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2 14:01:27
|
只看该作者
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的解决之道
文/怀仁 (家有春夏)
正 文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外华人数量在五千万左右。其中东南亚国家华人数量众多并有上百年的中文教育传统,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社区,有完整的华文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其中文教育状况更接近于大陆和台湾地区,不是本文论述重点。
本文所述海外华人地区主要指没有全日制华文学校的国家和地区,即北美、日本、澳洲和欧洲等地,这些地区华人总数也在两千万以上,并且近三十年来快速增长。在这些国家,社会大环境为西文[1]。华人属于少数族群,中文教育以周末中文学校为主,历史不长。近年来随着华人移民的迅速增加,这些地区的华人子女中文教育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将分析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现状,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论证读经教育为其解决之道并阐述读经教育在海外的具体实施。
一、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1.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育现状
由于海外华裔人群在全世界分布广泛,近年来各地新移民数量快速增长,其子女中文教育的整体状况并没有任何官方统计。
海外华人子女所接受的中文教育模式基本类似,大部分是通过周末学校学习中文。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有专门的侨务机构负责海外侨民子女的中文教学。近三十年来海外中文教育形式逐渐规范化,两岸侨务机构出版有针对海外学生的教材课本,定期举办海外中文教师培训,政府有相关网站统合、分享海外中文教育资料和信息,每年寒暑假也常常举办针对海外学生的中文冬令营、夏令营……所有这些措施都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推进了海外中文教学水平。
但是从各地中文教育机构、华人父母的反馈来看,海外中文教育现状依然令人堪忧,不容乐观。
笔者根据五年来在德国汉堡三所中文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对德国以及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外中文教育状况所做的考察[2],大致估计出拥有合格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学生的百分比:(这里所指听说读写的中文内容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题)
听 80%~95%
说 60%~80%
读 <5%
写 <2%
上面数字表明,绝大部分海外华裔子女可以听懂中文,口语表达能力稍差,及至阅读则绝大部分海外华裔学生不能胜任,能使用中文写作者凤毛麟角。
1)中文听力尚可,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海外华裔子女大都能听说中文,只是相对而言,表达能力较之听力为差。曾有统计表明,海外中国人第二代,百分之七十不会说中文,第三代这个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3]。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个统计结果的表述不够精确,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百分之七十的海外华裔子女以西文语言为第一母语”。实际情况甚至会高于此比例,即海外华裔子女中虽然不少可算双母语者。但是多数情况下,其中文听说水平与他们掌握的西文母语比较,无论从发音的标准程度到表达的流畅程度都不可相提并论,而且他们总是更倾向于优先使用西文母语。因此中文只能算是他们的第二母语,与真正的中文母语者有明显差距。不少海外华裔子弟,虽可以听懂中文,但是如果谈话内容稍微深入,涉及一些成语和典故,他们常常茫然无知。有些华裔子女日常表达还算流利,但是所使用的中文词汇相当有限和简单,还有一部分则不习惯中文表达,说起中文张口结舌、词不达意。
原因分析:
因为至少有父母亲一方说中文,因此华裔子女听说日常中文一般没有问题。身处西文大环境,很多父母并没有特别留意为孩子在家庭营造中文小环境,有时亦会以西文和子女交流,海外华裔子女之间以西文母语交流更为平常,除去与父母家人的对话,华裔子女可以听说中文的机会远远少于国内同龄人,不少人中文发音不准,说起话来洋腔洋调。有限的语汇输入造成更为有限的语汇输出,是造成华裔子女的中文表达单调的原因。
2)阅读水平低下
相比多数海外华裔子女可以听说中文的事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有效阅读中文的情况,则既令人吃惊又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经过多年中文学校学习,多数海外华裔学生仍对阅读中文颇感陌生甚至畏惧,即使是阅读普通报章杂志也难以通读,离开注音或拼音符号就寸步难行[4]。很多华裔移民发现,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浸淫下,他们的子女在中文听读说写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断层,不少人成为事实上的中文文盲。
原因分析:
即使在缺乏母语环境的海外,父母只要稍微用心,孩子们都可以同时习得中文和西文母语的听说能力。但是中文听说之后,海外华裔子女才将遭遇中文学习真正瓶颈——中文阅读。
