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琳:理想的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4:5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琳:理想的语文课堂

文章作者:吴琳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8-9-1
  吴琳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已出版《梅林看课堂》《静下心来学语文》两部专著,发表教研文章百余篇,编写《小学生阶梯式阅读学习丛书》《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同步设计》《小学生分类作文》《诵读》等书籍150余万字。在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同时,坚持深入课堂上课,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近年来,在许多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又以“谈话式互动评课”引起业内人士关注,受到普遍好评。

    转眼之间,我当语文教师已有二十余年了,其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也听过无数节语文课。每每徜徉在语文课堂里,耕耘在这片充满诱惑的土地上,心中总是充满向往——对理想语文课堂的向往。那是一座圣殿,既高远,又非遥不可及。它存于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心,而我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第一点思考,每一步路,都在通往这座圣殿。
    理想的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许多名师都曾形象地描述过它:教学“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课堂“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不封闭,不留痕”……美好的愿景犹如春花“树树枝枝尽可迷”。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走进去,都会让你展开无尽的想象,让你施展无穷的创意,去描绘它,构建它,丰富它。
    一、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学科本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听、说、读、写”等,它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人教版二年级《笋芽儿》一课中有这样一段: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作者为什么不说“春雨姑娘来了”,而要说“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对于还没有更多语感积淀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对话:
    师:你听过春雨的声音吗?
    生:听过。
    师:春雨落在叶丛中会是怎样的声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
    生:“滴滴,嗒嗒。”
    生:“叮叮,咚咚。”
    生:“刷刷刷,刷刷——”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啊,难怪课文要说——
    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读读它吧。
    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和欣赏。
    在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中,那只不幸被作者抓在掌心的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令作者“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跃”。什么叫“鼓动”?什么叫“跃动”?那是怎样的“挣扎”?没有对这些词语的品味、比较、揣摩,又如何去感受那强烈的生命意识?有人说,这篇课文极易上成“思品课”。如果离开对语言这个“载体”的研读,一味去探究生命的意义,当然会与语文学习的目标渐行渐远。
    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从文字中捕捉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与意义,把学生带入唯美的言语学习意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因为孩子们很容易被课文的语言感动,被自己解读到的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动。这样,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能够不知不觉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教材中,还有许多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的练习,学生常常不知道该抄什么,有的学生甚至说:“没有自己喜欢的段落是不是可以不背?”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课文呢?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次,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在这种语文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并且不断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理想的语文课应体现以学生为本
    语文课应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一)时间,是学生的生命
    卢梭有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说: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时间,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如果说,一节课,由于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时间浪费是隐性的,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那种显性的时间浪费现象,却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手段进行控制的。
    比如《笋芽儿》,老师们喜欢在课前和学生聊聊“春天里的发现”,以此引出课题。这种漫谈式的聊天,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如下的教学设计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师: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季。
    (师板书:春,随后在“春”字后面画横线:春 )
    师:谁能在“春”字后面添上一个字或几个字组成词语?
    生:春天、春节、春雨、春风、春暖花开、春风得意……
    (师擦去横线,重新画在“春”字的前面: 春)
    师:现在你还会组词吗?
    生:立春、阳春、早春、初春……
    (师再擦去横线,重新加长画在“春”字之后,并加标点:春
。)
    师:以“春”字打头,说一句话,你能行吗?
    生:春风吹绿了小草。
    生:春天小燕子飞来了。
    生:春天真美呀!
    师:“春天真美呀!”是抒发感情的句子,表示感叹的语气,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这么美好的春光,谁都不愿错过。它也一样,它是谁?
    (师出示笋芽图,板书课题,学习“笋”字。)
    短短的开场白,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语言积累、思维训练为一体,有效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设计,也必然会在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收到实效。
    (二)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贵有疑”,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却常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质疑,是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让学生针对鹿弟弟的两句话尝试提出问题:
“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师: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好几个问题呢,你能试着提一个吗?
    生1:鹿弟弟是什么时候看到玫瑰花的呀?
    师:你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1:是小鹿生病的时候。
    师:对呀,也是玫瑰花开了的时候。谁还能提呢?
    生2:为什么鹿弟弟说玫瑰花“没有白栽”呢?
    师:你(生2)提的问题比他(生1)的好,为什么呢?鹿弟弟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玫瑰花,大家都知道。而为什么说“没有白栽”,就要动脑筋,仔细读书才能知道。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水平。谁还能继续提出“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生3:为什么鹿弟弟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生4:鹿弟弟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那么,小鹿喜欢不喜欢看玫瑰花呢?
    从孩子们越来越逼近主题、深入文本的提问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拔节成长的声音。本来,我可以不费力气地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但那不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在这磕磕绊绊的学步中,孩子们学会了自己走路,那是永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三)评价,指出前进的方向
    实施新课程以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愿意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以此来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的确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然而激励切忌盲目,它的前提应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曾听一位老教师这样评价一位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如果把作文成绩分成四类,你可以进入第一类,第一类里的‘中等’,得36分,扣掉4分。如果刚才那句话重新改一下,老师可能会在‘是否给你加2分’方面,再仔细权衡一下。”
