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减法写作中精进地还原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2: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减法写作中精进地还原生活
——《拯救火车》阅读札记
王彦明


   
  写作本就应是对生活的还原与承担,尽管这可能带来诸多误解和嘲讽。而这些可能出现的“风暴”,也应该是一个写作者应该面对的命运吧?在此过程中,写作者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写作。这些年,刘川的诗歌越发恣肆,风格也越发显得自我。“自我”是不是应该成为写作者的命运?
诗集《拯救火车》辑录了刘川2006-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基本上呈现了刘川诗歌的艺术脉络。在这些文字背后,我们基本可以感知诗人对世界的态度与认知。关于生死、时空、爱恨、传统与现代,诗人在这些相生相对的语言困境中,自由转换,展示了极强的平衡能力。在这种平衡中,诗人拒绝了中间地带,反对平庸,将异端的现代抒情呈现于写作之中。反讽、戏谑、夸张、变形、调侃,是他惯用的手法和武器。
  刘川似乎习惯于一种近于“减法”的写作,藉此织就了一张人性之网。他规避了热烈的抒情(尽管他曾经沉迷于此),以小人物的视野、心理,体认世界和人情,进而窥探人生奥义和生命的密码。他的抒情在冷面孔里,蕴含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从现实场景出发,广泛地吸收生活经验,把诗歌弄得花样百出,颇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但他的情感是赤诚的,他把诗歌譬喻为“匕首”和“雷管”,甚至企图以“看似不起眼的钢笔”,“砸破穿衣镜/撵出镜中人”,让生活回归原初的状态,展示生命真实的底色。
  对生命现场的介入,使得他的创作水源丰沛、枝叶繁茂,而且在他的写作中,他一直试图让“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想法/密密麻麻地喷射”(《雨中口占,兼致诗人樊樊》)。这两句近乎创作谈式的诗句,基本可以看出刘川对其诗的定位:在一种漫不经心的表述中,运用高超的联想与想象,淋漓尽致地呈现自己对世界的观照。



  刘川的诗歌里渗透了异常强烈的生死意识。对于死亡这个恒久母题,诗人撇过了自我,审视的是公众生死的平等性。诗人关注“堕胎”、“火葬场”和“死去的煤矿工人”,而这三者展示了死亡的不同侧面,但三者又合而为一,直接拷问生死的向度:从未出生,至死后丧葬,生命的脉线在此间显得清晰且完整。关于“堕胎”的部分,诗人叩问:“一千个小孩到哪里去了”?并为“堕胎医生和和护士”定位,是“被派来消灭一批批最小的人”的,诗人以调侃的口吻,戏谑的情怀,将现实的残酷性在笑语中加深。
毋庸置疑,这种对残酷现实的揭露,内藏深挚的关怀与爱,诗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汪洋,才能发现海平面下潜藏的巨大波澜。爱得炽烈,才会产生无穷的愤怒。
  刘川有一种奇异的技术,他善于以消解的理解,生发强化的力量。在诗歌里做“减法”,他努力使负数呈现最大化,呈现最多的数量。他习惯于以解构的方式,还原生活和人性。在写作中,他剔除枝叶,渲染主干,让人清晰地辨识隐藏在其后的真相。他的表达,愤怒又天真,以文字剥落种种假象,《请为百姓做点实事》、《大城市》、《候诊大厅一瞥》、《印油》和《关于一群叫老师的人》,这些诗歌的内容本都涉及厚实的主题,但都让他以一种近似戏谑的口吻调侃消解了。这种“笑中泪”式的书写,呈现了更深挚的情感。
  现实场域的混沌,驳杂,让诗歌呈现得光怪陆离。一个诗人眼中的现实世界,注定荒诞,充满怪异的色彩。而常态的东西,在敏锐的视野下,往往禁不起推敲。恰如刘川对现实的夸张、变形,事实上往往可能他呈现的就是生活本身,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因为过于麻木和无知,对其生发出了“荒诞感”。这是否是时代的可悲?
  刘川在诗歌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传达出一种密不透风的压迫感。对于时空的忧虑,不是诗人个人的问题,是世界的普遍性问题。逼仄的生存空间,和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肆意开发,都在诗人的视野里显得可笑而无度。
大别墅与大别墅之间
巨大的空场
被又高又大有气派的大房子
填满了
大房子与大房子之间
留出来的空地
被密密挤挤的小房子
填满了
小房子与小房子之间
狭窄的小缝隙
被没有房子住的人
填满了
    ——《地球完整而同一,没有一丝的缝隙》
  “填满了”三字扑面而来,文字的压迫性极强。从“大别墅”及“大房子”,再到“小房子”和“人”,由物及人空间逐渐减缩至自身,相应的,从“巨大”、“被留出来的”到“狭窄”,诗人像排列积木一般,以电影“快进”般的手法,迅疾地占据了所有空间。这是对生存压力、空间压力的一种嘲弄,看似夸张,实则是本真。此类作品,还有《致盘古》、《朋友邀我去北京发展》等,真实地还原了人的现实处境。
  “人群”也是诗人惧怕的对象,他似乎有意去制造一种逼仄,努力放大,但最终只是把生活还原到了常态。
那些独自登上山尖的人
好像被人群给挤的
     我们既可以把他对独特生活的体验,此外还可以理解为“人群”的力量。但终究被淹没于人海人潮之中。《火车站》、《这个世界装满了人》、《人群中的位置》,都是此类代表,他排斥但又不能远离,对空间的关注在这些表达中,显得细致而独到。

