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刊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以《中学语文教学》(1979――2004)为例 李海林 钟峰华
|
现代语文教育史,就是一部现代语文教育的创生和改革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刊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似乎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刊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一、积累教学经验,保存学术研究成果,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座标参照
任何一家教学刊物,它的功能主要在积累教学经验,保存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刊物也不例外。创刊于197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在它走过的20多年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艺术、方法和模式的介绍。《中学语文教学》这块园地,记录着勤于探索的改革者们的足迹。一大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刊物的介绍逐步走向全国,如宁鸿彬的“思维训练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张富的“语文跳摘教学”,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魏书生“六步教学法”,郑逸农的“非指示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刊物的介绍影响了或正影响着全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各省市教学经验的推广。为了使各省市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得以推广,从而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特地开辟省市教改经验专栏,使得许多省市的教改经验取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如河北饶阳的“语文分科试验”(1981、1),河北遵化的“扩大读写量,培养语文能力教改实验”(1981、2),河北沧县的“自学提纲教学法”(1983、12),北师大附中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体系”,江西省的 “‘三六九’阅读能力训练”“三环节作文教学的尝试”和“初中语文教材序列化的探索”(1987、5),广东省的“中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改革”(1995、9),河南省的“单元教学实验”(1995、12)等。
3.课例(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的展示。如果说教学模式的介绍、教学经验的推广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是间接的话,那么,课例(包括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的展示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则是直接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或课例的展示,希望通过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使这些课例能取到一定的规范性作用。20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所展示的大量的教案、设计、实录,应该说是有相当影响的,尤其是从1998年以后,课堂实录后附有教师或专家的点评,给课例展示赋予了理性色彩。2003年以来,刊物还专辟“课例研讨”一栏,对较有影响或争议的课例进行研究讨论,发表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的文章,从而使课例不仅仅局限于展示,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典型课例的展示,达到反思、研究的目的,从而使教师由自发模仿走向自觉鉴别。
4.海外母语教育的评介。《中学语文教学》创刊伊始,就十分重视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引介,重视外国母语教育经验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20多年来,刊物有侧重地评介了日、美、法、英、前苏联、德国等国家的母语教育状况,包括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材乃至教法,这些海外母语教学经验一方面影响了我国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也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此外,它还保存了极其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1.语文教育规律、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评述。语文教育规律、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自创刊始就有了充分的认识,正如创刊号上“编者的话”中所说的“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有经验,也有教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加快改革的步伐,无疑是很重要的。”因而,刊物也非常重视对语文教育史上重大问题的总结,如吴伯威《谈五四运动到解放前的语文教学》、张鸿苓《五四运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1979、2),毕明《对文学、汉语分科的一些看法》、叶苍岑等《总结历史经验 正确处理文道关系――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回顾》(1979、5),毕明《谈谈一九六三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本》(1980、5)等。
2.语言学与文学研究专家的深度介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语言学和文学专家不可能直接介入语文教学,而只能间接地介入。语文教学刊物为他们的这种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纵观《中学语文教学》20多年来所留存下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许多大家的名字:吕叔湘、张志公、周振甫、张寿康、张中行、王力、邢福义、郭预衡、林非、钟敬文、许嘉璐、萧涤非、周先慎、李何林、孙玉石、吴小如、周有光、王富仁……他们把自己的研究引进语文教学,对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层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等方面取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语文教育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当然,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更多地依靠语文教育研究者自身的努力。语文教学刊物是语文教育研究者的主战场。叶圣陶、章熊、朱绍禹、张鸿苓、刘国正、庄文中、饶杰腾、张传宗、陈金明、刘国盈、顾黄初、董菊初、王尚文、韩雪屏、张定远、陈钟樑、余应源等一大批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以语文教学刊物为依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留存于其中,推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语文教学刊物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本,而它所保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为语文教学改革夯实了理论根基,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成果正如两个坐标系,两个方面的积存文字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座标参照。
二、敏锐把握问题,组织评论与争鸣,展开深入讨论,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
(一)在重要时刻抓住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份优秀的语文教学刊物之所以优秀,除了它积累教学经验、保存学术研究成果之外,它必须还能够在重要的时刻敏锐地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的突破。纵观20余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关键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们能清晰地将它们呈现出来:
