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籍华南师大研究生导师刘良华教授调任华东师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4 22:5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刘良华教授的课程印象--我的教育自传3作者:晓韵3763056761
我的教育自传 3--刘教授的课程印象

林晓韵 (Stella)



6.1教授的课程印象

教授是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华东师大的博士研究生,华南师大的研究生导师,不久将是华东师大的研究生导师。刘教授是我遇到的最牛的老师。我就是因为怕写论文,不太懂写论文才选择来读在职研的。读大学的时候写学位论文的痛苦至今都没忘记。当时选的是英语文学,写的是与狄更斯的作品《远大前程》的文学论文,结果被导师驳回很多次,重写很多次。最后尽管勉强写完但是至今都不记得当初写了什么,总之写得很肤浅。刘教授却在第一节课就自信地告诉我们说,“学完这门课如果还对学术论文害怕则不适合读教育硕士”。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读研不是为了写论文,拿学位证书,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多读书,然后顺便拿一个学位证书,通过三年学习,过不重复的生活,过有思考的生活,不要只为学位而读书。”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特别cool。多厉害的一个老师,不仅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说话也是掷地有声,句句在理。

其实第一次知道刘教授的事情是因为我的朋友芳姐,她是11级的学生,去年她们上公共课“教育学”的时候,她就经常偷溜到刘教授任教的班级做旁听生,因为他的课幽默而且内容丰富。刘教授给我们上课时,那么大的一个教室竟然座无虚席,还有人站着听课。第一次见到刘教授的时候,觉得他很年轻。我们几个同学课后还私下猜测教授的年龄,想着可能也就是三十多岁的人,因为都觉得教授的皮肤很好(也许跟教授的学术追求 “身体、直觉与自然”有关)。教授上课的时候也会跟我们提起他的夫人“高师妹”和女儿“可可同学”,我看到教授提起自己家人的时候是满脸的幸福。能如此幸福和开心地谈起自己的夫人和孩子的人都是可敬可爱的人。教授上课的声调,感情和笑容都很特别,他笑起来我总觉得像个可爱的小孩子,感觉那是最真实的他。

教授的课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第一节课教授就给我们约法三章,比如:“不准迟到,不准开手机,要保持座位周边干净,认真对待作业”。本来这是很简单的要求,可是再简单的东西经过教授的语言过滤就很不一样,变得很幽默,很有活力,有生命力。

比如教授的第一节课的开场是这样的:

“可能很多老师听过我的讲座,有很多老师听过我的课,还有一些老师对我充满了期待,不要期望太高,有很多的传说都是假的(笑),对于课程,从今天开始,要变得严肃和紧张。下课的时候可以活泼,但是上课的时候必须紧张,把所有的传说全部放在一边,先看看我们对教育硕士的几个请求。

第一个,准时进入教室,我们每天八点半上课,现在是八点三十三,各位可以看看你的手表,为什么?因为迟到三分钟可以原谅,今天是第一次上课。从第二次开始,我们将准时上课。三分钟之后不要进教室,进来也可以,但要面带愧色(笑),不要满脸无谓和无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记住了,不要迟到。迟到了,不要有任何借口,孕妇除外(笑)。

第二条,关闭手机,无视无声,记住。拿手机出来检查一下。关闭手机,无视无声。不要觉得离开了电话就活不下去。让我们的教室里面没有手机的铃声,没有震动,没有来电显示,没有人发短信,更没有人鬼鬼祟祟地接电话。尤其是男老师,不要偷偷摸摸地接电话,你的动作很猥琐(笑)。让我们过几天没有手机干扰的白天的生活,晚上随便你(笑)。同意吗各位?那我们鼓掌通过。还有几个人没鼓掌,想干什么呢?没鼓掌也要通过(笑)。

第三条,听讲座的时候,不要和同桌咬耳朵(意思是小声议论),记住。当你听到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观点的时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反感。如果你对某个观点不赞成,写张纸条,下课的时候送上讲台上来,上课期间也可以送到讲台上来,不要相互之间议论。

第四条,离开教室的时候,不要留下任何一片纸屑,任何一个物品。把你的矿泉水瓶,把你的一切杂物带走,掉在地上,弯下腰,捡起来,然后再离开。做得到吗各位?(做得到)(教授会在我们上课后检查的哦)记住我们的约定,如果你来不及吃早餐,可以把早餐带来教室里面,下课期间吃早餐,不要饿着肚子吃,要听我讲课,但是不要有垃圾。

第五条,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不要有抱怨的心态,要智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不要随便批判,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比如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不要轻易说别人不行,说别人不对,要说“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可以怎么解决。。。”要这么想问题。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怨妇,还有怨男(笑)。

