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讲座: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2:1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讲座: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
主 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有人说思想和技术两张皮,思想是技术的提升,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思想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教育在线”,发起的诗意语文和理性语文的争论。我的语文风格的基本取向,应该是感性的。学段越低越感性,随着年段的增高,越理性,但在谈技术时候,别忘了思想。
从例子出发谈感性教学——《黄河的主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题目:词语的感性教学——《黄河的主人》
内容:
一、课件呈现词语: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二、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新词的理解。
三、全班交流:
1、艄公:撑船的人,指撑着羊皮筏子渡乘客的人。/师:你能想象一下艄公会是什么样儿呢?生:艄公会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艄公的皮肤一定会是黝黑黝黑的,因为他长期经受着黄河上的风吹雨打。生:艄公有着强健的身体,胳臂特别粗壮有力。/师:大家看,这就是黄河上的艄公。(课件呈现艄公的特写画面)
2、如履平地: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师:要理解这个词语,关键是要理解哪个字的意思?生:关键是理解“履”的意思。师:这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意思是“踩、踏”。/师:请你读读课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对如履平地这个词你会有更加具体的感受。生:(朗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师:对如履平地这个词,你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生:这是在滚滚的黄河上撑船,他能做到如履平地,说明他太勇敢了。生: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如履平地,说明他非常镇静和机敏。
3、惊涛骇浪:指风浪大得让人害怕。/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生:我先查了“骇”的意思,因为这个字的意思我不太清楚。当我知道“骇”就是惊惧的意思时,我也就明白了整个词语的意思。/师:由“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们还联想到了书上的哪些词语呢?生:波浪滔滔。生:浊浪排空。生:汹涌激流。生:黄河滚滚。生:风浪险恶。师:面对这样的惊涛骇浪,作者的心情是什么?生:提心吊胆。生:胆战心惊。
4、竹篙和羊皮筏子:/师:大家看,这就是漂流在黄河上面的羊皮筏子。(播放录像)
5、齐读这六个新词。/师:请大家回想一下课文的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黄河滚滚,奔腾咆哮,一排排巨浪汹涌地向岸边扑来,真叫我胆战心惊。一位饱经风霜的艄公,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勇敢地用竹篙驾驶着羊皮筏子。
生:我仿佛看到黄河滚滚向东流去,一个个浪头打向岸边,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一脸黝黑的黄河艄公,撑着竹篙,驾着羊皮筏子,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面如履平地。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混浊的黄河仿佛万马奔腾,一浪高过一浪,汹涌的激流飞快的向前涌去,好像要把黄河上面的羊皮筏子吞掉似的。让人越看越害怕。但一位勇敢而镇静的黄河艄公,机敏的用竹篙驾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面如履平地,真是让人敬仰。
这里包含着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应该走这条路径。诗意语文探索的就是这条路。
题目:词语的感性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这种纯理性的识记,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没有作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
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
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
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很多时候学生的词汇处于消极状态,不能用,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用,这跟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那些“阳光语汇”,也许意思说不出来,但他能用,用的恰倒好处。我们诗意语文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消极转化为积极,因为积极是活的,是化为精神血脉的。
感性技术是很多的,我今天也是不能穷尽的。
——潜心涵咏。
举例:《草船借箭》(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8页)
选入课文时,编者进行了改写,基本上秉承了罗贯中白描性的风格。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论语言品味,《三国演义》最差,但它以结构上取胜。《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说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写了诸葛亮的“笑”。你要捉水中的“大鱼”呀,这条大鱼就是——笑,很有味道,他在笑谁?(笑鲁肃,宽慰、幽默的笑)(笑曹操,讽刺的笑)学生的落脚点不一样(笑自己,很独特,事情成了,充满自信的笑)(笑周瑜,怎么读,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心说:我气死你)品味笑里面的味道。跟品茶一样,龙井茶,女人喝的,我喜欢喝铁观音,因为它味浓呀,过瘾呀。每篇课文都有“大鱼”,你要下水去“摸”呀!
