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移民史料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7 00:5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广填四川”移民史料摘录
作者: 张仲荧   
2006-09-03
摘录自张仲荧研究文献
编者按:本文是从张仲荧的《四川腹地族谱及其氏族迁徙史料发掘兴隅》一文中摘录。“湖广填四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迁移活动之一,也是王氏家谱研究中遇到的谜团之一。作者从内江、隆昌两县家谱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文中阐述了四川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外省移民迁入和两次湖广填四川,分析了迁徙的原因等等,对我们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本文载四川省姓氏学会的《百家姓》试刊号,作者系内江市方志办编审,原文已刊1991年8月湘中谱牒研究会的《谱牒论丛》创刊号。

本文之研究范围为成渝地区,以内江和隆昌两县为其地理中心。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外省移民迁入。这一地区人烟灭绝者,凡三:两晋间、宋元间、明清间。第一次,两晋间战乱导致这一地区人口绝灭,及他省之民迁入民实,无可考。第二次,宋末元初,四川经历长达十余年战乱,“宋元争蜀,资(州)内(江)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这时,“内江已无唐宋古姓,只有前明侨户,且多籍楚城,邻邑并同”“迨元一统,则地荒民散,无可没官。一时资州、内江、隆昌……州县并省,终元九十年末复”。第三次,元末明初,明兵分别由湖北、陕西攻入四川,洪武四年(1371)方平。之后,大规模组织以湖北籍为主之移民入川,是谓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明朝末年,张献忠据蜀,吴三桂之乱,皆历激烈的战乱,这一地区人口濒于绝灭。康熙二十五年(1685)始,清政府又大规模组织移民入川,是谓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对四川腹地氏族明初、清初之两次迁徒,史书及方志皆有记述然而语焉不详。笔者意外地发现,所有现存族谱于乃祖之入川大多记载颇详,体现出谱牒研究的诸多意义。
少数民族之迁徒及民族融合 明洪武年间,傅友德、汤和平定西蜀后,曾招募番、汉人口迁蜀。其后,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定居。有的保持其民族传统至今,大多则互相融合。回族为内江、隆昌两县之主要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清朝统治者歧视回族,故旧县志不录。
迁徒因由及籍属
① 为辟乱入蜀,主要为元末(至正年年间)自湖广入川之民。时陈友谅、朱元璋及各自部将徐寿辉、常遇春等在鄂东、赣北,特别是麻城、黄州(今黄冈)一带激战,百姓为逃兵灾西迁入蜀。
② 随军入蜀,陈友谅部将明玉珍于至正十一年(1351)袭重庆,二十二年称帝,同年夏置府、州、县官。为免将士思乡土,明玉珍及其辖下官兵遂在四川定居。
③ 奉诏入蜀,明初、清初两次。史有所载,语焉不详,诸族谱远较史载为详。其奉诏乃分自愿与不自愿。自愿者若内江县杨家场《周氏族谱·修谱自序》云:“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插入川。我明器祖、雷氏、戴氏,遂偕至戚雷华振、周氏由麻城孝感偶行入川,落业内江东乡百世镇。”不自愿者,由专差强行逐遣,甚至一路绳索捆绑以防脱逃,双手只能在大小便时才得解开。至今隆昌、内江一带人称大小便为“解手”,缘于此也。故迁川之民不绝,七八十年间迁入隆昌凡50姓,迁入内江凡21姓,这批移民入川至今已有二十余代或十余代不等,但仍自称为“广东人”、“湖广人”、“永州人“。
明末甲申,天下大乱,这一地区人口丧失殆尽。居民死亡甚多;举家逃离,数年乃至一二十年。笔者发现,族谱中记载这一地区的居民避难处均为贵州遵义地区。
清初战乱,这一地区逃离他乡者,数年乃至数十年后又陆续归籍复业,内江县归籍者二十余姓。有的只身回籍,“吾族千丁,老幼丧亡,仅遗一线”(内江《王氏族谱》)。
总之,这一地区之族谱为数不少,价值亦高。此次研究族谱,方悟出缘于其对史料矿藏发掘不深,特别是未能顾及“金矿”—诸多族谱所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14 , Processed in 0.0657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