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17:30:16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20:14:21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孝昌县:启动首届县级名师评选工作
本报讯 为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孝昌县教育局近日制定出台了《首届孝昌名师评选工作方案》,这标志着该县县级名师评选工作正式启动。
此次评选活动将采取教师自荐、学校或中心校推荐、县教育局考核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从全县普通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特教学校及教学研究机构在编在岗教师、人员中遴选表彰。获得孝昌县名师称号的教师每人将连续3年享受每年2000元津贴奖励,并将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岗位设置、评先表彰等方面优先考虑,该县教育局还将建立名师跟踪管理制度,对县级名师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特约通讯员 周新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7:48:49 | 只看该作者
对话与合作
——米德与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作者:周 正 许 超

摘要:对话与合作分别是米德与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核心。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包括前喻型教育文化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对比,并喻型教师文化与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的对比,后喻型教师文化与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对比,可以发现,以“对话”与“合作”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是理想的教师文化,理想的教师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虚假合作、提升教师意愿、正确看待各类教师文化。
关键词:教师文化;对话;合作
一、两种教师文化理论的内涵
(一)米德的教师文化理论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ed)在其所作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针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代沟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后人将其迁移至教师文化研究领域,进而演绎出了三喻型教师文化理论,将教师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前喻型教师文化、并喻型教师文化和后喻型教师文化。
“三喻文化”是建构在文化进化间断性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模式。其中,前喻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主要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几乎都由长辈向晚辈传达一种“绝对的承诺及不可变性”,年长者的过去就是年轻者的未来。在世代接替的文化传承中,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似乎成为前喻文化得以沿袭的关键因素。在前喻文化崩溃之际,并喻文化悄然而生。并喻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强调的是文化的平行传递,即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短暂的并喻文化过后,迎来了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主要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传递,是一种典型的“反向社会化”。面对在极为复杂的文化变革下产生的后喻文化,米德却一再强调“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对话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倡导的是地位上的平等、关系上的民主和思想上的开放。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和手段,强调参与者的投入和互动。根据以上对“三喻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三喻型教师文化作如下理解:前喻型教师文化是指以重复、封闭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教师文化类型;并喻型教师文化是指在社会变迁中产生,以同辈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文化类型;而后喻型教师文化则是指以开放、创新、面向未来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文化类型。后喻型教师文化强调对话的重要性,这种对话还暗含着学习是自由的、相互的行为,而不是权威统治下的、盲从的、单一的行为。
(二)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理论
加拿大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 Andy Hargreaves)依据教师文化的形式,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秉持独立的成功观,对其他教师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极少与他人合作互动;二是派别主义教师文化,教师群体分裂成若干个小团体,团体内观点共享,派别之间互不交流并相互抵触;三是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种相互开放、支援性的同事关系,这类教师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与学校整体 的共同发展;四是人为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定教师合作计划,增加教师间相互讨教的机会,它是一种接受性文化,是一种对自然合作的安全模仿。哈格里夫斯认为,人为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操纵教师的专业生活环境,使教师逐步形成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是一种存在形式化与行政化弊端的较低阶段的教师合作。而自然合作则是具有自愿性与主动性的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并非完全脱离管理和控制,而是通过教师专业团体自身的发展来支撑和巩固合作关系,是教师合作的高级阶段。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对于教学的差异性不再采取拒绝的态度,而是共同面对问题并互相探讨,从而较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正因如此,近年来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倍受推崇。
无论是人为合作还是自然合作,“合作”已然成为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关键词。“对话”与“合作”作为上述两种教师文化理论的核心,似乎在向我们传递某些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重要信息。因此,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成为必须。
二、两种教师文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前喻型教师文化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
1.权威与自我——有效协作的缺失 在前喻型教师文化氛围中,年长教师在年轻教师面前具有绝对权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事件的处理等问题上,年轻教师不得不遵从前辈的教导和指挥,成为典型的权威下的追随者。而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则强调要尊重教师自我。诚如劳蒂( Lortie)所言,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奉行“专业个人主义”原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维护专业自尊,教师习惯于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及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避免将个人的缺陷主动暴露出来以寻求他人的谅解和帮助,对于别人的课堂和教学,也基本秉持不干涉的态度。也就是说,无论是出于对其他教师的尊重还是出于对自己的专业固守,教师们都不愿意干预或是被干预。对于这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哈格里夫斯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于教师来说,偏爱独处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利于培养后现代教学所需要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秉持专业个人主义有助于教师独立思考和回避外界干扰,但却容易陷入孤立主义的藩篱。有效协作的缺失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哈格里夫斯提醒人们,对待个人主义不宜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而应持审慎态度。
2.重复与封闭——对话与合作的消逝
前喻型教师文化集中体现了前喻文化的连续性、重复性和不可变性。教师们重复着以往的课程、以往的知识,甚至重复着年长教师们的经验。除了认为这种重复会给工作带来高效率之外,资深教师的权威定势也让许多后来者有意无意地接受了重复的便利性。除了“重复”之外,“封闭”亦会导致对话与合作的消逝,而封闭性恰恰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特征之一。哈格里夫斯将教师个人主义的成因归结为三点。一是囿于客观环境。学校细胞型的建筑结构使得各个班级成为了彼此无涉的独立集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只与学生互动,而极少与其他同事交流。这种封闭性的教学环境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二是迫于工作压力。日常工作过于繁重是阻碍教师通力合作的又一个客观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紧张的脑力劳动与较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已经令很多教师疲惫不堪,几乎无暇顾及交流与合作。三是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追求精神报偿的心理偏爱,由于这种从工作中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等精神报偿往往是在远离同事的境况下获得的,因此,教师总是对独立奋斗的工作方式颇为青睐。另外,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教师合作技能的缺乏等,也为教师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哈格里夫斯认为,正是受上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主义长期主宰着教师文化,使得教育师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困难重重。
(二)并喻型教师文化与派别主义教师文化
1.平行与交叉——交流范围单一狭小
在并喻型教师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近乎平行的轨道上运作,其中不掺杂前喻文化中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没有年长教师的权威,不是资深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开始在较小的范围内相互传递知识,吸取经验。
相较于并喻型教师文化,派别主义教师文化更加注重在自愿聚合的小团体内进行交流。在小团体内部,没有辈与辈的界限,突显出一种交叉状的发展脉络,即同辈人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可以相互指导、随意交流、彼此切磋。但是,这种交流仅限于各个小团体内部,团体和团体之间仍然存在厚厚的壁垒,缺乏互助与合作。派别主义教师文化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互助个人主义,即互助仅仅体现在团体内部,而与外界几乎隔离。
2.积极与消极——对集体组织的影响
并喻型教师文化是一种同辈教师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米德曾例举了战争失败、科学发展等导致前喻文化崩溃、并喻文化诞生的诸多历史原因。并喻文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先前文化的中断使年轻一代失去了现成的行为楷模。年轻人必须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并使之成为同辈人效仿的对象。就教师群体而言,同年龄段的教师往往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彼此间的组合是自由的,交往目的是单纯的,互动方式是多样的,这一切使得文化的传递变得畅通无阻。在某种程度上,并喻型教师文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校的整体变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与并喻文化不同,派别主义文化对集体组织的消极影响很大。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具有低渗透性(low permeability)、高持久性(high permanence)、个人认同性( personal identification)以及政治功能性(political complexion)等鲜明特点。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整个学校被分裂为一个个孤立的或是相互竞争的团体,教师们分属不同的派别,仅与派别内部的成员紧密联系,而对其他团体的成员则漠不关心甚至敌视。有学者指出,派别主义文化在中学和小学中的表现不同。中学规模较大,其派别主义文化主要体现在各学科之间以及主科与副科教师群体之间,而小学教师则主要是按年级或年段划分派别。总体说来,无论在中学还是小学,派别主义文化都限制了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最为致命的是,这种教师文化所造成的教师群体间的摩擦与内耗,会给学校的整体变革带来诸多困难,对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后喻型教师文化与合作型教师文化
1.反哺与合作——跨越代沟的有效渠道
当人类将自己熟识的世界抛在身后并开始在一个陌生的新时代生活时,长辈们的经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价值。米德的后喻文化所呈现的年长者反过来向年轻者学习的这种文化特征正是文化反哺的体现。在后喻型教师文化氛围中,年长教师不再是掌握真理的权威,年轻教师开始向年长教师传授新的经验和知识。接受新教师的反哺并不是要否定年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而是因为教育发展的后喻道路要求教师之间要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平等的互动中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
就合作意愿而言,合作型教师文化可以分为人为合作教师文化和自然合作教师文化。前者是依照行政指令而进行的合作,后者则是源于教师经历、兴趣而进行的自愿合作。虽然这两种合作存在诸多差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师的交流范围。在这种交流中,没有所谓的年龄界限和辈分资格的限制,充分体现了自由的特点。这其中有长辈和晚辈、同辈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由于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协作。可以说,后喻型教师文化和合作型教师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跨越代沟的渠道,发挥了教师文化的优越性,体现出了开放、交流、合作等基本特征。
2.理解与包容——专业自信的有效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后喻型教师文化,虽然参与对话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但他们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不尽相同。诚如米德所言,这种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受教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只有年长教师认为自己需要反省,需要用自己青年时代的行为来理解眼前的年轻教师时,交流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理解”是对话的基础。
而就教师合作文化而言,“包容”则是其又一表征。在哈格里夫斯看来,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生成的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信赖的同事关系。自然合作文化具有自发( spontaneous)、自愿( voluntary)、发展取向(development-oriented)、超越时空(pervasive across time and space)、不可预测(unpredictable)等五种特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能够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直面不足与失败,分享成果与经验,能够理解与宽容不同意见,能够更多地从他人那里获得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情感支持和工具性支持,而这必将极大地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合作文化贵在“自然”二字,然而,在构建合作文化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自然合作文化被扭曲为人为合作文化。相对而言,人为合作文化也具有五种特征,即行政控制( administratively regulated)、强迫性(compulsory)、实施取向(implementation-oriented)、特定时空(fixed in time and space)和可预测性(predictable)。哈格里夫斯对人为合作文化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为合作文化违背了教师专业自主的理念,很可能使合作流于形式。因此,人为合作文化必须逐步向自然合作文化过渡,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赋权予教师,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使其逐步走向自然合作。
二、两种教师文化理论的启示
米德与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理论凝聚着两人对社会变迁与文化变革的深入思考。他们的这种开拓性探索有助于实现一种焦点转向,即告诉人们教育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应当从关注有形的、外在的因素逐步转向关注隐性的、内在的文化因素,从而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师文化的价值。
按照米德和哈格里夫斯的观点,理想的教师文化应以“对话”与“合作”为核心,这其中有三点特别值得深思。
(一)避免虚假合作
教师合作最怕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同时也最难摆脱形式主义。由于合作条件的缺失以及对合作方法与技巧知之甚少,许多教师对于应否合作、是否合作、能否合作等问题鲜有深入思考,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师们对合作目的认识不足,对合作概念的理解不够,导致教师间的合作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形式化。对此,哈格里夫斯建议,首先,应当在校长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合作化的工作关系。他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第五种教师文化模式,即“流动的马赛克”( the moving mosaic)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下,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允许若干个研究团队的存在,每个团队的成员和活动范围并不是固定的。哈格里夫斯特别强调流动的作用,而流动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人员的调配方面,也表现在思想的开放性、组织目标的清晰性等方面,由于边界相对模糊,使得群体呈现出更强的吸纳力和融合力。虽然目前对于这种教师文化模式能否真正促进专业合作依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哈格里夫斯为我们告别虚假合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提升教师意愿
一种健康的教师文化的形成需要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基础。学校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其基本任务并不在于越俎代庖,而是通过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等方式,留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以提升教师的主观意愿。同时,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专业环境,对教师正常的自我反思和自治行为予以尊重。学校自身准确定位,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意愿,对于优良教师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正确看待各类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想要正确地评价各类教师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疑,后喻型教师文化和合作型教师文化在当前诸多文化状态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认真研究米德和哈格里夫斯的文化理论就会发现,两位学者并不是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来处理各类教师文化间的关系的。譬如,后喻型教师文化决不是对前喻型和并喻型教师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了有选择的延续。其实,无论是年长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应意识到文化传递是一个兼有前喻、并喻和后喻的完整过程,平等的对话就是代与代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扮演两个角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另外,在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理论中,虽然明确提出教师文化应逐步朝自然合作的方向发展,但却并未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大加挞伐。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教师文化亦如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一类教师文化都是一种成因复杂、利弊共存的文化类型,需要人们对其加以适当取舍。一方面,应重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中的规范意识、独立精神,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重视内省与自我专业提升;另一方面,也应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完善,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构建出适合本国国情及本校校情的教师文化。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18:39 | 只看该作者
“南岗区小学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网络教研纪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很高兴和大家隔空相聚在这里,共同参加这次网络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是由——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主办,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承办,由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室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徐轶主任、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语文教育研培部熊晓萍主任也将全程参与我们的研讨。让我们用鲜花对领导的关注表示感谢,也对我们今天的欢聚表示庆贺。

