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共同体的典范---日本佐藤学教授访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00:5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共同体的典范---日本佐藤学教授访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钟启泉
摘 要:佐藤学(Sato Manabu)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佐藤学教授在近20多年的岁月里,每周造访几所中小学,与一线教师展开“行动研究”,创造一系列新鲜的经验,致力于改造课堂、改造学校、改造社会。滨之乡小学的改革实验,就是典型的一例。本文叙述了滨之乡小学改革实验的来龙去脉、基本经验及其价值。
一、实验学校的缘起
钟启泉:作为“学习共同体”重建学校,这是学校改革的巨大挑战。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举了神奈川县茅崎市滨之乡小学的实例。您说,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佐藤学:滨之乡小学是1991年4月创办的,1998年,作为茅崎市学校改革的实验学校开始了重建学校的改革步伐。该校是设在市新兴住宅区的大型学校,拥有学生683名。茅崎市在1997年度的咨询委员会——教育恳谈会上,向市长提出了建议书——讴歌“学习共同体”的“茅草的交响的教育计划”,得到市议会的认可,于是决定把该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来创设。我接受茅崎市教育委员会作为改革的协助者的委托,是在1997年7月。我倡导的学校改革的构想在这个阶段里几乎一一落实了,惶恐之至。不过,作为我本人能够为承担着该市的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的创设提供协助,真是喜出望外。整个实验进展迅速,第二年教育委员会的指导课长——大濑敏昭先生上任滨之乡小学第一任校长。学校的基本构想、课程、研修体制、组织机构等等,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划。21世纪理想学校的形象凸显出来了。
  钟启泉:您去过的很多中小学都一直在向着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发起挑战。对于滨之乡小学的“学校改革”,寄予怎样的期待呢?
  佐藤学:对于这个挑战抱有巨大的期待的,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关于学校改革的建议能够得到完满实现。茅崎市这一大城市郊区的新兴住宅区的大型学校——滨之乡小学,存在着围绕学生和学校的危机现象频频发生的条件。而且,在以往的茅崎市教育委员会和教师工会的对立之中,在教育委员会和市民运动的对立之中,围绕学校改革方向的论争相持不下。倘若能在这种困难地区实现堪称模范的学校改革,那么,对于全国各地的学校改革显然会提供有效的启示性的经验。从新建的学校工程尚未竣工的阶段,市内教师们寄于莫大的期待。希望加盟挑战实验学校的教师络绎不绝。不过,为了尽可能同市内其他学校保持同等条件来组织教师,我们避开了通过调动来组织教师的办法。这样,4月1日,作为“学校共同体”的实验学校——滨之乡小学,开学了。可以说,高举办学理念的公立学校的创设,是明治初年以来的历史性事件。大濑敏昭校长的学校改革信条是:“让我们在每一个人的‘我’的研究的同时,跟大家一起建构‘我们’的研究”。在4月8日入学式的日子里,大濑校长向教师们提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创造”的计划——“滨之乡小学经营的基本构想”。改革之初,校长、教师、学生和我,都交织着焦虑和期待,但我们认定,只要我们重视儿童的内心世界,不骄不躁、扎扎实实地展开工作,就一定能够迈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步伐。
二、实验学校的特色
钟启泉:实验学校的最大弊端往往是形式主义。滨之乡小学的改革设计有哪些独到之处,能够避免指令性、被动性、形式主义的一套?
  佐藤学:大濑校长提出的“滨之乡小学经营的基本构想”是一个充满新的挑战的设计。
  第一,教室的改革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创造。在各个教室里,展开了实现与事物对话、与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的教学创造,从而摆脱以黑板、粉笔和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该校由于是大型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也多,这种改革绝非易事。教师们发挥各自的个性与经验,从开学当日就开始了这种挑战。教室的环境改观了,分学年的教材开发了,课座椅也重新作了布局,以便于小组讨论。每一个人的见解得到充分表达、碰撞和共享的活动也组织起来了。各个班级的色调也在教室里产生了。有的教师在教室里配置了若干绿色的盆景,构筑同儿童的柔软的关系;有的教师以儿童的肢体表达为主题,挑战洋溢着温柔的、富有想象力的体态创造的教学;有的教师重视儿童淡雅的绘画表达,培育纤细的感性,同时,寻求儿童以细腻的感性面对事物与人物的学习。另外,有的教师通过从社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学习的社会科的田野作业,寻求学习的乐趣;有的教师则在每日每时的教学中精炼话语,组织着用语深刻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都有着各自的面貌,在推进着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的创造。
