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阳书法断想 齐玉新(河北) 社会的繁荣必然使艺术得到振兴,书法就是!
在当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书法这个古老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借助于展厅和官方各种模式征集选拔的活动,涌现出了众多的书法家,这或许是历史上书法家最多的一个时代。无疑,和谐、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因此书法家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因素而影响有才华的人露出峥嵘。有人说,在这个时代搞书法很幸福。但是,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搞书法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李双阳今年才32岁,江苏淮安人,现居苏州。曾于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书法、篆刻和国画,武警转业后从事书法创作,是吴江书画院的专职书法家。
双阳尽管年纪不大,但他却是当代书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年轻书法家。每年官方大大小小的展览总在不断的提供机会让书法家们竞争角逐,然而能脱颖而出并能在一个时间段立于潮头,这没有真才实学和超群的技艺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这个时代能够“各领风骚三五年”非常不易!
双阳被书坛所关注,应该是其第一次在“七十年代书家”阵营的系列展览中。江南自古多才子,江苏窃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地域,江苏的书风似乎在兼容着婉约与豪放。从当代书坛的整体书风来看,江苏书风呈现出来的不仅有着江左风流的细腻雅致,透露着一种倜傥的人文情致,而且又有着一种博大雄强的气势,在风樯阵马中舞动着豪气。双阳最初选择的就是具有典型江苏性情的书风——大字草书。大字草书的鼎盛时期应该在晚明至清末,这期间涌现了徐渭、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大家,他们鼓越激荡的大字草书在视觉和抒情上有着振聋发聩的艺术感觉,没有才情和豪放的性情是不能驾驭这种书体的。双阳骨子里面就有着这种气势,这从和他多年的交往中能够体察到他内心深处这种情怀。他的大字草书取法明清兼容魏晋和宋元诸家草书中的元素,不仅体势开张,而且一点一画细腻到位。尽管他自己称“喜欢那种浑然天成、质朴不雕的东西”,但是从书法的技术把握上,他不仅注重信手挥洒的情绪宣泄,同时也非常重视笔墨技巧的把握,并没有因为抒情而失却技巧的法度,这对于他逐渐走向“技近乎道”确立了良好的起点。
自八届国展获奖以后,双阳的大草逐渐成熟起来,并且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语言,使大字草书更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和审美趋向。这几年他先后获得了诸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和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等一系列权威大奖的奖项,事实证明他的草书不仅完全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认可,同时我觉得这应该是其草书成熟的一个标志——那就是技法、审美表现、个人风格的成熟。截止到目前的最新状态,双阳的大字草书结体开张,内部空间大,使字的外部张力扩约。书法的结字分两种形式:一种内部空间小,即使字的外形写得很大,如果内部空间因为笔画分割的空间小的话,字形给人的感觉也显得气“小”,如张瑞图的行草书;另外一种就是内部空间大,即使字的外形没有过渡的伸展,而内部空间分割的大,字形也显得开张,如颜真卿和徐渭、王铎。显然作为南艺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生,双阳深知哪种技术取向更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他的大字行草在整体章法中,字形的变化虽然时而张扬时而收稳,但是那种内白空间的微妙处理使得作品气息宏大。难能可贵的是,这几年双阳非常重视探索,比如用墨上,他在大字草书中尝试使用宿墨,这相对于以往草书创作墨加水的手法显然具有了很大的丰富性,使得作品墨色具有了多重的层次,这也是近两年当代书法创作的新尝试,无疑双阳在继承古人的同时又把握了当代书法创作手法的前端。尽管这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法,但这透视出作为一个年轻书法家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丰富自己的态度。