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服务教育网《教师之友网》恭迎张舒予教授审网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10: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



基本信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舒予
  【性别】:女
  【民族】:回族
  【籍贯】:安徽芜湖人
  【出生年】:1955年
简介  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1991年出版译著《电视制作——技巧·艺术·训练》。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分别在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勃朗特协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视觉文化的综合研究。访问考察英国学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教育状况,在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故乡进行"田野工作",从事勃朗特文化专题研究。拍摄制作的多媒体软件被勃朗特博物馆收藏。访问过法、德、意、奥、荷等欧洲大陆国家,拍摄了大量的摄影图片与录像,对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建设有深切的感触与体验。自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开设自行开发的视觉文化课程。


2003年12月公开出版专著《视觉文化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学》(2003)、《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2004)和《电视制作——技巧·艺术·训练》(1991)等6部。在《比较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发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信息文化概念辨析与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等论文60余篇。获得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徐悲鸿首届教育基金奖等。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实地考察英国学校和社区信息文化与教育状况,在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故乡进行“田野工作”。制作的勃朗特专题多媒体软件被英国勃朗特博物馆收藏,数次获国家与省级多媒体奖。访问法、德、意、奥、荷等欧洲大陆国家,体验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益文化资源建设,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精心设计开发新型视觉文化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培养视觉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为目标,并自2001年起面向教育技术、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和摄影等专业研究生开讲。 履历简介  1982年1月 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历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副教授、教学副主任、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安徽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其间1994、9—1995、6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英语进修;1995、10—1996、10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影视戏剧传媒系”高级访问学者;1998、9—1999、7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学习;1999、9—2000、3 英国勃朗特协会、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1年引进南京师范大学。2002、4—2002、8第三次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育学院高访,期间访问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大陆国家,考察与体验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益文化资源建设,积累丰富资料。从事“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田野工作,精心设计开发视觉文化新课程,自2001年起面向教育技术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等专业研究生开讲。2004年组建视觉文化研究所,开发视觉文化教学与科研主题网站。2005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公选课,2006年获得校优秀课程并入选校首届博雅课程。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视觉文化研究与媒介素养培养、教育技术桥梁理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开发等。
  近五年主要科研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基于博雅理念的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 2007-2009
  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研究生优秀课程建设立项2007—2009
  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宏观机制的建构与完善2002—2005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质培养研究 2005—200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视觉文化与视觉传播的技术创新与素质教育” 子项目“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研究的技术创新与素质教育” 2005—2008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创新研究 2005—2007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滚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本土研究 2003—2005 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
  论摄影的分类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运用元影像解析人类的影像创造活动 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7.4
  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06.4
  改革创新与继往开来《电化教育研究》2006.4
  媒体素养与远程教育系列论文5篇《远程教育杂志》2005.4 - 2006.2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电化教育研究》 2005.3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下)《电化教育研究》 2005.4
  英国苏格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南(上)《电化教育研究》2004.2
  英国苏格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南(下)《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信息文化概念辨析与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电化教育研究》 2003.5
  论英国信息技术教育宏观机制的建构与运作 《电化教育研究》 200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 2003.9
  信息技术教育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建设 《中国电化教育》2003.6
  英国英格兰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 《外国教育研究》 2003.2
  英国苏格兰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 《外国教育研究》 2003.6
  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 《复旦大学学报》2003.4 著作与网站  《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4月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现代教育技术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