第六条,不要把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效全部归结到制度那里,很多事情,除了制度,还有人为的原因,要设计改进教育的一个计划,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不要觉得这个学科无可拯救,您这次来到这个地方,接受教育硕士的培训,就是让自己倾听别的老师,别的同学和同伴,看看别人是怎么想问题的,然后一起来制定一个我的心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他的,我们将会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提出来。这门课程的作业非常多。各位不要抱怨。无论多么辛苦,您就挣扎六天,就是地狱的生活也只有六天,您要是一次不做作业,将扣两分,一次手机响声,扣一分。当您觉得发现好玩,可以有笑声。当您觉得精彩的时候,可以鼓掌,笑声越爽朗越好,掌声越长久越好。所以我上课、下课的时候各位要鼓掌,表达对我的感谢(笑)。(但其实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掌声不断响起,老师讲课太精彩了。)会鼓掌吗?(鼓掌)不要把听课当成一个任务,即便痛苦,它也是个智慧的痛苦。因智慧而痛苦。把这样的一个学习当作生活方式的转换。从现在开始,学会阅读。学会读书。只要你在这三年建立了强大的读书习惯,那么,您这个硕士的旅程就没有白费,就没有失败,如果三年期间仍然没有让你有读书的冲动,激起你读书的习惯,这三年白费了,没有意义。读硕士没什么别的,就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觉得读了硕士回去就可以评职称,得到什么,不要以为读了硕士回去就觉得比别人优越。读硕士基本上是我们中小学过得不太好的人(笑)。要是过得非常好和感觉自我良好的人不会读硕士,那些校长几乎不读硕士,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呢?就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方式不是要评职称,不是要提高我们的工资待遇,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过得没有那么好,别人也过得没有那么好,我们自己把自己唤醒过来,醒来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和思考,没别的。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几天天天读书,除了听课,晚上就要读书,晚上可以讨论,还有一部分就是课外写作业。不要觉得我这门课程过于严厉,我说了你以前听我做讲座,那是讲座,这只是课程,课程和讲座,完全两回事。(根据刘教授的上课录音整理的文字)(注:我曾给教授发纸条问能不能授权给我把第一节课的这段话整理成文稿,我设了选择题A 好的; B最好不要。我是9月8号晚上很晚才发的纸条,结果教授当晚很快就答复“没有任何问题!”看清楚了,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任何问题”,我以为教授不会那么快答复,所以我第二天中午才打开博客带着侥幸的心理打开我的博客,点击“纸条”,看到教授的答复,我真的很感动!)

教授的第一节课就把我们吸引住了,确切地说,上完他的课,用同学们的话说“我们中了刘教授的毒了”,刘教授最厉害的一招就是第一天上他的课后,你不去阅读,不去读书,你会觉得特别惭愧。教授是个精力特别充沛的人,至少在学生面前能表现出别人几乎做不到的“乐此不疲”,他白天给我们上课,晚上要做讲座录像,然后每天还给我们改我们的课堂作业。我们的课堂作业总是有两项,第一项总是写“对教授的课的建议或意见”,试想有多少老师能如此谦虚又如此自信地接受学生的建议或意见呢?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英语的两个同学向教授提出把下午的课从“三点”调到“两点半”上课,因为一个家住广州,中午只能在教室休息,另一个是因为同宿舍的两点半都起床了,反正也睡不着,就想着赶快来听教授的课。结果第二天,教授就在班里问,“同意把中午的课调到两点半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还以为我们的课从此可以三点上课,多睡半个小时了。结果教授却说“好,从明天开始上课时间改到两点半,多数服从少数,有时候我们要尊重少数人”。教授就是这么一个懂得照顾学生想法特别关爱学生的老师,而且教授会把所有的书稿的word文档都慷慨地给了我们(我很少遇到有老师愿意这样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那一刻啊。。。。。。。)但是我还是买了他几乎所有的书,尽管他几乎不推荐买书,但是他所推荐的去图书馆看的书我们很多同学都买了,而且同学们在教授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去支持实体书店的书了。

教授有才华而且很平易近人。我们拿着教授的书给他签名,他很热情地给我们签名,可是却不只是简单地写个名字而已,他会给我们每本书都写上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其中我的书的扉页写着“享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

我不是很爱做笔记的人,但刘教授的课我很认真听,总是坐在前面,很认真做笔记,做了接近80页的笔记。

教授说他几乎不用“灵气”这个词去描述一个人,因为“灵气这个词很重要。他说:“当我用“灵气”来描述你,说明我很喜欢你,甚至希望你能做我的博士生。”于是我们都很希望教授能用“灵气”来描述我们,结果有一天教授幽默地说,“奇人必有异象,天才都有些精神问题。我在你们观看录像的时候看你们,你们跟精神病没关系,因此一定没希望了。”我们满堂大笑,久久不止。

教授几乎不推荐购买书籍,但是要是推荐了的书籍,绝对是非同凡响的书。很清楚记得教授说我们可以买这三本书,它们分别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橙色封面);司马迁的《史记》,(有空就看史记)。

教授给我们布置了很灵活的作业,可以很短时间完成,也可以花很大气力去完成。我很感激教授的作业,至少我两万字左右的教育自传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写出来的,尽管是记流水账似的文字,但是却能成为很美好的回忆。

教授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档案:

最喜欢的符号:括符、引号。

经典口头禅:有没有?不要以为?你相信吗?”

