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7 09:5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如密


教学艺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尽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首次将主体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分为四种,并详细解释了理论把握的方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即从抽象的、基本的理论要素上升到具体的、整体的对象考察,但对艺术方式却没有论述。有学者指出:所谓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就是审美体验的方式,是执着地抓住感性个体,在对对象的感性把握中同时把握最深刻的意义。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感觉的方式、直觉的方式。有学者从分析主客体结构入手比较了艺术认识与其他认识的差异:与坚持客观性的科学认识不同,艺术认识把客体对象主观化了;与按照客观规律而把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的技术认识方式不同,艺术认识把主观性渗透到客观性之中,它所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也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化。在科学认识中,根本不问主体是谁,他有什么感觉、气质、个性,在认识结果中只反映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状态和规律,而在艺术认识方式中,恰恰是通过主体的感情、气质、个性反映和再现生活的,客观对象被主体化了。因而,艺术认识方式即以客观性为内在尺度的主观性。尽管这些分析与论述是广义的艺术为对象的,但对于我们研究教学艺术仍有启发意义。教学艺术有别于教学科学和教学伦理,它在本质上是对教学活动的感觉的、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方式,是主体用内在的尺度(即审美尺度)创造性地把握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情感性。因此,研究教学艺术不能忽视、背离教学艺术把握教学活动的特性。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感觉的、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方式呢?直觉是否与理性绝对对立?如有学者指出的直觉沿着生命本身的方向前进,理智则在相反的方向前进;直觉是否为一种柏格森式的沉入,即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从而达到绝对?正确的考察方式应该是,把感觉、直觉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与实践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五官感觉的形成是全部世界史的成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理性积淀于感性,文化积淀于本能,感性与理性已交织在一起,已不能再作机械分割或物理时间上的先后排列,感性认识越来越理性化了,直觉相应地也就变成了理性的直觉。当然,感性认识的理性化趋向并不以否定二者的差别为存在条件,只是表明感觉、直觉与理性、理智并非不可公约。对具有直觉色彩的教学艺术的研究离不开理性的分析和说明,否则就陷入了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的泥潭。这是我们研究教学艺术的基本前提。

                                 教学艺术研究的多元方法

教学活动的过程、环节、结构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方法的引进、移植和丰富改造和拓展教学艺术研究的思维方式,更新教学艺术观念,开拓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域。事实上,教学艺术研究方法多样性已成为一种趋势,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入手,才能揭示教学艺术的奥秘。近些年来,人们尝试运用了心理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上讲,教学艺术研究视野狭窄、方法使用肤浅的问题仍十分严重,许多研究固守陈法,一些很有影响的研究方法如释义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尚未引入到教学艺术研究中来。对国外某些新的研究方法简单地生搬硬套,如许多研究者均提及、倡导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但即使研究者本人也少有认真的探讨,不能真正理解现象学方法的实质,透彻地把握和领会现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及其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实际而具体的研究更是鳞毛凤角。还有,一些研究者简单套用自然科学新概念和新术语,不求甚解,泛泛而谈。列宁曾指出,单纯依靠像选择、同化和异化、能量平衡等生物学概念,是不能对社会现象作任何研究,不能对社会科学方法作任何说明的。①这一思想对教学艺术研究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在移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时一定要探明其运用的范围、条件、适切性,努力使方法成为扩大主体认识自由和表现自由的中介,成为内容的灵魂。否则,就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愿望的反面。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教学艺术研究特别需要注意的。

                                 教学艺术研究的思维方式

纵观已有的教学艺术研究,依其研究途径和它们赖以确立的前提预设,我们可将教学艺术研究分为两种基本范式:科学实证和人文理解。科学实证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度,所获资料、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其结论是具有普遍适用的范围和解释力的。这种范式特别强调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重视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的运用,试图找到一些普适性强的方法技巧体系和可供选择的操作模式。人文理解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个体化的,具有主观性、不可重复性,难以进行精确观察和测量。教学艺术经验内在地包含了个体的需要动机、希望信念、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这些因素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显的行为中,依靠观察和测量不足以透视其内在的意蕴。因此,也就难以抽象、概括出普遍有效的因果性、概率性的定律。教学艺术的理论不在于演绎地说明大量事实经验或资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行为的意义进行理解和体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内省观察法、个案法、现象学方法等,试图对教学艺术创造过程作出整体的、深层次的把握。可以说,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重要的是克服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其优势互补。具体地讲,在教学艺术研究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二是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
所谓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就是将教学艺术视为教学的技术、技能、技巧,单纯追求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固然,教学艺术创造离不开教学技能、技巧,并以此为手段,特别是在教学艺术创造的早期阶段,它对教学技能、技巧的依赖性更大。这譬如诗人遵循一定的既成的韵律格式作诗时,如果不了解关于作诗的法则规定性,不进行相应的作诗方法的练习的话,那么,无论怎样为内在的激奋和感情所驱使,无论怎样发挥旺盛的诗的想像力,诗歌创造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片面地强调教学艺术的操作,就会使教学艺术陷入机械主义的形式中,丧失教学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活力、个性、自由,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入歧途。艺术家若把精力过分地凝集于技巧,偏重于追求技巧效果的话,那就容易欠缺艺术固有的内在生命的翔实与火焰,使作品成为脆弱、枯燥而没有生命的东西。
所谓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就是过分强调教学艺术的主体性、情境性和不可重复性,把教学艺术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的确,教学艺术与主体的动机、信念、情感、经验、审美、个性等密切相关,但不能因此否定教学艺术的客观性、可测性和创造过程的普遍规律性。教学艺术并非是神秘不可知的东西。我们认为,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揭去笼罩在教学艺术上的面纱。否定了这一点,我们就走向了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

                                   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