  《信息化教育概论》作者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设计开发“视觉文化网”2004年11月 主要获奖  2006年专著《视觉文化概论》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6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获南京师范大学校第十三届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5年视觉文化网站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

评价  在许多人眼中,张舒予是位才女。这不仅因为她诸多的专业学

术成就,还由于她在专业之外的文学研究与绘画才能,尤其是她对“勃朗特”研究所作的贡献。学物理的张舒予从少女时代起就与以《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而蜚声世界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学英国期间,她两次专程拜访勃朗特故居,回国后发表了数万字的勃朗特研究作品;她精心制作并亲自用英文解说的多媒体光盘“勃朗特姐妹永驻我心间”曾获得在英国举办的国际电影电视多媒体艺术节作品展全体专家的一致好评。这盘被专家们誉为非常动人、非常美丽、非常温馨、非常个性化的光盘还被勃朗特博物馆作为唯一一份由中国人制作的音像制品而收藏。她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性研究组织“勃朗特协会”中的一名中国会员。此外,她的众多绘画作品,尤其是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速写与素描,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师生的由衷赞叹。他们多次鼓励这位多才多艺的东方女性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如今作为安徽师大电教系副教授的张舒予,时间表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与事务,仍忙里偷闲地继续着她的勃朗特研究:应勃朗特协会之约撰写的《勃朗特研究在中国》已成稿;一本约3 0 万字的《勃朗特姐妹评传》写作大纲也已拟就;她正在向勃朗特协会申请研究基金,准备作进一步深入的勃朗特研究……她说,勃朗特姐妹吸引她的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永恒的美。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29:2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团队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舒予
1955.4
教授/
博导
教育技术
课程主持人
主讲教师
边霞
1966.4
教授/
博导
艺术教育
主讲教师
王珺
1965.4
副教授/博士
教育技术
主讲教师
庞明勇
1968.5
副教授/博士后
教育技术
主讲教师
仇宏斌
1976.2
讲师/
硕士
教育技术
主讲教师
恽如伟
1972.9
副教授/博士生
教育技术
教学辅导
王帆
1974.5
讲师/
博士
教育技术
教学辅导
卢锋
1976.5
讲师/
博士生
教育技术
教学辅导
王蔚
1966.9
教授/
博士
教育技术
专题教学
孟建
1954.7
教授/
博导
新闻传播
讲座教授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成员主要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主,分别具有艺术教育、视觉艺术、视觉心理、计算机图形等知识背景,构成了结构合理、知识互补的师资队伍。
  1、学历结构:课程共10位教师,从学历上看,博士7人,硕士2人,学士1人,教师学历以博士为主;从职称上看,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3人(均为硕士生导师),讲师3人,教师以高级职称为主。
  2、年龄结构:年纪最大的55岁,最小的33岁,平均42岁。从年龄上看,教学梯队老中青结合,可以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3、学缘结构:有4位教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其余6人均为其他高校(如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毕业;多名教师具有国外访学或者留学阅历。
  4、师资配置情况:课程有主讲老师5名、辅导老师3名和讲座老师和专题教学老师各1名,体现课程教学讲授和辅导结合的特征;课程师生比例大于1:10,满足现代教学对师生比例的要求。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读图时代背景下,开辟教育技术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新领域
  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读图和用图的视觉素养和应用媒体的媒介素养。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需关注的命题。在不断积累基础上,2003年出版国内首部视觉文化专著《视觉文化概论》,2004年开发国内高校首家视觉文化专题学术网站(http://www.fromeyes.cn),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专著和论文阐明文化形态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开辟了教育技术专业视觉文化研究新领域,形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特色方向。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引起学界关注,产生积极学术影响,如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视觉文化科研教学机构。
  2.率先开设视觉文化课程,探析素养培养及其支持资源开发的新途径
  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读、解、用”的能力和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效提高。2001年率先面向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教学素质和资源设计开发能力。2004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公共课程,提高读图时代大学生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水平。2007年面向教育技术本科生开设《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专业基础课程,提高教育技术学生的图像资源设计开发能力。
  课程还发挥教育技术专业优势,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视觉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式和策略,探讨教学资源开发的理念思路与技术途径。
  3.面向大学生“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自编课程教材
  课程响应时代召唤,为构建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做出精心探索。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首开面向专业研究生《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当时没有专门教材,而是学术资料积累基础上,借鉴相关课程和研究成果,形成教学讲义。2003年出版国内首部视觉文化专著《视觉文化概论》,作为本科生公共课程《视觉文化概论》的主要参考教材。目前专著已经被安徽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开设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作为教材使用。
  在2005年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质培养研究》立项基础上,编写针对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的材,同时开发教学课件、专题网站和网络学习社区等教学辅助资源。2006年课程入选校首届博雅课程,并获得校级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目前,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出版程序。
  4.发挥教育技术专业优势,实践“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从中国视觉文化和媒介传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资源开发中挖掘与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育人价值,努力构建有特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1)目标上,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实现学生素养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国特色;(2)内容上,共相层面学习与跨学科理论支持,让学生形而下“识器”和形而上“问道”相结合,努力做到知识渊博,素质优雅;(3)方法上,理论教学与资源开发相辅相成,实现媒介学习环境和课程教学环境的互补与融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