教授崇拜的人:罗素、杜威、海德格尔,

教授的好朋友:许西良,迟毓凯。(教授评语:迟教授能让你过猪般快乐的生活,许教授让你过刺猬般的生活。)

教授在任何时候都在做的事:写一本到两本书。


“吉光片羽”是个很好的词,遇到教授我才认识这个词,才知道这个词的震撼。我把刘教授的吉光片羽写在下面勉励自己。因为这些吉光片羽经典、催人上进!

比如做学问方面:1.“选择硕士最大的不一样在于读书。”2.“以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 “不读书你就会困扰。” 3.“有两种人可以写出好文章,一种是有苦难的生活的人,一种是有优越的生活,进入贵族状态的人。” 4“读教育硕士就是为了转化生活方式,过“学者”的生活。”5. “课程的两个主题:用什么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新课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有主题加有主见的自学。(同时是教改的核心)学会有批判有偏见地读书,无论谁写的书,你都怀着挑剔的眼光、怀疑的眼光去看每一本书。” 6.“述而不作”是被推荐的观点,要“价值中立”。7. “学位论文=“阅读”+“模仿式训练”;“模仿《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文章,学写学位论文,学写干净的文字。聪明人看人家怎么写文章,怎样干净、怎样科学话语系。” 8.“为什么读书速度快。因为读一本书钱已经阅读过大量的相关书籍,即有前见的时候读一本书则能一目十行,因为已经储存了更多的背景知识。” 9. “教育叙事最经典的是故事、传记和自传。家庭教育第一要创造机会给孩子劳动,第二是给孩子讲故事。传记是别人的真实故事。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一个人的《传记》,几乎所有的传记都可以叫教育传记。” 10.“对文字要有敬畏感。”11.“自学辅导做得最好的,在中国有三个人:卢仲衡、黎世法、顾泠沅。(我相信第四个人会是推出“兴发教学”的刘教授。)12.“做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注意细节。” 13.“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是科学的行动研究;理论研究是哲学研究、思辨研究,批判的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是经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实证研究写成报告就是叙事研究。”14.“真正的好题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大题小做,在逐步缩小,在小题大做。(从大概念开始)”15.“课堂教学改革:兴发教学。兴发教学即学生自己把自己卷进去,心中有困惑又有主见,想读书验证自己的主见,解决困惑,被承认,被卷入读书,欲罢不能就叫兴发教学。(带困惑阅读则非常期待读书)” 16.“做强大的读者。学会先入为主地读书。只有先入为主地阅读,你才会成为强大的阅读者。带着偏见阅读就是有主见的学习。” 17.“ 技能学习隐含了所有学习的秘密。语言学习的秘密“部分在整体中,细节在脉络中。” ”18.“教学的灵魂是要有整体感。”19. “跟踪索引”是很重要的搜索方法。20.“有效学习包括焦点学习和边缘学习。”21.“成为有眼光即有理论的实验研究者。做研究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义理,考据,辞章”。好文章至少包括义理和考据。”22. “读一本书前,不轻易读,先看比较牛的人如何评价它再读,感觉则不一样,因为你被“兴发”了,当你阅读某人的《传记》后就像读他的书,那也说明你被“兴发”了。”23.“三年之中如果你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你就白读了。”24.“聪明的人懂历史,浅薄的人做实验。”25.“一辈子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读越笨。”26.“掌握了兴发教学的秘密绝对是有效教学。”27.“名教师是自己走出来的。”28.“找到自己敬佩的几个人,读他们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教育观、信念,做一个有眼光(视角)的人。”29.“历史研究是所有学术入门的门槛。没有那个大家不是历史研究出身的。”30.“什么样的书叫读明白了呢?在上面写满字。1)画线、圈、写字;2)有很重要观点,摘抄下句子,太长则写关键词,可写在书本首页空白处,等于用个人方式为此书做个目录。   3)有观点时,你有解释的冲动,你就写旁边,叫旁批。4)如果受启发或有重要想法,写在书最后。5)在书上加一支笔芯,可随时做笔记。” 31.“鼓励学生自学不等于老师用教授,老师讲课很重要,是一辈子的修炼。” 32.“学会在学位论文的word文档上修改时“另存为”,标上数字。”