在下面的活动中,来自“南岗区小学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的成员们,将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关于语文教学的话题。在这里,请允许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支团队。

“南岗区小学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是在教研员的引领下,以全区语文学科有影响力的名师/为核心,由全区跨校际名师、准名师及优秀青年教师三个梯队组成的一支语文研修团队。团队研修的主攻方向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今天,他们要呈现给大家的,是这个团队集体备课中的一个例行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下面,工作室的各位成员,将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展开研讨。

首先,要说明的是,作为同一个团队的伙伴,他们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教材的教学价值。他们关于“教学价值”的分析,也有着两个共同的研修背景:一是——对于“文本价值”与“教学价值”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于“小说教学价值”的研究。所以在研讨《桥》一课的教学价值之前,我们先请张安龙老师对团队小说教学价值的研究收获作以梳理。

【张安龙】:基于我们对于“小说”这种体裁的研究,我们认为小说的教学价值有两方面:一是教给学生怎样读小说,积累小说的阅读经验,感受小说的魅力,培养读小说的兴趣。二是学习小说中的语言,包括学习其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这篇小说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言语智慧。

一、“教学价值”的挖掘

【主持人】感谢张安龙老师帮助我们回顾了小说的教学价值。下面,我们先就刚才梳理出的小说阅读价值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读小说”这一方面展开交流。请各位团队成员先来谈一谈:《桥》这篇小说,都可以让学生读出些什么?

