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流行音乐80年:千千阕歌(组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7:09:33 | 只看该作者
流行音乐20年关键词
流行音乐20年关键词 共同提高 2003年,我在赵传的北京演唱会上跟着数万人引吭高歌,热泪盈眶,追忆我们卑微而伟大的青春。在我的老家,迟志强的巡回演唱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人说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而最好的手段就是音乐,如果说六零一代是诗歌的一代,那么七零一代就是歌唱的一代,每一个成长的里程上只需要用一首特别的歌来标记就可以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参加县里的歌手大奖赛,用现场乐队伴奏演唱《菁菁校园》,获得三等奖,奖金十五元,98年我和这首歌的作者谭健常一起共事工作,八十年代末,我辗转各个班级,吉他弹唱齐秦。上大学的时候,我在合唱团唱男低音,私底下听摇滚乐。参加了数次歌手大奖赛,演唱曲目是《我和我追逐的梦》、《Another Day In Paradise》、《一世情缘》。第一首自己写的歌叫《雨季电话亭》,第一次在电视上演唱自己的歌是《让我像个孩子》,第一首被收录在唱片中是给一个日本歌手雅文填的词《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出的第一张个人唱片是《拉链门事件》。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梦想:玄衣披发,踏歌独行。 儿歌去年回老家的时候,我爸翻出了一盘古旧的磁带,里面有我6,7岁的处女演唱作品,声音稚嫩、冲劲十足,很有摇滚少年的风范,曲目有《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是公社小司机》、《小闹钟》、《我们从小就听党的话》、《生日歌》(英文版)等等,当时脍炙人口的还有《一分钱》、《我爱北京天安门》、《少先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抒情的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歌唱二小放牛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有一首特有哲理的可能叫《脚印》:“朋友们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留下脚印一串串。”一开始,死活没搞懂,后来才知道说的是人生的脚印。当时唱的歌都是学校音乐课上教的,我记得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是个很好看的姑娘,每次上课之前,我们这些小子都奋勇争先抢着去抬脚踏风琴,以博得老师的好感。 歌谣俗名顺口溜,主要源自民间,方式是说唱,因为不是学院派,所以内容上难免粗俗,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风土人情、节气、习俗、政治军事、家长里短、讽刺社会等等,“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吵着闹着要媳妇儿”这个就反映了封建童养媳的残余,看见一男一女逛马路,我们会跟在后面唱“一男一女笑嘻嘻,我马上拿起了照相机,七里卡拉没照好,照成了公鸡和母鸡。”还有一些是功能性的,比如叫花子唱的《莲花落》,因为好玩还互相传学过,后来被我爸骂了一顿,才不练了。过年的时候,小孩组织龙灯队,挨家串门,其实也是去要钱,一边舞一边还要念:“龙灯归屋,打开爆竹,爆竹打得响,挣个万万两……”这套歌谣特别长,大都是吉利话,如果主家很小气,不给钱,还有一套骂人用的。做游戏的时候也需要用到歌谣,比如跳猴皮筋就要唱《马兰花》,还有一个游戏用的歌谣很绝“一米一米三,三三三,三面红旗,解放台湾。”这个作者一定是个高手。西游记是我们最爱的一段:唐僧骑马噔噔噔,后面跟了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了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了个沙和尚…… 这一伟大的民间艺术形式后来被一直发展发扬,逐渐自成一派,而且现实批判色彩逐渐加强,成为民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在高科技时代,被手机短信发扬光大,成为高科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伪儿歌当时有一些无聊人士,恶意篡改歌词,因其风趣、下流、贴近老百姓,在坊间流传得很广,比如一首上学歌被改成:“我要去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最不堪的是改的那首《红色娘子军歌》:“向前走,向前走,走到大门口,摔了一跤,爬起来,摸摸头,头上两个包,越想越难过,就想去跳河,跳不得跳不得,家里孩子多,还有一个小老婆。” 