——诵读体味。
《威尼斯的小艇》,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9页)其中“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要用逗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诵读体会,如果不用标点或用顿号,诵读起来就会显得仓促、呆板,用上逗号就显得明快而活泼。这就是文字的节律。船夫驾驶技术特别高,背后写的是“人”,默读很难看出,读出来,探讨其中的味道。这样的语言很洗练。
——比较品评。
《荷花》文眼在“冒”,(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30页),一齐读三遍,好在哪儿?冒,能不能换一个字?怎么样地长,才叫冒?想象荷花是怎么样的心情?再读,仿佛像干什么?看录像,想象写话。带着感觉,再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人的情绪具有弥散性,人与文本蔓延开去,感情如水。在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和品评。诗意语文是模糊的,不要求精细,应该是模糊的。
——联系语境。
《小珊迪》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 (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29页)
诗意语文分四个层面的联系:让“跑”广起来、升起来、美起来。从文化、人化的角度去解读《小珊迪》,要了他的命的是正是这个“跑”字,把“往回跑”和“被马车撞”,联系起来,体会到什么?他为什么要跑?停留着一双怀疑的眼睛,不是“跑”要了他的命,而是“想法”要了他的命,其实做人要做人穷志不穷的人要了他的命。“我等了很久也不见回来”,等了很久,可能上当了,猜想什么?事实是被马车撞了。最后我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是什么让我作出这样的承诺。同情不够,而是敬仰——你要升起的感情,这是基于美的毁灭,是悲剧的力量。
——激活想象。
《万里长城》中有“成千上万”一词,它是抽象的词语,意义的空壳,人类的存在。不是这一个,那一个,而是很抽象的。怎么办?怎么教?需要想象?启发: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是个老人,或是青年人,也许是男人,也许是女人,也许是中国人,也许是外国人,……写下来。交流后再读,脑子中就有了形象。这就是语文的诗意,诗意是可感的。古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你升起警觉去感受,那个孤寂,那个悲怆……这就是边塞诗,人面对着大自然的感觉。你再去读《红楼梦》,能读出很多诗意语文的策略。
——质疑问难。朱熹《朱子读书法》中,清人唐彪都有论述。见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一书第33页)
《江雪》,问题“为什么要钓鱼?老人真的在钓鱼吗?”
一孩子说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一孩子说我觉得他非常孤独,因为你看这首诗每句话的第一字连在一起是“千万孤独”;
一孩子说我觉得老人被雪景迷住了;
一孩子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智慧、这是心境、这是敞亮的情怀,这就是诗意语文。
在诗意语文中,质疑有两个基本的前提:第一,必须是真问题,第二,不管什么问题,都要是有价值的。没有思考意义的问题,比如词语什么意思?别提。
——切己体察。
——创设情境。
——转换语境。
《一夜的工作》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现在、过去……语言的意义不同,引读当中,创设新的意味。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我去查总理住的“西花厅”,最早是摄政王载沣的官邸,载沣权力所在,权倾朝野,大全独揽。继续查,西花厅后来成了袁世凯的官邸,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统。袁呆子,喜欢兵法。可想,当年的西花厅是多少富丽堂皇。“极其简单”,给何其芳强烈的反差,以作者的想象总理的办公室不至于这么简单。第一次进入办公室,“极其简单,一个不大……如此而已”再想写吗?再想看吗?没有了?一唱三叹,多有味道。(一唱:极其简单;三叹: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启发学生想象:过去可能会有什么?(让学生想象:……)现在,当它成为总理的办公室后,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如此而已。古人说,大富大贵,富贵双全,总理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办公室应该有什么?但什么也没有,只有……
——移情体验。
《游子吟》,假如你就是这位母亲,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嘱咐些什么?学生进入的过程,是他成长的过程。本质上是跟自己进行对话。孩子的精神结构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孔子“己所不欲施实于人……”仁,就是移情体验。
——提取积累。
《匆匆》“但不能平的我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感悟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追求,珍爱生命的诠释,可以启发学生对那些名言、警句的回忆(一寸……莫等闲……明日复明日……一日之际……)反过来,再读,你感受完全不同了?
——拓展资源。诗意语文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的视野,丰富阅读的信息。
诗意语文的感性技术,肯定还有很多,我们要不断摸索、提炼……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2:17:37 | 只看该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王崧舟语文教学风格例析