教学艺术论建立的必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多学科相互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使科学发展呈现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促使大量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引起教学论的巨大反应和变化。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怎样运用启发式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组织讨论、设计板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怎样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怎样优化把握和运用教学情感和教学心理,等等,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学论的范围,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艺术论,由它来解决这些理论和应用问题。同时,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问世也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所有这些,使教学艺术论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建立成为可能[王北生,1990(2);杨青松,1992(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教学艺术论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作为教学论发展中的分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理论,弥补长期以来教学艺术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艺术论的深入研究,强化了人们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的认识,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教学艺术论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技术研究,这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切实掌握教学艺术的规律,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教学艺术论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所以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对培养知情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李如密,1995(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即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使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或性能[王庆芳、张荣琴,1990(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双重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即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性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杨青松,199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及其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戚建庄、王北生,1990)。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及其具体运用。也就是说,教学艺术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是由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组成的。因为教学艺术活动规律是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现象形态,其所谓活动规律就成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水平和效果。两个方面一内一外,构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李如密,1995)。
我们认为,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并无错误,但显然有简单化之嫌;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双重特性,似乎又有不可把握之感;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则是有问题的,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或规律只能看成是教学艺术论的任务,它们本身不能构成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至于教学艺术的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具体运用则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人们对教学艺术论研究对象界定如何,这方面都必然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属于一门应用理论的边缘学科[王北生,1990(2);杨青松,1992(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作为一门学科,既具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应用学科的特点,或者说教学艺术论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同时,教学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结合、多方面内容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揭示其内蕴的规律性,需要多种有关学科的协作研究,从而使教学艺术论成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李如密,1995)。
教学艺术论的体系建构及研究方法
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要考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一个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考虑为教学实践提供某些技术和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备课艺术论、授课艺术论、课堂管理艺术论和教学优化艺术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可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观察法、总结分析法、实验法、比较法和系统法[王北生,1990(2)]。
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论、美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在广泛研究、融汇当代教学研究成果和特级、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又以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为依据,以师生内在心理流程与外显教学过程相统一而建构形成教学艺术系统的学科体系框架,以体现对教学艺术研究的整体出新,旨在把当代教育在应用领域内推向教学艺术的高度。由此决定了教学艺术论的基本任务在于:辩证系统地解决由教学艺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这三部分有机联系的内容整体[杨青松,1992(3)]。
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须与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保持一致。教学艺术论体系应主要由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教学艺术的应用研究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教学艺术论的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教学艺术论的理论基础、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教学艺术的载体与分类、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规律、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风格流派、教师──教学艺术家等;后者包括教学组织结构艺术、教学启发艺术、乐学教学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非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暗示教学艺术、教学应变艺术等[李如密,1995(3)]。
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善的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对教学艺术的深刻研究。在教学艺术论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也许没有必要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追求,应该把精力用于对教学艺术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13:21 | 只看该作者
参考书目(一)

─┬────────────┬────────────┬─────────┬─────
序│  书   名   │ 编著者 │   出版社    │出版时间
─┼────────────┼────────────┼─────────┼─────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张志公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年10月
2│中学语文教学法     │张隆华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3月
3│中学语文教学法     │十二院校中文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 4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8月
