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研究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9 17:2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研究资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信息论将阅读活动的过程概括为不断地“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76页
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64页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和鉴赏书面语言的过程。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96页)
阅读教学活动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性和集体参与性的教育特征。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73页

阅读能力的结构可以分解为以下四种成分:认读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理解能力,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能力;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风格特点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活用能力,指读者能够把经过认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76-179页
概括地说,就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76页
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
——刘国正《活和实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87页
阅读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的阶段(小学、初中);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的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以评价阅读为主的阶段(初中、高中);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高中)。阅读教学过程的总体程序之所以分成四段,段段相扣接,不仅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且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反复性。总之,它的层次的划分与层次的结构是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张鸿苓 《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97页
“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的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学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想,怎样有条理表达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⑦
——刘国正、毕养赛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版
“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之确立依据:四种能力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8-139页)
把语文课分为阅读、写作、批改三种基本课型,使读、写、改紧密结合,构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阅读、领会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再用课文指导写作,然后通过作文批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的教学方法。
——王敬东:《教学法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76页)
学生本来也可以看些书,但是在方法上也许不完备,因而不能透切地了解。咱们给学生指点以后,他们了解的范围推广了,了解的程度加深了。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140页
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教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到了主导作用”。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280页
教师“讲透”课文,“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8月279页
我认为:读书有三忌,一忌先存警戒心,二忌先存在着敬畏心,三忌先存功利心。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独立思考或独立感受自己周围事物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01年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色彩,从通读课文,到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到对重点语句的体味和推敲,不仅隐含、规定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行为的顺序,而且也突出了阅读主体的体验,同时也表明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和程度。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151页
真正优秀的小说,会成为我们此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阿Q、孔乙已、贾宝玉这样一些人物形象,一生都不会忘记武松打虎、智取生辰这样一些生动的故事,一生都不会忘记《最后的一课》、《明湖居听书》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它们的意义也将随着我们人生体验的丰富化而不断丰富。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17-118页
阅读教学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二版)
语文课文的例子作用,就是通过课堂阅读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方法,明白阅读的目的意义,课下能够举一反三,顺利展开阅读。
要知道,阅读首先是理解而不是联想和想象。课堂的课文阅读就应该立足于文本本身,搞清楚作者表达的思想,流露的情感,这才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阅读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当然这也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从阅读中借鉴吸收,丰富提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仅仅把课本当做活动讨论的引子.看似给学生一种丰富,实则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学习,学生也不可能从这样的课堂阅读学习中学会阅读的。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赵丽霞《引子和例子》
参考文献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阅读教学研究资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信息论将阅读活动的过程概括为不断地“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76页
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64页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和鉴赏书面语言的过程。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96页)
阅读教学活动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性和集体参与性的教育特征。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73页

