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明国语课本》热销 叶兆言:国语与国学是两回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2 12:4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明国语课本》热销 叶兆言:国语与国学是两回事
发布时间:2010-12-09
| 时代周报 | 108期



作家叶兆言。

本报记者  王珏磊  发自上海
一套影印再版的民国时期国语教材,在不温不火五年之后,近期突然销售火爆,令出版社始料不及。这套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骤然升温的奇特命运,也折射出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期待。
订购电话从新疆打来
“这套书是一个月之前突然热起来的,我们发行部的订购电话都被打爆了,一天至少几百个。第一批重印5000册以后,一抢而空,我们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两天之内就销出2000多本,这种火爆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部主任王明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这套《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专为小学生编写,由丰子恺先生插画,意象优美,古朴质拙,富于童趣。最初出版于1932年,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套书一直尘封于上海徐家汇的藏书楼里,直到六年前被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编辑陈宁宁从旧书堆中刨出。
现已退休的陈宁宁,此前一直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在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平装”中,陈宁宁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丛书编目》,翻寻出全套1917年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同时勾连出《开明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的1930年版国语课本。
“其实当时出的教科书很多,像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儿童书局的都有。我选出这三本,因为比较有特色。《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的文、丰子恺的画,到现在也很受大家欢迎。商务这套也很好,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是张元济亲自校订的。世界书局的课本童话很多,很适合小朋友的心理。我们选老课本,不是作为学校教材,而是供儿童课外阅读,选些童话很得当,同时也要考虑到适合现在的小朋友阅读。”陈宁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民国时期的国语课本是当时教材竞争中最激烈的一块,各个出版商都非常花心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赵炬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都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担负起“这担责任的事”。这样的课本是“大家”的用心之作,是出版社编辑的共识。在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开明书局版。“我们看到这本书时也被吸引了”,赵炬说。
2005年1月,三套老课本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重印面世。几年间,课本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到2008年,销售突然呈现上扬的趋势,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卖到脱销。“那以后我们观望了一阵,因为要加印的话要达到一定的批量。从前两个月开始,询问、订购、邮购,甚至上门要买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到了近一个月,持续火爆,团体和个人询问、订购的频率越来越高,书店订购也非常踊跃。订购电话远到新疆、东北都有,长三角最多。在淘宝网上这几天也卖出了几千册,而且是溢价再卖,当当网上也早就断货了,于是我们决定加印。”王明海告诉记者。
第一批加印了5000册,被一抢而空。“我们又印了8000册,现在也没了。第三批,我们根据市场需要再印一万册。我们还是想尽可能保守一点,不会像运作畅销书那样漫天铺货。”赵炬说。


著名画家在上海合影。左起:张乐平、颜文樑、唐云、丰子恺、林风眠、张充仁。
初秋美人蕉开得正盛
“生了几天病,费了母亲不少精神。她看护着我一刻不离,直到我好了她才安心。同学来看我,赠我好花,他们的情意多少殷勤。我真说不尽,怎样感激同学和母亲!”这是《开明国语课本》中一篇课文的内容:一个名叫钟良的同学病好后,新作了上面这首诗歌。先生看了他的诗歌,对他说:“这是你的真经验,做得不坏,抄上学校新闻去吧。”
在这套书再版的序中,叶圣陶先生的儿子叶至善写道:“父亲写的课本,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能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课,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的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的课本是对传统的一种接续,弥补了现在语文课本的一些缺失。孩子们对其中的内容觉得很亲切,也很有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礼貌、亲情、友爱、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学到如何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大人和小孩的关系、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等等。”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退休语文教师雷晓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7年,这套老课本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海师大第一附属小学作为课外读本,让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试验下来效果很好,孩子们读了以后确实有明显的改变。到现在还会有学生找到我,来谈当时阅读的愉快体验。”雷晓幻说。
“开蒙教育就是教一些简单的、普遍的基本价值,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礼貌、善良、正直,言谈举止都合乎规范等等。这些东西近几十年来被破坏了,大家希望恢复它,也在思考如何从小孩开始,重新塑造中国人的人格形象,包括知识、教养、价值、人格的修养,教育就是干这个事情的。而民国时期的人已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做过这样的事情了。”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开明国语课本》的突然火爆,在张闳看来,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教材具有现代感,同时又跟传统的东西相关联,是比较合适的传递一些基本价值的载体。
“火爆现象和国内对语文教育的认知有关。现今的教材有一种工具化的倾向,注重教孩子们识文断字,而缺失了价值观的内容。这是一种价值抽空的、没有哲学基础的教育。国语教材应该给孩子们传递一种价值观,如何关照人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历史的关系。而民国时期的老教材并未完全将知识工具化,虽然也有一些工具化的意味,但还是有价值观附着于其中,基本体现出了‘淑世爱人’的情怀,这是它受人欢迎的原因所在。”曾将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引进大陆出版的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叶兆言认为“热得奇怪”
在赵炬看来,《开明国语课本》的火爆有它的偶然性。“社会上对现今的语文课本存在争议,一直在审视我们的教育,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现今的语文教育水平,于是就拿我们的老课本说事,这也是火爆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赵炬并不希望老课本对现今的语文教材带来一些冲击,成为现今教材的对立面。“这是我们比较担心的,所以我们一直秉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些永恒的东西,比如真善美,以及传统价值观中一些独有的优质的东西。这些在老课本中有体现,在今天的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我们还是要厚今薄古,这是现今存在的理由。不能拿着事儿来厚古薄今,说过去就是伟大,今天如何不行。”
“我认为老教材仅仅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东西,在我们的国语教育中曾有过的老课本,是一个历史现象。”赵炬说。
叶圣陶先生的孙子、著名作家叶兆言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本书的热让他觉得很奇怪。“这就是一本普通的书,我对这个热是表示怀疑的,教育类的书籍,印个一万册是个很小的数字,根本算不上什么。也有出版社找过我,也想印这本书,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热的表象。我更感觉到这种热有点像一种营销手段。”
叶兆言告诉记者,他以前曾经翻过这本书,印象不是很深。“在我祖父编的教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和夏尊一起编的《国文八百课》,那本我比较认真地看过。我个人觉得那本更好一点。”
逐渐兴起的国学热,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开明国语课本》走红的原因之一。叶兆言对此说也并不赞成。“这本书跟国学毫无关系,国语和国学是两回事,国语就是语文。我想我祖父的观点和新文化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如果以国学热,以让孩子学国学的理由来卖这本书,那是忽悠。”
恰如《开明国语课本》影印本的编后记中所说:“历史在新旧的交替中向前发展,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更新,昔日的老课本对我们今天还能立得多少可以继承发扬的传统呢?还能为今天的孩子们提供多少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启迪吗?这应该是它再次面世后的评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54 , Processed in 0.11248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