5│中学语文教学法     │何深等五人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5月
6│中学语文教学法通论   │上海教育学院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年 7月
7│语文教学方法论   │张鸿苓等四人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2年 3月
8│夏丏尊文集 平屋之辑   │夏丏尊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 2月
9│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佐杰等三人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年 4月
10│文心   │夏丏尊 叶圣陶合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
11│文章讲话   │夏丏尊 叶圣陶合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
12│文章作法   │夏丏尊 刘薰宇合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
13│中学语文教育概说   │朱绍禹编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
14│中学语文教学法    │童致和 王朝林编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年12月
│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 │吕叔湘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15│我和语文教学 │刘国正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7月
16│语文教学心理学 │朱作仁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8月
17│中学语文教学通论    │叶苍岑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4年11月
18│阅读教学浅论 │李保初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 1月
19│初中语文教材教法    │秦文生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4月
20│初中语文教学法    │胡同荪等四人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5年 9月
21│中学语文教学概论    │于亚中 李家珍编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
22│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   │萧士栋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年 1月
23│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实用教程│赵北柯主编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 4月
24│语文教学心理学 │谭惟翰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年 6月
25│文言文教学法 │李保初 周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6月
26│中学语文教学法     │黄振中 王世堪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6年 8月
27│中学语文美育 │韦志成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8月
28│中学语文美育 │韦志成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8月
29│中学语文教学概论    │万恒德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
30│议论文教学 │王伟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86年11月
3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叶圣陶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 │吕叔湘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
32│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张广岩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7年 3月
33│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陈必祥主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5月
34│中学语文教学论    │七省市教育学院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5月
35│中学语文教学论参考资料 │七省市教育学院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6月
36│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   │萧士栋 张仲良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6月
37│语文教学能力论    │曾祥芹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年 7月
38│中学语文教学   │张鸿苓 张锐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 8月
39│语文教育学   │张隆华主编    │重庆出版社  │1987年 8月
40│中学语文实用教学论   │刘清涌 黎雪芬编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7年 8月
41│中学语文教学法新编   │罗大同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7年 9月
42│作文教学原理 │杨成章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年 9月
43│语文教育学   │朱绍禹编著    │广播电大出版社 │1987年10月
44│中学语文教学论简明教程 │谢象贤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年12月
45│中学语文教学法   │朱绍禹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4月
46│中学语文教育学   │孙炳铨 赵北柯主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年 7月
47│中学语文教学新论   │江西省教学法研究会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年 8月
48│新编中等学校语文教学法 │司君恒主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8年 8月
49│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训练 │鱼浦江主编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8年 8月
50│中学语文教学引论    │毕养赛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 9月
51│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 │冯钟芸 黄光硕 张鸿苓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 9月
52│语文教学系统理论教程 │彭天翼主编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11月
53│中学语文教学新论 │袁牧 胡经修 余应源主编 │东西教育出版社 │1988年11月
54│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教程  │韩雪屏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年12月
55│中学语文教学与教法   │熊兆武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月
56│阅读艺术系统 │蒋成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 3月
57│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萧士栋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6月
58│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 │叶至善编 │开明出版社  │1989年 7月
59│陈望道论语文教育    │陈光磊 李熙宗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7月
60│语文教学论     │于满川 杨履武 顾黄初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 7月
6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冯一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7月
62│中学语文教学论     │徐越化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年 7月
63│实用语文教育学     │杨德如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年 7月
64│语文考试学 │谷生华编著 │长春出版社 │1989年 7月
65│写作教学心理学 │钟为永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 9月
66│中学语文教学论     │黄汉清 黄麟生冯力行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  │1989年10月
67│语文教育原理      │韦志成著  │武汉出版社   │1989年11月
68│语文教育学       │陈学法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69│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陈毛美 郑蓉芳主编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0年 2月