同时他对纸张的不断尝试、对各种章法格式尝试和开拓,这都是求新的表现。求新的目的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为了不断超越自己旧我。虽然这都是表象的元素,但从表象的求新、探索中能够看出一个书法家对当前状态的永不满足,所以一个书法家永远保持一个动态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的确,双阳这几年变化很大,进步也很大,他在尽可能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如果说几年前双阳示人的大多是他的大字草书的话,他这两年又悄悄的把小字行书磨练成熟了。在2006年的江左风流八人展上,他的小字行书引来观者一片喝彩。善于收放是双阳的特点,如果说他的大字草书做到了收放自如,那么现在看他既能写开张豪放的大字草书,又能写婉约清雅的小字行书。他的小字行书(或者小字行草)和大字草书恰恰相反,而是很纯正的取法魏晋行草书。从小字行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双阳的融合能力是很强的,他把二王尺牍和孙过庭《书谱》的神采、气息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机械的嫁接,字里行间充溢着魏晋那种散淡的气韵和文质彬彬格调,但是从线条的外形到结构的外形却看不到“集字”和“集笔”的痕迹,这说明双阳善于提炼,他把古人优秀的技法和神采提炼出来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技法来演示出来。由此,我想到了翻译。高明的翻译家不是对原著的字面、词义的忠实,而是在保留原著精神宗旨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自己的理解赋予原著更具有特质精神的演绎和生发。在小字行草书上,双阳就是这么做的,他一方面深度提炼了古人的精髓,另一方面它有固守着自己的技术语言特征,在对待古人的经典法帖上他注重的是内在的神采而不是形质,这样就使得他的小字行草书在魏晋之间有着似与不似的意趣,或者我称他为“用我法写古法”。很多人在进入古代经典的殿堂之后很容易迷失自己,而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拜倒古人经典脚下爬不起来,双阳是有个性的,双阳不会!
双阳这几年的确非常刻苦,不仅殚精竭虑的挖掘着自身的才情,也在努力训练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努力的丰富和丰满着自己。这几年他除了保持着他大字草书的绝对优势之外,还不时展露一下自己的有一个秘密武器——小楷。一个以大草为主的书法家,尤其是以雄强豪放风格为主打风格的年轻书法家能安静的坐下来,开垦小楷的领地。小楷这片领地比较狭窄,历史上的小楷书法家以及风格流派相对于行草书资源不多也不够丰富,但是看到双阳的小楷,依然能够感觉到一派疏朗的文人气息,尽管我们很难确定他的小楷出自哪一家那一流派。窃以为,他的小楷可能完全靠他的行草书来滋养的。一个书体,技法有时候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气息和看不到的技法。从这一点上讲,他的小楷疏朗的气息完全就是他对行草书的理解和认识,小字难于疏朗,他却运用了行草书的原理是小字没有局促感。从他的小楷烂漫的结构毫不拘束的笔调中,无不透着扎实的行草书的功底,因而我觉得的他写小楷是对心性的励炼,是行草书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闲,是他骨子里面文人化情绪需要的一种窃窃私语。
记得看过双阳早期的一段文字,他说中学的时候“登泰山观石刻,游孔庙看碑铭。当身临其境感受《礼器》、《曹全》,泰山刻石、经石峪就在你面前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悟,是我对书法有了质的改变。”是的,双阳对书法如此的迷恋,他是用心在感悟书法,书法也成为他这一生不能割舍的情愫。我们可以想见,少年时期对书法最直接的感受会影响着一个书法家一生的理念。他对《曹全》、《礼器》的那种情愫一直到今天都不能排遣,因此隶书也是双阳多年来没有放弃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书体。他的隶书也是那种不拘小节但处处法度严谨的风格,那种朴茂的气息、奔放的章法、开张的结体显示了与众不同,很难说是隶书给予了行草书苍茫,还是行草书给予了隶书不拘形迹。
前年的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双阳又获奖了,这足以让搞书法的人有些郁闷,难道上天如此厚爱他?!如果说上天真的厚爱谁,那也是厚爱那些勤奋的人!双阳这些年来的勤奋是圈内人有目共睹的,但我以为双阳是非常聪明的,他在有效的时间内打通了各种书体乃至相关门类艺术的任督二脉,所以他能把行草书、隶书、小楷乃至篆刻的艺术原理活脱的串通起来,他已经不再拘泥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能够灵活自如的让全身的血脉贯通起来了!
