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15:4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郝冰: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教育
  作者:郝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郝冰:我很高兴有机会代表天下溪乡土教材开发的团队跟大家一起来讨论我们在乡土教材开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和前面的几位实践者不一样,我们是在北京的,我们不是在食品的层面上,像刚才的伏羲也好,我们的角度有一点不一样。天下溪是从04年开始进行乡土教材开发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开发了15种乡土教材,分别是在内蒙、黑龙江、江西、吉林、贵州、云南和湖南这些学校在投入使用。所以它不是母乳,而是辅食。
  一个在北京的NGO想到到远方做这样一个东西,在学校教育里面那么立体复杂的一个层面,我们选这样一个切入点。最早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环境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我们跟保护区合作,我们跟学校说做一个教材有没有可能,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的,就说有没有这个可能。我们跟保护区做了很小型的实验,就是在保护区周边的学校,我们开发,我们选取了跟鹤、湿地、人、人文关系发展相关的主题和内容,跟小孩子讲我身边的环境,我身边的历史,我能做的事情。一开始没有想那么多,但是慢慢我们在这里面发现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实践的空间。
  所以现在最周边那一本是《我爱拉什海》,我们发现可以在一个地方更综合的来表达对于地方乡土、历史文化,我们一群志愿者大家在一起在丽江的拉什海做了一个小学生《我爱拉什海》的教材。这是我们一个转折点。
  下面一个《家在科尔沁》,我们尝试了蒙语和汉语两种文字的版本。在原来我们都解的,我们找到那个最薄弱的环节,北京市四周我们进不去做实验,我们找到边角,找到需要我们的人,我们去跟他们一起合作。但是确实我们还是在很有限的范围里面做我们的事。湘西我们做到了跟湘西州教委教科院合作,它成为了湘西州一个地方的教程,一开始在七所学校试点,后来在整个湘西州整个试点。右边的这本我们也做了另外一个尝试,天津的乡土环境教育生物教师手册。生物教师有生物学科的教学大纲,但是我们做的是,我们跟老师一起把天津在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本土的这些内容做一个参考资料,做一个汇编,他在上课引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更贴近他的生活,不完全是国家层面的。因为很明显乡土教材的一个选择是,我除了国家级的课程以外,我有我作为自我的一个来源根本,就是我脚下的地球是有养分的,无论是民族还是环境。所以我们做了相对不同时间以我们力所能及能够达到的能力做的不同的实践。这是比较早期的照片,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教材出版了,而是说它在教学中能够被使用,有老师和学生真的喜欢他。这是在我们早期的那一轮教材里面,在不同学校上课的情形。乡村学校都很简陋,但是他们自制的教具、挂图来上课,也开始有小组学习、户外学习。因为我们带进去了一些在当地还没有的教学方法,开始自己做演讲这些判断。
  现在我们把它作为天下溪的一个核心项目来开展,因为我们有一些认识和理解。首先我们觉得乡土文化体出来的独特的生活和地方人文精神。这些东西主要渗透在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常识里面。是历史上这个地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很重要的精神动力。是这个地方人们自信和力量的源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羞耻于谈自己的家乡,这我们觉得不对。第二,我们觉得在家庭生活仪式慢慢的在消亡,强势的文化不断的在撞击。所以我们希望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通过乡土文化的教学使乡土文化能够成为学生个人成长的一种精神养分。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根的、自信的人。同时一个现实空间就是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这样一个框架,使得民间组织做这样的事成为可能。我们早期在做乡土课程的时候,和当地去谈,这种空间也是很小的。
  一个很基本的理念,我觉得我们的理念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是为了一个具体目标,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表达。那也是发现自我、同时是我和他人的连接,和我周围这块乡土社区的连接,地域,如果我是一个藏族人、苗族人,当我说我是一个汉族人,他的不同点在哪里?如果我这个地区是一个中原地带,比如说现在的羌族或者是苗族,历史上的这种地域有什么不同?我的精神归宿到底在哪里,我们希望建立这样一种连接,人会在这种连接里面找到自己的安全感,找到自信和未来。这是一个很宏观的理念。
  希望下面的会对大家有一些启发。这是我们现在一般的流程,首先我们尽可能的与项目地的教育部门,当地的文化人和当地的民间团体组成一个多方多元的编写团队,打破一条线下去的构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分享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发现了新的价值和另外的价值。这次我们在茂县做羌族的调查的时候,我们把当地的文化局、教育局,他们原来都认识,我知道他们有什么爱好,但是从来都没有在一起做一件我们都觉得有意义的事。这个价值也是我们很看重的。这个背后更重要的是这个教材不是天下溪的,是当地人的。他们越多人参与,越有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第二,共同学习和调研,第三,共同制订大纲和确定选材。然后以当地一线教师为主要力量进行创作。最早都是我们外来人,觉得我们更懂知识,我们更懂得,写给你们,你们看。但是现在我们更多的觉得是一个行作者,有一些东西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比你更宏观,但是当地民族文化,有一些我们完全无法懂的,需要在共同合作里面,每个人的知识都能够有用到,转化到这个教材里面。最后大家一起来做。这是一个相对更具体的步骤。第一个是我们比较确定年级,四五年级的教材是不一样的,他会涉及到内容的选取。第二,确定在学校的课时。我们在跟教育局谈的时候都要说好。一个学期多少时间上这个课。第三个是内容框架,确实材料是很纷繁复杂的。一个基本的线索还是生活方式,手艺、民俗、自然、节庆作为一个选择的标准跟大家讨论。刚才是做框架、选材。至于课文的形式,基本上现在多数的课本还是语文课的形式,大家出来一个阅读材料,语文课和活动课。语文课会包括课文、活动和阅读材料三部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正在编纂的茂县的羌族,这是讨论出来的目录。教师已经做了两稿初稿,最后的定稿还没有做。羌山云水、我给奶奶过生日,都是这样的故事来交代他生长的环境。第二个去耕地、雕房、杂酒都是当地人物关系的反应。在那个地方喝杂酒,在湘西那个地方吃酸菜。后面是节庆。我们也觉得仪式是很重要的,这些传统的仪式进入他们的课堂。羌秀、服饰等等这些东西,大家可以从微观的里面看见他基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在地的使用的推广,这个教材出来真的才刚刚开始。越到后面我们越使不上劲,但是那个是更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活动,比如说夏令营,比如说教师的培训、评估访谈、研讨会,这些都是促进当地能够把这样一个食品还需要经过人喂到孩子的嘴里,我们希望食品和人和老师有一些连接。天下溪的乡土教材工作是两个方面,除了是一本一本做了17本的教材之外,我们还在做一个推广工作,这个事情大家都来做,或者每个人都有意愿来做,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而不是你自己哄自己的一件事。所以今天这样一个想法,我们也是在开了三次的全国性的研讨会。我们的教材基本上在网站上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所以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到这些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27 , Processed in 0.0832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