70│语文教育板书学 │王松泉著 │大连出版社 │1990年 3月
71│语文学科教育学    │杨成章等主编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0年 7月
72│语文教学情理趣     │刘清涌著       │三环出版社 │1990年 8月
73│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华敏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月
74│中学语文教学法     │林中伟主编      │中国三环出版社 │1990年12月
75│张志公文集3 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 1月
76│语文学科教育学    │陶本一 王光龙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年 2月
77│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  │毕养赛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 2月
78│语文教学探步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年 5月
79│现代阅读学 │王继坤著 │济南出版社 │1991年 6月
80│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通论  │林化君 李桂荣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月
81│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张隆华主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1年 8月
82│阅读学原理 │曾祥芹 韩雪屏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3│阅读技法系统 │曾祥芹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4│文体阅读法 │曾祥芹 张复琮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5│古代阅读论 │曾祥芹 张维坤 黄果泉编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6│国外阅读研究 │曾祥芹 韩雪屏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7│中学语文教育学     │于亚中 鱼浦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6月
88│中学语文基础教学论   │陈祖楠 王松泉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 6月
89│中学语文教学原理    │周庆元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8月
90│语文教学能力训练教程 │李景阳 寇斌洲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8月
91│阅读心理学 │张必隐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9月
92│阅读教育学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12月
93│语文教育学教程 │王文延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3月
94│语文教学心理学 │钟为永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月
95│语文教育学      │谢象贤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月
96│阅读教学论       │沈韬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3年 6月
97│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 │王家政 潘纪平主编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3年 6月
98│语文学习方法学 │王光龙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 6月
99│语文教育学       │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0│语文教学优化论     │钱威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8月
101│语文教育学       │曹洪顺 冯守仲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2│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 │祝新华著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3│语文教学艺术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4│语文教学设计论 │周庆元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5│语文教学思维论 │彭华生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6│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7│语文学习论 │佟士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 8月
108│语文教育学概论     │杨德如 刘化众金海侠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9月
109│中学语文教学法概论   │张峻岭编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 9月
110│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   │钟为永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
111│中国语文教育学    │李宏 鱼浦江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112│语文教育序文集    │朱绍禹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113│语文教育学       │陈菊先主编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4年 4月
114│语文教育心理学 │杨成章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4月
115│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张志公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5月
116│语文思维培育学 │卫灿金著 │语文出版社 │1994年 5月
117│叶圣陶教育文集 │刘国正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8月
118│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周庆元主编 │湖南出版社 │1994年 8月
119│语文教学心理学 │蔡起福编著 │语文出版社 │1994年 8月
120│中学语文教育学 │张广岩等主编 │青鸟海洋大学出版社│
121│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 │曹光灿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 │
122│语文教育学导论     │王尚文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9月
123│语文教育研究 │王松泉著 │海南出版社 │1994年10月
124│语文教育实习指导 │张中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月
125│语文教学训练论 │周一贯著 │海南出版社 │1994年10月
126│语文教学方法论 │周一贯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1月
127│语文教学论基础 │刘孝学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128│语文教学艺术论 │杨九俊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129│语文教师谈语文学习方法 │梁祖国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130│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钱威主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月
131│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张隆华 曾仲珊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月
132│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曾祥芹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月
133│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5月
134│语文教育论稿 │顾黄初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 6月
135│实和活 刘国正语文教育选 │刘国正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 7月
137│语感论 │王尚文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年 8月
137│语文教研究方法学 │董菊初著 │语文出版社 │1995年 9月
138│叶圣陶传论 │商金林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
139│魏书生文选(一、二卷)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 │1995年12月
140│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顾黄初 顾振彪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月