  课程教材理念鲜明,内容针对读图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才人培养。2008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博雅理念的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
  5.根据教学对象特征,实施教学设计,实现“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根据不同学科和知识背景教学对象的学习需要,精心实施教学设计,尤其考虑教学中发挥媒体作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新理念、新内容、新角度。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因材施教。课程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逻辑思路,教学内容上层层深入,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实现与人生艺术和素质成长相关的媒介文化素质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应用媒介分析、解决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
  6.以教育技术教师为主体,组成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学团队
  课程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以体现跨学科特点和满足文化素质教学需要。课程教学成员主要有教育技术专业组成,分别具有艺术教育、视觉艺术、视觉心理、计算机图形等专业知识背景,形成结构合理、知识互补的师资队伍。并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安排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考察研修,形成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教学能力强、成果扎实、精诚协作的教学团队。
  7.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素养培养的教学资源与训练软件
  我们怀着“乡愁”和建设精神家园的努力,全面梳理我国历代视觉教育资源,剖析历史意义,探究现实价值。课程充分应用与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将教学理论建构与资源开发实践、民族文化传承与媒介素养培养、个人学习体验与群体协作交流等多方面结合。以实践 “从眼睛到心灵”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与相应素养训练软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提高媒介素养与审美能力,做到知识学习与文化素质提高相融合。
  8.构建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支持师生互动,提升媒介交流能力
  课程为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多元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平台和丰富网络资源,为师生的交流互动和教学成果的及时展示提供有力支持。发挥网络互动优势,营造学生与学习环境相互影响制约而又和谐相生的关系,在学生、学习环境和网络技术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实现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积极构建持续发展、和谐相生的生态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提升文化素质。
  9.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实现媒介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的结合与互补
  以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案例资源开发为支持,创设恰当的媒介学习环境,实现和真实环境的融合与互补。(1)课堂教学环境突出理论素养的培养,通过案例剖析、视觉训练与感悟体验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理解视觉文化内涵意义与形式表征之间的内在关联。(2)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教学环境中有机会结合生活体验丰富自己,在课外作业中练习有效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探析图示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3)根据读图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需要,设计开发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弥补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与不足,让学生理解媒介世界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根据需要创造性应用媒介,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
  10.以过程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运用视觉文化和现代媒体的能力\学习评价平时课堂活动参与表现、课外实践作业质量和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的三者结合,注重教学活动过程质量与学生发展变化效果。资源建设中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活动,使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成果以过程的形式展示。并分阶段开展讨论和作业讲评,促使学生拓宽思路,学用结合,不断提高运用视觉文化和现代媒体的能力。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南京师范大学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完整、系统的规定和保障措施,设立了“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与促进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业务进修、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锤炼青年教师的开拓精神和学术能力。大部分青年教师获得了国内外访学的机会,保持和国内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效促进与保障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把握课程发展的前沿以及提高教学质量。

  张舒予教授多次赴英国和欧洲大陆访学考察与合作科研,关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领域研究前沿,并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高校有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和教学交往,为研究方向的开拓发展提供丰富的学术精神资源。
  边霞教授长期承担艺术教育和美育等课程教学,自2004年起参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2007年赴美国访学,2008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珺副教授长期承担现代学习理论、媒体文化、教育传播学等课程的教研工作,在公共选修课“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中开设“视觉心理与视觉文化”专题,2004年考取博士,被评为副教授。
  庞明勇副教授2006年从南京大学引进我校,先后承担图形技术、教育游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7年起承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专题教学,被评为副教授。
  王蔚教授长期承担人工智能等课程的教学,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开设“教育游戏与视觉文化”专题,2005年赴加拿大访学,2006年被评为教授。
  恽如伟副教授长期从事虚拟现实和教育游戏研究,开设“视觉文化与虚拟现实”专题,2006年考取博士,2007去香港大学进修,被评为副教授。
  仇宏斌讲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个人丰富的平面设计经验,开设了“网站界面语言的民族特色元素分析与应用”的课程内容,视角新颖,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好评。
  博士生和硕士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辅助工作,充实到教学队伍中,经受理论联系实际的锤炼,提高教学素质和教研能力。目前已经有四名博士生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课程教学队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生、硕士生组成,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后续发展的持续性。在学校培养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教学团队的自身努力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形成思想活跃、素质过硬和结构(年龄、职称、学历等)合理的团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30:23 | 只看该作者