第一版块——可以读出些什么?

(一)读“情节”

【张安龙】:通过对“小说”这种文体的研究,我们认为读一篇小说,应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旨四方面去读。那么,接下来我就先来谈一谈,读情节,学生都可以读出些什么?

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

开端:洪水来了,人们从梦中惊醒;

发展:洪水上涨,人们惊慌逃命,拥向木桥;

高潮:老汉指挥过桥

结尾:老太太坟前祭奠

这样的故事情节,学生应该读出什么来呢?我认为应该读出三点: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情况越来越危急;二是情节的发展成功塑造了老汉这个人物形象;三是在结尾交待人物的关系。

【董晓烨】:我很赞同张老师说的应该读出小说的情节,的确,只有把情节的发展读懂了,孩子们才会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老汉的形象。同时我也有疑问,像小说情节中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说法,作为教学价值是否合适?

【张安龙】董老师这一问,是在考虑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认为相关的名词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只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小说做储备。而且,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理清小说的情节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获得其他阅读体验、阅读收获的前提。

【董晓烨】:安龙老师刚才提到关于情节应该读出的第一点,也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情况越来越危急;我觉得这个并不难,但是,要引导学生始终对全村人的安危担忧,读得如见如闻,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是村中的一位百姓,也面临着那恶魔般的洪水,甚至感到恐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有这样读,才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这也正是读小说的魅力之一。这更是“读情节”应该实现的教学价值。

【王晓琳】:刚才安龙老师提到了情节部分,对于结尾处提到的第三点我有补充,我觉得只在结尾处读出人物关系还不够,读到这儿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回放之前的一个个情节,读出内心的感动和震撼。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的发言,都在提醒我们:“读小说中的情节”,不仅要读出情节是什么,还要dudao被情节打动,读得如见如闻,感同身受。这才是“读情节”应该实现的教学价值。好,我们继续交流。

(二)读“环境”

【刘晓辉】刚才,大家都是针对故事情节来交流“读这篇小说可以读出些什么”。下面,我想谈一谈关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看看学生应该读出些什么?《桥》这一课对洪水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至极,文章有多处对洪水的描写。一处在事件的开端,另外几处穿插于事件的发展之中。我认为,文章开端处对洪水的描写应让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要让学生感到这场又大又急的雨让人猝不及防,从中读出一幅让人心惊胆寒的画面。穿插到事件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应让学生有机地勾连到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形势越来越危急,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尤其要引导孩子关注:跳舞、狞笑、放肆、舔着、爬上等词语,让孩子读出一幅幅越来越可怕的画面,感受到眼前不是洪水,而是魔鬼。

【刘志卓】:刘晓辉老师对于环境描写的阅读价值的梳理很细致,但是,他好像忽视了一处环境描写,那就是结尾处的“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句,是文中最后一次描写洪水的语句。阅读时,应该让学生读出悲痛的感受。让孩子读着眼前的环境,想着前面发生的事件,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氛围。

【王晓琳】:刚才大家分别关注到了要引导学生“读环境”,“读情节”,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将故事情节置于特定的环境当中来品读。

【主持人】的确,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的,情节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的,所以,读环境,不仅要读出环境怎么样,还应在环境的变化中读出情节的发展。看来,刚才的一段交流让我们对于“读环境”应该读出些什么,理解得更深入了。那么,除了“读情节”、“读环境”,学生读这篇小说,还应该读出些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三)读“人物”

【于 东】:我觉得,除了“读情节”、“读环境”,读这篇小说,学生更应该读出的是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那么,“读人物”,学生应该读出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读出人物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思想境界;二是人物性格。首先来说思想境界方面:当危险来临之时,老汉没有独自逃生,学生应该读出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当知道老汉揪出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学生应该读出老汉的不徇私情;当读完全文后,回过头来看老汉与儿子的一揪一推,又会读出老汉,这位党支部书记的铁骨柔情。他首先是党员,党支部书记,其次,才是父亲。其次,关于性格方面,应该引导学生读出老汉的勇敢、镇定、刚毅。当人们惊慌失措之时,老汉像山一样,应该读出他的镇定;当一百多号人拥向窄窄的木桥前,老汉简短的喊话就镇住了慌乱的人们,应该读出老汉的刚毅与威严。我们还应该读出他性格中的果决。在这样危急的关头,老汉没有时间给党员们做思想工作,只能下达死命令。他的果决,唤起了一些党员的责任感。可能有的孩子会觉得老汉的性格有些粗暴,他一把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他凶得像只豹子,当有人喊党员也是人,老汉马上就说可以退党!这的确有些粗暴。这虽然是他的缺点,但我觉得这没有关系,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小说中的人物绝对不是高、大、全的。这样的缺点反而会让老汉的性格更加丰满。

【谷 雯】: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粗暴,更不是他的缺点。这是敢于担当,他凶得像个豹子,是凶狠吗,凶恶吗?这样的言行正表现出他的果决和担当。当时的情况正需要他的果决和担当。正因为这样的性格,老汉才成为老百姓的靠山,人们才明白,只有跟着他,才能生的希望。这正是他性格中的优势。

【主持人】:很高兴,在今天的备课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碰撞。刚才这段争论的意义,绝不在于可以争出个标准答案,而是在于争辩可以让我们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形象有更深入的思考与了解。备课中,同伴之间的争辩,抑或是自己头脑中两种看法的争辩,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有了这样深入地思考,我们就不怕面对课堂中孩子们千奇百怪的看法了,这正是课堂驾驭能力的源泉。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甚至可以在课堂中挑起这样的争论,那才是真正发挥了“读人物”这一方面的教学价值了。

【于 东】:听主持人说到这里,我就大胆地再谈一谈,关于“读人物”,我觉得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老汉的智慧。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人们涌向木桥时,老汉已经站在木桥前了呢?可见老汉对村庄的一切非常的熟悉,知道这木桥是唯一的逃生之路,知道惊慌的人群的拥向木桥意味着什么,知道怎样提醒人们。这其中是包含智慧的。

【刘晓辉】:我觉得老汉的智慧是可以略处理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多个方面的,我们要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取舍。其实作为老支部书记的老汉,面对恶魔般的洪水,面对惊慌失措逃生的村民,他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这才是他主要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老汉主要的性格不断地放大、显现出来。

【主持人】:老汉的智慧,的确是一种很有“个性”的解读。那么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关系,也是新版课程标有所关注的一点。我们应该在充分暴露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摩擦甚至是碰撞,让人物的主要特征逐渐地凸显出来。好,关于“读人物”方面的交流进行的真是够热烈,够深入,所以也该告一段落了。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关于文章的“主旨”,学生应该读出些什么?

