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回应[狮子山]学友问询-[2012。10。18]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6 05: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关《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一书的内容介绍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66-1-1.html
学友您好:
     [高研班]最后一天,玉龙先生作‘原课堂’理论架构的阐释。在学员研讨对话环节,言及‘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提问’问题,管季超发言,提及曾购藏此书
    今将《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一书的内容介绍如下:


1,书名《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
2,主编:任月珍[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小学该课题组长];

3,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年5月版
定价:20元     印数:2500册


4,该书内容:

----课题主报告。

-----专题报告。

-----个案报告。

-----教学案例。

-----教学叙事案例。

-----学生参与提问活动的体验。
目录
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念
三、界定与依据
(一)概念界
(二)理论依据
四、假设与目标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目标
五、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步骤
六、课题的步骤
(一)制定引导学生发展提问水平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具体方法
(三)构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四)设立“提问墙”营造提问氛围
(五)选择不同对象,进行个案研究
七、评价的研究
(一)评价思想
(二)评价目的
(三)评价内容
(四)评价指标
(五)评价方法
八、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制度
(二)加强课题管理
(三)提高研究素质
九、研究的成果
(一)从学生方面来看
(二)从教师方面来看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发展
十、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反思
引导学生提问的专题研究
引导学生提问的个案研究
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提问的叙事研究
学生与提问的实践体验



5,王劂欣等7位专家的评价:

----研究问题的先进性;成果的可操作性。


6.管季超的读感:

----该书学术质量较高,宜于推广借鉴。

该研究将策略、方法与模式融为一体,构成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体系。书中提出4项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和6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均可成为‘原课堂’理念落实的借鉴。


                                                    管季超 2012.10.18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06:20:13 | 只看该作者
====相关研究资讯:




郑俊芬的日志

[ 帮助小学生学会提问 ]

   在课改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源于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是自主学习的根本体现。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怎样帮助小学生提问呢?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发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学生敢问而无后顾之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作为平等互动中的首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点化学生,同时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敢想、敢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总是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不善思、不提问已成为定势。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必须从树立培养“问题意识”做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逐步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达到我有问题,我想提问。作为教师一方面不能做教材的奴隶,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把提问的自由教给学生,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对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关注,蹲下身来,耐心倾听,热情帮助。
二、教给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发问。

(一)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上发现问题。

     从课题发问。从课题入手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抓住课题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发问,审视题目中透露的信息、内容、思想,是读懂课文的前提。如《飞夺泸定桥》中抓住“飞夺”二字问:“‘飞’和‘夺’各表示什么?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抓住这两个字就等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将相和》的“和”字,一字点睛,是课文的题眼,不能不问。有“和”就会有“不和”,“什么原因造成将与相的不和呢?”这样围绕“和”展开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课文内容发问,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导学生思考,“借”是需经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骗”箭,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借”呢?诸葛亮是怎么借箭的?《珍珠鸟》开篇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由此发问“是什么样的鸟让作者如此感叹?”“是什么样的情让作者如此赞叹?”带着问题往下读,当稚嫩的生命诞生时;当小家伙淘气时;当小鸟与作者日渐亲近时,感觉真好!这是一条多么清晰的情感线索!从矛盾处发问,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识分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既然是“我不敢朝他那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为什么还“忍不住不看”呢?又如《火烧云》一课中“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到底是像,还是不像?怎么会说不清了呢?从表达方法上发问,如讲《松坊溪的冬天》,我问:“课文既然写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开头还用很多笔墨写平时的景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问:“作者写松坊溪平时和冬天的景象时都写了溪中的大溪石,二者相互映衬、比较,使冬天的景象显得更美。既然平时松坊溪的溪水‘多么清’,‘是一条发亮的、彩色的溪’,作者为什么不写溪鱼?而写雪后松坊溪的美景却主要写了溪鱼?”还有,“作者写‘下雪了’用了三句话,为什么一句话一个自然段?”这些问题都是挖掘课文的关键。从课文表现的中心思想发问,如《养花》一课,学生提出“作者养花的乐趣是什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这样讲?”这样单刀直入地问,节省了教学时间,益于学生对课文的钻研,“劳动创造美”这一含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从《珍珠鸟》一课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发问,“信赖是什么意思?”“珍珠鸟是怎么信赖我的?”“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这美好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都很好。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特别注意省略号、感叹号、引号、问号的使用。此外,还可从自己搜索的有价值的资料发问,从自己的读书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发问。从课文前后照应处发问等等。