南师大博导张舒予教授做客“天翼•传媒讲坛”畅谈摄影的“术”与“道”
发布时间:2010-06-22



  6月1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舒予教授做客“天翼•传媒讲坛”,畅谈 “摄影的‘术’与‘道’”。
  张舒予教授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器”、“道”等概念和西方符号学理论入手,结合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摄影作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摄影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等重大理论问题。
  张舒予教授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分别在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勃朗特协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视觉文化的综合研究,拍摄制作的多媒体软件已被勃朗特博物馆收藏。自2001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开设自行开发的视觉文化课程。2003年12月公开出版的专著《视觉文化概论》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张舒予教授主持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讲座由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武教授主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31:53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33:4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一、李艺
1.学者简介
男,汉族,1956年6月生,山东省郯城县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兼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审查委员等职,还兼任国内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山东大学军用光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任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实验室主任、物理系副主任,当时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光学测量、微晶材料光散射、硬质红外窗口材料等方面。1996年任曲阜师范大学电教系主任,自此开始专门从事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9年转移到南京师范大学,当前研究重点集中在教育技术学及相关学科方面,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程学以及其它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部分相关方面。
开创性地提出了要使用“双本体”观点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观点,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动因,由来自大众信息文化本体和信息技术母体向基础教育的两个映射组成。这个观点成为指导我国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还最先提出,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成熟,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已经远远不止于教学过程,而是深入且全面地改革着整个课程。他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也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各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现为全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负责人,完成了国家文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课程部分的撰写工作;出版专著六部,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先后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如《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Applied Optics”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2010年,李艺教授与中科梦龙公司签署“龙芯-linux教育发展计划”,带领团队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开发,目前该套教材已进入教学。
2.研究方向及著作
研究方向: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
主要著作: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信息技术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虚拟实验原理与教学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2006年12月
《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选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3.联系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志:http://blog.cersp.com/index/1000298.jspx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90280.htm#sub6582593
二、沈书生
1.学者简介
男,1968年9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从事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研究,主持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和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各一项,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一本,译著《教学样式》一本,合作编著教材多本,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
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参编的教材(祝智庭教授主编)成为国家审订的全国教师培训的两套教材之一,并参与了国家级和十多个省的省级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被吸纳为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区国家级研修班主讲教师。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不断加强与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理解信息化教育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先后受聘南京江宁区教育局、南京市电化教育馆等单位,参与地区的信息化教育的整体建设规划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也注意从实践中发现需求并以此来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同事一道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专业发展的方向。
2.研究方向及著作
主要从事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研究
主要论著:
清末民初的电化教育成因探析 [期刊论文] 清末民初的电化教育成因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 [图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指向理解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 [期刊论文] 指向理解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 [期刊论文]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 [期刊论文]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对话活动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