比如做人处事方面:1.“自信比自卑更有德性。”2.“要学会赞赏他人顺便赞赏自己,只要是真诚的,赞赏得越多越好。”3.“多去实体店买书,多买死掉的人写的书,直接读“名著”,多读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出版的书。“4.“做学问要“无疑处有疑”,做人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学问要深刻、要批判,做人要从容、温和,因从容而温和;做学问要孤独、慎独,做人要群居、交往。” 5.忙碌的人是可耻的。如果doctor说,“三天之后,你就没了”,你还会忙吗?6.“好老师即受学生欢迎的人” 7.“只发有文化的短信。”8.“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9.“一个人要有力量感,否则你会被取代。”10.“麻雀要是放到动物园里圈养,它宁愿死掉。大家要学麻雀的精神。” 11.“不学政治的人永远过不好。” 12“你要想得到什么,不要想办法得到它,而要想办法顺便得到它,这样就幸福了。” 13.“当你关机一段时间,你就终于有时间想起年迈的父母了,终于想起串门的朋友了,终于可以一家三口去散步了。”14. 你杀猪都不允许猪叫吗?15.“人只要为别人做了事则一定会有回报,这就是政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03:58:30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33: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组织高新区中小学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培训的通知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在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教研组长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者,是本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是学校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和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校本研修内涵的开掘与功能的发挥同教研组长专业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态势也对教研组长的工作方式和功能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教研组长的观念影响着一所学校某门学科发展的方向,教研组长的科研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学科教研的高度,因此,教研组长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切实提高校本研修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研组长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区的教学质量,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拟组织全区中小学骨干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研修培训。
    一、培训时间: 2012年9月下旬
    二、培训地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三、培训内容见附件。
    四、培训目标
    1.以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策略为核心,辅以学科教学前沿、热门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专门知识的学习,提升教研组长引领团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针对当前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和教研组长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和研讨,在培训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五、参培对象
    近两年未到上海参加过培训的各中小学骨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
    六、经费开支
    1、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由社会事业局统一支付。
    2、往返交通等差旅费按有关文件由学校报销。
    七、培训名额分配
学校
名额
学校
名额
玉林中学
4
实验中学
3
中和中学
4
科大实验
2
和平学校
2
顺江学校
2
大源学校
2
滨河学校
2
新源学校
2
城南学校
2
新科学校
2
七中初中
2
中和职中
3
石室天府
3
玉林石羊
1
玉林附小
2
芳草小学
2
银都小学
2
实验小学
2
庆安小学
2
新光小学
2
泡小天府
1
中和小学
3
锦晖小学
1
石羊小学
2
七中附小
1
西芯小学
1
益州小学
1

    八、培训要求
    凡参加培训的人员须认真参与培训活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学习与借鉴相结合,学以致用,要有利推动自身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凡参加培训的人员须完成学习报告一份,于培训结束后一周之内上传教研室。教研室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相关学习人员进行交流和研讨。
请各学校于9月10日上报参培人员名单教研室杨晓霞oa处。
学校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教研工作业绩简述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2012年9月4日


    备  注:请钟俊华、徐燕、余姜岚老师参加本次上海培训会,并由徐燕组织,做好相关报道工作。
中和小学教导处

成都高新区中小学教研组长研修培训课程

培训安排
主讲与主题
培训前一周
通过网络“微研修”:寻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研组长或中层干部
第一天
上午
主讲:张英,上海市控江中学,特级教师
主题:教研组建设10点建议
下午
主讲:杨四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
主题:课程的想像力——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思考和“框架性”探索
第二天
上午
主讲:顾志跃,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主题:职业生涯规划和教研组长的专业发展
下午
主讲:易凌峰,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阳光心态与心理调适
第三天
上午
主讲: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与教学设计
下午
主讲:赵才欣,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主题:课堂与研修——有效教学的N个关键
第四天
上午
主讲: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课堂教学的“密码”
下午
主讲: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优质教学的“关键”要素
第五天
上午
特色学校参访:龙头课题与学校特色发展
下午
主讲:祝庆东,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主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做研究
第六天
上午
特色学校参访:有效教研与学校内涵提升
下午
主讲:关景双,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主题: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校本研修的精致设计与深度参与
第七天
上午
主讲:刘定一,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
主题:当代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专业发展
下午
主讲:张治,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主题:学校在窗外——美国中小学教育全真观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38:12 | 只看该作者
刘良华:男,1968年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倡导“教育叙事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校本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有效教学论》。发表文章60余篇。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41:01 | 只看该作者
肖川这个人                                刘良华


