生的作文成绩都好于其它班级。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优秀作文一、二、三等奖,或发表在报刊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后,学生参加中考,他所教的两个班,共59人参加中考,语文成绩80分以上的就有10多人,在全县遥遥领先。首战告捷,使他尝到了教育这块希望田野上甘甜的果实。
1994年,他组织班上的学生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人的价值”作文比赛,付俊敏同学获得全国二等奖,受邀免费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还与时任宋庆龄基金会会长的原外交部长黄华等领导合影留念。
今天,当新课改的浪潮拍案而来的时候,黄行福在深刻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广泛搜集和研究了课改实验区的新经验之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扛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进行了教改的尝试。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的风气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两个主体间的深刻交往与探究。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活泼的游戏当中愉快地进行学习。同事们都说:“从黄老师的课上,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新课改。”
书籍让黄行福体验到了教育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从“享受美”到“享受成功”的跨越。事隔多年之后,谈起这段经历,他深有感触:“那都是读书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我在‘诗外’的那番读书,眼界就没有那么开阔,可能也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于是,激起了我更加强烈的买书、读书的兴趣。”到现在为止,他已购买了近3万元钱书籍。
为教育科研发烧,刷新了黄行福的幸福生活。
自参加工作开始,黄行福就醉心于教育科研。开始的时候,他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作文教学、城乡教育差距……1997年以后,他专注于三大系列科研:农村教育系列、教育游戏系列、语文教育哲学系列。
先是他的农村教育研究系列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农村教育姓什么》《农村教育缺什么》《农村教育有什么》《农村学校教师缺什么》《农村学生缺什么》……这一篇篇“农”字号的文章发表后,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农村教育了解得入木三分。这位在农村泡大的苦孩子,对农村是这样的一往情深。他的文章处处击中了农村教育的软肋。这里有他对农村教育的深沉的思考,更有发自内心的对农村教育的鼓与呼。
他认为,在当前,农村教育,必须走与农村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必须把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综合、整体地推进。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见解,他不仅看到了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更找到了发展农村新路子,新方向。
黄行福既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也是个爱思考问题的人。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学得太辛苦了,教师也教得太辛苦了,他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小学的课本比中学课本中的游戏成分要多,而初中的课本又明显多于高中的课本。于是,他触发了对教育游戏理论的思考。他广泛地收集了有关教育游戏理论的资料,开始了艰难而又愉快的教育游戏理论的研究。2002年,《教育即游戏》分别在《江西教育科研》和《教师报》发表,标志着黄行福的“游戏理论”已成雏形。《作为游戏的教育》《游戏的语文教育》《游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篇又一篇科研文章见诸报刊和网络媒体。
黄行福在《失去了游戏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失去游戏,中国的学子是如何苦读而失去了少年的欢乐的,失去了游戏精神的中国,是如何失去诚信,从而使“假、冒、伪、劣”在有的地方愈演愈烈的。
在《中国的教育是怎样失去游戏的》一文中,纵观古今,从中国游戏的起源、发展到日渐枯萎,找原因,谈对策,洋洋洒洒几万言。2004年6月23日,他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让中国教育多些游戏成分》,锋芒直指应试教育,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深圳市南山区教研中心的潘华东老师曾这样评价黄行福的游戏理论研究:“黄行福老师是国内第一个系统撰写教育游戏的一线老师第一人。”这其中耗费了黄行福老师多少心血呀。
在他看来,中国当前的教育太缺少游戏了,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学得又苦又累,造成人格萎缩,让他们深深感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人有着喜欢游戏的天性,黄行福认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把游戏引进课堂,那教育就会真正成为一种享受了。目前,他正在为此而努力探索着。
教研是辛苦的,尤其是对这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还有一大堆的作业等着他。但是,黄行福乐在其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且正在同时进行语文教学哲学研究。他的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分为三大块: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今年8月,他完全可以按预定计划完成“本体论”的研究。到明年8月和后年的8月,他计划分别完成“价值论”和“实践论”研究。目前,《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目的论简论》《语文教育哲学刍议》等文章在报刊公开发表后,又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个课题。是他在去年6月,从全国“中语会”申请来的。