海外中文教育的结果之所以普遍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十年中文教育的结果仍然识字量不够,无法自主阅读,中文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海外中文识字教育的失败则缘于没有重视学生的早期大量识字,大多仍然是按照海外通行教材定制的识字量标准和识字进度教学,而且常常大打折扣。平均每周学习六、七字是目前多数中文学校的教学进度。学学忘忘,最后多年学习的识字量也就是稍逾千字,甚至更少。学生们学了几年中文还开不了口,读不了简易读物,写不了简单通顺的文章,又如何会对中文学习产生持续兴趣呢?通常到小学三四年纪时,孩子们的西文和中文阅读水平已呈现极大差距。他们能读懂的中文阅读内容依然肤浅幼稚,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心智发展需求……则最终西文母语阅读逐渐占据上风,中文阅读节节溃败下来……形成恶性循环。一旦确立了西文阅读为主的习惯,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学习将渐渐只有招架之功,甚至勉强学习中文最终演变为厌恶学习中文。
3)写作能力不足
基于有限的听说水平和很低的阅读水平,华裔子女普遍在中文写作上面临困境。华裔孩子们认识的中国字少,会写的字更少,会写而又能写对的则少之又少。而且因爲中文词汇贫乏、不习惯中文表达,他们能勉强成文已属不易,其中写错字别字和拼音替代字更是家常便饭,奢谈文采。
原因分析:
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和学生的中文听说与阅读能力相关,特别是阅读能力。因为写作的前提是学生有足够的中文词汇和表达学习。学生日常听说中使用的口语词汇量相当有限,对写作助益不大。而海外因为缺少外在环境的中文输入,学生的词汇和表达学习主要需依靠中文阅读获得。但是限于前述低质量、低效率的阅读水平,海外华裔学生几乎无法通过自主阅读形成“自我扩大词汇量的机制”[5]。仅仅依靠中文学校学习十几本中文课本就能学好中文、进行中文写作有如天方夜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没吃过桑叶的蚕,如何吐丝?
2. 海外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了解甚浅
海外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和他们的中文教育状况紧密相关,因为语言是文化重要载体之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功能。对海外华侨而言,华文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民族与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双重意义;对华人而言,具有民族与文化认同的意义。”[6]
海外中文教育本应是华裔子弟直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最便捷管道,但是现状却是华裔学童们多视中文学习为畏途,又何谈深入中国文化并产生认同感?海外华裔子女本来拥有天然的条件同时学习居住国和中国两种文化,可是现在我们却听到越来越多关于海外华裔子女成为“香蕉人”的忧虑[7]。而“面对着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体味着住在国不认同的边缘化,向左转?向右转?“香蕉人”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迷惘[8]。
这种现象引起很多外华裔人士的关注。法国大学科学院高级院士、法兰西学院中国思想史教授程爱兰女士前不久曾接受采访道:“在法国,有孔子学院还有很多中文学校,我不担心海外的华人小孩不会说汉语,但我担心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把这些文化通通丢光。”程艾兰对此表示焦虑[9]。
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也曾经寄语海外华裔儿童:“在外国成长的华裔子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当地外文,就如土生自然,而他们学华文,不会比中国孩子学外文陌生。他们是得天独厚,容易两全其美的一群。”但如家长不善用此长处,则孩子的这种福份,将日渐丧失,反而两不着边,成了一个国际游魂,此乃父母之大过也。[10]”
二、读经教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有效解决之道
1.现行海外中文教育之症结所在
针对上述海外中文教育现状,众多海外华裔父母和海外中文教育从业者都在思考:“为什么海外中文教育如此困难,症结何在?如何能让孩子们说比较标准的中文,提高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进而推进孩子的中文写作?”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了解并热爱中国文化?”
每年两岸的侨务机构、世界各地的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也一直在定期举行中文教育研讨会,讨论海外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努力改进海外中文教育…… 然纵观海外中文教育改革措施,大都只是针对海外中文教育都具体内容和具体操作手段,聚焦于如何改进现有的教材和教法,例如主张海外中文教育中应该使用更适合海外生活的教材以及应该以更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用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等等……可谓用尽心力。但是对目前的海外中文教育方式本身,鲜有反思。
可是,近十几年来,海外中文学校越来越多,孩子们接受中文教育越来越便利,海外教材层出不穷,各种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花样不断……海外中文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在升级——教材在改进,师资在提升,教学方法在更新……
然而,海外中文教育的困境依旧。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海外中文教育从根本上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改革具体的细枝末节又于事何补呢?