(二)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向上多层次、多角度地提问。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提出的问题和围绕问题开展学习及对问题的解决,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对课文创造性的理解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思维、个性就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更应着力研究如何将问题归总,如何分层解释,如何在学生淤塞之时提供资料,在需要点拨之时让学生茅塞顿开。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乐园。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为中介解决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以老舍的《猫》为例,课文对猫的描述具体、生动、栩栩如生。这是作者长期细致观察的结果。生活中,猫作为宠物司空见惯,但学生未必像老舍先生那样真正了解猫,懂猫,爱猫。学生知道的猫与老舍笔下的猫是有区别的,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提出“猫的性格怎么古怪?”“满月的小猫怎么可爱?”激起探究的欲望,由此展开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过个体主动探索发现,逐步吸收、深化新知识,并得到充实、提高、完善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学习课文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展开,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出示两个完整的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时,教师问:“观察句子,你发现什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发现两个句子都有“才”字,联系上下文,知道第一个句子中的“才”是指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长;第二个句子中的“才”是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的时间短。同一个”才“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说明什么?问题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联系上下文发问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向书本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释放潜能的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要逐步提高问的质量,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使问题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就会乐于从事阅读实践。

       总而言之,自主提出问题能造就学生新的认知冲突,激起学习的需要,诱发探究新知的动力;自主提出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习的意义,学生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分析、思考,并通过分析思考的过程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同时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辩证地看待“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从而使“提出的问题”不断深入,达到探索、发现、创新的目的。
http://www.lhxx9.net/ktgl/czywtw/yjfa/201203/20120309100455_1650.html

-------------->原课堂炉火正旺!!!




学会提问


副标题: 批判性思维指南
原作名: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 布朗
译者: 赵玉芳 / 向景辉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
页数: 269
定价: 18.00元
丛书:
心理学导读系列
ISBN: 9787501951581



8.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美国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书籍之一。至今已出至第七版。

目录 ······ 第1章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介绍
要拯救的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和淘金式:备择的思维风格
淘金式思维的一个例子
淘金:提出批判性问题
· · · · · · (
更多)
第1章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介绍
要拯救的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和淘金式:备择的思维风格
淘金式思维的一个例子
淘金:提出批判性问题
“正确答案”的神话
思维和情感
提出“谁关心这个话题”的作用
微弱的和强烈的批判性思维
运用淘金式思维的满意之处
寻找新的答案
有效的交流和批判性思维
练习的重要性
正确的问题
第2章 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论题的种类
寻找论题
寻找作者或演讲者的结论
寻找结论的线索:怎样找出结论
批判性思维与你自己的写作和演讲练习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理由+结论=论证
开始提问过程
有助于确认理由的词语
理由的类型
直接标明理由和结论
首先是理由,然后才是结论
“新鲜的”理由与你的成长
批判性思维与你自己的写作和演讲练习
第4章 哪些词句有歧义
令人困惑的多义词
寻找关键词句
检查有歧义的词句
确定歧义词句
歧义词句与上下文
歧义词句、定义与词典
歧义词句与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限制你澄清歧义词句的义务
歧义与你自己的写作和演讲
总结
练习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第6章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第7章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第8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的意见
第9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第10章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第11章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第12章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第13章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第14章 练习和复习
后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摘要: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3-0159-02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06:29:02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2:10:30 | 只看该作者

吴健雄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学生要勇于质疑老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06-07 李润文

  “吴健雄先生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不错,但培养方法有问题,不让学生质疑教授,学生不敢超越老师,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日前,吴健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她的家乡——江苏太仓隆重举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胡玲回忆起她的导师吴健雄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担忧。胡玲认为,当下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参会者最关注的话题。
  吴健雄的儿子袁纬承在发言中说,母亲一直把她人生的巨大成功归因于在家乡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吴健雄10岁时,就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她在日后指出,这所女子师范学校之所以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其较高的学术地位,还因为其先进的教学方法:那时经常有来自国外的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所作的讲座。
  1992年,吴健雄回到其父创办的明德中学,她与老师座谈时说,学校太注意分数,一分之差就不得了了,这不行。要注重创造力、能力、恒力,要鼓励学生发问。中国的家长比较喜欢在学生回家的时候问孩子:你今天考了几分?鲜有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好的问题没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王广厚教授曾与吴健雄有过多次交流,他认为当下中国最需要吴健雄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搞好教育和科研。
  王广厚说,当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假设后,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此后又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这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跟风,用实验来证明科学理论假设就是创新精神,甘为他人作嫁衣,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现在好多科研人员闭门造车,不允许争论,科学研究要有充分的讨论才能发展。”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吴岳良院士说。吴岳良十分赞赏吴健雄开放式的科研模式,他说,为了做物理实验,吴健雄和许多科研机构都有深入合作,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吴健雄的母校——东南大学在111周年校庆之际,专门在太仓举办以“现在科技、大学教育、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纪念这位伟大科学家。
  此次纪念活动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联合主办,太仓市人民政府承办,国内外教授、专家、学者、吴健雄亲属等500多人出席纪念活动。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1:18:03 | 只看该作者
学问在于“学”和“问”
汉网
2007-01-09