黄行福认为,当前的语文教育,缺少哲学上的思考,根基不深,跟“风”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如果从哲学上探明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再生产”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黄行福除了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许多事务还需他去做。所以,他的教育科研只能忙里偷闲,业余进行。当然,也有许多人不理解:一个乡下老师,搞什么科研,自讨苦吃。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因为他心无旁骛,他的心热恋着教学和教育科研,他的眼中只有教学和教育科研。他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着自己的心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他不会被任何风言风语所吓倒,搞教育科研感到幸福极了。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行福。
相关链接
富有教育理想的黄行福,在教学和科研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理想,激励着他奋然前行;爱好,令他如痴如醉。在奋斗的道路上,有不理解,有嘲讽,但更有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来自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在困难时候,是组织给了他的信心与力量。黄行福说,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今天取得的这样多的成绩。
党和政府给了黄行福充分的肯定。他担任了多年的县政协委员,现在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优秀教师,获得了江西省果喜教育奖励基金奖。他还应聘担任了《创新作文》杂志特约编辑,《中学生报》特约记者。200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论坛”大会,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他宣读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1996年,江西教育电视台为他制作的专题片《教研园地一奇葩》,为黄行福绘就了一幅真实的画像。他的200多篇论文的发表与获奖,诠释了他的人生信条:奋斗是快乐和幸福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行福潜心科研的行为就是一面旗帜,影响和带动了全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他的引领下,付坊中学的校本教研如红杏出墙,分外耀眼。该校的校本教研贴近学校实际,把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为方向,选定研究课题。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更快地与新课程新理念相吻合。该校已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教研的生动局面。在今年全县新课程优质课竞赛、评课竞赛中,该校教师共夺得6个第一,居全县各中学之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校本教研使该校彰现出越来越大的魅力,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实力。
黄行福对记者说:“教育科研对学校的发展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因为学校的发展终究是要靠老师是实现的。一想到这些,我的教育科研的劲头就更足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想,我的教育科研既然有意义,我就感到幸福。再说,自己的文章发表了,观点有人认同,他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他淡泊名利,放弃了一次又一次改行的机会,在平静的外表下澎湃着干事业的激情,在教育的大海里快乐地冲浪。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行福!
——《江西教育》2005年7、8合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6:50:28 | 只看该作者
黄行福的幸福教育生活
  编者按
  在中国教育中,农村教师是个庞大的群体,在自然条件和精神环境相对贫乏的现实之下,他们以一种坚持和坚忍成为教育的脊梁。我们常歌颂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自觉和自省,有时却为我们所忽略。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三期把目光锁定普通的农村教师,希冀通过他们对自身职业和生存环境的认同,他们于艰苦环境中生长的草根梦想以及对环境和自身的改变所抱有的感恩心态,解读新时代下农村教师群体呈现出的丰富元素,感受他们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雷杰能
黄行福和学生在一起

读书成了黄行福感受幸福的一种方式。

与淳朴的学生在一起,黄行福常常感到很享受。

通过网络,黄行福推广了自己,认识了世界。
  

他出身农民,扎根农村执教26年,虽因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多次被领导钦点调离农村,却仍痴情于乡村教育无怨无悔,拒绝“更上一层楼”。
  他所在的学校地处江西省南丰县最边远的山村,教学条件艰苦,科研氛围不浓,但是在“Google”上输入他的名字,有19100条搜索结果,其中包括他在各大媒体发表的120多篇文章,他的专著名为《教育看上去很美》。
  他收入不高,赚来的钱大半都用来邮购图书,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物质生活质量却在同事中排名垫底。只要捧起书,他便会忘掉一切,美滋滋地陶醉其中。
  他就是黄行福,多年来面对无数诱惑依然坚守农村教育,条件艰苦却自得其乐。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沮丧,在他的字典里,找不到悲伤。他经常说,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美丽。总结起自己的乡村教育生活,他只用了一个词——幸福。
  什么是幸福?缘何幸福?怎样获得幸福?