(四)读“主旨”

【王晓琳】我接着来谈一谈读“主旨”学生应该读出些什么?通过对情节、环境、人物的理解,自然而言就会体会到文章的主旨。《桥》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在山洪暴发时,老支书镇定、果决地指挥使村民们顺利逃生,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歌颂了老支书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精神。


【常 宏】:关于文章的主旨我补充一点。我认为,作者不仅仅是歌颂老支书,也是在歌颂像老支书这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党员。

【董晓烨】:这一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是不是太大了,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感受到老支书的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就可以了。

【常 宏】:学生在理解时的确会有难度。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村民们顺利逃生要感谢谁?体会到除了老支书,还有那些村里的其他党员,因为他们遵守党纪,具有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党员意识,村民们才能顺利逃生,这是一个党员群体的形象。所以文章要歌颂的不仅仅只是老支书一个人,而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所有的优秀党员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所以我认为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时,这是应该体会到的一点。

第一版块小结

【主持人】:引发对于共产党员这个群体的好奇与关注,是可以作为“读人物”这方面的一个教学价值的。如果以后我们的学生在读小说的时候,知道关注情节、环境和人物的性格、思想境界,来不断地建构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文章主旨方面的教育,关于“教给学生如何读小说”这个教学价值也就实现了。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方面教学价值的交流——那就是:学习小说中的语言。关于这篇小说的语言,学生都可以学些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第二版块——小说中的语言,学生可以学些什么?

【王 璟】下面我先就从字、词、句三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语言方面的教学价值。

一、先说关于本课的生字的学习。本课学生要写14个生字,巩固字理识字的方法,以便将来再学习生字时自己能够根据字理进行独立学习。这14个生字,可以分成三类,形声字11个,会意字两个,还有放肆的“肆”,单独成一类。先说这11个形声字,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独立运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这里的教学价值是巩固形声字的记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生字。“祭”“奠”两个字是会意字,是学习的重点,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识记,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这种造字法,喜欢这种造字法,更重要的教学价值是掌握规律,可以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识记更多的汉字。最后剩下放肆的“肆”字,只能强化记忆了。

二、词语的学习。文章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也具有教学价值。我梳理出两类词语,帮助学生分类理解、积累:一类是存在画面感的词语,另一类是拟人化的词语。1.存在画面感的词语:山洪咆哮/势不可当。山洪咆哮、势不可当,这两个词有声、有势、有形、有态,带给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学生读这两个词要联想到洪水如猛兽,向人们袭来的画面。 其中“势不可当”的“当”字学生容易读错,要强化读音是一声,并且在字意上强化,“当”同“挡”,意思是抵挡。2.拟人化的词语:窜\放肆\舔\呻吟。窜、放肆、舔,三个词语存在于同一句话中“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放肆”一词极具表现力,学生从这个词体会到仿佛此时洪水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他为所欲为,决定人们的生与死。学生透过“窜”和“舔”,感受到了洪水的逼迫、洪水的动态,洪水的无情残忍,也感受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软弱和无力,无法阻挡,无法摆脱,任由洪水纠缠,听凭洪水肆虐。呻吟,本意是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本课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还要透过这个拟人化的词语想象木桥在洪水中的样子。我们还要让孩子体会到作者把人们在灾难中的恐惧通过木桥的描写巧妙地传递出来,不留痕迹,又直击人心!这些词语学生不仅要积累,更重要的教学价值是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准、巧妙,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学生具备了品读词语的能力,在其它文章中再读这样的词语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一边读,一边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词语表达的生动。在写文章时有意识地运用到存在画面感的词语、拟人化的词语,增强习作的可读性。

三、还有句的学习。课文在描写环境和人物时,比喻句出现4次,比拟句出现7次,这些句子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如见如闻,感受到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和老汉的威严,把这些句子积累下来是一个教学价值,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句子学习的第二个教学价值。关于字词句的教学价值我就说这些,下面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想法。

【谷 雯】:关于“字”,刚才王璟老师在处理“肆”这个字时没有运用方法,我在备课时查阅了有关资料,这个字也是个形声字,它从“长”“聿”声,只不过自理的演变变化较大,已经看不出来形旁和声旁了,我认为也可以归在形声字一类学习。

【谷 雯】:刚才张老师在处理“肆”这个字时没有运用方法,我在备课查阅了有关资料,这个字也是个形声字,它从“长”“聿”声,只不过自理的演变变化较大,已经看不出来形旁和声旁了,我认为也可以归在形声字一类学习。

【张 琳】:这个形声字不容易看出来,归到形声字一类学习会增加学生学习时的难度的,我觉得还是单独学习比较好。

【谷 雯】:我倒认为应该提出这是个形声字,学生若提出“为什么看不出来这是形声字呢?”,我们可以建议孩子课后去查一查,以此激发他课后学习的兴趣,对汉字字理的热爱也许就从这里开始。让孩子从文中学出疑问是最具价值的。

【董晓烨】:我注意到王老师在说词语教学价值的时候,说到势不可当的意思就是势不可挡,让孩子掌握“当”就是“挡”就可以了。我觉得不妥。这是不是一个潜在的价值,为什么放弃了一个现成的词“势不可挡”,非得用“势不可当”呢?是作者用的就是这个词,编者就没有改动,还是另有深意呢?大家都知道人教社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特别注意,如果用“势不可挡”这个熟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教社在编书的时候也没改,我想这两个词还是有差别的,“当”是面对的意思,“挡”是抵挡,不敢“面对”又怎么敢“抵挡”。我认为这两个词语间的差别也是一个教学价值。

【王 璟】:同意董老师的见解,不管这个词是否有编者的用意,教学中引导学生推敲词语,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准确选词的意识,养成推敲词语的习惯。课堂上这样的咬文嚼字会让学生终身受用的。

【王晓琳】:刚才王璟老师提到了存在画面感的词语,这篇文章的确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个词语也需要关注一下,就是:“折”;这个词,也极具画面感,课文中:“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一个“折”字,表现人们奔命时发现洪水阻断去路,就立刻掉头返回时的情景,恐惧的心理,求生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这个词构筑的画面之中。

【张 琳】:张琳:我再补充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语,就是“搀扶”。这不仅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语,而且用词十分准确,学习这个词语,会引发学生的想法:为什么老太太要被人搀扶?是因为她年纪过大?身体不好?还是过于悲伤?这样的想法不免又会让学生联想到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和儿子,她的后半生怎样度过?学习这一个词语,学生不仅会为老太太的命运担忧。同时,还能感受老汉的牺牲之大,它不仅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还搭上了老伴的后半生。

【谷 雯】:其实,文中具有画面感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泼、倒、舔、爬、窜、跳舞。既然这些词语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那么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积累这些词语,更应该把带有这样词语的句子摘录下来、背诵下来、积累下来,这样学生对词语表情达意的印象才能特别深刻,在习作中才会不自觉的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姚宁宇】:对于刚才王老师说的关于放肆这个词语的教学价值,我觉得仅仅达到理解积累这个层面还不够,因为词语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积累、理解、运用。因为肆这个字在课文中是要求会写的字,既然已经会写了,在生活中又是可以用到的。所以,我觉得“放肆”这个词语的教学应该达到第三个层面,运用的层面。