――语文教学科学化(80-81)
――怎样批改作文(81-82)
――文言文教学讨论(84-85)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86-87)
――关于作文中心思想问题的讨论(88-89)
――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95-96)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96-97)
――如何教好文言文(97)
――如何优化教学过程(98)
结合这些“话题”的具体讨论成果,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上推动着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1.语文科学化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如何改革语文教学,加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它既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学刊物始终关注的一个话题。围绕这样一个话题,《中学语文教学》于1980-1981年花了两年的时间组织文章加以专门讨论,综合这些讨论,我们认为对于语文科学化问题的认识取得了这么几个突破性的成果:第一,从现状看,语文教学非改不可。冯一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学科体系到教学具体环节,确实存在问题,不科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表现在目的、要求、内容和制度上的混乱,这样混乱的现状决定了语文教学非改不可。(《语文教学非改不可》1980、2)第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与出路。李守青认为,语文学科应该走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科学化道路。具体地说,就是内容的科学化、要求的规格化、教材的系统化、课程设置的专一化、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必须借鉴外国语文学科的先进经验,突破我国的传统经验,使之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还认为,语文学科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姚立足于“分”,只有分,才能建立自身的科学体系,而任务、内容、规格指标、教程体制、教材教法,测定考查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科学地解决。(《语文教改的方向和道路》1980、4)杨士颉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就在于知识量不明确,为了使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有明确的知识范围,必须改革现在的教学体系,实行文学、汉语和写作分科教学。(《谈语文教学的知识量》1981、3)还有老师则分别从阅读、写作和语文教学系统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尝试和实验成果。(陈良璜、陈良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981、4;常青《写作教学要分“格”》1981、3;张德甫《制定“双基”指标,加强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一点尝试》1980、6)第三,语文教学科学化评价与测量。有老师还具体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评价与测量,虽然许多做法现在看来不够妥当,但这种探索却很好地反映了老师们对语文教学走科学化道路的迫切愿望。(李德贵《谈语文测量中的效度问题》1981、7;陈庆延、孟肇咏《统计方法在语文教课中的应用》1981、7)
2.文言文教学问题。对文言文教学问题的讨论自语文设科以来就一直争执不休,语文教学刊物作为讨论语文教育问题的主阵地,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重要话题。《中学语文教学》分两个阶段探讨作了重点探讨,第一个阶段主要围绕“要不要教文言文,文言文该占多大比例”等问题展开。在该刊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吕叔湘建议对文言文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王力认为:“少考文言文,少教文言文,少学文言文。现在的中学生用在学文言文上的时间太多了,甚至挤掉了看报纸杂志的时间。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写现代文的能力,忽视了这一点,是可忧虑的。”这一阶段的讨论还深入到对教材编排、文言文考试和教学改革等问题的探讨,讨论是比较深入的。第二阶段则主要讨论“怎样教好文言文”的问题。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各自的做法,有些实践不无参考价值。
3.作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改革一方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又是改革中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难点。这种两难的困境决定着作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刊物中的地位。从《中学语文教学》20余年来所重点讨论的话题来看,我们会很明显地察觉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关于作文教学问题,《中学语文教学》集中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怎样批改作文(81-82)。为探讨这个问题,杂志社专门邀请了十几个省市50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座谈,老师们普遍认为,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批改,教师的批改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总的来说,这次讨论主要立足于操作方法层面探讨了作文批改的具体做法。第二,关于作文中心思想问题的讨论(88-89)。围绕什么是文章的“中心”,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写文章要不要有“中心”,要不要有“中心思想”等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也有人认为,问题不在于中心思想本身,而在于作文教学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只围着升学考试打转转,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材料不屑一顾。王尚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的中心思想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我以为学生并不是要写没有中心思想的作文,而是希望能写中心思想没有框框的作文;一些教师也并不只是要求学生的作文具有中心思想,而是要求中心思想能符合自己的框框,作文的中心思想问题,从实质上看是作文中心思想的框框问题。(《作文“中心思想”问题的症结》1989、8)第三,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95-96)。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教师认为,中学作文要着眼于实用,文章应求诚求真,切近实用,应写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知真晓的文章。有人则认为,问题不单是写什么样的文章,而在于我们的写作训练存在着一个大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系统的全面的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王彩慧等人认为,我们对“实用性”“模式”“真实性”“作文与做人”等提法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作文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一语中的的见解,因而,关于这个话题讨论的“标准答案”恐怕还一时难以拟出来。(王彩慧、孙亚杰、张伯华《辨析作文教坛的某些提法》1996、2)关于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的讨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更新了某些观念,深化了某些认识,解决了一些问题,应该说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二)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论和争鸣,使语文教学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语文教学问题,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层出不穷。而这样复杂的现实,恰恰给了语文教学刊物千帆竞发的空间。如果说,语文教学刊物在重要时刻抓住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得语文教学改革在重大问题上取得阶段性突破,显示出语文教学刊物的勇气的话,那么,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论与争鸣,使得语文教学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则显示出语文教学刊物对复杂问题的本质的深刻把握,显示出编辑的眼光和气魄。关于这一点,我们主要集中在对《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和“特别关注”这两个栏目来展开。