  黄行福用他的经历诠释了一名当代山村教师的幸福观。
  武夷山麓,江西与福建两省三县交界处,有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中学。学校背后有一座小山,山上林涛阵阵,小径蜿蜒其中。
  每到傍晚,黄行福便会拉着他的妻子来这里散步。黄行福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丰县政协委员,妻子姜霞芳是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南丰县人大代表。夫妻二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就是一对最平凡的夫妻,尽情地体味乡村,放飞心灵。每当这时,黄行福都感到幸福极了,因为这极为平常的乡村景象,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美。
  “不错,我就是要在乡下呆一辈子”
  从出生至今,除了两年高中、3年大学期间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黄行福一直生活在傅坊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这样的坚守并非易事。黄行福说:“刚做教师时,生活确实清苦。那时,我的工资不高,每个月只有41元5毛钱。当时学校的条件极差,两个老师共用一本教学参考资料,共住一间10平方米大的房间,共用一张办公桌,备课、批改作业,只能轮流进行,从来没有在晚上十点半以前睡过觉。”即使到了现在,黄行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仍然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
  然而,他并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想方设法走出这穷乡僻壤。相反,他一次又一次放弃甚至拒绝了很多农村教师梦寐以求的离开乡村的机会。
  1983年,黄行福被分配到南丰县傅坊中学当语文教师。两年后,他就迎来了第一次的“跳槽”机会。黄行福当时是恢复高考后全乡唯一考上大学又回本乡工作的大学生。那时国家正提倡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乡政府干部中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极少,急需一批年轻人去充实。乡党委书记找到黄行福,表示想调他去乡政府工作。在一般人眼里,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发展前途,当教师都无法与做乡干部相比。黄行福却婉言谢绝,选择了三尺讲台。
  1996年,机会又一次垂青于他。由于发表了较多文章,黄行福在全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县委宣传部的领导看过他发表的文章,想调他到县委宣传部工作。那时,他与全乡教师一样被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但他又一次选择了留下。
  1998年,黄行福已当了多年的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希望调他到办公室从事写作工作。面对县政协主席的邀约,黄行福第三次选择了做乡村教师。后来,县政协主席找他谈过几次话,劝他改变主意,可他就是不动心。有好心人劝他:“你都35岁的人了,难道要在乡下呆一辈子吗?”黄行福回答得很干脆:“不错,我就是要在乡下呆一辈子。”
  2000年11月,黄行福的一篇学术论文入选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论坛,他走上了设在泰国曼谷的论坛讲台,面向来自亚太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成为南丰县近3000名教师中第一个走向国际学术讲坛的人。因此,黄行福名声大震。县一中的领导邀请他到县一中教书,用到了县里教研环境更好的理由劝说他。黄行福还是婉言拒绝了。这位领导佩服黄行福扎根农村的坚定决心,为黄行福留了话:“县一中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10年过去了,黄行福依旧在全县最偏远的傅坊中学教书,因为这里有他快乐、幸福的生活。
  “扎根乡村,像草根找到了沃土”
  经常有亲朋好友问黄行福:“乡下究竟有什么好?这么多机会都浪费掉了,你究竟想在乡下干什么?”记者也忍不住问他:“乡下到底有什么让你这样迷恋?”
