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派学术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4 19: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派学术的现实意义                         ——《大家小书》印象
                              丁东
新版旧书,成为近年出版的一股潮流。有的书时过境迁,失去生命力,当然不值得再版。但有的书虽然过去出过,市场已经断档,新一代读者仍然需要,自然值得再版。
北京出版社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很大的再版工程,名为《大家小书》,已经推出四十多种,作者包括夏承焘、龙榆生、林庚、孟超、王昆仑、周汝昌、陈从周、费孝通、周作人、李长之、沈从文、启功、顾颉刚、黄裳、刘叶秋、赵朴初、朱光潜、王力、李大钊、翦伯赞、白寿彝、姜亮夫、杨向奎、季镇淮、罗常培、吕思勉、任继愈、朱光潜、朱自清、金性尧、萨孟武、吴世昌、周贻白、茅以升等知名学者,据说要出六十种。这些学者大多成名于民国,少数成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书籍的内容以人文为主,也有少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编者选择的角度是篇幅较小,十万字左右,意在普及。但我读了其中的一部分,觉得这些书除了篇幅较小外,还可成为一面镜子,给当今学界以启示。这里我只谈两点感想:
其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这些老派作者,都是厚积薄发,积累了一肚子学问,写书时自然态度从容,亲切朴实,娓娓道来,心态中正,绝无装腔作势,就是讲述高深的专业问题,也能平白如话,让读者容易接受,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这些著作的写作缘起,基本上没有什么社科基金,或者其他官方项目,不是为了换取什么学术荣誉,学术头衔,所以修辞立其诚,处处体现着与读者沟通交流的诚意。近二十年学术界兴起了一种故弄玄虚的文风,很简单的想法,一定要用华丽的术语、复杂的逻辑加以包装,不但让一般读者看不懂,就是专业同行看着也吃力。有些基金资助的项目,本来没有新鲜见解,就是靠宏大的语言来立项唬人。这种风气实际上降低了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
其二是学术界需要多大的规模?在民国时期,学术研究和学术著述是少数人的事情,他们在全民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建国以后,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也不多,出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五十年代才有“一本书主义”的说法。一个正常的社会,本来不要求各行各业都来搞学术,写论文,出专著。最近二十年多年来,中国学术界突然膨胀了许多倍。各行各业为了评职称,都要写学术论文、出学术专著。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本职工作本来是专业应用,不是专业研究,因为没有论文不能晋升,只好硬着头皮写论文,花钱托关系到学术期刊发表。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硕士博士快速扩招,一些官员、老板也要挤进来猎取高学位,使得学术论著的产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实,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能够产生多少真正学术文化创造,基本上是恒定的。数量的过度膨胀,必然造成质量的快速下滑。现今满眼的所谓学术新著,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创见的赝品。学术期刊也为泡沫和垃圾所充斥。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在体制。应当让学术研究与官位升迁脱钩,与经济利益脱钩,与各种待遇和好处脱钩,这才能让学术回归小众,拆庙减灶,不必再诱使那些本无学术兴趣的各路人马都挤过来分吃学术一杯羹。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败坏了学术的声誉,于国于民都没有什么好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23 , Processed in 0.0678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