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诗教学的点滴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4 17: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诗教学的点滴感悟  
2011-12-07

http://wzy407023690.blog.163.com/blog/static/140436304201111714416672/


      现代诗教学是使学生吸取精炼语言,感悟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学生从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品味诗境中受到美的教育,并能发展学生简洁、精炼的语言。采用形式多样的训练,能提高现代诗的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     凭借情境,初步感知。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电教手段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现代诗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幻灯、VCD光盘等,能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如:一位教者在教《我的自白书》时,用幻灯出示国民党特务严刑拷打革命者,革命战士宁死不屈的悲壮场面,再出现渣滓洞监狱的阴森场面,加上教师的简介,学生对诗文的背景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二、     激情朗读,增强语感。
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于形象,我觉得诗歌教学应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优美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谐的韵律中,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感。
1、    注重节奏,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一个难点,多数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的意境中,很难进入角色。多数成功教育者在教学诗歌时,大多是先让学生试读,找到韵律美的感觉,如果难以找到感觉,朗读达不到效果,于是指导学生画出自然停顿点,找到重音词,读时就有了鲜明的节奏。如:读原小学六年级课文里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有了美的语感。
2、    借助录音,尝试朗读。诗体有别于白话,教诗歌时,借助录音,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性朗读,学生逐渐学会了带着感情,进入情境的朗读方法。如:一位在教“原小学十二册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时,设计配乐朗读,放VCD光盘《南泥湾》一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韵律、诗情,并且指导学生模仿尝试。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提高了感受诗情,感受诗境的能力。
3、    借助投影,想象朗读。诗歌有很强的形象性,它的词与词之间跳跃性也很大,教学时借助投影帮助学生在脑中构建诗歌描绘的画面,并且理解诗意,体会诗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也可利用图片,以图引路,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想象读。反复想象反复朗读,于是将朗读、想象、观察、欣赏融于一体,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多种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三、     拓宽想象,体会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诗歌特别需要想象和联想。
1、    在听读中增强想象。通过老师有声有色的范读,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飞入一个令人遐想的情境中,通过朗读,学生思维在优美的词句中飞翔,产生一个个美好的形象。
2、    在比较中产生联想。诗歌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结合想象的产物。要学好诗,必须先爱诗。如:一位在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时,就激动地说“由作者看到和想到的,我也想起了过去自己所看到的一幅美的画面及当时所作的一首小诗:《三月抒怀》昨日即成今日梦,遍地金花戏忙蜂。小苞嫩芽凑春喜,乐做花池一春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要抄出来作留念,并夸赞说:“嗬,现代诗人!”学生陷入遐想中,从眼神看出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
当教《延安,我把你追寻》时,让学生体会诗文主旨,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那么,当时革命者为什么追寻延安?而我们新一代学生又需要延安的什么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谈话中体现出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
3、    以文画画,展开想象。诗文词句优美,浓缩度高,可让学生在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展开全理的想象,将诗文内容画成一幅画,一位教师在教《春晓》时,叫学生画了一幅春意图,学生舒展自己的想象,尽情在图里描绘春天的特点。这样学生能对诗文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并获得美的熏陶。
在现代诗教学中,方法灵活多样。如果紧紧抓住: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背诗文几个方面,学生就能易如反掌地学好诗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17:29:2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30 , Processed in 0.2291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