全球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建 [期刊论文] 全球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
陈鹤琴的教学技术思想与实践 [期刊论文] 陈鹤琴的教学技术思想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 [图书] 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 [图书] 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的多重适应... [期刊论文] 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的多重适应性学习阶段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系统设计 [期刊论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系统设计,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
关于现代教育整合观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 关于现代教育整合观的初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
论建构主义的竞争意义缺失 [期刊论文] 论建构主义的竞争意义缺失,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期刊论文]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期刊论文]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E-Learning服务性支持信息技术教育 [期刊论文] E-Learning服务性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远程教学与集结式教学的融合 [期刊论文] 远程教学与集结式教学的融合,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
高师教育技术专业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 [期刊论文] 高师教育技术专业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资源是媒体的延伸 [期刊论文] 资源是媒体的延伸,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
3.联系方式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37845565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1337845565
http://hxlib.njnu.edu.cn/nsxr/Default.aspx?id='853'
三、钟柏昌
1.学者简介
钟柏昌(1978-),男,江西宜丰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学博士,《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研制组专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执行主管,“机器人进课堂”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年鉴信息技术卷》执行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学科主讲专家,国际中文期刊《教育进展(Advances in Education)》编委。
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学报》、《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册,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1次。
2.研究方向及成果
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品牌管理等。
研究成果:
1.论现代系统科学视野下创造教育科学理论的三条道路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20
2.支架理论视野下的局部探究教学模式及其类型——以信息技术课为例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电化教育2011-01-10
3.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关系的思考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探索2011-02-25
4.现代系统科学视野下教育学科学地位的考量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放教育研究2010-06-05
5.走向生态型网络教研 钟柏昌; 胡昭琼;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20
6.论知能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电化教育研究2011-03-01
7.论现代系统科学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超越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电化教育研究2010-07-01
8.基于云计算探析云学习 杨艳艳; 黄纯国;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期刊现代教育技术2010-09-15
9.教育绩效管理论纲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教育学报2009-02-25
10.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例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教育科学研究2009-05-10
绩效结构理论述评李艺;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5-20
11.“211工程”建设的三大问题与对策 钟柏昌; 刘志兰;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 南京大学高教所期刊江苏高教2009-11-05
12.知能课程开发:类型、方法与案例——以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李艺;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电化教育研究2010-01-01
13.论系统科学对科学观念的改造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期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06-05
14.我国教育工程学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启示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期刊电化教育研究2006-08-01
15.运用教育工程方法管理教育工程项目——教育工程学研究的新取向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期刊教育研究2006-08-30论教育工程项目的时空结构——兼以“211工程”为例钟柏昌; 李艺; 刘志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战略与政策研究室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25
16.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的几点反思 仝洁; 张芬; 钟柏昌南京邮电学院培养办; 广州培正中学教导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博士期刊当代教育论坛2005-07-23
17.论虚拟社会中的多重人格 李艺;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与教育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04-02-25
18.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上) 钟柏昌;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期刊学科教育
3.联系方式
Email:zhongbc@163.com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331177.htm
http://jky.njnu.edu.cn/xyjs/2010-9/094752_915402.html
四、张舒予
1.学者简介
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1991年出版译著《电视制作——技巧·艺术·训练》。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分别在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勃朗特协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视觉文化的综合研究。访问考察英国学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教育状况,在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故乡进行"田野工作",从事勃朗特文化专题研究。拍摄制作的多媒体软件被勃朗特博物馆收藏。访问过法、德、意、奥、荷等欧洲大陆国家,拍摄了大量的摄影图片与录像,对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建设有深切的感触与体验。自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开设自行开发的视觉文化课程。