正统歌曲在流行歌曲出现之前,学院派的一般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民间的称为群众歌曲,当时的创作是很严肃的事儿,主题大都是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美好的新生活,基调蓬勃向上,很大一部分叫革命歌曲,有团结就是力量、洪湖水浪打浪、工农兵联合起来、歌唱祖国 、我的祖国 、南泥湾、珊瑚颂、游击队歌、十送红军、松花江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解放区的天、保卫黄河、八月桂花遍地开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后来上大学军训的时候,还强化过一次。另一部分是民歌改编的,至今还依然很有生命力,甚至大家都是通过民歌认识了一个民族,这可能是最早的形象广告吧,现在的人反倒不看重这个手段了,曲目很多,不用列举了。 最早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刚出来的时候,很被媒体批判过一阵,并引发了通俗唱法是不是靡靡之音的争论,第一次用这个概念的是苏小明的《军港的夜》,后来李谷一唱了一首《乡恋》还被人当成了学院派的叛徒,虽然上层斗争很凶,但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很快就接受了它。一时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泉水叮咚》、《大海啊,故乡》、《雁南飞》、《天山情》、《我爱美》、《牧羊曲》、《妈妈的吻》、《鼓浪屿之歌》、《天涯海角》、《太阳岛上》……李谷一、苏小明、程琳、朱逢博、成方圆、沈小岑等成为“第一代流行歌星”。其实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乐坛已经出现了流行的苗头,类似《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爱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等基本上和流行歌曲没什么太大区别。 影视歌曲影视对流行歌曲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可选择的余地小,基本是演一部电影就红一首歌,比较著名的有《妹妹找哥泪花流》(小花)、《我的祖国》(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铁道游击队)、《九九艳阳天》、《洪湖水浪打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驼铃》(戴手铐的旅客)、《阿诗玛》、《刘三姐》、《知音》、《红星照我去战斗》(闪闪的红星)、《少林少林》(少林寺)…… 后来电影基本被电视剧拿下了,尤其是港台、日本的电视连续剧,电视剧歌曲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比电影歌曲还红,现在那些歌曲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大家都会了大着舌头唱几首粤语歌,日语比较困难,有聪明人用中文标注出来:我塔西瓦,萨米纳塔…… 靡靡之音和流氓歌曲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有一个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当时基本上是和国际水准齐平的,解放后这一传统被划定为靡靡之音,从此流行歌曲只在港台地区繁衍生息,八十年代初通过一些非常渠道又回到了大陆。无数中国人拿着板砖录音机偷偷摸摸地听着不知翻录过多少遍的磁带,那个甜美的女声来自邓丽君,据说她的歌是反攻大陆的秘密武器,明明知道不能听,却欲罢不能。很多年以后,邓丽君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偶像,她培养了一代人的审美观。张帝也是最早进入大陆的台湾歌手,他的现场即兴问答歌自成一派,风趣机智,有特有的市井趣味,想当然成为老百姓的最爱。主流媒体批评他低级趣味,并上纲上线为流氓歌曲,其中著名的《毛毛歌》就是现形。2003年,我有幸观摩了张帝第一次在北京开的个人演唱会,张帝已经六十多了,但依然神采奕奕、思维敏捷。 校园歌曲为港台流行歌曲树立正面形象的校园歌曲,我爸一个同事不许他儿子听流行歌,除了一首《童年》,因为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老师说过千金难买寸光阴。其实这首歌里的厌学、早恋、反叛等“糟粕”一样不少,实在不适合用来教育社会主义新一代。这首歌最早是成方圆翻唱的,最敏感的那段早恋的被删掉了。《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三月里的小雨》、《橄榄树》、《垄上行》是当时的代表作品,刘文正、叶佳修、齐豫也随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当时在台湾把这股潮流称为民歌运动,是流行音乐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奠定了后来台湾歌坛的基石。而校园歌曲只是我们人为从中分出来的、比较适合国情的那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03:42 , Processed in 0.0770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