其实,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育界早已对这种教育方式反思多年了。目前被最广泛采纳的海外中文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大陆或台湾体制内语文/国文教育(下面简称体制内语文教育)的简易版,即基本照抄体制内语文教育模式,但是把课时缩短为每周末两~三小时,学习难度降低,进度减慢,要求降低,学习方法和教材类型基本相同。
而现行体制内语文教育是自从上世纪初传统的读经教育中断之后的以白话文为主的语文教育。大陆台湾的学生身处汉语环境中,几乎每日都有语文课程,但是学生的中文程度几十年来仍在每下愈况。三十年前,大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1]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许多人一提到语文就心生怨恨,用‘怨声载道’四个字来评价并不为过。有人给语文拟定了最严厉的判词——‘误尽苍生’。”[12]而在海外,把这种“误尽苍生”的中文教育时间压缩为三分之一,难度降低至少一半,又没有语言环境,则最后教育出来的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中文文盲和半文盲就不足为奇了。
痛心于此,很多学者在为语文教育寻找正途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重新转向被弃置已久的传统教育。其中尤以十几年来台湾王财贵教授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影响最大,在两岸三地和东南亚华人社区均引起热烈反响;大陆也有韩军老师提出重视文言文的“新语文教育”,他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2008年马智强先生在大陆的重量级报刊《光明日报》上撰文《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更是激起大陆语文界的广泛关注。
在大陆、台湾的语文教育界“回归传统”的呼声日高之时,读经学习也以各种方式逐渐进入了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课堂。虽然从读经数量和时间上,体制内的经典学习与传统的读经课都远远不能相比,但是让学生读读《三字经》《千字文》,乃至《论语》已经不是“无可思议”的举动了。因为种种原因,海外中文教育界普遍对这种趋势知之不多,或者即使了解一些也颇多疑虑。被提出最多的疑问就是,海外的孩子连中国话都说不好,能诵读经典吗?中外经典和海外的生活有古今之别,中外之别,在现在做海外读经又有何用?岂非对牛弹琴?
这种疑问,带着典型的现代人的无知与傲慢。须知经典是为经典,不是因爲它对一时一事的描述,而是因爲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人性和事理有着超越古今的把握。至于海外学童是不是因爲外在条件不足就不能学习经典,这是一个颠倒因果的问题。正是因爲外在条件不足,所以更要采用高效的传统学习方式。通过诵读经典,让孩子说好中文。
自2006年秋季起,笔者和几位热心传统文化的朋友在德国汉堡开始实践儿童读经。此后的几年来,因爲海外读经教育的效果渐渐显现,不仅德国、美国的一些城市地区纷纷出现读经班,世界各地也陆续有一些华人父母自己在家里以读经方式教子女中文。
几年的实践证明,儿童读经不仅是去除国内语文教育沉疴的一剂良药,而且非常适用于海外华裔子弟,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高效解决之道。读经教育不仅能让海外华裔子弟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中文,而且能够解决海外中文教育中的识字难题瓶颈,进而提升阅读效率;同时,让海外华裔子女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唯在读经教育。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从海外华裔学生中文听说读写和对中国文化传承几个方面阐述此观点。
2. 读经可有效解决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听说问题
语言学习中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听说。身处西文大环境,即使是纯中国家庭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西文母语。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父母都了解了双语家庭或者海外移民家庭要实行“父母只和孩子说自己的母语”的教育原则,以保证子女双母语的自然习得。
但是如果希望子女有真正自如流畅的中文听说能力,必须要以某种方式主动弥补中文环境不足,给孩子更多准确、丰富的中文声音输入和更多表达输出的机会。不少海外华裔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播放中文电视、动画片或者中文故事录音的等方式让孩子学习中文。但是过多的观看电视和DVD,或者对于其中内容选择的忽视,都会産生很多中文学习之外的副作用,得不偿失。
读经教育,则鼓励家长为孩子经常播放经典录音,并教授孩子以诵读方式为主进行学习,自然完全没有上述弊端。孩子们在反复聆听和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轻松习得标准的中文语音,同时接受优美而隽永的经典熏陶,并且诵读也是非常基本和重要的中文表达训练。
从实践来看,在五、六岁以前开始读经的海外华裔儿童,大都能做到中文发音字正腔圆[13],中文表达能力明显优于无诵读学习的孩童;六、七岁乃至十一二岁之后才开始读经的学生,则在坚持一段时间的读经学习后,中文发音也都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这一听一读的反复输入与输出看似简单,却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现在海外华裔子弟在生活中和中文学习中最为缺少的语言学习环节。
所有重要的人类文化都重视儿童期的诵读传统,无论是古代印度人、犹太人还是中国人,都了解儿童学习语言需要反复重复这一关键。而且“单纯的朗读和泛读能够在人类的潜在脑上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日后会变成出色的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性 ”[14]。
3. 读经可帮助海外华裔子女大量快速识字——突破中文阅读的瓶颈
如前所述,海外中文教育的瓶颈在于识字阅读关难以突破。
如打开中文阅读的大门,进入自由阅读的世界,则学生的汉语学习主要停留于口语层面,词汇量有限而较浅显,不能进入有更丰富词汇和更高度文化水平的书面文字学习,无法形成词汇积累扩展和深入理解机制。