  不是为了实现华丽的梦想,不是为了取得伟大的业绩。黄行福的回答很朴素:“乡下的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人际关系简单,乡下教师虽然比城市教师收入低,但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
  两年前,有人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发了一篇关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帖子,几乎99%的农村教师都在回帖中表示农村学校是必须离开的地方,个别人甚至说农村学校“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看到这个帖子后,黄行福心里非常难受。他立即回帖开导那些怨天尤人的农村教师:“换一种眼光来看,农村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宽和的家长、淳朴的孩子、单纯的人际关系、与大自然的亲近、安宁的工作心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农村收获的种种幸福中,黄行福最钟情于淳朴的农村学生给予他的真挚牵挂。一名学生爱好写作,在黄行福的鼓励下,参加了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并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这次获奖激发了这个学生的写作热情。上高中后,这个学生更加专心于写作,并因写作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被保送上了大学。到现在,这个学生一见到黄行福,还会不停地感谢老师的知遇之恩。一名黄行福当年严厉批评过的女生毕业之后,常对自己的同学说“虽然黄老师批评过我,但在初中阶段,我最感谢的老师就是‘福哥’”。去年的腊月,几个学生打电话给黄行福,说28日要去拜访他,没想到那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气温骤降。但是,几位学生仍然如期而至,并在饭店里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黄行福全家赴宴……
  黄行福对记者说:“只要吃得苦,在农村学校也能实现价值,只要沉下心,在农村学校也能收获果实。”他常常把自己比喻成扎根泥土的草根。在一篇文章里,黄行福这样写道:“扎根乡村,像草根找到了沃土。草根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即使枯萎了,仍离不开土壤。枯萎了的草根,一遇春风,便又发芽、滋长。”
  “与书为伴,是我的一种人生幸福”
  能够在乡村生活里获得宁静与幸福,黄行福说,还因有书为伴,书便是他这个草根的春风。
  20多年来,黄行福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家人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练后,黄行福会习惯性地手捧书本,翘起二郎腿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沉浸在知识带给他的快慰中。黄行福说:“每当这时,我总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种悠闲自得,恐怕是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吧。”
  然而,读书这种幸福对黄行福来说得之不易。1983年,他刚到山村学校参加工作时,学校除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籍一本也没有。苦恼的黄行福决定每月从工资中节省出一大半来邮购图书。为了买到好书,他还从邮局订阅了《社科新书目》等报纸。报纸一送到,他就会趴在报纸上“淘金”,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之后再按照列好的书单购买。
  为了买书,黄行福总是省吃俭用。他的妻子介绍说,即使下了少买点书的决心,最后也总是买书的开支大于一切。黄行福虽然没饿着肚子,但吃穿质量却在同事中倒数第一。有时,他进城办事,在商店里看到喜欢的东西,打算掏腰包时,总是算算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几本书,然后就打消了购物的念头。
  在同事眼中,黄行福一遇到与书有关的事情就有点“犯傻”。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1985年暑假,学校派他和黄行福去上海买蛋糕机。在鹰潭火车站买好车票后,因为候车时间较长,他俩一起来到新华书店。在书店里,黄行福看到了他心仪已久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魏晋南北朝》分册。一看书价,8块多,实在有点贵,但他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不料,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找不到地方避雨,黄行福就把书从包里拿出,捧在怀里,弓着身子走了一路。路人纷纷奇怪地打量他,以为他有什么毛病。
  对读书如此热爱,黄行福说,除了因为能获取一份悠然,还因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需要阅读。由于教授的是文史课程,他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与教育领域,这样既符合了自己的兴趣,又能开阔视野、促进教学。1987年到1989年,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牵头,在北京大学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开办了一期“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很多大学教授纷纷报名,黄行福这个乡村教师也成了函授班的一名学员。《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比较法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哲学》,等等,在认真学习这些国内一流学者编写的教材过程中,黄行福身处乡村,却全面地接受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洗礼。这使得黄行福对教育、文化学科的兴趣更浓了,这两个领域的阅读充实了他此后的乡村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普及为黄行福的阅读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他是当地第一个买电脑的人,虽然那时工资还比较低,他仍把打印机一起买回了家。黄行福说:“那时上网用电话线,网速慢,还特别贵,4元钱一个小时。上网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先把要看的文章下载下来,然后再慢慢欣赏。”现在,黄行福上网方便多了,成本也低了。“我的读书生活越来越美了!”他说,“读书,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幸福。”