【主持人】:好,刚才大家细致地挖掘,梳理了本文关于字、词、句学习方面的教学价值,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文章的写法方面,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王 宇】:在写法上,还要让学生学习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结尾交待人物关系的方法,第二种是在情节叙述中不断插入环境描写的方法,第三种是短句的运用。下面,先谈结尾交代人物关系的写法,读到结尾学生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小伙子和老汉竟然是父子!再回放之前的情节,一定会受到感动和震撼。这种叙述视角的好处是遵从读者阅读的过程,留给读者思索的空间,不断吸引读者往下读。这样有特点的表达方式,是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表达效果的。然后,我们再说环境描写的方法。作者在情节叙述当中不断插入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当时的气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写法的好处,还可以设计一个练习,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最后说说文章短句的运用,本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短句,这些短句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学习,学习它的表达效果。比如在描写雨下得有多大的时候,课文写 “像泼。像倒。”这样的短句,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独词句”, 四个字,分两句,学生在两个词迅速切换中,就能感受到雨的大而猛。再比如老汉在指挥过桥时说的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三个短句一读完,学生就能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了,也能品出老汉这个人物性格里面果断的这个特点,如果这个地方不用短句,而是长句子,老汉絮絮叨叨说半天,这种表达效果就没有了。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她儿子。”这一处的短句不仅能够交代他们的人物关系,更能渲染悲凉气氛。所以,学习短句,能让学生感受短句在渲染紧张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学生要是把这招学会了,我们试着想想,是不是也能在自己的习作里把人物性格特点写得突出?在写危急的事情时,是不是也能描写出紧张的氛围了?针对于写法,我还想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常 宏】:我不太同意王宇老师让学生学习“在情节叙述当不断插入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这样的观点,这种渲染环境的写法多难呀,让小学生学习这种写法,我觉得不可取。

【刘志卓】: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当孩子写作的时候没有思路了,我们就可以提示学生,帮助他们创设一种环境,比如写妈妈在寒冷的冬天里为我穿冰鞋这件事,就应该把天气的寒冷写细致。因为把天气写得越寒冷,就越能表现妈妈不畏寒冷、为我穿冰鞋的细心,也就越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爱。再比如,描写运动会前运动员训练的场面,就要把天气的炎热写具体,因为天气越炎热,就越能表现出运动员们刻苦练习、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学习环境描写这个教学价值在小学阶段是完全可以操作的。所以在情节叙述中不断渲染环境的这种写法,也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价值。

【主持人】: 刚刚的一段交流,大家从字、词、句、表达方式等几方面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应该学写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一话题的交流我们先告一段落。

二、“教学价值”的筛选

第一版块——主持名师筛选教学价值,以“教学目标”方式呈现

【主持人】: 请大家看屏幕,刚才,我们针对小说这两方面的教学价值,展开研讨的过程中,张安龙老师即时梳理、筛选了大家挖掘出的教学价值,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请大家看屏幕,张安龙老师将为我们呈现他制定的教学目标。

【张安龙】:

通过刚才的研讨,我们梳理了《桥》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根据《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的:

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关注《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第三学段目标有三点需要我们注意:(PPT出示)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还有,教材编者提出的单元教学目标也是重要的依据:(PPT出示并读出来)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还有刚才我们研究的教学价值,我制定了《桥》这一课书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洪水的凶猛可怕和情况的危急。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老支书临危不乱、不徇私情、英勇无畏、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

3.领会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抓住环境、情节、人物阅读小学的方法,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4.自主学习14个生字。巩固练习运用形声字、会意字等字理记字的方法

5.理解识记“势不可当、搀扶、拥戴、祭奠、放肆”等生词,感受“折、窜、呻吟”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一步练习巩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6.揣摩短句和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7.学习“最后交待人物关系”和“用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各位老师,不知道这7个教学目标是否准确?还有没有遗漏?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姚宁宇】我想说说对目标3的看法。目标3中提到“领会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这个目标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高,我认为学生只要能读出老汉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知道作者在歌颂老汉就可以了。至于老汉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他代表千千万万优秀共产党员,不必作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去落实。我建议张老师把这条目标做一下调整,可以改成“在品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读小说要关注人物形象”不知这样改是不是更合适?

【张安龙】有道理,五学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小说,这个目标是有些高,我同意姚老师的建议,调整后的目标更符适合学情。

张 琳我觉得安龙老师的第7个教学目标定得是不是也有点高了。课后习题是让我们去发现、去交流这样写的好处,与第三学段的目标是相吻合的。第三学段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请注意,这里是“初步领悟”,而且领悟的是“基本方法”,可“交代人物关系和用环境推动情节发展”都不是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我觉得这个目标定的有点儿高,需要再调整调整。

【张安龙】张琳老师对《课程标准》把握非常准确,课标的要求是“初步领悟”,而我定的目标是“学习”“运用”。这条目标确实定高了,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这条目标调整为“初步领悟“最后交待人物关系”和“用环境推动情节发展”两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大家看这样是不是更准确?请大家发表意见。好,我会将今天大家制定的教学目标上传我们的群共享。

【主持人】刚才的一段交流,大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学段目标、依据单元导读及课后练习中的编者意图,依据学生的学情,筛选教学价值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我们本次研讨的目标。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针对今天制定的教学目标,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请各位成员做好准备。

下面,让我们用鲜花请出我们团队的引领专家——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英明校长为我们本次的研讨活动进行点评。【略】

感谢刘校长的精彩点评。下面,我们再用鲜花请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室张敬老师为我们的研讨活动做点评。【略】

最后,有请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郑丹主任做精彩点评。鲜花!【略】

一起工作的伙伴常常有相同的关注点,有同样的问题和对一件事情的热情。下面的时间,留给天南海北的与我们一样热爱语文教学的朋友们。请你们针对今天的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略】

同伴的支持、质疑,可以让我们更智慧,更有力量。没有水平相当的同事相互协商,交换意见以及对我们实践的有效性的认同,我们如何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感谢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我宣布,本次网络研讨活动到此结束。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朋友们,再见!


2013-06-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22:15:56 | 只看该作者
把名师工作室建成成长平台

■严育洪
    为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创建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平台,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骨干教师及名师队伍,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由哪些人员构成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本人姓名命名并挂牌、吸引同一领域骨干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训组织,是集教研、师训、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学教研合作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由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组成。工作室领衔人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系统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能够胜任工作室的职责任务;善于学习,锐意改革,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专业引领、培训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业务精湛,业绩突出,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术论文或著作在区域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获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等学术荣誉称号。工作室成员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愿;专业素质厚实,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较强的合作共赢意识;获市教学能手、区学科带头人及以上学术荣誉称号。
    建立名师工作室要在哪几方面下工夫
    有名分。在地位上、制度上、经费上、评价上有政策的保证,让名师工作室能够名正言顺地开展活动。有名称。名师工作室应该以领衔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领衔人的思想命名,既团结一批有相同志向的骨干教师的合作组织,也张扬和宣传以领衔人为核心的一批名师思想的阵地。有名气。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不寻常的学习共同体,它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工作室成员取得了多少成绩,还在于工作室的成绩获得了多少人的认可。有名产。名师工作室应该有自己的主流思想、研究基地和拳头产品,这些是名师工作室的名片。有名流。名师工作室应该吸收一些有智力、有能力、有耐力的同志,工作室所做的事不能是一些普通的事,而应该研究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并能够最终产生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名家。
    怎样开展好名师工作室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读书”。名师应该是教学的能手,名师工作室首先应该基于课堂,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应该多上课、多听课、多议课、多赛课,把名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名师不能只会教书,而且还应会读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底蕴,让读书成为名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名师工作室要开展“每月一课”和“每月一读”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交流”,而且会“交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组织,它代表的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意识,所以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要多交流,交流读书体会,交流教书经验,交流在教育教学中或外出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贡献出来,给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分享。名师工作室成员还要会相互交锋,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在不同观点的争辩中生发集体智慧的火花。名师工作室不仅要开展“知识交流”的讨论活动,还要开展“思想交锋”的辩论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创造”,而且会“创作”。只会上平常课的名师只能算是及格,优秀的名师还要会创造。一是敢于上别人不敢上的课,开创公开教学之先例;二是敢于上别人不这样上的课,开创课堂教学之新路。只会上课的名师只能算是良好,优秀的名师还要会创作,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仅在自己的名师工作室里交流,还能在更大范围的研讨会上发言交流或者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交流。名师工作室要多与普通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要多参加省市区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论文评比活动和投稿活动。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演说”,而且会“立说”。名师工作室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招牌。每一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应该是思想的实践者,也应该是思想的宣传者,还应该是思想的完善者。每一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应该是思想家,也应该是演说家,为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思想的推广而出谋划策和奔走相告,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名师工作室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一套丰富的活动资料,有一种成熟的研究成果,并能够著书立说,在较大范围内具有学术影响力。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不仅会“分享”,而且会“共享”。名师工作室不应该只是工作室内几个名师的发展,还应该具有辐射功能,通过名师与下一层次骨干教师的师徒结对,带动名师所在学校更多教师的共同发展。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可以邀请活动举办地教师和工作室成员所带徒弟的积极参与,可以开展诸如“我眼中的名师”、“我与名师同上一节课”、“我与名师对话教学”等互动活动。(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32:14 | 只看该作者
《名师工作室》十项工作形式  

