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诗教学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4 17:3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诗教学探析
http://zxuan004.blog.sohu.com/14110794.html
小学语文既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试从这一层面谈谈现代诗的教学。
一、积累——现代诗教学的缘起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语文,是因为我们需要语文。一般地讲,人自出生之日起,便已处于语文的教学背景环境之中,在“熏陶”和“模仿”的教学活动中习得一定的语文素养。当然,这种学习多是在不知不觉的“蒙昧”状态下进行,与“规范”的语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总是把“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行动起点,作为学生学习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的缘起因素。
小语教材之现代诗篇目,无一例外课后第一题设立了“背诵课?这一积累训练项目,,强化积累之意不言自明。
与识记字词、熟记成语、背诵课文片断等不同的是,现代诗的背诵积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育化功能。其一,现代诗的背诵积累整合了识记字词、熟记成语、背诵课文片断的大部分功能,将字词、成语、句群等较低级的语言单位置于这样一个较大功能的语言背景中累积,主体便可以长效地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标识。其二,选入教材的现代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质朴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的气质,为其今后的生命活动多一份诗的灵动、诗的惬意。因为如此,现代诗的教学,积累乃是第一要务。这种积累还应是一种在诗的语言背景下的整体吸纳,而不是“破碎”后的符号或者是文字的“意义”标识。
二、情趣——现代诗教学的核心
一位同事跟我们讲了一个她上班途中看到的一幕: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五六岁的小女儿,小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仰面看着蔚蓝的天空出神。突然,女儿对妈妈说:“天太蓝了,太蓝了!妈妈,天再蓝就要掉色啦!” 我不由得赞叹:“孩子的眼睛是水晶做的,总能将物件折射出七彩的梦幻。孩子的心是诗做的,血脉里天然地流淌着祖先遗传下来的诗人的基因。”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种境界在儿童的世界里不是人生追求,而是自我的存在。
成人世界的纷纷纭纭,不外是追求物相的明了,以对“物相”的明晰和把握而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真理、知识,就能使自我平添了一分力量。却又因“真理”而苦恼,为“物相”所累,活得很不自在。童言无忌,天真烂漫,所以孩子无忧无虑。是因为孩子不知“真”,也甚少求真,就如小女孩不问妈妈“天为什么这么蓝?”她是在与蓝天作情感上交流。
现代诗的创作在打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之后,着意于“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渲泄感染。“意象”也只是情感的影子而已,有时并不具实在的“意义”,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现代诗极易与孩子的情感世界产生相遇,诱发情感意义的构建与诠释。
所以,现代诗的教学核心是激发、诱导、张扬小学生的情感智慧。用富有童心情趣的话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情绪化的学习中把学生引向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通过情绪化的文本建构逐步意义化的语文学习过渡。在“无知”“无真”的情意活动中完成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取向。
三、吟诵——现代诗教学的手段
“无知”“无真”,不是说现代诗的教学拒绝“求知”、“求真”,可以无视文本的意义价值,而是要求把文本的意义价值置于人的审美视野中加以适当的解读,赋予其审美的、情感的元素。如《归来》一诗的第一自然段:“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这里的“春天”早已因情感的激越跳动而失却了自然的意义——一年中的某个季节,也不是与“春天”相关联的具体物相——鲜花、鸣禽。它深切地传达了海外游子踏上故土时如春天般明媚、温暖的心情。再如《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诗中的大海、风儿、浪儿、月儿、星星等物事,都凝聚了浓浓的亲情爱意。在孩子的心早已幻化作“我”,幻化作母亲。作意义上的解构诠释多此一举。
诗的气质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彰显和培养。现代诗的教学宜在此着力。诵读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一首诗读“顺溜” 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之后,并不是“理解”,老师应帮助学生继续诵读,帮助他们读好,读出情来,读出美来。主要包括诗的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更高层次的如诵读的修饰——颤音、滑音(注意不是关于它们的知识,而是学生切身的体验行动。),在变化着的诵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意义。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诗末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如在诵读时逐步加强,可以读出少年儿童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迈;如读得坚定有力,则又可以读出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去投身植树造林的光荣行列。现代诗确实不需要讲的,也不能讲。一讲便失去美感,一讲就失去了多元解读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06:30 , Processed in 0.0675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