141│语文教育观研究 │李杏保 陈钟梁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月
142│语文教育学 │余应源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月
143│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于漪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月
144│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 │施仲谋编著 │语文出版社 │1996年 3月
145│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5月
146│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李杏保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5月
147│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 王松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5月
148│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刘国正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 7月
149│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 │黎锦熙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8月
150│王力论语文教育 │唐作藩等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9月
15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 9月
152│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153│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张志公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月
154│读启教学论 │董国福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3月
155│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 │王相文 韩雪屏佟士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月
156│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张隆华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4月
157│阅读教材论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 5月
158│语文教学论 │靳虎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年 5月
159│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 │朱绍禹 张文颖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7月
160│阅读教学心理学 │马笑霞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7月
161│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 │熊兆武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月
162│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法教学│蔡澄清 陈军 张鹏举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3│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 │魏书生 张彬福张鹏举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4│宁鸿彬中学语文教改探索 │宁鸿彬 王云峰张鹏举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潢 9月
165│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欧阳代娜 王文琪戴潜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6│张富语文教学法新探 │张富 叶武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7│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颜振遥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8│乐连珠小学快速阅读教学 │乐连珠 郝家杰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69│张伟小学球形阅读教学应用│张伟 林治金 郝有杰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70│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袁浩 戴汝潜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9月
171│陈望道语文论集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172│现代语文教学论 │王显槐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7年12月
173│现代语文教育学 │靳健 石义堂主编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174│语文教育学 │庄静肃 王芳智 高玲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月
175│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宁鸿彬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月
176│语文学科论 │程达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月
177│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 │王柏勋编著 │海南出版社 │1998年 3月
178│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 │张志公著 │语文出版社 │1998年 4月
179│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 5月
180│语文教育心理学 │钟为永著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月
18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董菊初著 │开明出版社 │1998年10月
182│张志公自选集(上下册) │张志公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183│中学语文教学新论 │袁牧 胡经修 余应源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11月
184│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185│语文教育学导论 │杨道麟编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月
186│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月
187│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孔庆东 摩罗 余杰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月
188│中学作文教学法 │黄建成 袁立庠主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月
189│叶圣陶:一代师表 │方全林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月
│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 │周庆元著 │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9年 5月
190│阅读教育学(再版)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月
191│阅读教材论(再版) │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月
192│语文教学概论 │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月
193│语文教材研究 │王相文 韩雪屏 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月
194│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月
195│现代阅读学教程 │王继坤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月
196│高师语文教学论 │陈黎明编著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6月
197│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程翔著 │语文出版社 │1999年 6月
198│语文创造教育学 │杨成章 谢贤扬 李丽主编 │重庆出版社 │1999年 8月
199│阅读学新论 │曾祥芹主编 │语文出版社 │1999年 9月
200│21世纪语文创新教学全书 │金明主编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9月
201│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张定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 │1999年10月
│教学手段论 │张良田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202│引导-发现教学法 │贺诚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11月