阅读能力的结构可以分解为以下四种成分:认读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理解能力,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能力;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风格特点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活用能力,指读者能够把经过认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76-179页
概括地说,就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第176页
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
——刘国正《活和实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87页
阅读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的阶段(小学、初中);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的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以评价阅读为主的阶段(初中、高中);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高中)。阅读教学过程的总体程序之所以分成四段,段段相扣接,不仅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而且反映了阅读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反复性。总之,它的层次的划分与层次的结构是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张鸿苓 《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97页
“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的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学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想,怎样有条理表达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⑦
——刘国正、毕养赛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版
“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之确立依据:四种能力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8-139页)
把语文课分为阅读、写作、批改三种基本课型,使读、写、改紧密结合,构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阅读、领会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再用课文指导写作,然后通过作文批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的教学方法。
——王敬东:《教学法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76页)
学生本来也可以看些书,但是在方法上也许不完备,因而不能透切地了解。咱们给学生指点以后,他们了解的范围推广了,了解的程度加深了。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140页
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教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到了主导作用”。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280页
教师“讲透”课文,“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8月279页
我认为:读书有三忌,一忌先存警戒心,二忌先存在着敬畏心,三忌先存功利心。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独立思考或独立感受自己周围事物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01年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色彩,从通读课文,到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到对重点语句的体味和推敲,不仅隐含、规定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行为的顺序,而且也突出了阅读主体的体验,同时也表明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和程度。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151页
真正优秀的小说,会成为我们此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阿Q、孔乙已、贾宝玉这样一些人物形象,一生都不会忘记武松打虎、智取生辰这样一些生动的故事,一生都不会忘记《最后的一课》、《明湖居听书》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它们的意义也将随着我们人生体验的丰富化而不断丰富。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17-118页
阅读教学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二版)
语文课文的例子作用,就是通过课堂阅读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方法,明白阅读的目的意义,课下能够举一反三,顺利展开阅读。
要知道,阅读首先是理解而不是联想和想象。课堂的课文阅读就应该立足于文本本身,搞清楚作者表达的思想,流露的情感,这才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阅读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当然这也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从阅读中借鉴吸收,丰富提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仅仅把课本当做活动讨论的引子.看似给学生一种丰富,实则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学习,学生也不可能从这样的课堂阅读学习中学会阅读的。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赵丽霞《引子和例子》
参考文献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介白:《初中国文教本》,北平贝满女子总学校发行,北京书局,民国25年8月版 ,
《初中一年级国文读本第一册》,由北平文化学社印行,
王伯祥:《开明国文读本参考书》,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民国22年3月版,
王富仁、郑国民《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本章撰写:丘小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25:1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育原理与语文教育科学化]•     
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     
朱贻渊: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     
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6期。
•     
章熊: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余应源: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
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
•     
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
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     
姚夏倩、皮连生:关于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的思考——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育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3期。
•     
姚夏倩、皮连生:语文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教学含义
教育研 2000年第4期。
•     
王尚文:谈语文
语文学习2005年第 3
•      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
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     
张哲英:试论当代语文课程编制的发展趋势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     
魏占峰:重视母语习得过程的研究
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

•     
李海林: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语文学习,2004年第期。
•     
李顺:积淀: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本质新探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期。
•     
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语文教学与研1999年第3期。
•     
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     
李山林:语文教学的课程论视点再探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5期。
•     
郑国民: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后现代课程论视野中的语文课程
语文学习2002年第5期。
•     
刘全利:试论建立科学的语文学
中学语文教学19896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26:35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问题]
•     
张宇田: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     
周良华:也谈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2005年第9期。
•     
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


•     
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4期。
•     
章熊:我对现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具体意见和调整方案
中学 语文教学1991年第11—12期。
•     
雷启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
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     
钟启泉、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语文学习2004年第1期。
•     

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     
李山林:语文课程内容略论
语文学习2005年第2期。
•     
刘大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4期。
•     
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
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     
韩雪屏:言语知识新视点
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     
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
语文建设2003年第3期。
•     
李健海:典型现象·常用概念·基本原理——对中学语言知识教学的再思考
学科教育1995年第10期。
•     
季节: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言语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
•     
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
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
•     
方相成:语文知识体系的除旧纳新
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     
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质
语文学习2003年第7—8期。
•     
陆俭明、李镗: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2期。
•     
夏中华:关于重新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设想
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3期。
•     
王荣生: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
学科教育2002年第10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27:11 | 只看该作者
[语感与语感教学]•          王尚文:语感是言语形式感
云梦学刊2000年第1期。
•          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          王尚文:语感管窥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          王尚文:语境与境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          王尚文:论语感图式与语感素质
云梦学刊1995年第2期。
•          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
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          赖瑞云:体验理念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          刘贞福:论感悟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
•          刘仁增:感悟感悟”  福建教育2004年第4期。
•          徐云知: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感教学透析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          王培光: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因素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3期。
•          熊成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          杨金鑫:论培养语感的理论基础
教育探索2002年第4期。
•          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
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          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          李海林:感悟及其教学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
•          王立:基于公众语感测量的汉语构词研究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
•          张普: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27:5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夏浩:语文能力内涵及其与知识、智力本质联系刍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      章熊:我对中学阅读能力目标的意见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9期。
•      祝新华:语文能力结构研究
教育研究1995年第11期。
•      戴曼纯: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      叶丽新:管窥语文能力培养意识的发展——I2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纲要为分析对象
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期。
•          王培光:多元化智能论中的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
•          吴昌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阐述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年第1期。
•          正小明: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观点
语文建设2004年第3期。
•          李山林:语文素养
语文建设2004年第7—8期。
•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2期。
[文学教育论]
•     
赵志军:论文学的不及物性与文学教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     
倪文尖、朱羽:重塑小说观
建构新图式——《现代小说阅读》编写札记之一
语文学习2005年第3期。
•     
陆兴华:文学教学中的文本选择问题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     
钟和诚:试论文章与文学的教学——兼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     
薛川东: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2期。
•     
甘其勋:文学教育面面观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
•     
刘真福:文学鉴赏中的未定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探索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
•     
庄文中:文学语言及其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期。
•     
胡小敏:文学教学取向的变迁与启示——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     
孙绍振:还原:克服文本分析中的无效阐释与过度阐释——以分析《再别康桥》为例
福建教育2004年第10期。


