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百年,一百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2:0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百年,一百本书2011-05-29
     来源: 晶报      作者: 老祝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 张冠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从张冠生的选择可以看出,在一个普通中国读者的眼里,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书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排列方式。
一百年,一百本书。欲将百年历史浓缩在百本书中,或欲以一百本书管窥从1911到2010年整整一百年的中国历史,绝非易事。因为这固然需要极大的阅读数量,极高的阅读质量与甄别能力,更需要一个人的阅读契合时代的潮流,还要在潮流中保持独特的阅读品味和定力——历史的车轮往往在前进中停滞甚至倒退。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个图书匮乏特殊时期。我细查了一下作者在这二十年中挑选的书,外国著作十本,占一半,以政治为主,而其他时代的选书皆以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为主。科学著作两本,其余的书与人物有关,和王杰等人赫然在目。张冠生选了一本《常用药物手册》来代表1970年,其实他是借着这本书议论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的《干校家书》,醉翁之意在于议论“农村天地广阔,可以大有作为”。像《常用药物手册》、《赤脚医生手册》等书,“真有用处的到底有几本,很难说。”我记得小时我家也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我当作启蒙读物来看——我开始认字那会儿,已经是七十年代末了,课外书仍然不易读到。后来我读到陈丹燕的一篇文章,她说,《赤脚医生手册》是15岁的她在书店里能找到的最好看的书了。听了叫人心酸,然而正是当时的实情。叶至善给父亲去信说,“中草药看图和特征说明,还是不容易找到的,最好要看实物标本。我现在还只认识几种……”他大发牢骚:“这种书还是专科学校用的,可以想到毕业出来,仍旧什么也不会干,还得从头学起。”那年月,流于形式的,不仅仅只是出书。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2:02:31 | 只看该作者
及至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关口,张冠生竟未择选一本经济书籍,而选了六本与人物有关的书。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文选》,该书以著名的“南\方讲=话”压卷,指明了中国今后的道路。张冠生显然认为国家民族的富强,根本在于思想的进步。他罗列出如下人物:马林诺斯基(人类学家)、吴宓、陈寅恪、顾准、顾颉刚和徐铸成,还有《中和位育》的作者,教育家潘光旦。今天看来,中国经济改革早就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说到如今的文化精神,再看看我们的思想前辈,怕是多数人都感慨良多吧。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张冠生所选的书以政经、史实、人物与哲学文学为主,人物又以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为主,哲学和文学作品亦是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大作。张冠生赞同一个美国学者的观点:“想把一段历史看清楚,说出道理,需要放到更长的历史背景上。”所以此书尽管是以中国的二十世纪为横截面,但其根底亦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诸子概论》),其枝蔓亦延伸到古希腊的大哲(《亚里士多德》、《理想国》等书)。从张冠生的选择可以看出,在一个普通中国读者的眼里,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书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排列方式。
《纸年轮》的年轮,最里面的一圈从介绍1911年商务印书局创办的《少年》杂志开始,最外边的年轮以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治理中国》收尾。张冠生选书上殚精竭虑,在编排方面我觉得也有他的寓意。1911年,中国处于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很多有识之士认同“教育救国”的主张,其所开之径,在于开民智,而民智之源在少年。张冠生举出钱锺书和费孝通订阅《少年》杂志的例子,说明好的青少年读物能给一个人带来多么大的改变。结尾的《治理中国》则以外国人的视角,俯瞰中国惊心动魄的世纪之变。
我读书由着性子,偏好有趣的“子集”,与国家兴亡有关的“经史”并不常读。张冠生也非只注重那些厚重的、烛照历史年轮、暗示国家民族沉浮的巨著,但他执意给他的读书生涯做一次纪念的内心仪式,于是我也借此看到了自己读书的短板。张冠生说,“自己从小到大的精神滋养,主要得益于这百年中国的思想激荡、社会变迁和文史读物。没有这些,就没有我的如今。”个人需要精神滋养,国家和民族又何尝不需要?
(老祝 书评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2:06:35 | 只看该作者
书把我们带回谦卑的人间位置
2011-04-24
    来源: 晶报    作者: 杨照   



书籍存在的一项神圣功能是:提醒我们,让我们谦卑。
有时是一本书扮演了这种提醒的角色。例如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出版,却迟至许多年后才有中译本在台湾通行的《八月炮火》。这本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开启战端的经典名著,详细追索了参战各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穿透复杂的史料,一层层剥开给我们看,进而说服让我们相信:那场差点毁坏了欧洲文明之战争,其实是“一场没人想打的战争”。卷入其中的那些决策者,没有一个是嗜血的犯人,更没有一个是不明时局的笨蛋。不,他们都是随着十九世纪理性成长,精刮算计的一代。他们聪明地算了种种利益,安排了种种策略,相信事情一定会如何发展,最后却是身不由己把整个国家整个欧洲带进毁灭的深渊里。
读这样的书,我们心底忍不住喟叹:“要是他们没那么自作聪明就好!”同时我们无法遏阻心底浮涌上来的警惕:“我有他们那么聪明吗?我该用自以为聪明的方式看待世界,对待别人吗?”
有时候,众多书籍架堆在一起,不必翻开任何一本,也能让人回返谦卑的人间位置。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到藏书三百万册的哈佛大学总图书馆。书库里当然是一排排书架,分布在上上下下怎么算都算不清的楼层里。我漫无目的地逛过一排又一排书架,随意浏览辨识那些书可能属于什么分类。走一走,突然发现自己迷失了。不是找不到去路出口的那种迷失,而是在知识版图里茫茫无所定着的迷失。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2:07:02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自己走过一架又一架的书,上面没有一本书我认得的。我所谓的“认得”,标准再低不过,就是从书背上看书名大致知道书的主题是什么,甚至更低一点,知道书是用什么文字写的。我真正能用来阅读的文字能力,限于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和德文,但如果单纯从文字符号辨认那应该属于哪种文字,那就可以再加上韩文、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和梵文,然而在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浏览一排又一排的书架,竟然完全找不到一本我可以晓得是用什么文字写成的。一本都没有!
我早就不幻想有限一生能读尽一座图书馆的书(芥川龙之介不是因为算出自己一生顶多只能读三四千本书,因而伤心得大哭吗?),可是图书馆里有那么多书,与我如此陌生隔阂,还是让我惊骇。惊骇与文明累积的成果相比,个人何其渺小,就连个人所处的时代与社会,都何其渺小。
人还是感到渺小点好。自觉渺小的人才会努力要让自己提升,才会去追求比个人生命更高些更大些的价值。自觉渺小的人才不会拿战争或其它危险的事玩游戏,误以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可能高过灾难。聪明、伟大的人,常常自身就是灾难。聪明、伟大,又从来不读书的人,几乎毫无例外都会给别人带来可怕的灾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9:29 , Processed in 0.0690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