  “在科研中寻找农村教师的舞台”
  在书海中徜徉多年,黄行福开始思考写作。写教育故事、教学感悟,写教学设计、备课札记,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慢慢地,他又开始思考科研,将自己的读写能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但不可以不发展。”黄行福常常向记者提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杨瑞清说过的这句话。在黄行福看来,“作科研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也是作科研的练兵场,在这里照样可以练就不凡的科研素质”。
  黄行福还记得,刚开始作科研时,连应该看什么书都不清楚,农村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资料。于是,他从教学实践入手,从最简单的如何写板书开始思考,像模像样地写出了第一篇科研论文,还获得了一个全国论文大赛的二等奖。初次的成功增强了黄行福的自信,他开始了更为勇敢的开拓。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稿子要用手写。一篇文章他通常要写3遍,修改3遍。即使上万字的文章,他也要修改过后再用格子纸誊抄一遍。天热的时候汗水把稿纸都浸湿了,天冷的时候手冻得几乎要裂开。因为长期写稿,黄行福中指关节处的肌肉都凹下去了。
  那时,在偏僻乡村邮寄稿件也很不方便。傅坊当地的邮政所只有很小的信封,黄行福写的很多稿子篇幅很长,无法装下。他只得借到城里办事的机会去县邮局买信封,经常一次买上几十个,以备后用。
  黄行福遇到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周围同事常常对他冷言冷语,这让他感到很难受。黄行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同事看到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并没有取得多少让他们看得见的‘成果’,便当面挖苦:‘你买的那些书,一钱不值!’‘你的文章,还不是抄的?’‘你写文章,还不是为了钱?’那时,我咬牙告诉自己,不争论,用事实来验证一切!”
  慢慢地,坚持换来了收获。在陆续发表了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作文教学、城乡教育差距等方面的文章后,从1997年开始,黄行福又发表了科研专论三大系列:农村教育系列、教育游戏系列、教育哲学系列。《被严重挤压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姓什么》、《农村教育缺什么》、《农村教育有什么》、《农村学生缺什么》……他的文章有对农村教育的深刻思考,更有发自内心的鼓与呼,让更多人较全面地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真实状况,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4年,黄行福申请的课题“语文教育哲学”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他用了3年时间,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3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于2008年成功结题。
  黄行福对教育与游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写作的论文《教育:游戏》上下两篇,洋洋万言,一发表即引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在《失去了游戏的中国教育》一文中,他深刻分析了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失去游戏、中国的学子为何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中国的教育是怎么失去游戏的》一文中,他纵观古今,从中国游戏的起源、发展写到游戏的日渐枯萎,找原因,谈对策。有关教育与游戏的文章,共写了6万字。有读者评价:“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中学黄行福,是国内系统研究教育与游戏的第一人。”
  有了网络以后,黄行福的文章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网站都设有他的个人集,“教育教学论坛”等网站还把他在论坛上发表的60多篇文章链接在一起,并起了个动听的名字——“行福之家”。黄行福说,如今的科研探索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苦涩,这种探索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满足与快乐。
  “把幸福‘传染’给更多农村教师”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在文章中传递着自己身为农村教师的幸福,这使黄行福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一位女教师给黄行福写信说:“今天读了您发表在《教师博览》上的文章《守望中的美丽》,心情十分激动。我十分羡慕您描述的那种宁静平和的生活,更佩服您那份怡然自得的心境……2002年,我在乡村工作5年后被调进了县城。如今,我衣食无忧,在学校担任了教研组长,文章也发表了,我为什么还闷闷不乐?”