    这样的评价,没有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辞,却声声入耳,字字入心,他真实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水平停留在哪个层面,明确地指出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评价。由此,我也想到,拥有这样评价的课堂,是一种境界,需要执教者以“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精神,不断丰厚自己的学养;并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砺练自己的教学内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4:52:34 | 只看该作者
三、理想的语文课应有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无论是借助教具、现代信息技术还是“素面朝天”,都应以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让我们来欣赏在《鼎湖山听泉》一课中,李伟忠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泉的词语。并分别将这些词语标红在大屏幕上演示的课文中。这些词是: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清纯悦耳、欢快活泼。接着,师通过课件演示,只将红色的词语留在原来的位置,而将其余的文字抹去。)
    师:如果让你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
    生:可把描写泉声、泉水的词各分成一类。
    师:描写泉声的词有哪些?
    生: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师按照学生说的,通过演示,将八个词语重新排列,分成上下两组。)
    师: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作者听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耳”(板书);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
    生:入目。(师板书)
    (指名读这八个词语,听一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到泉水在山中哗哗地
    流,发出淙淙的声音。
    师:这声音好听吗?
    生:好听。
    师:哪个词说出来了?
    生:悦耳。
    师:那么“很好看”,
    你们用哪个词来说?
    生:悦目。
    师:由此我们想到一
    个成语——
    生:赏心悦目。
    (齐读第一组词语)
    师:第二组词让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到这些泉水是山的魂,无处不在。
    生:泉水是很清亮的,一眼能看到水底的石头。
    师:从“清亮”我们发现泉水很清澈。
    生:我从“交错流泻”发现泉水的支流非常多。
    师:通过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优美动听,泉水清澈丰盈”。让我们读好这段。
    (生看着课件中的两组词语,一边读,一边从中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听中有看,看中有听”。)
    师: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是把看到、听到的都融合到一块儿了。让我们也来一路听泉,一路赏景吧!
    (生再齐读这一段。)
    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再将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送回的时候,教师利用对听觉、视觉的激发,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段文字“一路听泉,一路赏景”的动态美感。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词语便有了厚度,语言便有了乐感,眼前便浮现出了画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源自教师对教材深入的钻研、理解和高度的把握,源自对学生学习心理的高度认知和深情体恤,这又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四、理想的语文课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语文教师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善于开发并能及时捕捉教育的资源,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一些写景课文时,老师们常常喜欢这样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都去过哪里呀?
    生:青岛。
    生:少林寺。
    生:桂林。
    ……
    师: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请看课文。
    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就会发现,这短短的谈话中,还有很多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
    师:能把它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
    师:好极了。
    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上一个词吗?
    生:我去过美丽的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
    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
    生: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九寨沟去看一看,又将有什么收获?
    同是“谈话”,这里却把谈话变成了一个小型的语言训练,在不知不觉的聊天中,孩子们学习着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这种职业的敏感,拥有强烈的言语训练意识,或许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着教育的意义。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细节:
    当孙老师问“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时,一个孩子说:“他是个自信的人。”教师马上问道:“这叫‘自信’吗?盲目地相信自己,不知外面的天地有多大,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不叫‘自信’,这叫什么?”于是,学生说出“自傲、自满、自大”等词语。老师立刻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并且告诉学生:“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真实的本事、真实的水平。如果无限制地相信自己能超过他人,那就不叫自信了。那叫自满、自傲。我们要做自信的人,不能做自满、自傲的人。”
    面对学生一个不恰当的用词,孙老师能够即刻对课文中的人物展开分析,引出对一串词语的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数生成性资源就像这个教学细节一样,时时闪现在学生的发言里,时时徘徊在我们的身边,而有能力抓住它的老师,从来不让它悄悄溜走。表面看,这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实质上却是教师强烈的资源意识与深厚的内在功底使然。
    五、理想的语文课应充满个性
    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由于教师的性格、习惯、阅历不同,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我们的课堂也应因地制宜,彰显师生的个性。
    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激情洋溢,或童趣盎然,或睿智潇洒,或优美恬淡,他们的课堂多彩多姿,飘散着浓浓的语文馨香。
    孙双金老师以倡导“情智语文”著称,在他的课上,从孩子们异常活跃的思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启迪情智,师生共同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及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领军人,他总能以一颗“诗心”捕捉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的意义和盎然的诗情,以其精巧的设计、醇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唯美的意境。
    窦桂梅老师被众多喜爱她的青年教师称为“一朵盛开的玫瑰”,她以顽强的探索精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繁花似锦的语文教坛里,描绘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风光。
    薛法根,有人说,他的名字里暗示着“把握了学法的根”,尽管出于巧合,但他不懈追求的“智慧语文”,婉约中带着睿智,睿智中夹着幽默,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
    或许是从小长在海边的缘故,大海的诗情孕育了杨屹老师不泯的童心,她的“情趣教学”,总能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新知。
    李明新老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他的课,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让学生学有所乐;既关注语文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他视语文教学为自己的生命。
    还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前辈,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语文课,恬恬淡淡、简简单单,却轻轻松松、扎扎实实,我们无法将他们的教学艺术归于哪个流派,却可从中管窥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他们都以自己活跃的教学思维和对语文教学的无限深情,实践着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自己的个性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课堂。
    如果说语文教坛是一座百花园,那么语文教学本来就应充满个性。不管你是玫瑰,还是牡丹,也不管你是茉莉还是丁香,只要你对自己充满自信,就会使人觉得美丽,就会给人们带来清新的感受。也只有如此,语文教学研究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看不完的风景。
    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4:54:21 | 只看该作者
有这样一位教研员
——献给我的指导老师刘炳鑫先生