本文转载自zw《《名师工作室》十项工作形式》


       一、磨课
       1、工作室成员集体侃课。主要是:教学目标在哪个环节体现实现?如何引课?重点内容采用怎样的呈现方式?难点如何进行处理?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任教者自主选择方法并进行上课;

3、小组成员分成四个观察点进行课堂观察,并进行数据和现象证据采集;

4、课后会议进行分析;

5、根据分析,任教者第二次执教下一课时教学或者换班上课;

6、第二次课后会议,反馈“磨课”效果。

7、工作室主持人总结此次教研过程的经验和不足。

二、分格定格教学

分格:

1、三十分钟前主持人出示上课内容,由参加的四名教师进行准备,并抽签确定顺序;

2、开始上课,第一位教师首先授课10分钟,其余教师参与听课;

3、主持人确定到时,第二位教师开始接课,依旧是10分钟,但是过程顺延;

4、以下两位教师依次进行;

5、结束后,进行即时评课总结。

定格:

现场加入主持人即时点评,一般每次不超过1分钟;

根据情况,可以现场出现新的志愿者进行即兴演示。

三、同课异构模拟上课

1、由主持人确定一节课的部分精彩情节;

2、一名教师即兴上课15分钟,现场没有在校学生,全体参加教师即为学生,包括主持人;

3、现场“学生”可以模拟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上课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

4、主持人要即时点评;

5、15分钟后,换一位教师继续同一个内容,但是方法进行变换;

6、90分钟后结束,大家自由发言讨论,主持人进行总结。

四、异校同课教学观摩

1、与其它学校《名师工作室》共同确定一节课题;

2、两个工作室分别进行集体策划与备课;

3、分别在两所学校交互学生上课,共同听课;

4、共同参加、分别进行教学讨论;

5、聘请资深教育人士分别进行教学点评。

五、教学视频微格点评

1、主持人准备一节典型课的光碟视频;

2、随放即时暂停、进行微格点评,同时大家可以插话讨论;

3、一部视频大约可以微格不超过十次;

4、视频结束后,大家自由发言谈感受;

5、主持人进行总结性发言。

六、教学情景剧

1、撷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或创新教法;

2、在工作室成员中,由当事教师进行现场重演;

3、全体工作室教师配合、观摩,并分段发表自己见解;

4、当事教师提出问题及疑义;

5、大家讨论提供建设性建议,主持人确认。

七、外出听课研讨

1、有目的选择外校优秀教师课例;

2、现场选择适当的位置听课;

3、与任课教师互动答疑;

4、课后讨论:自己学到什么?某些地方的个人见解,但要大家发言指认,形成共识;

5、主持人课例点评总结。

八、读书会

读者座谈会

1、阅读同一本书,但可以文章不同,在阅读时注意搜集要提问的问题;

2、书籍作者现场即兴答疑读者的各种问题。

读书讨论班

1、主持人选定一本书或部分章节,大家同时阅读;

2、阅读后,主持人召集讨论班,分成五个十分钟小阶段;

3、在每个小阶段,主持人首先夹叙夹议重要部分,然后群起而讨论;

4、大家把在讨论中认为重要的地方通过批注或笔记进行记载。

5、确定本次讨论班的效果。

九、教育问题会诊

1、当事教师对典型问题进行观察记录,一般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

2、工作室成员传阅观察记录,思考解决对策和建议;

3、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讨论发言;

4、主持人确定有效方法,与会者达成共识,提供给当事教师参考;

5、当事教师实施后,在下一次会议提供情况反馈。

十、团体拓展训练与心理游戏

1、确定几个安全而有效的团体拓展训练项目、体验式培训以及心理游戏;

2、由主持人主持进行训练或游戏;