“问题之鉴”栏目开办于2000年,这个栏目开办的直接缘由――来自于外界的对语文教学非常尖锐的批评。原计划两年的栏目,结果历经了整整四年的时间。48期杂志分为三个阶段,一共讨论了22个问题。这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有通盘考虑的栏目,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语文教学重大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三个大的方面:第一,语文到底怎么了。主要对语文教育的过去与现状作了全面而理性的审视,直接回应了“97语文教育大讨论”所提出的众多问题,通过讨论,基本达到了对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认清问题的目的。第二,语文到底姓什么。讨论涉及文学教育、语文的学科定位、语文教师的使命感、母语与外语、语文知识、语文教材等方面,通过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旨在探求现象背后的原因。第三,我们应该怎么办。讨论试图探讨语文各方面的具体做法,找到问题的根源,使语文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明确改进的方向。
在组织评论于争鸣的过程中,栏目主持人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发表自己的见解,直接参与话题的讨论,这在教学刊物尤其是语文教学刊物中是不多见的,在讨论过程中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但主持人坚持自己的原则,顶住了压力,表现出编辑的一种勇气与编辑风格的追求。
2001年语文新课标出台后,各大语文教学刊物都对自己的栏目加以一定的调整,以各种方式表达刊物对新课程改革的强烈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以“特别关注”栏目替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栏,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特别关注”自2002年第一期开办至今,每期讨论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至2004年,已讨论整整36个话题,这些话题都是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的,总结起来,主要有这些方面:
1. 新课标理念探讨(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素养、学习方式)
2. 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3. 新课程的评价与考试(中考高考走向、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4. 语文教师的科研
5. 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作文考题、话题作文)
6. 信息技术应用
7. 语文教育民族性与百年回顾
这些可以说都是人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颇感困惑的话题,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都是有必要加以讨论的。编辑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及时组织讨论,端正了一些认识,纠正了一些偏误,解决了一些问题,为新课程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培养教师,发现人才,为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输送新生力量
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有赖于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而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的途径除了教师的自我进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依靠语文教学刊物的培养。而语文教学刊物也把对教师的培养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教师的成长与语文教学刊物的帮助和培养是分不开的。《中学语文教学》自创刊以来就始终把对语文教师的培养作为办刊宗旨,从教师的教学需要出发,最终又落脚于教师的发展。除了其他栏目外,刊物还专辟“教师进修与提高”“修学天地”“专家问诊”“百家讲坛”“青语园地”等栏目,直接与教师对话,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
20多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谱系上,记载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奋斗与成长的足迹。在这里,我们将其中的杰出者一一列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刊物与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某种关联。
八十年代,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经常出现的名字是:颜振遥、刘胐胐、宁鸿彬、洪宗礼、李吉林、钱梦龙、于漪、张富、蔡澄清、姚竹青、赵大鹏、张孝纯、魏书生、胡明道,等等老师。这一代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各自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模式,通过语文教学刊物的推介,逐渐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九十年代后,陈军、孔立新、李海林、肖家芸、程翔、陆精康、张玉新、程红兵、李镇西、黄厚江、褚树荣、张国生、洪镇涛、钟德赣、韩军、高万祥、李卫东、蔡明、孙春成等老师逐渐领起了时代的风骚。他们中的一部分杰出者勇于举起批判的旗帜,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现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求,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发表他们对于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推动着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涌现的新一代教师中,袁卫星、任富强、窦桂梅、邓彤、曹勇军、郑逸农等人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悉。与前几代教师相比,他们也许没有扎实而深厚的语言文学积淀,但他们的优势也是突出的,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力和创新精神,对西方先进理念的自觉吸纳以及在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所显现的鲜明的个性风格,使得他们在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而强劲的力量。而这一切,与语文教学刊物的扶植和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附:
“问题之鉴”的问题:
一、语文到底怎么了?
1. 真的“误尽苍生”吗?
2. “私塾”的语文教学科学吗?
3. 标准化考试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影响?
4.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5.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二、语文到底姓什么?
1. 文学教育,当今语文教学的救命稻草?
2. 语文是学科吗?
3. 语文教师的使命感应当是什么?
4. 语文课与外语课有什么异同?
5. 不要语法知识与文学常识行不行?
6. 教材是做什么用的?
三、我们应该怎么办?
1. 语文课该怎么上?
2.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什么?
3. 要语感,还要不要训练?
4. 一篇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5. 能用一篇文章定终身吗?
6. 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怎样评价?
7. 语言水平能量化吗?
8.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9.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0.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
11.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