    肖川是个怪人。
  这个人曾经写过一些正经的学术文章,后来不写正经文章了,把文章弄得花里胡哨的,又执意骂人。他的文章少有不骂的时候。
我不知道这个时代怎么了,怎么就惹这个人不高兴。
不高兴也就罢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人不高兴,我也常常不怎么高兴,但想想,也就算了。人们不都是这样过日子?
可这个肖川比较把自己当回事,好象离了他,这个世界会滑坡、堕落下去、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读肖川的文章,你不仅认识了他这个作者,你可能也同时认识了这样一个患者。
估计他有深度洁癖综合症,或者染有某种非典型的精神炎症。要不然,那么可爱的世界,竟然被他说得危机四伏。
此类患者的基本症状是:
有时候看上去一切正常,等他一开口说话,你就发现他这个人怪怪的,你将信将疑甚至无法理解。
有时候他挺喜欢凑热闹,喜欢扎堆,找人对话,但你不要被迷惑,他内心深处厌恶人群,他只向往孤独。
这个世界不知怎么啦,怎么就有他这样的人啊。
这个人没别的爱好,就喜欢专门找茬。据说他读过一些经典的书,而“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之后,也不过是为了专门找茬。他就喜欢干一些不让你安心的事情,他不让人好好地活着。
你觉得一切那么合情合理,他却说不,不那么回事。他最受不了的事是不自由、不公平。他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凡遇到不自由、不公平的事情,他就神经敏感。
这个世界哪有绝对的自由和公平呢?他怎么就那么偏执那么死脑筋?
搞不懂。
他就是要反复地提醒你,应当有所作为。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体制内的人,他就注定了要与你保持距离。
他就是这么让人惶惶不安,如果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学里的学者,他可能骂你是一个没思想的草包;如果你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大学里的处长,他可能骂你是一个做学问做不下去的混混。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他可能骂你年幼无知而严重缺乏经典阅读;如果你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可能写一封信,骂你晚节不保、倚老卖老。
他做这些事做得很有耐心,他很耐心地劝说、抵制。如果你想就这么顺从地过安稳日子,他坚决不干,他会在你的屁股后面揣你一脚,让你醒过来。
你想过好日子吗?
大概不行。
他是德国童话里的那个专门找茬的“驼背小人”:

当我下到酒窖
去取葡萄酒,
一个驼背小人在那里
抓住我的罐子

当我走进厨房
去准备菜汤,
一个驼背小人在那里
打破我的小锅。

就这么一个人,他倒觉得他是有“理想和信念”的人,又有“智慧和真情”。
你若受得了他,就去读他的书。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41:5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看看肖川这个人

                            ____读刘良华先生的《肖川这个人》有感

                             许锡良

   良华兄这个看法倒不也妨成为一个视角。我相信在中国,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肖先生的人还不少,或者说有相当的多数。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有道理。肖先生这个人确实有点在一些人看来是专门来找茬的。我们这个社会多好啊,怎么在肖先生眼里就这样不顺眼呢?因为视角不同。正如良华兄看待肖先生的视角不同一样。我以为都是可以的。

    坦率地说,肖先生的为人与文章我都非常喜欢,虽然我们交往不多。因为他的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有许多是我想说却没有能够说出来的,或者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我不敢说的,他也替我说出来了。所以我感激他。读完他的文章,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轻松感,毕竟中国还允许一个肖川存在啊,还没有黑到那个令人绝望的时候。如果中国教育界多有几个肖川这样的有才、有胆、有识的学者,这个社会就会更清澈一些。

   找茬也好,挑刺也好,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到的,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好的。泼妇也能够骂街,怨男也可以骂娘,但是却没有力度,不会给人留下深思与启迪。肖川先生是以一个独立的思想者来说话的。以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以他的才华也完全可以在这个社会过上一个比较安心富足的日子。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独立思考者所追求的唯一目的与最终目的。这一点正显示了肖川先生的人生境界。肖川先生也许有一些话说得非常偏激,却决不是狂犬吠日的那种,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的。

   记得良华兄写过一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文章,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这次良华兄又一次批评肖川这个人过于把自己当一回事,良华兄的人生态度是豁达的,对肖川的这个批评也不是没有根据,肖川先生确实很在乎他的价值能够得到承认。但是,我以为这也是人之常情。至于要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我以为要具体来看。作为一个公民身份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来说,我以为应该不要太不把自己当一回事。轻视自己的公民权利与生命价值,其实是一种蒙昧的、奴才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生命的觉醒状态。所以,在这个方面时候我要郑重地说一句:“我很重要”;如果是企图做别人的主子,甚至是做人类伟大的领袖乃至照亮世界的太阳,我以为这个时候不妨对他说:“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给他提一个醒就很有必要,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来一句:“你很重要”了。