203│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庄文中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204│语文学科教育学 │饶杰腾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月
205│导读的艺术(修订本) │钱梦龙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月
206│语感论(修订本) │王尚文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月
207│语文情意论 │李维鼎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月
208│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7月
─┴────────────┴────────────┴─────────┴─────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韩雪屏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月
│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佟士凡主编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0年12月
│教学目标论 程大琥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从能力训练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何文胜著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中学语文教学法 │钱威 徐越化主编 │上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 6月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系列教材│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湖南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系列11册│周庆元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名师研究 │武玉鹏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4月
│现代语文教学技艺导论 │王雅萍著 │作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 │蔡澄清著 │出版社 │200年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
│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 │彭小明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3月
─┴────────────┴────────────┴─────────┴─────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35:51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9:09:40 | 只看该作者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纲(《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
  摘   要:课堂教学艺术应成为教学艺术研究的核心,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有特别加以强调的必要。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原理包括: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及其创造。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形态主要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课堂教学诠释艺术、课堂教学启发艺术、课堂教学表达艺术、课堂教学沟通艺术、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艺术、课堂学习指导艺术、课堂教学调控艺术等。中学教师教学艺术素养及修炼主要探讨: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质、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境界、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修炼。中学教师应该成为、也是能够成为、最好力争成为教学艺术家。
  关键词: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原理;形态;素养;修炼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批准号:D/2008/01/00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如密,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江苏南京   210097)。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就曾感慨道:“假如有这样的课——我这里始终是指教师郑重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那些课——它们可以激发起充满趣味的智力活动,并使一切儿童游戏变得连儿童本身都觉得平淡无味,乃至消失,那就好极了。”[1]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日,赫尔巴特所期待的“这样的课”仍然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应该承担起实现“这样的课”并使之越来越多的责任。本文拟对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基本原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形态和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及修炼做些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基本原理
  在现时代,“理论变得不可或缺”。[2]某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程度。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基本理论的研究向来较为薄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在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诸多问题上长期难以超越感性经验的描述,因此聚焦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深化相关认识,形成理论成果,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一)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教得巧妙、教得有效、教出美感、教出特点。[3]教学艺术虽然属于实践范畴,但不仅仅是教学形式和技巧问题。教学艺术是形神兼备的整体,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在中学课堂这一特殊时空中展开的教学艺术。它与教学艺术本质保持方向的一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艺术,与一切非课堂的教学艺术相区别。我们知道教学艺术研究的范围非常广阔,但是课堂教学艺术应成为教学艺术研究的核心。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正是在课堂上“同舟共济”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课堂是教学艺术创造的最重要的“舞台”。教学艺术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但课堂肯定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创造之地。优秀的课堂教学艺术就是“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另一方面强调中学的特点,与小学和大学的课堂教学艺术不同。在目前,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有特别加以强调的必要。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高压已让中学师生不堪重负,急需优质高效的教学艺术带来一点清新之气。同时,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艺术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无数次地证明,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一经掌握和创造性运用,即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
  (二)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其一,实践性。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成果,又经过实践检验有实际效能的,才可称得上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最具生命力的特点。其三,表演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指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其四,审美性。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其五,时空性。课堂是经过特殊组织的富有教育性的场所,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却又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这正是它神奇的地方。其六,学科性。中学的课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艺术带上了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和相应的表现。
  (三)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构