而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开始并喜欢中文阅读呢?很简单,要认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读书!阅读的关键点就在突破识字关。又因为海外学生同步学习西文母语的特殊情况——作为弱势母语的中文阅读还必须抢占先机,之后才有可能平衡发展两种母语阅读。
因此海外中文阅读的关键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孩子认识足够多的常用汉字,或形象地称之爲“突破识字关”。七八岁前突破最好,越晚则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倍增加。
可是因为海外学习的天然条件所限,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快速识字一直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难题之一。而近几年的海外读经实践表明,读经让孩子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内就可突破常用字的识字关。中国传统私塾的蒙学教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小孩子在一两年左右大量识字。
因为目前中文学校普通采用的识字教学方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 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每教一个字就要让孩子会读会写,“掌握”、“理解”字义甚至是会组词造句。这种看似周全的教法其实是不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浪费了少儿的识汉字黄金期。
王财贵博士对于汉字识字法打过这样一个煮汤圆的比喻,即普通的教法是一次放六七个汤圆——也就是每周教六七个汉字,而且是先挑小的煮——即简单的字先学;等这六七个汤圆熟了再放六七个进去。国内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煮汤圆,六年煮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两千六百个汤圆。虽然慢,毕竟生活在充满汉字的环境中,孩子们最后终于是可以读书了。可是如果在海外教学中依然如法炮制地话,煮了几年,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足以独立看书——因为上中文课煮煮,放假又停停,还要不时忘一忘,则十年中文学习也就煮一千多个汤圆甚至更少。孩子始终不能摆脱文盲半文盲的识字状态,他们能进行的中文阅读内容也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求知欲。
可是读经教育又是怎么认字呢?是不管多少汤圆,不管汤圆是大的、小的,你不要管它哪个先熟、哪个后熟,你就全部放下去——拿起一本经典就读,不管里面的字有多少,都一概和孩子一起读下去。孩子边读边指书上对应的汉字。读了一段时间,渐渐就把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了。好像煮汤圆时就七、八个,十几个汤圆一起浮起来,有时候浮到半空中呢它又沉下去了,因为还没有完全熟,等一下再浮起来。所以浮浮沉沉、浮浮沉沉就像认字的小朋友有时候记住,有时候忘记。这都很正常。但是两三年后,汤圆就都纷纷煮熟,浮出水面——经典里出现的几千个字都会认了。识字关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
少儿时期右脑功能活跃、发达,擅长图形记忆。这个特点决定了通过反复指读诵读文本的方法,孩子们都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快速识字的效果。所以要让孩子认二、三千个中国字是非常容易的。就是不要限制孩子从哪一个字开始认,而是要把所有的字开放给孩子认!能认字,又会说中国话的孩子,岂有读不懂白话文的道理?中文阅读自有其别具一格的风景,他给孩子带来的信息和感受是西文阅读所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阅读的体会不能在中文译文中感受到一样。假如这种独具魅力的中文阅读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么会放弃呢。一个能读中国书,喜欢读中国书的孩子,你还担心他不喜欢学习中文吗?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实,海外华裔少儿是可以象阅读西文一样地热爱阅读中文的。至此,后续的写字和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要知一个能读中文书且乐于读中文书的孩子,要教她写字是容易的。中文书读得多则孩子对中文词汇才有融会贯通的全方位理解,有了真正的理解才谈的上运用自如,进行写作才可水到渠成。
关于快速识字,目前也有很多海外中文教育从业者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纷纷摸索一套适合海外的集中大量识字方式。例如北美的马立平教材、中华字经以及一些地方的快速识字课程,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学生的识字速度和识字量。马立平教材采用先认字后学拼音,重认字轻写字的方式、中华字经采用韵语识字都确实是摸到了中文快速大量识字的方向。但是前者所选材料多是儿歌和小故事,文本本身没有更多的文化价值,也不适合反复诵读,孩子在认字之余,中文听说能力并不会增长太多,而且识字速度仍然不够快;后者则是依照传统蒙学识字思路而作,如果能坚持教学,也可能有较好的识字效果。但是一字不重复的文本毕竟失之自然,在历史上真正流传很广的类似蒙学作品也仅有《千字文》,但是中华字经的文学价值自然不能和《千字文》相提幷论。《中华字经》后面的章节更是完全为了识字而做,颇多牵强,谈不上文学性。而且通篇四千字都是四字一句的韵语作品也相当单调,对学生的诵读水平提高不大。
4. 读经教育可以让海外华裔子女学习到中华文化之精华
针对海外对外汉语教学,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曾指出:“只教汉语不教汉文化。结果,培养出来的外国人,会讲汉语了,却并不喜欢汉文化,甚至鄙视汉文化,鄙视中国,这样的对外汉语有什么用?有害无益。对外汉语至少要让他理解汉文化,对中国宽容。”不仅对外汉语教学如此,现在的海外华裔子女中文教学同样存在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严重脱节的现象。
现行的文本解析为主的白话文教学方式是从西方引入的,学习中注重语言分析、语法学习,虽然课文内容也会涉及中国文化内容,但总体来说分量太少。再以这种支离破碎地分析法学习,实在令海外华裔学生苦不堪言。即使学会了一些中文,他们对中国文化仍没有发自内心的亲近与温情。
而文言经典在现行海外中文教育中近乎缺失的状态,又让学生根本无法一窥中国文化宝藏,何谈学习继承?