•      胡俊国:对建国以来文学教育论争的清理
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     
王玉宝:论背景在文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洛阳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     
赵思运:回归诗性的阅读
语文学习2004年第6期。
•     
高伟毅:中学语文学科文学教育的阶段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     
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3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7:28:38 | 只看该作者
[汉字教学论]•      
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11期。
•     
丁道勇: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
•     
朱作仁:汉字现代化研究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1989年第4期。
•     
陈传锋、董小玉、徐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期。
•     
王玮:汉字教学方法新论
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
•     
达世平:汉字结构暂拟体系”——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探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      郑继娥:汉字认知心理研究成果与汉字教学
成都教育学院
•     
学报2001年第2期。
•     
吴佳笠:汉字字体设计与教学
艺圃1996年第3—4期。
•     
洪映熙、赵学清:论汉字学理论建设与汉字教学
延安大学学
•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     
施正宇: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

•     
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     
张大成、伍新春: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汉字识字教学的心理实质及其规律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     
钱文:影响汉字识记的基本因素的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     

郑国民: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科教育2002年第11
2007-08-11 | 语文教育研究重要论文索引(七)

•     
[
阅读教学论]
•     
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语文学习2005年第2期。
•     
黄伟: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当代阅读教学改革二题
皖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     
李海林: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
语文学习1994年第9期。
•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      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写作教学论]
•     
李乾明:直觉主义批判与作文教学的科学精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     
潘新和:‘‘写话…‘习作写作辩正
语文建设2002年第期。
•     
吴立岗: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
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
河北教育1994年第91012期。
•     
张润秀、朱扬正、王长江:混沌·演化·有序一重构文体语体教学分类体系
语文学习1999年第4期。
•     
方武:走出认识的误区——关于议论文体的三要素问题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     
章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
课程·教材·教学2000年第5期。
•     
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     
陈雪虎:所谓文体不限:当代语文教育文体意识的贫困文艺争呜,2005年第1期。
•      
王荣生:文章体式所造成的难题
语文学习2004年第10期。
•     
朱绍禹:国外作文的新分类和我们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
•     
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
语文新圃2002 1期。
•     
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刍论
课程·教材·教法
•     
2004年第6期。
•     
余绍秋:论阐明文的读写教学
语文学习1985年第10期。
•     
郑桂华: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管窥
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     
王源臣: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
•     
陶本一: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第1期。
•     
许锡强:论作文教学的社会循环效应
学科教育1999年第10期。
•     
张港:作文仅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
教师博览2001年第
7期。
•     
李乾明:公式主义批判与作文童心的回归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     
李乾明:作文本质的多元化阐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     
李乾明:作文功能阐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      凌焕新:论写作的文体感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     
陆正乾:中学作文练习序列的构想
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口语交际教学论]
•     
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
语文学习,2004年第11—12期。
•     
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9期。
•     
李明洁:口语交际课要教什么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9期。
•     
施茂枝:口语交际教学离课标有多远
人民教育2003年第23期。
•      韩浩:美国口语交际教学对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建构的启示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9期。
•     
王玮: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6期。
•     
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
关于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6期。
•      左昌伦: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命题初探
小学教学设计2003年第5期。
•     
韩艳梅: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教育评论2002年第2期。
•     
肖玉敏:中小学口语交际的课程编制和教学方法——美国《编制K12年级口语交际课程指南,2000》简介
语文学习2003
•     
11期。
•     
李明洁:口语交际的特质与教学独立性
语文学习2003年第4期。
•     
李明洁:体现全新学习概念的口语交际
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     
左海电:构建口语交际的评价体系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5期。
•     
董蓓菲:以新视角关注口语交际评价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5期。
语文考试与测评]
•     
章熊:语文学科的考试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     
郑友霄:高考试题背后的支撑知识及其引导价值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
•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评
语文学习2005年第7—8期。
•     