2.研究方向及著作
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视觉文化研究与媒介素养培养、教育技术桥梁理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开发等。
专著与网站:
《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4月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现代教育技术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
《信息化教育概论》作者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设计开发“视觉文化网”2004年11月
在《比较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发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信息文化概念辨析与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等论文60余篇。获得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徐悲鸿首届教育基金奖等。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实地考察英国学校和社区信息文化与教育状况,在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故乡进行“田野工作”。制作的勃朗特专题多媒体软件被英国勃朗特博物馆收藏,数次获国家与省级多媒体奖。访问法、德、意、奥、荷等欧洲大陆国家,体验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益文化资源建设,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精心设计开发新型视觉文化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培养视觉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为目标,并自2001年起面向教育技术、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和摄影等专业研究生开讲。
3.联系方式
暂没有查到
参考资料:http://www.fromeyes.cn/
http://bsh.njnu.edu.cn/people-detail-21.aspx?peopleid=62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38:33 | 只看该作者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2009年07月12日
  ⊙文字整理 小河 珊珊
  主讲人:张舒予,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期耕耘于信息技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建设有深切的感触与体验。2003年12月公开出版专著《视觉文化概论》。
  图像可以突破文字障碍
  我们首先来讲文化,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现在出现的饮食文化、酒文化都是文化。就像英国的泰勒所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所以文化和人类创造是紧密相关的。视觉文化很难定义,比如文字算不算视觉文化呢?视觉文化是以图像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那文字是否算视觉文化呢?有些同学会说是。我现在在黑板上画上一些符号,假设它是阿拉伯文字,你能看懂吗?不能。但你的视知觉可以感知它。我们把这一部分文化排除在视觉文化之外。又比如,我们以前的厕所,会标上不同国家的文字,以注明男厕女厕。但是现在我们改成了图案。这是因为传播效能不同。如果是文字,可能文盲就不认识。所以,文字是不能用视知觉直接感知的。文字既是交流的平台,又是沟通的障碍。图像可以突破这个障碍。所以视觉文化可以促进全球化。所以,视觉文化可以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就像同学们对美国、韩国了解得很多,但有多少人真正去过呢?比起直接阅读有关他们的书籍,大家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他们。所以,视觉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媒介时代对人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媒介。媒介就是承载信息的一切中介物。而媒介素养则是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概念——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那媒介素养与视觉素养的区别在哪里呢?简而言之,视觉素养是观看与理解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是通过媒介观看理解应用的能力。为什么进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其实,通过图像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广,所以有人称如今是读图时代。我们进行研究的原因,首先是媒介时代的来临。比如公交车本来是交通工具,现在也加入了视觉广告。在地铁站里,如果没有广告墙你反而会觉得奇怪;第二个原因是“看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媒介时代对人提出新的要求。对于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媒介素养就更重要了。当然,在媒介时代我们也有逃不开的困惑。困惑于它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需要后天培养
  在2001年时,南师大首先开设了视觉文化课程。来看看当时我们是如何研究的。现在大家来看一个三角形。首先它是个符号,符号是可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比如玫瑰花,当它仅仅是一朵花时它并不是符号,但当它象征爱情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符号。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抽象符号不具备和它所代表东西的相似性,这是它的劣势。但它也有另一面,正因为它抽象,它可以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具象符号可以穿越所有文字的局限。但它的局限性是它会限定你的想象力,它不能代表同类的所有东西。所以,当我们研究视觉文化的时候,不能觉得视觉文化力量大无边就排斥文字文化,研究它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从而使我们的文化资源建设得更好。视觉传播的特殊性,它会让你产生一种扑面而来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因为能和所指直接联系在一起,给你产生这种强烈的感受。前阵子大家对传统节日渐趋冷淡而洋节日渐趋热闹这一现象做了热烈讨论。大家知道为什么传统节日渐趋冷淡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视觉传播策略不够,比如圣诞节有它特殊的标记,当它们一出现你就知道圣诞节要来了。而我们的传统节日缺少最直接的符号代表。当然,视觉素养不仅仅是凭看来提高,也要通过知识、兴趣才能提高。比如一幅画,只有了解它由什么人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才能更好地解读它。所以,透过镜头,看见内涵,是需要条件的。当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关注观看的条件与局限:并不总能亲临现场观看;我们常需要借助他人眼睛观看;我们也需要借助媒体辅助观看。所以,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文化素质。
  你的理解深刻了,你的作品才能感染人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者,除了像一般的受众那样去解读信息外,还需要创造信息、传达信息。于是,你就具备了多重身份,既是创造者,又是受众观看者。作为创造者,要有自己的所感,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然后去感染受众。而观看者通过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创作者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如我们通过品读《红楼梦》,体会曹雪芹创作的用心。你既是学习者来接受信息,同时又是教育者、传播者,要创造信息、开发资源。我们把媒介素养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把媒介素养划分为其中的几个层次。在底层的,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中层是批判和应用能力。最高层才是创造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是一般受众都需要具备的。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应用能力则是重要的核心的能力,这个能力为后来进一步的媒介信息的创造奠定基础。而媒介信息创造能力则是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作为教育者,像一般受众一样接受信息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造。媒介素养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你的理解深刻了,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深刻地感染受众。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0:42:04 | 只看该作者