读经教育中使用教材的主要是中文经典:《论语》、《大学》、《诗经》《易经》等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传统教育中最核心的教材。教育要给孩子最精华的精神与文化养料,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诵读这些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经典,孩子们的生命将沐浴在中华文化之光里,和往圣先贤跨越时空相遇。
至于很多人质疑海外华裔学生是否有能力理解这些经典,则是不了解读经属于教育中人文永恒性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不懂也可以学,不懂也可以教,孩子现在不懂不意味着将来不懂,当然孩子也自有孩子的理解,一年有一年的理解,并且直达他们心灵的最深处。可是这些中文经典不在少儿期学习,孩子们学起来只会越来越困难,对于很多海外华裔子女,甚至今后一辈子也没有能力再学,将永远和这些经典失之交臂。经典的学习也是一种酝酿式的学习,多接触、多熏陶则经典在孩子的生命中会有一种默默地体会。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那些超越时代的人类文化精华将陪伴孩子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那些博大高远的智慧将在他们的生命中产生共鸣,引发深刻的领悟。
综上,海外华裔学生以读经方式学习中文,可以同时进行中文的正音教育、识字教育,进而保证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展开,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华的中国文化熏陶,从最优美的文言经典中触及中华文化的生命核心,是一举多得的高效中文教育方式。
三、如何在海外实行读经教育
读经教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有效解决之道,其在海外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国内有何不同呢?
总的来说,读经教育的国内和海外实施并无差别,如能秉持及早读经、大量读经、老实读经的原则,最后就可在快乐读经的同时顺利完成海外华裔子弟的中文教育。
而述及读经方式,如果有机会读经学堂专门读经自然很好,但是针对海外华人分布的具体情况,除东南亚外,多数地方还不具足这样的条件,只能进行和海外中文学校类似的业余读经学习。
根据笔者和笔者所了解到的其他海外读经实践,现就海外读经教育的时机、教材和方法中的关键点上提出一些建议。
1. 海外读经教育的时机
在任何教育中,时机的把握都是关键问题。孩子的教育有如耕种,需在恰当的时机开展才有最好的效果。
1)听读和跟读开始的时机
语言学习越早开始越好,这点众所公认。及早读经也是读经教育的原则之一。
具体到国内的环境下,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早读经的儿童也很多,但是只要在十二三岁前开始了,并且保持一定的读经强度,则孩子都能很快进入较好的读经状态,坚持不懈达到一定的读经量,最终都能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海外中文学习中,因为大环境不同,要求对读经学习时机的把握更加严格和紧迫。一旦错过,想要弥补必事倍功半。听闻经典越早越好,幼儿期是习得语言发音的最好时期,从幼儿期开始给孩子充分聆听经典诵读,孩子们则可自然习得标准中文发音。不少四、五岁的海外儿童,其中文发音已经有外国腔调,而这在从小听中文经典的儿童身上很少发生。三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已经可以引导他们跟读经典,或者带他们去儿童读经班里。在一段时间的熏陶之后,孩子们一般都会开始自然而然地开口跟读经典,为下一步正式指读诵读奠定基础。
2)诵读指读识字的时机
海外华裔子女最好在入学前一两年开始读经识字。因为孩子在入学后始学习西文和西文阅读。而西文都是拼音文字,即所谓"我手写我口"。一个孩子只要会说这种语言,他一旦在学校掌握了简单的拼读方法,就可以在阅读上一通百通,一日千里。所以海外华裔子弟的西文母语阅读一般都不成为问题。而中文是独体象形文字,必须老老实实、一个个学过才能认识——“有教就有,没教就没有”。若海外华裔儿童也等到上学后再识字,以一般中文学校的识字速度、学习速度根本无法抗衡西文母语阅读的神速进步,这也是很多海外华裔儿童一上小学,中文学习兴趣明显降低、抵触情绪日益增加的原因。
儿童学习汉字是有其特定敏感期的,而汉字图画性的特点正是右脑学习的强项,在六、七岁前的儿童期右脑最为发达,孩子们擅长记忆图形,这就决定了儿童可以轻松快速识字。如果这时让孩子认汉字,是得天时之利,以诵读指读的方法,更是事半功倍。
3) 阅读开始的时机
因爲中文环境具足,在国内实施读经教育不必特别强调白话文阅读,只要在孩子识字后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始阅读。全日读经几年后,很多孩子都可以直接读懂文言文书籍。海外读经教育的开展一般都是业余学习,孩子们日常要去体制内的西文学校,他们的西文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在上学一两年后即非常可观。如果此时不开始中文阅读,则孩子会形成西文阅读优势,降低学生中文学习兴趣,不利于读经学习的良性进展。
根据我们的经验,海外读经的同时最好辅以适当的白话文阅读。一是可以巩固读经识字的效果;二是可以补充海外学生中文语境不足,帮助他们更有效的酝酿体悟经典,而且增强他们的中文学习兴趣。