郑国民、吕晓珍:对语文中考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语文建设2004年第5期。
•     
章熊: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阎少云: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及交互性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      黄大勇: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     
何伟棠、徐自强:从高考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兼论语言教学的一个备考阶段
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
•     
吕晓珍、郑国民、陈晓波: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材问题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5期。
•     
顾德希: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谈十几年的高考语文测试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7期。
•     
黄永光:高考语文测试题的设计程序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1995年第7891012期。
•     
赵志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测试评价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2—2002年第1期。
•      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语文考试与测评]
•     
章熊:语文学科的考试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     
郑友霄:高考试题背后的支撑知识及其引导价值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
•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评
语文学习2005年第7—8期。
•     
郑国民、吕晓珍:对语文中考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语文建设2004年第5期。
•     
章熊: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
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阎少云: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及交互性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黄大勇: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     
何伟棠、徐自强:从高考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兼论语言教学的一个备考阶段
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
•     
吕晓珍、郑国民、陈晓波: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材问题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5期。
•     
顾德希: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谈十几年的高考语文测试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7期。
•     
黄永光:高考语文测试题的设计程序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1995年第7891012期。
•     
赵志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测试评价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2—2002年第1期。
•      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     
王荣生、张孑L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     
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
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
•     

李乾明: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
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2期。
•     
余应源:论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     
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论的解释
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9期。
•     
杨金鑫:内隐学习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     
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2期。
•     

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民教育2005年第15—16期。
•     
廖哲勋:关于小学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课程·教材· 2004年第2期。
•     
靳健: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方法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
•     
阎苹、刘彩霞:浅论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关于语文教学中讨论法的再思考
学科教育2001年第3期。
•     
韩艳梅、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     
刘萍:主体与发展: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6期。
•     
陈钟梁:提问设计的实践与发展
语文学习1986年第
11期。
•     
陈军:训练简论
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10期。
•     
郑飞艺:诵读的教学原理
语文学习2002年第6期。
•     
于源溟: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浅论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语文教育史与外国语文教育研究]
•      
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      
参考19978—9期。
•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
语文学习2000年第7期。
•      
倪文锦:西方国家语文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
全球教育展望
•      
2001年第4期。
•      
付宜红: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
学科教育2003年第1—2
•      
期。
•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
•      
年第1—2期。
•      
田本娜: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
•      
9—10期。
•      郑国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4期。
•     
张春林、陈钟梁:传统语文教学特点之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9期。
•     
付宜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人民教育2004年第3—4期。
•     
潘涌:外国教育思潮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
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     
刘正伟:比较与审视:国际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     
钟启泉:我们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
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4期。
•     
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比较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     
刘淼、韩晓蕾:世界综合课程视野中的语文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59 , Processed in 0.134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