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校本研修:名师炼成的抓手作者:梁哲
校本研修:名师炼成的抓手 ——名师梁哲校友访谈 《校友报》记者 日前,梁哲校友被授予“广东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按他的话说,这基本可以代表教师职业的最高荣誉了。从初入教师职业开始一步步奋斗,到如今成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专家,在这其中梁校友取得的每一分成绩,似乎都得到了同行乃至各界的认可和赞誉。4月15日,带着这份祝贺和敬仰的心情,《校友报》记者来到湛师附中,他在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梁哲校友您好!据了解,在教研领域,尤其是校本研修这一项您是专家,能谈谈您在研修的过程中的体会吗? 梁:专家不敢当。谈点体会可以。校本研修,就是教师立足本校、本岗位的实际开展研究和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再学习、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等等。在研修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立足点是校内,绝不能脱离实际去搞什么研究。一名教师要保证课堂质量,实施有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不断用先进理论来武装和指导自己,通过课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长。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性知识,还要有实践性的内容(如理化生实验报告等),比如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记:您近期主持的旨在改进本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业负担的课题是《新课程下的“双主协调与全效教学” 实验研究》,这个课题目前是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很大的阻力? 梁:任何改革的实施和经验的推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的改革就一定要坚定,面对阻力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想办法解决种种困难和阻力。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在我们附中推行教学改革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状况,有的在预想范围内,有的不可预见。比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中的问题。 在我们的团队群体中,有一个“1441”现象。即有10%是改革的始发者,40%的随从者,有40%的观望者,还有10%的抵制者。而改革成功与否就要看如何团结后一个40%的人到改革当中来。如果每个团队中能够有70%的人积极拉动改革,改革就会有很不错的效果。这也非常考验我们管理者的水平的,怎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他们像小草一样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我们管理的艺术就在于把整个团队带动起来。形成先进带后进的的良好氛围。 记:看来,一个团队中的改革主力人员相当的重要,我们也总是希望团队中能有更多的这样的人。在筛选这些有能力的人进入团队之前,作为管理者是不是也会有一些特别的选拔方法?比如招聘新教师。 梁:我们会要求求职者在15分钟内写一篇300字的自我介绍,如果这300字的简介很不错了,我们就会请他们再来面试。不要小看这300字,这其中,一考了他字写得怎么样,二考文字表达能力,也即在15分钟分内把你最想向招聘者展示的的东西用吸引眼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很考人的!在面试时当然就看口头表达能力,注意态度要认真,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要认真做好。
记:学校的管理者通常都能以高远的眼光来看待事情的整体发展过程,我们很高兴能从您这里取到经。不过有很多从教师行业起步、逐渐迈入管理行列的优秀教育者,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把教育家、管理者作为志向的,不知道您又是怎样完成这一路的角色转变的呢? 梁:读大学时,我很注重专业素养的塑造,虚心学习教授和专家们的知识与智慧;我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在里面阅读和吸取了大量前人的精华理论,我很喜欢那种“书卷气”和“经典的味道”;通过参与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服务让我认识到,与其由别人来管我,不如由我来管别人。到毕业时我抱着“干一行专一行”的决心到学校工作。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进攻型的选手”,学会选择。就业初期,一方面我善于模仿与总结,从一名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转变,一方面加强沟通与理解,从一名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角度来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渐渐发现当一名教师的乐趣,于是开始考虑做点教学实验研究,培育个人实力的增长点。很幸运,我的研究成果——“四环节开放式教学”得到同行的认同,也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其中还有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 我坚持“顺其自然,慎独成长”的理念,不声不响的努力开展校本研究。在教学之余,我的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这与我当时的工作实践是分不开的。经过20年的努力,我走出了“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局限,探索出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四环节开放式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到教学内容,一是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场景,二是列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问,三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自主整理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课堂教学是研究的沃土,而研究又能改进课堂教学。我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调查访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我希望树立高远目光来看待教育,建立起有利于培育创新人才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个人的努力则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记:现在大学生普遍有一种观点,就是:就业难。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学生,让他们能够更有信心地迈出校门、进入社会吗? 梁:目前,在大学生中确实存在一种“等教、等人、等工作岗位”的被动态度,这是不行的。天上不会自动掉下馅饼的。在学校里时,大学生要努力发展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广结善缘。人际关系是生产力,也是财富。大学里的职业就业教育十分重要,大学、职业学院的校长们也力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和独特性。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学习安排好的课程外,还要自学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会自己规划自己,温故知新,根据经典理论,解决新问题,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教授借鉴经验。正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虽然我们都觉得凡是经典的东西就越枯燥,但就是因为枯燥才能成为经典。在校学生不妨多读读“枯燥的经典”,慢慢体会其中的“经典味道”。这些理论终将会成为前行的明灯,指引你工作和人生道路的方向。 记:您觉得您的观点和研究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一种“枯燥”的经典?
梁:经典总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和验证的。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用哲学家笛卡尔:的话“我思,故我在”来鞭策自己,我思考,我行动,所以也就有了一年发表一篇文章的习惯。在的我思考成果里,这些文字的东西能不能成为“经典”,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很有快乐感、幸福感。我希望我的同行比我更幸福、快乐。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事业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