但是海外读经学习和白话文学习一定要主次分明,本末有序。只有在保证读经学习的基础上,白话文学习才能更加轻松地进行并反过来辅助读经学习;只有坚持学习经典,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白话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海外阅读可以从亲子阅读开始。亲子阅读和读经学习一样,可以从小开始,甚至从孩子还不会说话即可开始。及子女稍长,父母可以选择各种大字读物与子女共读,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积累汉字语汇,帮助孩子熟悉在经典中学到的汉字。如果在孩子四五岁以后可以每天保证四十五分锺~一小时读经,辅以愉快的亲子阅读,则孩子们通常在一年多后可以阅读大部分绘本,读经两年~三年即可以开始读纯文字书籍阅读。
2. 读经教材
1)教材的选择
海外读经教材的选择也可以完全和国内读经班教材同步,即逐本学习《四书》、《易经》、《诗经》、《老子、庄子选》以及一些蒙学读本等等。
在开蒙阶段,可以选择传统蒙学读本与《大学》《论语》等经典配合,辅以诗词学习。蒙学读本多是为传统识字教育设计,文章琅琅上口,韵律性强,为孩子们所喜爱,也容易显现教学效果,可以鼓舞尚不了解读经教育的家长。家长对读经认可度和信心的提高,对孩子进一步学习其他经典非常重要。诗词的学习是“诗教”的重要的内容,让温柔敦厚之教,从小浸润孩子的心田。
出于以上考虑,我们建议读经教材选取重要的经典与涵盖的生字量大的蒙学经典。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学生参加周末读经班(每次三小时读经)在两年内可以完成的经典学习包括《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和《声律启蒙》,总计34000字,生字量为2800左右,涵盖了绝大多数国内小学大纲要求的生字,而且还超过了两三百字。如果学生每天完成40分钟~1小时诵读作业,则在课堂和家庭中的诵读总遍数至少可达50遍,学生可以做到熟读乃至部分成诵,识字效果良好。
如果在周末读经之外,读经班也举办定期的读经集中学习课程,则可能在一年内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参加全部课程的海外学童可以一年内突破识字关,即使不能参加全部集中课程的学生,如果在假期同步学习,即使效果稍逊,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字。
突破识字关后的读经学习,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集中复习所学经典或者继续学习下一部经典,开始经典复习。
2) 教材的特点
国内目前通行的读经教材都是有拼音或者注音大字版教材。
目前海外中文教育中的一大困扰就是学生只读拼音或注音不识字,因为西文环境下的孩子习惯拼读,非常容易产生拼音依赖,因此海外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的即是不能拼音先行。用拼音或注音来辅助教学、启蒙学童阅读能力的做法更是"欲速则不达"。
我们在海外读经教学中也发现拼音和注音极大地干扰了孩子的诵读识字学习。所以就海外读经,我们倡导的做法是,尚未学习过拼音或注音的孩子可以读大字拼音本,但是不学拼音和注音,待读经一、两年后,识字过关养并成了中文阅读习惯后再学不迟;已经学习过拼音或注音的孩子,则允许他们在诵读经典的前二十遍左右借助拼音帮助熟悉经典,之后就诵读我们自行校对、打印出来的大字无拼音或注音版经典文本。
事实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海外读经识字效率。
在海外读经教学中,我们也鼓励大陆籍学生交替使用简体字和正体字课本,则孩子们可以完全可以同时认识简体和正体字,不产生混淆。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诵读文本熟练之后,我们会建议家长为孩子们买到或者打印古代刻本的影印本经典。因爲带有拼音或注音的文本不是自然形态的文本,只是一个阶段的辅助文本。古代刻本或其影印本,大多比现代印本更具美感,当然也是自然形态的文本。对于孩子下一步直接读古本书籍做一个铺垫。
3. 教育的方法
1)传统吟诵回归读经教育
儿童读经中的“读”即爲教育方法,一般阐述为“诵读”。目前大陆台湾的儿童读经活动中,此诵读一般即以朗读方式进行。但是实际上现在的朗读方式幷非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而传统的诵读和吟诵,才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15]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指出:“语言学习必须和文化学习结合在一起。吟诵是这种结合的典范……对华裔孩子来说,学习汉语也必须和对汉文化的热爱结合来做。汉文化的魅力,在于它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首先就是旋律型声调语言的世界观。吟诵是一个基础。”
所以,在读经传统回归的同时,传统读书方式也理应复归其位。让我们的孩子用传统的读书声读中国经典,相信用吟诵方式进行的经典学习能令我们的海外华裔子弟更真实更直接地亲近经典、亲近中国传统文化。
2)家长对读经理念的了解最为重要