张舒予基本信息:
姓  名: 张舒予性别:
出生年月: 1955-0-0工作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110教育技术学
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与视觉文化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张舒予联系电话: 张舒予E-MAIL:
地址: 邮编: 0


张舒予个人介绍:  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
  访问法、德、意、奥、荷等欧洲大陆国家,体验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公益文化资源建设,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精心设计开发新型视觉文化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培养视觉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为目标,并自2001年起面向教育技术、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和摄影等专业研究生开讲。2004年组建视觉文化研究所,开发视觉文化教学与科研主题网站(网址http://www.fromeyes.cn)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5年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2005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视觉文化公选课。

张舒予获得奖项:  获得全国电化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徐悲鸿首届教育基金奖等。1995年至2002年间三次赴英国访学,实地考察英国学校和社区信息文化与教育状况,在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故乡进行“田野工作”。制作的勃朗特专题多媒体软件被英国勃朗特博物馆收藏,数次获国家与省级多媒体奖。


张舒予著作及论文:  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视觉文化概论》(2003)、《现代教育技术学》(2003)、《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2004)和《电视制作——技巧·艺术·训练》(1991)等6部。在《比较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发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信息文化概念辨析与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等论文60余篇。


张舒予承担项目:  长期耕耘于教育技术与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主持国家哲学社科项目《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研究与多媒体》(1998)、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宏观机制的建构与完善》(2002)、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滚动重点《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本土研究》(2003),05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视觉文化与视觉传播》子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质培养研究》和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创新研究》等多项国家级与省级科研课题。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00:43 | 只看该作者
远程开放教育期刊

教育技术期刊
  •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 Education Equipment
  • ·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vision
  • ·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 · TechTrends


  • A V Guide
    《视听指南》由Scrantan Gillette Communications, Inc.出版发行,(原名:Educational Screen & AV Guide)主要介绍视听设备产品及其应用方面的技术和发展。
  •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成人教育季刊》由美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出版,刊载成人教育研究和理论、成人教育史和教育效果比较等方面的文章、评论和简讯。
  • Adult learning
    《成人学习》由美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编辑出版发行,刊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环境和教学形式以及成人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文章。
  • Adult Learning
    《成人学习》由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学会(National Institution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出版,主要刊载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继续教育方面的文章和述评。
  •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美国远距离教育杂志》由美国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出版,刊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学和体系等方面的文章和简讯。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英国教育技术杂志》由教育技术国际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出版发行,主要刊载教育与培训技术问题的研究论文。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教学心理学和职业技术培训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 Distance Education
    《远距离教育》由原成立于1973年的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外来研究协会(Australia and South Pacific External Studies Association)(ASPESA)编辑,后改为1993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开放和远距离学习协会(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ODLAA)编辑,南昆士兰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Publications)出版,论述远距离教育的历史、政策和管理等问题。
  • Education Equipment
    《教育设备》由Benn Publications Ltd.出版发行,主要介绍教学用设备与器材,包括电化教育设备、课堂设备、图书馆设备和体育设施设备。
  •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国际教育媒体》由教育媒体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Media)编辑出版,刊载广播、电视、影片、教具、模型、书刊等教育媒体和教学方法及效果等方面的文章。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由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 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计算机和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文章和简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料检索和电化教育等。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由美国教育通讯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出版发行,主要刊载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论文、简讯、书评和文摘等。