                       北京市崇文教育研修学院  吴琳


每当看到这张十几年前的老照片,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刘炳鑫老师手扶护栏,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楼梯,脸上永远挂着慈爱的笑容。
或许,退休后远居澳洲的他早已记不得我的名字了,因为没有人能数得清被他指导过的青年教师有多少。然而,他却像一盏灯,多年来,一直照在我的心里,从来不曾熄灭过。以至于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研员时,这盏灯都会在心里时刻提醒着我:做一颗铺路石,为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1986年,21岁的我被学区推荐,参加北京市朝阳区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执教《看月食》。那次比赛要求上三课时,讲完一课书。在20几名选手长达一个星期的角逐中,我终获一等奖,是7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现在想想,那个一等奖,不过是凭着年轻和天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一遍遍演练、模仿的结果。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把握,根本没有多少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刚刚走下讲台,一位胖胖的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就走到我身边,一边说“真不错”,一边问我能不能每周参加一次中心教研组活动。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中心教研组”是什么,只见我的校长跑过来对老教师笑脸相迎,连说“没问题,没问题。”还慎怪地对我说:“还不快谢谢刘老师,这是咱们区里的教研员,语文教学专家!”我恭敬地谢过刘老师,也便从那天开始,我成了刘炳鑫老师中心教研组的一名成员。
“中心教研组”是一个负责指导和组织全区教研活动的备课组,由教研员在全区200多所学校里选拔出的骨干教师组成,这些骨干教师也称兼职教研员。最初,刘炳鑫老师对我说:“你现在作兼职教研员还不够格,就在组里旁听,想发言的时候也可以发言。”
那时,我在首都机场第一小学任教,这所民航子弟小学在行政上属朝阳区管辖,但地域已属京郊顺义县。从学校到市区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乘公交车往返要5个多小时。那时,每星期半天的中心教研组活动,成了我一周工作中一件最重要的事。
然而,每次活动归来,我都如获至宝般地反复咀嚼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并现学现卖到自己的课堂里去。而后,再带着新的问题和困惑,欣然期待着下一次活动。

坐在通往市区的长途汽车上,透过车窗,可以看到绿色走廊般的机场路,两边是深深的白桦林。春天,林边俏皮的迎春花总是最先探出头来,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仲夏的槐香,深秋的红叶,隆冬的瑞雪,以及林中一群群翘着长长尾巴的喜鹊,都像一幅没有尽头的伸向远方的画,陪伴着我赶路的寂寞,也记录着我美丽的教育梦想。
在中心教研组里,我结识了几位朝阳区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某个教学环节的反复推敲、研磨,都是我从来不曾领略的。我渐渐明白,当好一个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绝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热爱”,更要有深厚的知识修养、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每当回想起在中心教研组见习的那段日子,我都从内心深处感激刘炳鑫老师。他把我领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百花园,隔着绕满牵牛花的藩篱,让我看到了花园中璀璨的花影,闻到了洋溢在空气里的花香。也就从那时起,我便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去,为这花园增添一抹绚丽的亮色。