稿件来源:
武汉晚报
 
    家长对孩子上学的要求,大多重在“认真听讲”,却忽略了“积极提问”,其实,一个人只有把“学”和“问”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学问。     孔子教学中主张学生提问,并亲自给学生做表率,进入太庙的时候,“每事问”。为了让学生学习主动,他多方启发学生提问,温

和地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说,学习中从来不问个“如之何”的人,我对他也没有办法教育了。     可见,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必须学会提问,对大千世界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学生只要有好的提问,孔子都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他们“善哉问”、“美哉问”、“大哉问”。一部《论语》里竟有一百多处是学生向孔子提问,他们敢问、善问、多问,问国家大事的君、政、邦、礼、仪,问做人的仁、义、忠、孝、信、行,问生死、鬼神、善人之道,问君子、士、知、明、耻的要义,问经营谋生之道,问从事花圃农桑等等,人间百态,万物纷呈,无所不问,既开阔了视野,也增长了见识,在提问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陶行知弘扬了孔子的教育精神,写了一首《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还鼓励学生《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世界上所有的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火药为什么能爆炸?苹果成熟了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往天上飞?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孩子放学回家了,家长不妨问问他们,今天上课你向老师提问了没有?提了哪几个问题?你的孩子一定会在提问中聪明起来。
韦志成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1:37:07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永远充满“?”
——东西方教育杂谈
胡东芳
--------------------------------------------------------------------------------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有意识地到不同的中小学、幼儿园听了许多课,并仔细观察了他们的课堂教学,他们给我留下的一个基本印象是,在课堂上老师对孩子们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使孩子的大脑充满疑问, 井让孩子 知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们不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如何寻找答案,他们懂得并广泛实践了这一重要原则,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在我国,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适应灌输的教育、教学方式,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快就变成了句号。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东西方教育会有如此的差异?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东西方教育中不同的“问题观”,即是说,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 袁振国 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魔力的词,它们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大约在一岁半时,儿童就开始了他们以“什么”为特征的第一个好问期——“这是什么?”天空、泥土、飞鸟,直至家里的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追问的对象。当他们对所见所闻略微熟悉时,他们又开始刨根问底地追究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出,孩子所拥有的潜力是巨大的,要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基础教育时期既可以成为促成、也可以成为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想想我们的孩子,刚刚入学之时,他们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的门槛,怀着多么深切的信任注视着老师。而几年之后,甚至只有几个月、几个星期之后,闪烁在他们眸子里的火花渐渐熄灭了,他们对单调划一的学习感到厌倦,对缺乏温情的教师感到失望。为了“顾全大局”,只能一忍再忍,在“忍耐”中泯灭了创造,在无奈中变得消极,变得冷漠,而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基础。学习的欲望愈被满足,潜能的激发程度就愈高,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成果。
  爱动脑筋的孩子哪儿去了?当孩子的问号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突出的问题,造成目前孩子不愿动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是一大原因。同时,一些学校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们广大的教育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应该是其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果。不仅如此,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堂绝不会死水一潭,被激活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与学生作业考试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不同,它 是指须通过 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换言之,这里的“题”,“询问”的程度小一些,而“探讨”的意味强一点。
  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孔子所说的“事问”就是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问题意识要求在面对新知时,运用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一旦有问题形成,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对于教育者来说,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在问题意识指引下的“教学相长”必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里需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的“问”的做法,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了“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无“问”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 不 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反而用“答”来伤害学生“问”的兴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反而只是背记信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本上记的去死记硬背呢?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要靠后天培养。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们将他们具有创意的反应与所受训练及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他们接管成人的世界时,能够保持神奇的视野。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人手,积极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我们都知道, 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们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关键就在于我们能让孩子拥有多少“?”,能否让孩子永远充满“?”。对于加拿大中小学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的真实情境,很多人由于没有亲身经历,似乎有点难以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以国人传统视野看加拿大教育,人们也许会认为加拿大教育是一种最不合“规矩”的教育,而这却正是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14 , Processed in 0.0702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