   以我个人的感觉,肖川先生的把自己当一回事,至少目前来说还是属于前一个阶段,也就是捍卫公民权的阶段,他争取的都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有的,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并不过份。我以为。根据我的经验,当一个人在提“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其实,他可能很是把自己当一回事,而且在这个社会上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或者成就感了。相反,一个人努力争取别的尊重和关注的时候,正是可能因为他被人严重地忽视了,甚至是践踏了。我以为良华兄的良好感觉,可能正是来源这吧。每个人的理想及价值观都可能不同,站在正在燃烧的锅炉旁的人自然要喊热,走在冰川上的人自然要说冷。人生各态,冷暖自知,没有必要强求一致。肖川先生的声音呼喊出了一种现在社会缺乏的道义与良知。这是他的难能可贵。良华兄追求的是另一种境界,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他那样达观快乐,生活富足愉快。我也很欣赏。可惜的是,这样的愿望比肖川先生的愿望更难以实现。因为没有肖川先生的愿望的实现,就不可能使更多的人快乐幸福。
   肖川先生所主张的社会,正是可以让人象良华兄这篇文章一样对他进行随便的调侃与任意批评的社会。他所争取的正是一个普通人的批评权力。任何人都有权力以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他在法律的范围内,不侵害别人,就是可以的。当一人赞美这个世界如何可爱的时候,也要允许被收进收容所里无故被人打死的、无辜的大学生孙志刚的家人哭泣甚至咒骂。如果一个人的孩子被人杀死了,却还不允许他的家人哭泣,还要他们笑着赞美杀得好,这是不合情理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44:29 | 只看该作者
  我读《肖川这个人》              肖川
看了刘良华兄写的《肖川这个人》,特别是看到教育界那么多朋友的评论,首先是感动,再就是惭愧。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厚爱,我觉得自己太平凡了,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说大学里百分之七八十的教授,都是草包,这其中也包括我。我这么说是想提醒人们注意:为什么我们如此平庸?我们整体上学术创新能力不强,对此,我们个人自己要负责,毕竟同样的社会里还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不是草包,更需要负责的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
  良华兄作此文,纯粹是一片良苦用心,就是告诉某些人:你不喜欢肖川,是你的权利,你离他远点就是了,不必恶语中伤、刁难打击,虽然肖川的确说过一些过头的话,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对于良华兄的善意和盛情,我是感恩戴德的。
  我认为,“骂”这个词传达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它容易模糊“恶意攻击”与“健康批评”之间的界限。一个好社会是应该有许多健康批评的社会――可以批评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机构和任何利益集团。批评自然是有立场的,也会是有情绪的,但不应是意气用事的、不负责任的“骂”,更不是恶意的人身攻击。
  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我急切地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常有一些激愤之词。另外,也有传播学上的考量,一句不痛不痒,公允中和的话,经常说了等于没说。所以,有时激愤一点,尖锐一点,偏激一点,往往能收到让人警醒的效果。当然,面对那些内心狭小的人,偏激的话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敌意。所以,我每一次在公众面前做讲座,都觉得是一种生命的历险,因为我不知道坐在下面的人是怎样的人。
  我倡导健康心态的批判性。嬉笑怒骂、放浪形骸、不拘礼数、愤世嫉俗是传统文人的形象。而作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应该是以平和的心态,以科学的精神,对社会生活发表评论,这其中当然包括基于现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对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
  良华兄在文中说我写的文章花里胡哨,我认为是有些失真的。我追求的是朴实的文风,非常平实与舒展。至于学术论文也还是写的,毕竟大学里还有考核的关,每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良华兄有很好的文体意识,善于在写作中运用一些写作的技巧,这是我自愧不如的。我的写作往往是兴之所致、信马由缰的。我只是尽量把我想和读者分享的内心想法娓娓道来,写作技法上的诸如铺垫、渲染、横云断岭、曲笔、夸张、反讽、蓄势等等,极少使用。文章的布局谋篇其实是一个表达的合理化程序。一个合理的思考程序用文字表达出来,自然也是一个合理的表达程序。
  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指这样一类人,他除了服从自由内心的法度,他不服从任何外在的目标。他自觉坚守和维护社会的核心价值,他自觉地摒弃来自于任何个人、任何利益集团和任何政党对他的意识与行为的支配与控制。
  中国传统中有“无才不怪”的说法。“无才不怪”,这只是一个在专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描述。何以会如此呢?原因就在于富有才情的人,内在冲动会比较丰富而强烈,而专制社会的种种制度以及礼俗大多是禁锢人性的,才子们丰富而强烈的生命冲动——这其中就蕴含着文化创造的冲动,难以找到“合法”的表达路径,总有一种被压抑的愤懑与不快。久而久之,就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放浪不羁,甚至偶或有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不过,许多人说“肖川这个人真怪”,我都一笑了之,毕竟庸常大众有庸常大众的生活逻辑。比如说,有人请我做讲座,什么也不说清楚,包括他要达到的目标、对我报告的要求、听众的基本情况、我所能享受的待遇(当然包括报酬),就径直问可不可以去。如果你问他报酬是多少的话,他还觉得你张口就是钱,浑身铜臭气。你看,本来是他没提供充分的信息,妨碍你作出适当的选择,是他的不是,可他却说你的不是。他也许觉得知识分子就不应该谈钱,否则就俗不可耐。而在我看来,合作的双方,应该恪守“商谈伦理”,这首要的条件就是态度的真诚和充分的沟通。可良华兄也这么说,我有点感到意外,也有些许的遗憾,尽管我知道这么说是出于为文的需要。
  许多和我私下里接触的人,都会说“肖川其实挺随和的”,我想他们一定是受了“肖川很狂妄”的误导。我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我不想也不能装出卓尔不群的样子来。我只想做一个本本分分、中中正正、地地道道、实实在在、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
  尽管我也渴望伟大,我也向往永恒,但我正如《小小鸟》那首歌中唱到的:“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生活在思想贫瘠的背景中,这是我的先天不足,注定成不了我所景仰的大家。我能有许多机会和教育界的同仁分享一些我对社会和教育的理解与感怀,并能获得许多的共鸣,我已经非常地心满意足了。我也是这个社会幸运的一类人,我一直觉得我获得的比付出的多,我对社会是充满感恩的,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针砭和批评,几乎都不是基于个人恩怨与私利。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作为一个多少拥有一点话语权的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呐喊、呼吁,给人们一点建议和提醒。过去和现在我做得不够好,这是基于个人的局限,还是修炼不够,对此我也是自知的。
  我高兴地看到,我们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心地和头脑都很清明与正直的人,这令我十分欣慰。有人喜欢我,我心存感激;有人不喜欢我,也觉得十分正常。多元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社会。我感谢朋友,也感谢“对手”,有对我批评的声音,能使我变得清醒和理性。在专制病毒流播的社会,成功的人容易自我膨胀。所以,对他们基于健康心态的批评其实是对于他们的爱护。我在这里再一次感谢朋友们对我的爱护。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9:34: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致2012级教育硕士