  教学艺术观念、教学艺术技巧、教学艺术意境是构成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三要素。教学艺术的观念是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中学教师树立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念,可以使教学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所要追求的新观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等。教学艺术技巧是课堂教学艺术富有成效的保障。中学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艺术技巧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技巧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教学艺术境界是教学艺术致力于达成的创造性结果。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意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而且是许多优秀中学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
  (四)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四:其一,陶冶功能。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功能。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其二,转化功能。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艺术高效率的转化功能,标志着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三,谐悦功能。教学艺术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并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其四,整体功能。教学艺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是依靠其整体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的。因为只有整体内部各部分在建立相互联系中呈现最佳状态时,才能发挥出大于各孤立部分总和的整体功能。
  (五)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
  美学家帕克(Dewtt Henry Parker)指出:“美的事物是人创造的,而不是被动地发现的,而且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正像人所制造的其他东西一样。”[4]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它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中,师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教、学能力得以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熏陶。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艺术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创造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品就是教学艺术意境。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实现自身内在追求的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表现和结果,同时受关键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优秀中学教师成功地创造了高超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实例,是值得珍惜的研究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规律的丰富宝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些鲜活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解读、诠释、概括、升华,可对更多的中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艺术创造带来有益的启示。
  二、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态学分析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形态复杂多样,反映着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丰富深刻,对之进行深入具体的形态学分析,有利于中学教师更好地认识和追求教学艺术。但是它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形态,人们却常常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形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就像艺术家一样,好的教师既从专门技术又从创造性的视角做决策”,“决策和判断赋予教学以艺术”。[5]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中学教师必须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通过精巧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艺术品。一般说来,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包括教学要素设计艺术和教学过程设计艺术两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要素设计的艺术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艺术、课堂教学起点确定的艺术、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艺术、课堂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的艺术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艺术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开端的艺术、课堂教学节奏优化控制的艺术、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课堂教学时间运筹的艺术等。
  (二)中学课堂教学诠释艺术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它围绕着“意义”而展开其主题。世界美学学会主席佐佐木健一先生认为,在解读艺术意义时,“捕捉眨眼示意的作者的信号,最为重要”。[6]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探求教材文本的意义,就必须讲求教学诠释艺术。课堂教学诠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具体历史性、创造性、生成性、个性化等特点,要重视学生自身“视域”的建构、教师自身“视域”的充盈、教师和学生“视域”的融合。师生“视域”的融合方式和层度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诠释艺术的水平。其实说到底,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中学课堂教学诠释艺术都有需要深入研讨的价值。
  (三)中学课堂教学启发艺术
  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艺术中启发思维的实效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真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了启发思维的“点金术”,因为良好的方法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此外,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就可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四)中学课堂教学表达艺术
  教师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而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具有多讯道特点,或者说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多种讯道完成的。就教学信息的载体来看,主要有音声讯道、形符讯道、动资讯道、时空讯道和综合讯道等,每种讯道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注意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以便灵活地综合利用多种讯道有效地进行教学表达,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更加丰富和精微的表现力。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和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是三中最为常见的中学课堂教学表达艺术手段,它们各有优势,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立体化”的课堂教学表达效果。
  (五)中学课堂教学沟通艺术
  在课堂的背景下,沟通是“面对面”的即时沟通,有着变动不居的表现、即时性的策略以及多重主题。钟启泉教授认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是语言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7]教学作为一种沟通活动,需要教师掌握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在日常的课堂沟通中,师生的提问、对话、倾听等,给我们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其中,教学提问艺术主要表现在问题的设计、发问的选择、待答、助答以及总结上。教学对话艺术可以从氛围、话题、情境、策略、生成性等方面做起。教学倾听艺术要求教师注意非言语信息、抓住主要问题、耐心等待、积极引导、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相互倾听。