  

  对于时光的恐惧,也不是一个个体独有的体验。时光的车轮碾过,尘归尘,土归土。表达对韶光逝去的感慨,是一个不小的传统。而前人的表达,往往诉诸于流水、落花和青丝白发的对举,且对韶光的感慨,更对只是“副业”,诗人“言志”的目标是被强化的。刘川的表达却与众不同,他习惯于直接面对时间和以此带来的痛苦经历。
所有孕妇的肚皮
都缝合到一起
就是一个时代
她们将合伙生下
下一代人
之后她们空荡荡的肚皮
就成了
上一个时代
    ——《日常事件》
  一个时代被简化为“空荡荡的肚皮”,仿佛被置于一旁的垃圾,生机全无,韶光逝去。对一代人(“孕妇”)的价值思索,言及的是整个时代的价值定向,和诗人个人精神趋向。
另外一种对时间的关注,体现在他对于生活速度的不适感上,他用减法的方式,将忙碌演绎为一种恐怖的生活状态:
  他们天天都这么忙/就是为了挤时间/去那个地方吗?
  “老和尚只说家常话”,越发深刻的道理,往往来自浅显的内容。而简单的道理,却不会有人去倾听和理解,因为他们忙着“挤时间/去那个地方”。诗人对这个世界的奇异节奏,是审视的,反思的,他试着慢下来,逼视生活的真正面貌。时间的快与慢,在这种审视里,变得清晰与有效。
  诗人的内心是炽烈的,又是矛盾的。他渴望驳杂,但又渴望于混乱之中,梳理出一种秩序,这体现为一种生存方式的简省。诗人对于空间的梳理,也是体现了他对节奏的一种掌控。他对火车上人群的梳理,对被检阅部队的认识,都源于对空间错乱的恐惧。
  时空交错,诗人竭力恢复一种原生的面貌,他直面的是生命的本质——生之幸福。




  写愤怒,写憎恶,写支离破碎的场景,诗人最终传达的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爱。“爱憎”互现,出离愤怒,源于真心付出。而诗人对爱本身的表达,并不张扬,这体现了诗人东方式的含蓄。他对亲人、爱人的情感,在这本诗集里显得小心,而收敛,沉静但厚实。
  在《三岁之前之后》里,他敏锐、恰切地写出了在幼年记忆里,母子一体相连的天然感觉,相应的,三岁“之后”的感受是自己被“切割下来/”,被“扔到了人世里,苦乐悲喜都要任凭自己去承受”。感情细腻,前后对照中,彰显亲情可贵刻骨。《我奶奶的一生只有十四个字》以乞求般的口吻表达了对去世的奶奶的爱,企图让“十四个字”温暖奶奶的一生。他的感情驳杂,爱憎各异。愤怒、温情各占一端,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性情。
  大多数诗人对爱情是笃信,刘川亦是。他没有了嬉皮笑脸,没有了调侃嬉戏,他一脸严肃,他赤诚忠贞,他从容而真挚。在诗歌中,他写出自己对爱情的理想与理解,他写出了对世俗爱情的鄙弃与厌恶。这是虔诚和崇高的品性促成的诚挚表达。
  两张破牌
  凑到一起很可能会成为
  一对好牌
  (而一对好牌拆开打出
  也许会成为最差的牌)
  我们的婚姻
  就是这样一个比喻。
  我们相爱
  相互依赖
  像最小的诺亚方舟
  里面只放我们一对儿
  与洪水下了最后的赌注
  成为世界手里的底牌
  一对好牌。
  我们将赢
  如果我们永不拆开。
    ——《纪念结婚一周年》   
  对于“牌”的好坏的比喻,异常日常。诗人把婚姻至于生活的“赌场”,将爱情的组合,看成生活的救赎(“像最小的诺亚方舟”),而“永不拆开”,是“赢”的保障。诗人对爱情是执着而认真的。“结婚”就是一生的安排。
  相应的,刘川也对爱情世界的乱象,写出了自己独有的体验。这个时候,他仿佛恢复了生机,各种犀利的武器在他的手里,又自如起来。比如相互呼应的《宝贝》和《望夫石》,在调侃的语句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刘川还原了生活,消解了诗歌固有的温存感,让人直视真实的生存境遇,把诗歌书写得自然、筋骨峭拔。他的诗歌中,我们无法找到僵化的“类型诗歌”(芦苇岸语)影子,抵达了生活和诗歌的统一。他讥诮,亦宽容;他消解,亦重构;他愤怒,亦剥离;他忧伤,也宽厚——这些都源于对生活本身的暧昧,被他发现,放到了放大镜下。对生活视而不见,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33 , Processed in 0.0584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