3、训练或游戏后大家要畅谈感受,不要逐一发言,而要即兴随想式发言。

4、主持人进行必要的点评与总结。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12:0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我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作者:胡继飞
写于2009年3月
我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
文/ 胡继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业学习共同体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兴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模式[1]。名师是社会公共资源,为实现名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构筑区域教育人才高地,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名师工作室。可以预判,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我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但从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的实践来看,名师工作室建设仍存在诸多认识和操作上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名师工作室的定位要有较高标准
名师工作室是由挂牌名师和若干相近学科或领域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育教学专业机构,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以打造一流专业团队、创建学科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职能进行如下定位:
  1.名师展示的舞台。工作室为名师及其合作团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也为名师及其合作团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挂牌名师及工作室成员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彼此的团结协作,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
  2.骨干培养的基地。培训和指导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工作室要定期承担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参与地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真正成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基地。
  3.教学示范的窗口。工作室要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要团结一批本学科的精英和骨干,形成教学风格,创建教学模式,对本地区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学科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4.科研兴教的引擎。工作室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要组织一批力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专项攻关,形成研究成果,打造课题品牌,积极倡导和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学术氛围,成为本地区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动机。
5.教育改革的论坛。工作室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学校和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谏言献策,组织专题探讨,使之成为激发创新思维、评点教育现实的论坛。
需强调的是,与高校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的职能不同,名师工作室不能将自己定位于成为一个学术机构,而应定位为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场,应成为推动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应成为学院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桥梁。
二、名师工作室的审批必须严格把关
我国教育界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赶时髦,好东西大家变着法儿抢着要,具备条件的要上,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几年下来那些“好东西”就被弄得“物是人非”了。名师工作室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如果一仍旧惯的话,相信过不了几年就会遍地开花。所以,名师工作室的审批和管理一定要严格把关,宁缺勿滥。
我们认为,考察是否具备设置名师工作室的条件主要看3个方面,一是能否得到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愿意为工作室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二是挂牌名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既包括资历、组织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包括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三是是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专业的合作团队,在本地区范围内能否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合作团队,是否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挂牌名师要具备与名师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性影响力。
那么挂牌名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难以一言蔽之。名师的称谓首先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理解上可以因人而异;其次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本地区本学科的其它教师而言,常常因地域或学科的不同而不同;再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其评审标准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就挂牌名师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标准。挂牌名师必须是本地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这应该成为一个硬指标。当然这个硬指标也是有弹性的,比如领军人物可以只有1个,也可以有若干个,“只有1个”自然高于“可以有若干个”的标准;这里的“本地区”可以是一个县(区)或地级市,也可以是一个省乃至全国,县级名师的标准自然低于省级名师的标准。一般来说,挂牌名师应是师德的模范、教学的能手、科研的标兵,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
1.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
2.在本地区是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并在本地区之外的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
3.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近年内开出过有一定级别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并获好评;或近年内在地市级以上的教学技能、评优课、创新实践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任教科目的教学效果优异,学生素质显著提高,在同行中得到公认。
4.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近年内主持过厅级以上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或近年内在CN刊物发表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名师工作室需要经过申报和审批的程序,以显示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相关评审条例的宣传,应动员具备条件的学校和个人自愿申报;挂牌名师及其所在学校需填写有一定内涵的审批表,并逐级报请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察、审批和推荐;最后报请本地区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授牌。
此外,名师工作室建设还要考虑本地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工作室的布点应就地区、学段、学科的实际和均衡发展的需要予以综合考虑。
三、名师工作室的内部需要分工合作
现代管理学认为,在小组合作中4至6人一起工作的管理效果最佳,故名师工作室的常设人员以4~6人为宜。工作室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挂牌名师,主持工作室的一切工作,通常设1人;二是工作室成员,由任教科目相同、教育旨趣相近的骨干教师组成,成员一般应为3至5人(其中1人应来自名师任职学校,兼任名师助理),协助名师开展工作;三是学员,临时来工作室进行教育实习和接受培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每期不超过10人。
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应是分工合作,信念支持应是集体责任。没有分工的合作,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合作,所以工作室必须在共同目标的框架内进行人员的职责划分。
挂牌名师是工作室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工作室的一切日常管理工作和教、研、训等业务工作。具体职责应包括: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树立名师形象。注意营造民主与合作的工作环境,维护工作室的内部团结和工作室的社会声誉。注意协调工作室与挂靠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
2.组织工作室成员共同制定本工作室的管理条例(工作章程),制订本工作室的3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负责对工作室的运行状态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的检查和评估,负责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年度总结和终期总结,并定期向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汇报。
4.注意发挥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上观摩课、资源共享、送教到校、听课评课、成果展示和学术沙龙等形式,推进本地区学科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科教师的快速成长。本人应开出一定量和质的县(区)级以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指导他人开出一定量和质的校级以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同时应组织一定规模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5.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以3年为一个周期,至少要主持一定级别的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并完成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或专业著作。
6.对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进行业务指导。负责指导本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名师讲堂等形式,引导成员和学员进行业务提升。同时负责对本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进行考核,有权对工作室成员作出解聘的决定。
7.为区域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关心本地和本省的教育发展现状,为学校教育决策、区域教育规划和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8.负责工作室的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有权根据实际需要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和支配资金的使用,同时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负责。
工作室实行名师负责制,工作室成员由挂牌名师自主双向选择和实行动态管理。工作室成员有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要职责是协助名师完成好上述名师岗位职责,应完成以下具体任务:
1.制订个人3年期的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的工作计划,虚心向名师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2.在完成所在单位既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工作室的常规工作,为工作室的建设献计献策和出工出力。
3.以学年为单位,完成一定量的听课和评课任务,开出一定量和质的校级以上公开课,开发一定量和质的优秀教学案例,完成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发挥专业指导和带头示范作用。一是为进入工作室实习的学员提供专业支持,协助名师指导学员的教学和科研;二是在本地区起骨干带头作用,传承名师的专业精神和教学技艺,引导更多的同行一起进步和成长。
进入工作室的学员主要是各级教育部门选派的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青年教师,中心任务是跟师学艺,同时也要协助工作室完成一定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学员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可以根据实习时间的长短,完成一定量的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案例开发等教学任务,以及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科研任务。
赫德等学者认为,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构成这一特征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与共享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协作学习及其应用、支持性条件和共享的个人实践等[2]。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工作室要注意创设探究性、支持性、持续性和协作性的工作环境,要注意创设一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在共同的教育理想、利益关联和职业愿景的感召下将大家凝聚在一起,通过实践反思、专业学习、经验共享为实现既定小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进。
四、名师工作室的建设需要齐抓共管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涉及到中小学、教研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培训院校等单位,以及名师、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教研员、培训者和管理者等人员。所以,各相关单位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一些地方的名师工作室“有名无实”,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工作室建设没有得到多方的重视和配合。
工作室一般应设在挂牌名师所在学校。学校负有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的职责,也负有协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管理的职责。学校可以指派一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协调工作室事务,并为名师配备一名工作助理(同时也是工作室成员)。
我们认为,不管是县区级、地市级还是省级的名师工作室,其行政管理权设在县(区)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比较合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所辖师资管理机构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来专门负责过程性的管理,并建立名师工作室的专项管理档案。建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合成立“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协调机构,负责名师工作室的资格审查、审批和授牌,并为工作室提供业务指导和进行专业评估。同时,专家指导组应不定期地组织对名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业务培训。
建议工作室统一按照“名师姓名+行政区划名称+学段学科名称+工作室”的方式命名和挂牌。这里的“学科”,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生物等科目外,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做中学等新型的科目或项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统一设计和制作牌匾,并组织一个简朴而隆重的授牌和挂牌仪式。
  工作室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工作室要有合适的办公场所,包括一间挂牌的独立办公室,并具备办公桌、椅、照明等最基本的办公条件,主要由工作室挂靠学校提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应为工作室配备信息化办公的设备和系统。
工作室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学校应为名师及其助理更好地开展工作实行政策倾斜,包括减少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工作量,将工作室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量计算当中,以保证名师及其助理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更详细的实施细则,为名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便利。
工作室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名师工作室的活动经费提供资助,下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也应按照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提供资助。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名师及其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补贴、图书资料购置、办公设备购置、网站建设、业务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等的开支。
五、名师工作室的考评应该注重实效
对工作室进行考核是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工作室以3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应注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激励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对工作室整体的考核与对个人的考核结合起来。
建议由县(区)级教育局牵头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人员主要由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培训专家、教研员、挂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组成。考核小组应深入工作室和教学现场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并给出定性评价和等级评定。
考评内容主要针对前述的工作室的职能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来进行,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大块:一是工作室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二是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学员方面的贡献,三是在当地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发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考核主要采用四种形式,一是查看原始材料,包括备课、听课、评课、上公开课和年度总结等原始记录,以及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项、获奖证书、论著等原件;二是听取工作室的汇报,主要是听取挂牌名师和工作室成员就3年来的工作所做的总结;三是听取社会的评价,主要是对兄弟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培训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四是深入教育现场,包括深入课堂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考核程序可以参照《名师工作室三年期考核表》的要求。
1 名师工作室三年期考核表

工作室
名  称

挂靠学校
全    称

主管部门

挂牌时间

联系方式
通信联系地址

其他联系方式

常设人员组成情况
主持人
姓名
年龄
学历/职称
任教科目
工作单位







主要成员

























工作室自评要点(另附完整的工作总结和原始材料)
工作计划的完备性


工作目标的达成度

主要成绩与不足


考核小组意见

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组意见

主管部门意见

备注
工作室业绩证明材料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连同工作总结报告一起分类装订在本表后面。

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为“不合格”者将撤消该工作室建制;考核为“合格”以上者将自动进入下一轮的工作室建设,教育部门将继续给予资助;考核达到“优秀”等级者,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总之,名师工作室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教师正成为一种难度越来越高的职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3]。所以,名师工作室的出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预期。

注释


[1] 郑汉文、程可拉.论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评论,2008,(5)

[2] Hall,G.E.& Hord,S.M.(2001).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Principles,and Potholes.Boston:Allyn & Bacon.

