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冰文献纪录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 18: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冰文献纪录片映展”展望

时间:2012-10-25





   2012年10月21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及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徐冰文献纪录片映展”在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徐冰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并在当天面向全校师生作了关于这次映展的学术讲座。此次展览是对徐冰三十多年艺术创作的梳理,包括他的访谈记录和艺术创作过程。其中以其最新的艺术创作《地书》为主要内容。

    徐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国内外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国家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堪萨斯Spencer美术馆、福岗亚洲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艺术展并被收藏。曾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的世界各地的重要国际展。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其代表作有《天书》 、《鬼打墙》 、《烟草计划》、《何处惹尘埃》、《木森林计划》 、《地书》等。

    从八十年代享誉中外的《天书》到最新艺术创作《地书》 ,徐冰的作品创作都是围绕语言和书籍文化这个主轴进行的。 相较于《天书》是一本包括作者在内谁都读不懂的书,《地书》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看得懂得书。无论读者来自哪种文化背景、无论他是否受过教育,只要他被卷入现代生活就能读得懂这本书。

    《地书》不同于传统的文字读物,它没有文字的出现,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书写形式,使用标示语言和符号图像,经过七年的收集材料、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完整地向读者讲述了现代都市白领“黑先生”一天24小时的平凡生活。

     图书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机场。 “机场是不同的种族人群穿梭和接触最多的地方,它几乎是未来社会的缩影,飞机上种种版本的说明书,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尽可能用标识、图像来说明复杂的安全程序,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徐冰说。然后他看到了口香糖上提醒人们将糖纸丢入垃圾桶的小贴士:两个箭头加一张糖纸、一个小人和一个垃圾桶,五个符号就已经讲了一个故事。那为什么我就不能只用符号讲一个故事呢?从那时起,徐冰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地不同的标示、图像,也开始研究数学、化学、制图、乐谱、商标等专业领域的表达符号。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很难通过阅读冗长的文字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图像却能将所要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给读者。图像是人类共同的交流方式。各种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需要有转换过程,需要翻译,而图像则不需要翻译。在全球化的时代,图像的这个特点非常重要。通过图像,跨文化传播能够顺利进行。人群间移动范围的扩大和穿梭速度的增加, 促使一种国际通用的图形标识系统的形成和使用。标识的通行, 在多人种,高密度的地方已被率先使用。例如:川流不息的马路上的红绿灯代替了交警指挥交通;“Coca-Cola”已经不需要被翻译成中文也可以在中国被识别。徐冰的《地书》也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运用社会交流中约定俗成的图像符号来达到普天同文的阅读理念。

    二十年前的《天书》是一本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谁都读不懂的书。《地书》却是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徐冰说, “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 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7 06:51 , Processed in 0.0621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