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志平:语文新课标(2011版)11组关键词
文章作者:陆志平
陆志平: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语文学科组成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新课程改革主要负责人之一,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多篇,著有《语文课程新探》、《小说美学》、《品味与感悟》、《语文随谈》等。
1、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与语言文字有什么不同?
语文就是个课程名称,原来叫国语 国文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是理论性,知识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语文素养与养成——核心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经典范例——诵读
知识——传授
能力——训练
素养——养成
1)语文素养的内涵
2)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语文素养应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属于人的一种修养,包含人的几个方面的“智能”。这种“修养”和“智能”靠外在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靠人自身的长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探究,才能逐步地形成与发展。
二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要求立竿见影。这时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和汉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不仅仅是指语文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那些方方面面,即使是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也不能指望向学生传授了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就能很快地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还是要靠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表达中学会表达,不要急功近利。
三是月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必须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
旧课程
新课程
课程功能
知识本位
以人为本
课程性质
工具性
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目标指向
知识与技能
语文素养
课程实施
传授与训练
实践与养成
3、识字量、字表、写字——汉语重要特点
调整字量的意义
两个字表的价值
加强写字教学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汉语教育传统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课外阅读的指导、管理、考核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5、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作想像中的事物。
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6、口头语言、文明交流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得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7、综合性学习——积极提倡
价值: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特点:
要点:
8、随文学习、指导点拨、实际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P25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两段
指导和点拨
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9、评价理念与方法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P26页,评价建议
10、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详见P1前言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非连续文本阅读问题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有意义的技术
技术改变课堂
从辅助教学导e学习
11、教师素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P19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体现新的语文教育思想
做学习型的教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