从2012年7月25开始,我们一起学习《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按照各位的说法,我们一起过了6天非常的生活。
2004年以来,我一直承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至今已有8年。课程名称没有变化,但每年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讲课的心态一直在改变。

最初承担这门课程时,我已经确定了既将研究方法又讲研究主题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中,我重点讲历史研究、行动研究。在研究主题中,我重点讲有效教学。
那时,我明知自己对这门课程的很多细节的考虑还不成熟,甚至对有些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凭着我讲课的热情,还是赢得了学员的赞赏。他们的赞赏很快传到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主管领导那里,第二年,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领导提议我撰写《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的教材,并且提供了2万元的资助。
实际上,当时我对“教育研究方法”并没有完整的思考,仅仅对行动研究和有效教学有专门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虽然一直重视历史研究,但当时对历史研究也仅仅止于重视,知道它重要,至于“怎样做历史研究”,心中无数。这件事影响了我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的看法:老教师或管理者不要因为青年教师“太年轻”或“专业不成熟”就拒绝起用青年教师,相反,只要青年教师有“专业热情”或某个方面的“专业特长”,就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教学中学会教学。
自2005年,围绕《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教材的撰写,用了两年的时间,我比较完整地整理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研究方法”。我的思路是:先确定有哪些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然后,查看中外学术领域有哪些名著显示了这种研究方法。这个思路让我顺便阅读了比较多的“名著”或“名人”,《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的教材里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案例”。