除东南亚地区之外,目前海外读经班都是业余性质的,即仅仅周末授课。而周末课程只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和家长的读经积极性。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每日读经学习尚在平时,而这全要靠家长督促学生坚持完成。因此帮助海外华裔父母深化对读经教育的认识并让他们亲身体验读经的益处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是海外读经教育的真正实施者,甚至可以说海外华裔子女读经的关键就在家长。只有家长对读经教育认识到位,海外读经才可能顺利、持久地进行,也才可能有相应效果。
在我们汉堡读经班的工作中,我们一贯秉承“家长对读经理念的学习和孩子的经典学习同等重要”的原则,从过去每周课程前发给家长的“读经班读经教育信息”到目前电子版的“海外读经教育通讯”,和家长定期分享读经教育理念,读经教育实践经验和问题解答,以期让海外华裔父母深入领会读经教育理念,同时鼓励家长亲身参与读经活动。
3)学生的读经教学
读经教学本身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我们的教学和通常的读经班教学并无很大差异,都是以诵读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老师主要起导读的作用,以种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熟悉经典。
海外读经作为特殊的业余读经方式亦有其瓶颈,即在于没有大环境,学生起点低,读经时间又有限,导致学生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对一部经典学到足够纯熟的程度,但是基于扩大识字量的要求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经典。
近年来,读经集中课程在大陆和台湾地区读经界都开展得轰轰烈烈,效果颇佳。这类课程特别适合海内外业余读经的学生,他们平时忙于学校功课而无暇专门学习经典,因为读经遍数不足无法连续成诵,对经典的熟悉程度有限,也较少能体会到读经本身的快乐。而利用假期集中学习诵读经典,在一定时间内诵读经典上百遍,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熟读乃至背诵下相关经典。同时每天六、七小时的读经让他们体验了心无旁骛、一门深入的幸福感受,这是他们在课程繁多的学校学习中极少经历的。读到高兴处,孩子们几乎手舞足蹈起来。这种集中强化的读经学习,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读经的快乐,也改变了很多家长对读经学习的认识。海外华裔学生是不是就不可能读经,不喜欢读经,不愿意多读,和成人心中的预想大相径庭。
什么样的孩子喜欢读经呢?读的多了,熟悉了就喜欢,读的太少,不熟悉时就比较不喜欢——2009年王财贵博士访德时面对读经儿童们如是说,他的话在汉堡致谦学堂2009/2010年度一年里举行的五次读经集中课程上得到了完全印证。孩子的天性是喜欢重复的,当他们可以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地诵读经典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所以,海外举办七天到两周的短期集中学习课程是突破业余读经班瓶颈的有效办法。我们更鼓励海外华裔学生利用暑假回国参加读经夏令营,一、两个月的读经集中学习之后,学生的中文学习都有极大改观,甚至从被动转为主动,快乐学中文也将不再是梦想;而经典在孩子们心中的根基越牢固,日后的领悟理解越深刻,经典的智慧对孩子一生的助力也越大……
结 语
事实上,海外读经教育并非新鲜事物。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早期的海外移民中,他们创立的当地华文教育组织大都是以教授四书五经和蒙学经典为主的读经学堂,尤其以马来西亚数量最多,正是以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百多年来不仅维持了高水平的中文教育水平,而且在后裔中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可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读经教育在国内中断之后,海外中文教育也完全迷失了方向,几十年来现代文为主的海外中文教育方式不仅令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教育举步维艰,而且也根本无力传承内涵丰厚、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如今民心所向,失落了九十年的读经教育在大陆台湾等地渐次重兴,方兴未艾,同时也必将引起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的关注。几年来读经教育在海外的成功实践已经给海外中文教育指出了一条解决之道,同时,也必将在现在和未来无数海外华人的内心展开一条真正的回乡之路。
[注释]
1. 这里的西文指的是海外华人居住国的官方语言,不一定是西文语言,也可能是东方的日语、韩语。本文为了叙述简洁,姑且统称为“西文”。
2.从2006年9月~2011年11月,笔者曾在汉堡三所中文学校(分别为大陆和台湾地区人士开办)推广儿童读经课程,也曾和德国法兰克福、斯图加特、克利菲尔德、卡尔斯鲁尔、柏林、杜塞尔多夫和奥地利维也纳中文学校的校长老师见面交流过海外中文教育,以及通过网络和德国、奥地利、法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众多华人父母深度了解、探讨过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3.Mrs LA, 《为什么海外华人孩子不愿意学中文》,2008年,北美中文教育网