  黄行福很快给这位教师回了信:“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把握分分秒秒,读书、写作、思考,便能获得充实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有了精神支柱。”
  “我曾经的理想是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通过奋斗,我实现了理想,今后我应该干些什么?”、“我一直追求的职称到手了,还需要奋斗吗?”、“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在山沟学校里,我的人生坐标在哪里?”更多的农村教师纷纷向黄行福倾吐烦恼。
  在为这些教师解答困惑时,黄行福说:“幸福是什么?问不同的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一些人认为,农村教师地位、收入不如城里教师,也比不上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但我认为,为孩子上一堂好课、与学生作一次成功的谈话、发表一篇好文章、获得家长的一番赞美、看到学生的一个进步……这些,都是农村教师的幸福所在!”黄行福还经常向内心苦闷的教师传递这样的幸福内涵:“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大作风”,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他的乐观心态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教师。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一位农村教师给他来信:“我1988年师范毕业,在农村中学教了20年英语,最近想来有点‘后悔’。但看到您这根脊梁还顶在农村,就又感到‘无悔’了。您是农村教师的骄傲!”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位小学教师,在读了《中国教师报》刊载的《一名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一文后,被黄行福的事迹感动了。不久,这位老师也毅然放弃了到区里最好的实验小学教书的机会。他给黄行福写信说:“我并不后悔。您那句‘只要好好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的话,时时在我耳边响起,您的行为时时激励我在农村学校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黄老师,我愿和您一起幸福地坚守!”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雷印迎,读了黄行福的一些文章后也被深深打动。他敬佩黄行福不仅业务精湛,而且在边远的农村仍如此幸福。他热情地邀请黄行福为全镇农村教师作一次演讲。黄行福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他说,想把幸福“传染”给更多的乡村教师。
 ■黄行福说
留守乡村,我为何感到幸福
  我的一位中学时代的朋友,反复劝我离开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他问我:“不进城,那你读书干什么?”言外之意,读书的目的就在于进城。在现代城市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很多人把享受城市文明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读书上学的目的定位于过上理想中的城市生活。于是,农村人往城市涌,小城市的人往大城市涌。而对我来说,20多年的农村教育生活,让我体验到了乡村教育的种种美丽。
  美在闲适中。“捧书阳台上,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农村,我常常能感受到这种乡村读书生活的宁静与安逸,自由与闲适。每当我在课后,捧着一本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我就会深深地感到,守望农村教育,是一种异样享受,是一种另类体验。
  美在如愿时。作为一名教书匠,我最大的愿望,一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一是在教研上有所收获。对于前者,我把所有的工作时间投入其中。对于后者,我把业余时间基本上都交给了教研。在我们这里,民风淳朴,很少有人沾染上世俗习气,同事之间不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我虽然在学校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却有时间一心一意地投入教研中。如今,我的科研成果引起了一些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人士的关注,我感到基本如愿以偿了。如果没有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我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美在精神收获。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这所乡村学校。和我考进同一所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十多位本地同学,如今全都离开了农村。选择了乡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贫穷,放弃了富裕。我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相比城市教师,我每年起码要少收入上万元,其中还不包括妻子进城后所增加的收入。太多的放弃,太多的拒绝,在一些人的眼里,我的确有点傻。其实,我放弃城市选择乡村,也是另外一种舍不得放弃。舍不得放弃什么?不是这个根本就上不了“品”、论不了级的“官”,而是我花了20年精力积累起来的对农村教育的思索与热爱。好在天道酬勤,我对农村教育的思考与付出得到了回报:一批批农家子弟在我的倾心培育下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发表的文章也影响了更多的人。失去的是经济收入,收获的是足以让我自豪的精神享受。在我看来,值!
  美在键盘。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虫,但我上网,一不聊天,二不玩游戏,我主要进教育论坛,与同行们切磋,与网友们交流。饭后茶余,我一般都端坐在电脑前,通过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把自己与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连接起来,去感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我每周都在各大教育网站的论坛里发几篇教育随笔、教学感悟,或教育教学论文。每当看到自己从键盘上敲出来的文字得到同行、网友的“美言”时,我就会欣喜于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人生还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吗?“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这个山旮旯里的教师真的很幸运。
  守望乡村,美丽无限!(本版摄影 徐光明)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31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4:36 , Processed in 0.0660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