记得我第一次承担区级研究课,刘炳鑫老师从市区赶到机场一小听我试教,帮助我一遍遍调整教案。至今仍记得,我执教《林海》一课,课文中有“云横秦岭”一句,我设计了随手画出简笔画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体会“大兴岭的温柔”。刘老师却不急于评价,而是让我查阅“云横秦岭”一句的出处和老舍先生创作《林海》的时代背景。后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知道“云横秦岭”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原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韩愈被贬潮州,走到蓝关时写的。表达了韩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也陈述了自己因为忠心耿耿而获罪的沉郁。而老舍先生创作《林海》时值五十年代初,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不久,当时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期望,正使他兴奋不已,创作热情高涨,满怀激情地表达对“今天”的热爱与歌颂。眼中的景色与心中的激情融为一体,流泻于老舍先生的笔端。在对这些背景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读《林海》,再去体会“大兴安岭的温柔”,果然透过美景感受到了作者一种内心的喜悦。对教材的理解,也有了深度。
在刘老师的指点下,我学习着备课,学习着咀嚼教材、品味语言,渐渐对语文有了感觉,课也越上越成熟。
后来,我在区里承担的各种教学研究课越来越多,刘老师也频繁地到我的学校听课指导。那天,我从三楼教室到底楼的办公室,在楼梯上正巧遇到刘老师。只见他扶着栏杆,一步一挪,艰难地移着步子,我惊讶地奔下去扶他,才知他中风未愈,此次是专程来听我的“随堂课”。
那天,我上的是《草地夜行》,在讲到老红军身陷泥潭,却用肩膀猛地一“顶”,把背上的小红军“甩”到安全地带,自己却“没了顶”时,我哽咽了,孩子们也落泪了。一起听课的校长、主任在课后都说我上得太投入了,望着一脸欣慰笑容的刘老师,我知道,自己更是触景生情,为刘老师对我的关爱深深地感动了。
1990年,我代表朝阳区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阅读课教学竞赛,执教《穷人》。刘老师拖着已半身不随的身体,一次次乘车来到机场一小,和我一起备课,听试讲。那次比赛,我得了优秀奖(一等奖),也因此获得朝阳区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并于1991年成为北京市首批语文骨干教师,被选送到市里参加学习。
如今,每当看到那些尘封的获奖证书,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刘老师步履蹒跚的身影和写满慈爱的笑容。熟悉刘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其低调,极其平和的人。他对青年教师说话,从来都是和声细语,笑容可掬。就是指出错误,也让你听起来心悦诚服。听他评课,你总能找到一大堆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优点,经他一说,立刻让你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他也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课感,能够准确捕捉到你的不足,并在你困惑之处,妙手点拨,令你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尽管经他培养出的青年教师有不少成为市、区骨干,他自己却从来不讲。
一轮毕业班教过,我转教高年级,而刘老师担任中年级教研工作。那时,我已成为一名正式的兼职教研员,却一直未能再与刘老师同在一个中心教研组,未能再得到刘老师手把手的帮助和指导。

时光荏苒,刘老师退休了。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去首都机场送他女儿一家去澳洲定居。那天,我请家长朋友帮忙,为他们办好了一切出关手续。交谈中,我感到刘老师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因退休而失落,他心静如水,对一切功名利碌看得都很淡泊,老年生活过得幸福、平静。
后来,刘老师和夫人也去澳洲定居了,住在墨尔本。2001年我在布里斯班短期留学,未能联络到他,失去了一次异国相见的机会。
澳大利亚湿润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和随处可见的满目的绿色,或许更有利于他的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业务的进步,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刘炳鑫老师,想到他对我的帮助。在我的幻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刘老师坐着轮椅,在一片葱茏的草地上,正闭目养神,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慈爱的笑容仍写在他的脸上。在那深深的笑靥中,或许有一丝是对我的回忆吧?愿我的每一份努力都成为他的荣耀,化作缕缕的祝福,飞落大洋彼岸,飞到他的身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11:18 , Processed in 0.1546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