  (六)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艺术
  与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演示、练习和实验等教学艺术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学课堂教学演示要注意对象与背景的艺术处理、设计与过程的优化处理、重点与难点的彰显处理、意外与事故的紧急处理等。中学课堂教学练习要注意课堂练习的创新艺术、课堂练习的研制艺术、学生错误的处理艺术等。中学课堂教学实验要注意积极拓展实验的开放性、努力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加强实验的应用型。引导学生,明晰实验思路;疏导学生,排除实验障碍;开导学生,实施实验创新。
  (七)中学课堂学习指导艺术
  “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的学习者。学会学习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善于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使用学习的策略,具有较强的策略迁移能力。学习指导的艺术策略主要有:系统传授策略、专题讲座策略、学科渗透策略、规程引导策略、咨询诊疗策略、示范点拨策略、省悟自得策略、经验交流策略等。学习指导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方面:具体化趋势、多样化趋势、综合化趋势、参与化趋势、技术化趋势和艺术化趋势。通过教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向学的转化,达到“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的境界,这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根本追求。
  (八)中学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调控,就是调节、控制课堂教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之间以及课堂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优化课堂教学系统运行,实现课堂教学功能的最大化。课堂教学调控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针对学生学习动机,第二方面针对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意外因素,第三个方面针对系统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应地,课堂教学调控艺术也就主要有课堂教学激励艺术、课堂教学应变艺术和课堂教学整合艺术。中学课堂教学调控艺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注意分配能力、应激反应能力、趋势预测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等心理品质。
  三、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及修炼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以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为基础。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发展和成熟,总是伴随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境界的拓展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优秀教师与生俱来的天才,而是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修炼的结果及表现。研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质、境界等,意在引导中学教师重视并加强“诗外功夫”的修炼,走上追求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家的正途。
  (一)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是中学教师广博知识、综合能力、独特个性的外显、聚焦式体现。在知识素养方面,中学教师应兼具基础性知识素养和专业性知识素养。前者主要指广博、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者则主要体现为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通。在能力素养方面,中学教师需要具备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种能力类型,前者构成教育教学的基础,后者则集中体现着教学工作的“双专业特性”。在个性素养方面,教师的生命自觉、开放的襟怀和气度、爱心与专业感、突破和创造的勇气与智慧,是决定教师教学艺术境界高低的重要力量。
  (二)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境界
  课堂教学艺术是有境界的,并且是随着教师教学艺术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步升华和超越的。教学艺术追求、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流派是教学艺术境界的具体体现。其中教学艺术追求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是一门艺术的明确认识基础之上的。我国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是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艺术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艺术派别。教学艺术风格闪现着教师个体的教学艺术创造精神,教学艺术流派则集结着教师群体教学艺术的创造力。
  (三)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修炼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修炼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学。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修炼的源泉,博览群书、勤察敏思是教师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二是练。教学实践锻炼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修炼的根本途径,正如美国学者哈里·道所说:“雕塑家们是在工作室、演员是在剧场里、舞蹈家们是在芭蕾舞剧团里学习他们的艺术,艺术家都是通过实践学习他们的艺术而不是通过研究理论或掌握辅助技能来学习艺术的。教学工作室里的教师亦应如此。他们应通过教学生和被教师教,来学会表现他们的艺术。”[8]在教学实践锻炼中,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提炼“教学风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是研。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中学教师教学艺术修炼的助力,中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叙事研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法国雕塑家罗丹(Augeuste Rodin)曾说过:“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的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9]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感到愉快和幸福的。2009年“美国年度教师”安东尼·马伦(Anthony Mullen)进一步指出:“职业教师必须超越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模式,成为一位‘艺术家’。教师必须把他的工作当做一门艺术来完成,因为与所有艺术家一样,教师也是在创造。”[10]所以,中学教师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最好力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家,那样师生也就可以在赫尔巴特所期待的“这样的课”上共度有意义的教学生活了。果真如此,那真是“好极了”的一件事啊!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2](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朱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6.
  [4](美)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5]D.C.Orlich, et al.,Teaching Strategies: 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Houghtun Company, 2007,p.14.此处转引自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31.
  [6](日)佐佐木健一:美学入门[M].赵京华,王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74.
  [7]邓志伟,有宝华.课程理论的国际对话[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18.
  [8](美)哈里·道.教学:一种表演的艺术.载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0.
  [9](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论艺术[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25.
  [10](美)萨拉·布朗·韦斯林.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3:19 , Processed in 0.1419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