 来源:绍兴教研院  



 
    “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的开放胸襟。
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我“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一、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

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我都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万里长城》一课,我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
课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
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
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课终,我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
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
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
师:发自肺腑之言!
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
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
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
生:(生再读,略)
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
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
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二、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中国文化重“和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营造。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
《小珊迪》一课,我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领学生一起同情着作者的同情、感动着作者的感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崇敬着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课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师:(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最想强调“诚恳”这个词语。我觉得小珊迪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却一定要把零钱找还给那位叔叔。(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时强调了“诚恳”。)
生:我最想强调的是“信任”。我觉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信任”。)
生:我觉得“断定”这个词语必须强调。断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实证明,小珊迪的确不是那种人。他是那样诚实,那样守信。(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
调了“断定”。)
生:我要特别强调“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不是那种人”。)
师: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你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师:是啊,小珊迪决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决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决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决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决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生:可爱。)
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可敬。)
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不会。)
永远不会!

三、在语文课堂上追求“双峰插云”般的“大气境界”

一堂好课,如一盘围棋,最讲究一个“气”字。有气则活、无气则死;大气则神、小气则凡。气是气量、气度、气概、气魄、气势、气象、气派、气韵。气要大,大气的课,总是左右逢源、纵横自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以“纹丝不动”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勾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英雄的伟大形象。
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
生:我是从“我们趴在地方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那种念头。
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具体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生:(朗读课文)太阳渐渐爬上山头。(师插话:原因之一。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师插话:原因之二。如此近距离的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师插话:原因之三。我们在低处,更容易被敌人发现。)
师: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些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潜伏的形势非常紧张。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再次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
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纹丝不动。(朗读课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象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是抓住“挪动”和“呻吟”这两个词来体会的。挪动就是轻轻地移动,呻吟就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这时的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觉得这就是纹丝不动。
师:体会得很好。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这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刻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够更好地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自由练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读出了英雄钢铁般的意志。你为什么要将“千斤巨石”读得这样重?
生:我觉得千斤巨石这个词写出了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形象。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你的朗读声中,包含着对英雄无限崇敬的感情,让人感动啊!“一寸地方、一声呻吟”,这两个地方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这样轻?
生:我觉得烈火烧身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邱少云却忍住了,直到最后牺牲。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不能读得太响、太快。
师:还有谁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对英雄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尽管声音比较平淡,但老师能够感觉到,你对英雄的感情却是非常真挚的。特别是这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读得特别感人!“半个多钟头”你拉长了,读得也特别重。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这半个多钟头对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来说,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啊!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朗读这段话。
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没有同学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如果邱少云做不到纹丝不动,就会被敌人发觉,敌人就会袭击我们,我们的部队就会受到重大损失。
师: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这次作战计划还能完成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这次作战计划不能完成,391高地这颗毒牙还能拔掉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391高地这颗毒牙不能拔掉,整个战线还能往南推移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整个战线不能往南推移,抗美援朝战争还能取得伟大胜利吗?
生:(齐答)不能。
师:假如你就是邱少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你会怎么读这段话。(学生自由练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你甘愿这次作战计划全部落空吗?当然不甘愿!所以你才会读得这样沉重。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邱少云,在自我牺牲和整个潜伏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之间,你选择什么?
生:我选择自我牺牲。
师: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是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宁愿以自己的剧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友们的安全、来换取战斗胜利的坚强战士。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

四、在语文课堂上创生“雷峰夕照”般的“开放胸襟”

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情感的出轨、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解疑,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并点化他们的疑问和创见,既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又不忘教师的引导责任。
师: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把提问的次数控制到6次。谁有问题?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结实,怎么会“碎”呢?
师:问得好。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放到课外去研究吧,行吗?(板书:矿产资源形成?)
生: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师:(板书:地球母亲?)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讨论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行! 
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凭什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好,还有最后一次提问的机会。
生:我们应该怎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母亲?
师:(板书:精心保护?)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前面的问题都包含进去了。
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我又引导学生主动解疑:
生:我研究了“地球母亲”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地球提供给我们的,是地球养育了人类。
生:我认为,地球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儿女一样。
生:我们的生命是地球给的,所以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生:慷慨的母亲。
生:温柔的母亲。
生:和蔼可亲的母亲。
生:美丽壮观的母亲。
生:无私的母亲。
生:伟大的母亲。
师:但是,这样一位无私而伟大的母亲,那些无知的、贪婪的人们却是怎样对待她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残地宰杀一些小动物。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资料)同学们,不光是这些啊。就在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的身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和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1:28 , Processed in 0.0698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