这么多年,双阳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双阳是动态的,他一直在动。在提升自己艺术高度的同时他还在慢慢的向四周拓展。和他多次沟通中我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自信和不满足,但我知道双阳是一个冷静的人,在激情四射的性情中他又有着非常理性的思考,因此他能客观地梳理当代书坛发展的走向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可以说,自信、理性、清醒、激情、才情、底蕴这些因素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双阳具备了!
2007年8月3日凌晨
柴立梅(江苏): 才情、方法、勤奋、善于思考,这些成功的一个个因素都少不了。双阳是这样的。勤奋,惜时,煮一大锅粥,三四天不下楼拼命临帖,他的拿来主义观点,我认可。因为勤奋,让他更加有才情;因为富有才情,那良好的书写感觉便缠绕在他的心间,写下去,一直写下去…… 那日,我破坏了他的心情。他和山东画家高登舟(当时在我班进修)在琢磨什么,他们的面前铺着八尺整张包皮纸,正在酝酿之际,我想尝试挥毫的愿望产生了,双阳像小猪似地噘着嘴点点头。然我没写好。双阳跟我开玩笑说,“我每次有什么举动,总会被你发现。”很简单,因为双阳聪明,爱琢磨,我关注他。课后我就抱着茶杯到他们的教室,看他把印章放在蜡烛上熏烤的瞬间…… 我还喜欢抱着茶杯到他们的教室看他临写二王,临《书谱》,习大草。有一段时间,看他以徐渭的笔意创作的大草作品,我不以为然,当然,他吸收到了明清大草的营养,而如今双阳的草书很好看,蕴藉,变化多端,辩证和谐,其风格的形成,这个转变是怎样的呢? 双阳也牢记着黄老师的一句话:“树上的果子成熟得太早,意味着什么?”其含义是不要过早形成自己的个性。 人文景观氤氲着苏州这块土地,给双阳几分宁静,双阳有了性情定位,他在追求狂放大气后的深沉状态。对魏晋以来二王体系的书风进行梳理,对晋唐书风通过笔意、线质、章法的转换,以此改造明清以降书风。他写王铎草书,便简约处理,将游丝适度减去,使笔下的线条更加简古凝练。他临《万岁通天帖》,追求内蕴,笔法有了转变,多了几许藏锋。习王宠楷书,多了三分内敛。 他集子里的楷书作品,很可人,在佛教黄的纸上心平气和地流淌出疏疏密密的文字,更增了几分静穆,几分圆融。行草书,更是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这幅草书诗轴,有层次感,线面的微妙处理,大面积的浓墨与挺拔的细线条营造出的稀疏空间,有的字要么叫它枯要么叫它涨,真谓浓妆淡抹总相宜。仿佛就是看着他抚平了宣纸后,沉稳地执笔,在做着摩擦运动,笔在砚田里漫步,笔与纸亲昵着,驰骋的思维,书写状态间或平和间或跌宕,弹奏着一曲和谐之声,让观者悦耳。那只短粗恰又灵巧的手完成了那美的一个个瞬间,笔的运行走完了美的历程,这个美的历程,是双阳开辟的,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艺术高峰,他更会去攀登。 昨,读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笔下的描述有雕塑感,一个诗人怎会有此才?实则诗人早年留法学习绘画,对于细节、造型、色彩、形象有着惊人的敏感和捕捉能力。其实,聪慧的人都善于捕捉的,哪个例外呢?
