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严飞:想象的优越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9:4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严飞:想象的优越感
  长期居于学院之中,在纸堆书本里耳濡目染的久了,难免不会产生一种“想象的”优越感。
  优越感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高雅趣味,却偏偏被学院之人奉为高于大众的精英式标签。在不同的大学里来回穿梭,在漫漫的从博士到助教再到教授的道路上,每天从事高强度高密度的抽象思考,再时不时地就救世济民的大话题激辩一番,在某一个瞬间突感有历史加于己身的责任忧患意识,于是不自知中就会滋生出不少娇宠的学院气、傲慢气,把自己想象成见多识广、全知全能的俯视者,身体里处处流淌着是知识的高贵血液。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书中,曾提出写作有四大动机:其一是纯粹的自我中心(sheer egoism),希望自己变得聪明,死后留名,向那些在你童年时候冷落你的长辈们出口气;其二是审美方面的热情(aesthetic enthusiasm),欣赏外部世界的美,或者欣赏词语之间正确组合的美;其三是历史方面的冲动(historical impulse),希望看到事物的如实面貌,找出真正的事实,记录下来供后人享用;其四是政治方面的目的(political purpose),希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变他人的想法。
  做学问和写作不无类似,或者更确切的说,写作是学问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奥威尔总结的四大动机,也就毫不例外的成为了支撑学院之人优越感的巨大支柱。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理论,所建立的模型,是构架明日世界意义系统的桥梁,是带领社会走出精神贫瘠的源头。
  这股子想象出的优越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书呆子们对书本认知的盲目膜拜。学问做到白头,西方理论津津乐道,再创造出一些拗口的后现代主义表达,譬如“去文化的文化,反文化的文化性”,就可以拥有批评的特权,甚至跨越专业知识的门槛,说东道西,去涉猎本不熟悉的领域。
  现今学术培养的一大趋势,就是对单一学科的专精强化。书固然是读得多了,但读书的面却窄了,分析框架单一化,想象力也相应萎缩。另一方面,长期囿于学院之内,最为要命的,就是欠乏现实经验的锤炼。西方理论虽然读得不少,但在实际问题面前,却由于缺少第一手的触感和体认,只能生搬硬套理论,提出的研究问题宏大有余,敏感性不足,总感觉只是隔靴搔痒,难以掌握应有的厚度和深度。真诚的批评家多是对现实世界有着切肤之痛的体察者,而非抱守着知识的优越感却脱离实际空口而谈的思想导师。
  想象的优越感的另一种反向表现,就是关起门来只做学问,不问世事,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或美其名曰,保持知识分子的中立学术立场。当然,一门心思做学问,已经远远好过于那些将学问当作敲门砖的功利主义者,更何况在动荡的政治运动年代,最先遭受批判的,总是批评声音最大的。在今天,社会大环境的浮躁气之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那么多“知识分子”一心依附于体制的威权,而抛弃了学术的良知。所以肯花心思做学问的学院人,已属十分难能可贵。但诚如学者林贤治在《美国知识分子》一书的序言中所言,“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一群充满活力、勇猛精进的知识分子,不能由此前后形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稳定的知识分子传统,要建设一个文明社会将变得加倍艰难。”
  思想之业是危险的(海德格尔语)。只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政治问题上采取不管不问的回避态度,虽然规避了风险,堆积了自我的优越感,但却丢失了重建政治社会秩序的理想和勇气。长期往复,犬儒化生存便会成为最常态的治学之道。
  在我看来,有独立人格的学院人,既不应该怀念过去,也不应过分寄予未来,而是要对“现在”这个题目,坦荡荡地晒出自己不受阉割的思想,以及愤怒,用知识批判介入公共事物领域,为弱势群体发声,为社会不公呐喊,进而点滴地改善现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才是一种行动的力量。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严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9:23 , Processed in 0.0620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