2006年,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的完整书稿,2007年正式出版。
因为有教材的资源和撰写教材的思考,我在给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教育研究方法”时,增长了一些底气。最初拿到出版社寄来的那本《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教材时,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老实说,我喜欢我自己的这本书。在我出版的几本书里,我最喜欢《教育自传》,但那是“教育散文”,算不上学术著作。就学术著作而言,我最喜欢这本《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我对高师妹说:这本书在“教育研究方法”同类教材中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它一定是最有特色的。它实现了我写这本书的最初的梦想:不能直接讲“研究方法”,必须从“国内外某个研究方法的著名个案”中解释该研究方法。
但,这本书和相应的讲课也留下遗憾:
第一,在实证研究(科学研究)、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三者之间,我只对实证研究做了比较完整的解释,用三个专题来详细地展开实证研究的讨论,而对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只是一带而过,只安排了一章。之所以只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虽然可以找一些借口,比如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太难,不太适合初学者。初学者在提交学位论文时,最好选择实证研究的路子,但是,这也只是借口而已,真实的原因是,我本人对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的思考尚不清晰。
这确实是一个遗憾,而且,这个遗憾一直延续到现在。2010年,我开始正式启动《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我把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列为修订的重点主题之一。我现在对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的确有了一些进展,可是,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实证研究的思考相比,我本人对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的解释至今仍然没有充足的把握。现在的进展是,我将思辨研究(哲学研究或理论研究)的主题归纳为三类:本质研究、价值研究和对策研究,又将思辨研究的具体方法归纳为三种:归纳研究、演绎研究、类比研究。但,这三种研究具体如何操作,有哪些著名的个案,我仍然没有把握。我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能够说服自己:在世界范围内,哪些“名著”或“名人”出色地使用“归纳”的思辨研究?哪些“名著”或“名人”出色地使用“演绎”的思辨研究?哪些“名著”或“名人”出色地使用“类比”的思辨研究?找到了这些出色的个案之后,我对思辨研究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了底气。
第二,我所提倡的研究方法,重点在“质的研究”,而对“量的研究”(包括多国外比较流行的“元研究”)几乎没有完整的解释。对SPSS或EXCEL等统计方法完全置之不理。我曾经有一个偏见,我认为SPSS或EXCEL等统计方法不太适合教育研究或教育学研究。现在,我开始承认和接受SPSS或EXCEL等统计方法,但,在《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那本教材里,“量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第三,我将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在看来,“应用研究”这个概念似乎不太合适。因为,应用研究中仍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教师将某个理论或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做一个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是应用研究,也是实证研究。可见,应用研究这个概念仅仅适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法,不适合类似“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三分法。另外,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并列,似乎也不太合适。因为,实证研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理论研究。比如用历史研究或调查、实验的方式验证、修改某个理论,这里面就有理论研究的含量。
在将来的修订版本中,我将借用德国学者布雷钦卡的思路,使用新的分类框架: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和实践研究。前两者(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属于“学术研究”(或理论研究),而实践研究是与学术研究(或理论研究)相对而言的研究。
第四,我仅仅将“行动研究”解释为“准实验”,而且,我将“行动研究”连同“准实验”一起放置在实践研究(第一版的“应用研究”)中。现在看来,这样的解释并不妥当。因为,教育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只能是“准实验”而没有严格的“真实验”。因此,教育实证研究中的实验研究,也只能是“准实验”。如果将“准实验”视为实践研究,那么,实证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就悬空了。
而且,将行动研究仅仅视为“准实验”也不准确。因为,行动研究原本就有实践的行动研究、科学的行动研究和批判的行动研究三个派别。
在将来的修订版中,我会把教育研究中的“准实验”纳入实证研究,我会把行动研究明确分为实践的行动研究、科学的行动研究和批判的行动研究,而且,我会把实践的行动研究、科学的行动研究和批判的行动研究分别与实践研究、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三类研究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实践的行动研究属于实践研究、科学的行动研究属于实证研究、批判的行动研究属于思辨研究。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给2011级的硕士讲《教育学原理》这门课时,我既讲了“教育学原理”,也顺便讲了“教育研究方法”,当时的感觉是:这是目前为止,讲得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那一次,我从学员那里得到热情的鼓励,有学员至今还在与我保持联系。
今年的这个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大概是我在华南师范大学讲“教育研究方法”讲得最顺畅的一次,也是最卖力的一次。课程计划是6天,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会在6天的时间里最多只讲3天或4天,其余的时间用来聘请我的朋友迟毓凯、许锡良、扈永进等人来代替我做专题讲座,有时也请高师妹或熊焰代替我做讲座。今年不一样,除了最后半天的考试时间之外,我一个人我完整地一次不拉地讲下来。
今年的讲座有六个“最”:
一是我个人主讲了5天半(11个半天),时间最长。我们一起共渡了五天半的时光。
二是最累的一次。累的部分原因是:上午、下午给教育硕士讲《教育研究方法》,晚上在网络教育学院录制《教育小说与教育电影研究》。有一天晚上10点回家,出现耳鸣。那是严重疲劳的征兆。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报答学员的听课状态,我破坏了我自己订立的“从容地讲课”、“小声地讲课”、“轻松地讲课”的讲课规则。第一天讲课声音尚小,中间偶尔放了录象,感觉比较轻松。可是,从第二天开始,感觉教室的空间太大,走廊很长,担心后排的学员听不到,于是不知不觉开始提高讲课的嗓音。第三天晚上出现耳鸣,与讲课声音太大有关。
三是教室里“旁听”的人数最多,有几天教室后面有站着听课的学员。
四是对教育研究方法和有效教学的理解和解释最成熟(相对于我个人以往的理解和解释而言),增加了有关“文献搜索”的新发现、论文写作的“三大禁忌八项注意”等新内容。增加了有关“兴发教学”、“自然教学论”等有效教学的主题。
五是在学员的建议下,最频繁地利用了《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这本教材。紧紧围绕教材讲课,让学员感觉更踏实。
六是赢得学员掌声最多的一次。我讲课时,历来都会提醒学员要学会给老师鼓掌,所以,学员在上午或下午讲课结束“放学”时都会善意地鼓掌。没想到,这一次,学员不仅在“放学”时鼓掌,而且,每次宣布下课休息15分钟时,学员也善意地热情地鼓掌。
感谢各位在2012年的暑假里,让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祝福各位!

2012年8月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42 , Processed in 0.082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