得心应手可追高境
气质变化自会通神 ——李双阳其人其书 赵彦国(江苏) 我一直认为: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想要感受和领略那迷人的颠峰之美,独具与众不同的个性风采,非具备一定的天赋资质是不可企及的。此处所言天赋并非“天才论”者的玄奥之谈,而是实指从事此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物质条件。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属心象的,即其人性格气质及内心所具备的领悟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心象不佳,则难以想见古人之精神,感悟艺术之真谛,更何谈将所见之法帖名迹揣摩之,进而创造表现于缣素之上?因此,心象至为重要,不能得于心象者,不宜从艺。其二,属器质的,即其人手部肌肉的灵敏度,操作能力和模仿能力等。器质好,表现力强,随性挥洒便可尽情呈现心象之美,退而求次,即使心象不佳,也可为一般巧匠,但终不能入其堂奥,成一家风规。对自我天赋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决定了艺术道路的选择和去向。 在我看来,双阳君就是这样一位为数不多的心象与器质俱佳的青年翘楚,与之多年交往和性情契合,使得彼此之间了解日见加深。事实证明,双阳是充满了丰沛才情和深邃睿智的,他才华横溢且用功尤勤,自然成就了他近年来在全国大展中的屡屡战绩,这是长期厚积薄发的结果。 南艺求学的几年时光是双阳艺术之路至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彼此相识,并结为书道挚友。于我印象极深的是,他在当时就颇有主见,卑屑从时人入手、学其皮相的浅薄做法。在认识的深度上,显然与其他学书者拉开了距离,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广采博收的胸怀气度。在那些飘满墨香的日子里,双阳于学书问道,不固守一家一派之说,常转益多师,请教于南京的各大书画名家。马士达、吴振立等诸位先生都曾给予不吝指导。在力求五体与篆刻全能,巨制与小品兼工的创作理念下,其思维理路及审美视域随之大开,并努力从古人的法度中体悟其内在规律与道理,借此增加自身各体书法的变通能力和创作实力。事实上,创作本应是具有强烈主观意味的个体活动,它直接受到主体心象和生命意识的影响,体会一种创作同倾听一首乐曲,感受一道风景一样,刹那的意会和涌动往往更能激起内心最深处的真性情,情性的滋养和品格的历练使得双阳在行草书创作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宣泄。一方面,在整体的篇章布置上,他试图把腾挪跳掷的气势和醇厚酣畅的气局以及缠绵蕴籍的气韵融汇贯通。同时,在诸多视觉元素的细部处理上更是倾注了心力,不仅注重线条力度感、立体感、节奏感的微妙考究,而且对字型取势及其墨色的对比变化亦多有用心,诚可谓苦心经营。为此双阳付出了超常的训练量,且不折不扣的长期躬行于此,极为用力。再则,他不仅仅经营章法,经营结字,经营心境,更在经营感觉和趣味,最为直接的表现使得他作品的视觉深度和思想的纬度逐渐变得宽广起来。 我个人认为,在双阳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大字行草书的创作,其审美的理路是兼具碑帖的。其实,碑与帖决非断然分离的两极,更应该是在当代审美多元语境下的圆融通会和大胆创造,换句话说,引碑入帖抑或融帖滋碑在抒情达意的表述上都是一种必要的结合,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经典是一活物,是个大系统,犹如蜿蜒曲折、奔流向前的河流,其法则和价值对于今人具有当下性,决非僵死的不可触碰的陈规教条,真正的经典必然是经个人认知、理会、消化、并自然融入内心且起作用的那部分。在当代书法追求展厅效应的要求下,视觉冲击是不可小视的,把字型拓而为大并加强线条的骨力质感是颇为有效可行的方式之一。理性的分析和性情的驱使激发双阳从碑派的金石意趣中获益良多,并自然融会笔端,使之整体势态变得甚为雄强。加之长期对经典帖学书法的浸淫和心追手摩,使得双阳在单字的结构处理和笔法的运用上也颇为精准到位,细微处更具耐看性,这些均成为其书法形式美感不可或缺的视觉亮点。 然而,对双阳来说,这番努力和期翼并非其斤斤着力之处,这必竟只是入帖作加法阶段的必备积蓄,仍属于点画形质的范畴。“技进道不进不可,技道两进也”,具体可视的形质之美是书法通向神明之路的基石,情调的营造和韵味的提升当为书道更为高远的人格追求。在双阳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希翼中的努力,一段时期以来,他正致力于用做减法的方式来找寻一种简淡之美,这是足以欣贺的。相信他所认知的减法不仅是对法度技巧不打折扣的提炼与升华,更应当是人格修为和学养积淀的大累积。 简淡是一种书美境界,更是贯穿书家一生追求的生命理念。气质变化,学问深时,相信双阳君朝着心中的那盏灯塔不断努力下去,定会获得更为美好的人生景致,余当以此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