4.马立平,《海外华人子女中文教育纵横谈》,2007年,斯坦福中文学校网站
5.张逸讷,《海外华人子弟中文学习的困境与解决方法 》,2010年11月,欧洲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博客
6. 捷克佳,《海外华人后裔现语言断层 传承中华文化任重道远》2010年1月21日,中国新闻网
7.香蕉人:是一个具有调侃及嘲讽意味的名词,最初是用来调侃那些只会使用西方语言却不懂中文的华人,取其「外黄内白」、「黄皮白心」之意,即外表是是黄种人,但内在却像个白种人。 维基百科全书
8. 袁静,《海外华人子女在转变:从“香蕉人”到“芒果人”》,2007年,中国日报海外版
9.李缃言,《法华裔学者忧海外华人子女“丢”了中国传统文化》,2010年09月30日,中国新闻网
10.王财贵教授寄语汉堡儿童读经班,2006年,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
11.引自马智强先生《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一文中引文,原出处不明,2008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
12.马智强 《语文变革欠考虑“三无”登场后果严重 》 2009年2月9日 光明日报
13.每日听闻经典不少于一小时,经典诵读不少于半小时。
14.七田真,《超右脑英语学习法》 袁静译, 2009年07月, 海南出版社
15.徐健顺,《我们爲什麽要吟诵》,语文建设,2010 (4)
附录一:海外读经儿童快速识字并开始阅读的例子
1. 新加坡华裔母亲磐·墨留言:磐是两岁三个月开始读经的,不到四岁的时候他已经过了识字关,可以自己阅读全字的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现在他五岁多,已经在看全译本的汤姆索亚和鲁滨逊这一类的书.会有一些字不认识,但并不影响他理解.毕竟我们大人也不是每个字都认识.
从身边其他人的例子来看,读经是效率很高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2. 汉堡小姐妹豆豆、妞妞的读经学习经历:姐姐豆豆开始《中华字经》学起,学到一半她们的母亲了解到儿童读经,她认为读经更有文化价值,就让两姐妹开始上读经课。小女儿妞妞完全是通过读经识字。她们的母亲写道:妞妞四岁多开始读经,从不认识几个字到现在看中文书,基本没什么生字,国内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她随便就当课外书读了。要知道在中文学校里,十一二岁的孩子还在学习小学三四年级课本是很平常的现象,而且还觉得难。开始读经时,是从《三字经》开始,没读多少遍她就能很熟练的背下来了,老师就说,孩子可以读《论语》开始了,这样再回过头去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书就非常简单了。想一想,这也很有道理,正好豆豆也没读过这些经典,于是就带她俩一起读,最初还是每天坚持15到30分钟,到后来用的时间稍多一些,尤其是妞妞。读了一年多,她俩就背完了《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目前我两个女儿没有上中文学校普通的中文班,因为进度太慢了,而且那些课本她们自己早都读完了,不想再浪费时间。她们从去年9月开始上文言学习为主的中文读经班。现在两个孩子一边复习以前背过的,一边学习新课——《孟子》以及《古文观止》里的美文。豆豆现在看古文观止里的有些文章,基本已能讲出个大概,她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
3. 笔者亲历高效的读经教育:我们是生活在德国的中英双语家庭。因为从小听闻经典,女儿正观虽然是中、英、德三语宝宝,但是她的中文发音一直非常标准。正观三岁多开始在汉堡的周末读经班里上课,正式指读读经从三岁十个月开始,到四岁九个月她学习了简体版和正体版的《论语》、《大学》和《中庸》,之后就可以基本阅读正体和简体的绘本。
2010年正观在学堂学习了《老子》,春天在家里开始自学《易经》,即主要是她自己诵读,个别不会的字问妈妈。之后她陆续把大陆小学二到四年级课本作为阅读读完。暑假后回国正观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私塾学习,期间没有再做白话文阅读。
2010年11月我们全家在日本小住,笔者无意间给女儿一本纯文字的《绿野仙踪》中译本,打算作为她在读经之余的兴趣阅读。没想到她第一天晚上读了一个小时,第二天又捧读不辍,看得津津有味。只又读了六、七个小时,即完成了这本现在将近十万字、175页的书籍。其中可能会有不懂的地方,但是显然她读懂了大部分情节,而且相当喜欢,兴高采烈地为家人讲述其中她喜欢的人物和可笑的情节。
本来计划明年让女儿慢慢地从绘本阅读过渡到纯文字书籍阅读,没想到她的纯文字阅读竟如此轻松地开始了。读经教育令教育变得如此简单,真实不虚啊。
附录二 海外读经相关网站与海外读经儿童成长博客
笔者的海外中文教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yavati
子均的海外中文教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79595517
德国汉堡致谦学堂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iqianxuet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