[3] 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教师:难度日增的职业[J].基础教育参考,2008,(3)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12:4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理想的教师工作室作者:内质网
  理想的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合作平台。是促进学习的和教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育实验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个人进行反思和专业成长的平台;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让自己“成名”的平台。理想的教师工作室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是业务提升的加油站。在这里,成员之间互为师生,相互尊重,合作学习;没有猜疑,远离嫉妒。在这里,相互鼓励,共建友谊,能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和激励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阶梯”。在这里,所有成员的教学都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是学科教研的实验园。在这里,可以让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方法,促进自我反思,取长补短,让每个成员的教学特色得到张扬。在这里,所有成员的教研意识更浓,教研工作更能切合教学实际,教研能力更强。
    是教育研究的推进器。在这里,可以共同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教育实验,共同撰写研究报告。让自己的成果得到共享和推广。在这里,所有成员的研究视野更宽,研究方法更娴熟,研究的效果更好。
    在这里,各成员心理上轻松,但不乏进步的冲动;生活紧张,而不忙乱。在这里,大家踊跃交流,热衷反思,甘为学生,乐为人师。
……
欢迎补充修改
广东邓过房
理想的工作室:是精神寄托的伊甸园。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进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4:13:4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校本研修:名师炼成的抓手作者:梁哲
校本研修:名师炼成的抓手
——名师梁哲校友访谈
     《校友报》记者
日前,梁哲校友被授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按他的话说,这基本可以代表教师职业的最高荣誉了。从初入教师职业开始一步步奋斗,到如今成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专家,在这其中梁校友取得的每一分成绩,似乎都得到了同行乃至各界的认可和赞誉。4月15日,带着这份祝贺和敬仰的心情,《校友报》记者来到湛师附中,他在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梁哲校友您好!据了解,在教研领域,尤其是校本研修这一项您是专家,能谈谈您在研修的过程中的体会吗?
梁:专家不敢当。谈点体会可以。校本研修,就是教师立足本校、本岗位的实际开展研究和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再学习、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等等。在研修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立足点是校内,绝不能脱离实际去搞什么研究。一名教师要保证课堂质量,实施有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不断用先进理论来武装和指导自己,通过课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长。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性知识,还要有实践性的内容(如理化生实验报告等),比如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记:您近期主持的旨在改进本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业负担的课题是《新课程下的“双主协调与全效教学” 实验研究》,这个课题目前是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很大的阻力?
梁:任何改革的实施和经验的推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的改革就一定要坚定,面对阻力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想办法解决种种困难和阻力。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在我们附中推行教学改革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状况,有的在预想范围内,有的不可预见。比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中的问题。
在我们的团队群体中,有一个“1441”现象。即有10%是改革的始发者,40%的随从者,有40%的观望者,还有10%的抵制者。而改革成功与否就要看如何团结后一个40%的人到改革当中来。如果每个团队中能够有70%的人积极拉动改革,改革就会有很不错的效果。这也非常考验我们管理者的水平的,怎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他们像小草一样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我们管理的艺术就在于把整个团队带动起来。形成先进带后进的的良好氛围。
    记:看来,一个团队中的改革主力人员相当的重要,我们也总是希望团队中能有更多的这样的人。在筛选这些有能力的人进入团队之前,作为管理者是不是也会有一些特别的选拔方法?比如招聘新教师。
    梁:我们会要求求职者在15分钟内写一篇300字的自我介绍,如果这300字的简介很不错了,我们就会请他们再来面试。不要小看这300字,这其中,一考了他字写得怎么样,二考文字表达能力,也即在15分钟分内把你最想向招聘者展示的的东西用吸引眼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很考人的!在面试时当然就看口头表达能力,注意态度要认真,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要认真做好。
  记:学校的管理者通常都能以高远的眼光来看待事情的整体发展过程,我们很高兴能从您这里取到经。不过有很多从教师行业起步、逐渐迈入管理行列的优秀教育者,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把教育家、管理者作为志向的,不知道您又是怎样完成这一路的角色转变的呢?
梁:读大学时,我很注重专业素养的塑造,虚心学习教授和专家们的知识与智慧;我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在里面阅读和吸取了大量前人的精华理论,我很喜欢那种“书卷气”和“经典的味道”;通过参与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服务让我认识到,与其由别人来管我,不如由我来管别人。到毕业时我抱着“干一行专一行”的决心到学校工作。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进攻型的选手”,学会选择。就业初期,一方面我善于模仿与总结,从一名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转变,一方面加强沟通与理解,从一名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角度来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渐渐发现当一名教师的乐趣,于是开始考虑做点教学实验研究,培育个人实力的增长点。很幸运,我的研究成果——“四环节开放式教学”得到同行的认同,也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其中还有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
    我坚持“顺其自然,慎独成长”的理念,不声不响的努力开展校本研究。在教学之余,我的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这与我当时的工作实践是分不开的。经过20年的努力,我走出了“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局限,探索出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四环节开放式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到教学内容,一是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场景,二是列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问,三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自主整理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课堂教学是研究的沃土,而研究又能改进课堂教学。我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调查访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我希望树立高远目光来看待教育,建立起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个人的努力则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记:现在大学生普遍有一种观点,就是:就业难。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学生,让他们能够更有信心地迈出校门、进入社会吗?
    梁:目前,在大学生中确实存在一种“等教、等人、等工作岗位”的被动态度,这是不行的。天上不会自动掉下馅饼的。在学校里时,大学生要努力发展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广结善缘。人际关系是生产力,也是财富。大学里的职业就业教育十分重要,大学、职业学院的校长们也力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和独特性。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学习安排好的课程外,还要自学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会自己规划自己,温故知新,根据经典理论,解决新问题,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教授借鉴经验。正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虽然我们都觉得凡是经典的东西就越枯燥,但就是因为枯燥才能成为经典。在校学生不妨多读读“枯燥的经典”,慢慢体会其中的“经典味道”。这些理论终将会成为前行的明灯,指引你工作和人生道路的方向。
   记:您觉得您的观点和研究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一种“枯燥”的经典?
梁:经典总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验证的。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用哲学家笛卡尔:的话“我思,故我在”来鞭策自己,我思考,我行动,所以也就有了一年发表一篇文章的习惯。在的我思考成果里,这些文字的东西能不能成为“经典”,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很有快乐感、幸福感。我希望我的同行比我更幸福、快乐。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事业更上一层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14 , Processed in 0.0707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