  •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国际教育培训技术》由英国教育和培训技术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chnology)编辑出版,主要刊载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以及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国际终身教育杂志》由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发行,刊载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探讨终身教育的各种形式、社会意义,包括成人教育、儿童教育、启蒙教育、职业培训等各个方面。
  •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远距离教育杂志》由加拿大远距离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编辑出版。
    [阅读网络版]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多媒体和超媒体教学杂志》由美国教学计算进展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出版发行,刊载教学领域多媒体和超媒体,包括图象、声音、文字和数据融为一体的高功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论文、评论、实例分析、报告、辅导资料和书评。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教育技术系统杂志》由美国Baywood Publishing Co., Inc. 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讯。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vision
    《教育电视杂志》由英国教育电视Education Television Association编辑,Carfax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刊载电视教学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文章与书评。
  •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教学计算研究杂志》由本刊编辑部出版发行,主要刊载计算机研究和计算机在各级教育中心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讯。
  • Open Learning
    《开放学习》由英国朗曼公司(Longman Group UK Ltd.)出版,刊载有关各国广播、电视和函授等远距离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文章。
  • Open Praxis
    《开放行为》
  • TechTrends
    《技术趋势》由美国教育通讯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 )出版发行,刊载教育技术与学习环境相结合方面的文章。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训练与发展》由美国培训与发展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出版发行,原名《培训与发展杂志》(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主要论述工商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和考核等问题,介绍计算机、视听器材等培训设备及其应用技术。
  •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职业教育杂志》由美国职业协会(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出版发行,原名《美国职业杂志》(American Vocational Journal ),刊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专业问题的论述和简讯。
转自:中央电大图书馆http://library.crtvu.edu.cn/crtvul_mag_edu/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技术硕士选读书目
(2009-08-14赵国庆草拟,红色为优秀推荐阅读)
1.      阅读基本功[1].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   教育史部分[2].     《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3.      教育哲学部分[1].     《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4].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任钟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
[9].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桑新民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技术原理部分[1].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乌美娜、刘雍潜等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教育技术学基础》,加涅主编,张杰夫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9.00
[4].     《现代教学设计》 盛群力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 25.00
[5].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 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9.00
5.      教学设计部分[1].     《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张祖忻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2].     《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Walter Dick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盛群力,诸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心理学方面[1].    《心理学与生活》,[美]格里格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    《认知心理学》,(英)艾森克 / 基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思维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学习论》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Linda Campbell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    《Learning how to learn》Joseph Donald Novak, D. B. Gowin,1984
[9].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Joseph Donald Novak,1998
[10].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Joel J. Mintzes, James H. Wandersee, Joseph Donald Novak,2005
7.思维训练方面[1].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刘彦生,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
[3].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何帆,译者: 何帆, 肖莹莹, 郝正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    《全新思维》,丹尼尔•平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思维导图》系列丛书,东尼•博赞
[6].    《六顶思考帽》,爱德华•德•博诺
[7].    《六双行动鞋》,爱德华•德•博诺
[8].    《水平思考的力量》,爱德华•德•博诺
8. 教育研究方法方面[1].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信息处理》 傅德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 技术方向[1].     《软件工程》
[2].     《人月神话》
[3].     《设计模式》
[4].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5].     UML系列书籍
注:技术方向Java语言必须过关。
10.杂志[1].     《中国电化教育》
[2].     《电化教育研究》
[3].     《开放教育研究》
[4].     《现代教育技术》
[5].     《现代远程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1:56 , Processed in 0.1621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