  第二,为了激励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保障儿童优质的学习经验,实施弹性化的课时表。该校的课时安排是,上午组织两节90分钟的课,下午上45分钟的课。90分钟的课是旨在寻求高质量的探究,既可以上成1节课,也可以分割成几节课来上。铃声每天只响3次,任何课可长可短。无论教师和学生,没有朝会,以确保阅读的时间。全校的集会和校长讲话之类的形式主义一概废弃。无论教师和学生每天早上都有15分钟的阅读时间,默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心平气和、神清气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这个15分钟的时间也可以用于数学的计算练习和语文的汉字练习。基础技能的练习尽可能不放在通常瞄准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方式的形成的教学之中。早上的基础技能的练习也是一种形成自己习惯的练习。
  第三,把课堂教学的公开及其案例研究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为使所有的教师公开教学,构筑作为教育专家共同学习成长的同事性,每月1次的校内研修、大体每周进行的学年会的教学研究,和自主地公开课堂教学的研究会,是课后教师工作的中心。在每月1次的校内研修中,每次参观2节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记录,并且持之以恒地举办研究会,分别用2个小时来共同讨论这2节课堂教学。校内研修日,是我造访该校推进合作研究之日,也是市内教师以及全国各地的教师视察该校之日。在开校当初,同其他学校一样,研究教学使人感受到教师们的力量。在教学的准备中,执教者所在年级的教师结成一个整体,讨论到深更半夜。不过,这种方式从第二次开始就得到改善了。为了鼓励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事前的研究会被限制在最低限度,而尊重执教者自身的教案。可以说,形成了集中精力聚焦于课后的合作研究的风格。像日常的教学一样的返璞归真的公开教学受到鼓励。研究会检讨的,不是教学方式的是非与巧拙,而是以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作为焦点,辨析课堂中引发的具体的事实。第一年特别重视教师作出的对于学生的应对,和同学之间相互倾听的关系,寻求安稳的课堂、安稳的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创造,就具体的事例,讨论激发儿童学习、吸引儿童学习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人际关系。最初,我的评论占了研究会的重要位置,但从第3、4次开始,通过教师们直率的发言,便发展成为滔滔不绝、情趣盎然的研究会。在实践的创造和研究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包括小型的教学研究在内,一年间要讨论将近100次的公开教学。教师的自律性与同事性的构筑,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
  第四,彻底精简学校组织,以便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教学的研修与课程的开发。在一般的学校里,有 30名、40名的校务分工和委员会的组织,每一个教师要承担5、6种角色。教师在学校里的时间将近半数耗费在这些会议和杂务之中。复杂地分工的组织与机构,滋生了教师工作的琐细化和作为专家工作的空洞化。根据大濑校长的提案所实施的组织是“一人一职”的制度。每一个人分掌一种职务,所以没有开会的必要。由一人负责编制方案提交教职员会议讨论决定。由于采用这种方式,会议只剩下每月1次的教职员会议和临时召开的学年会。通过组织与机构的精简,教师8成的工作时间可以用于备课、上课、研修和课程编制。
  在这种制度实施当初,对于以往什么都由集体来处理的教师说来,是一连串的不知所措。不过,通过校长、副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具体帮助,在几个月之内,这种制度一旦稳固下来,教师们就能悠然自得地埋头于自身的实践,整个职场显得生机勃勃。每一个教师都潜心于作为专家的工作,都在挑战创造性的实践。而机构与组织的精简促进了教职员会议的民主化和学年会的协作。在教职员会议上,一切的信息都是共享的,一切的工作都是讨论的,这就使得每一个教师都可能民主地参与。在教职员会议的协作中,起作用的运作模式不是寻求所有教师一致的“同意模式”,也不是对立的见解针锋相对的“矛盾模式”,而是相互尊重每一个教师的意见和意愿的差异、相互尊重个性的差异的“共存模式”。以多样性为基础的职场的民主化得到推进。另一方面,在学年会上,实现了打破“班级王国”隔阂的合作。综合学习之类的课程创造是以学年为单位推进的,同时,基于教学的相互观察和研修的合作校学习,以及日常教学中的教师小队、交换教学等等,以学年为单位的教学创造、研修和课程编制,也得到推进。
  第五,在所有的课堂里,实现家长、市民与教师、儿童一起,直接参与教学的“学习参与”的实践。“学习参与”的方式,是该校创设的4年之前,我在新泻县小千谷市的小千谷小学倡导和合作之下开发的方式。以大濑校长为首的茅崎市教育委员会的班子,在滨之乡小学创办的前年就造访、调查过小千谷小学,制定了在茅崎市的中小学里也引进该方式的计划。滨之乡小学的“学习参与”的举措,对于家长和市民说来,学校也成为创造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面向社区,与社区人士一起推进学校的创造的重要举措。每一个教师所从事的“学习参与”的实践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在通常语文的汉字学习和数学的计算学习的场合,家长和市民作为分组的导师常言道课堂;也有在社会科的社区学习的田野作业中,仰仗家长和市民的合作而进行的分组指导,一连数周持续地展开“学习参与”的年级。另外,既有家长与儿童在课堂里一起欣赏诗词、创作诗词,实现游戏活动的教师,也有一起深究家政科的烹调活动的课堂,还有同家长和市民一起展开社区的环境学习的年级。“学习参与”的实践得到学生、家长和市民的好评,这是教师所没有料想到的。在每次都吸引了7成以上的家长参加,母亲带着幼儿坐在一旁的教室里,学生们通过奶奶、爷爷的帮助,获得课堂里所没有的深刻的体验。家长们开始只参加子女所在小组的活动,几次之后,便重视同子女之外的儿童的关系了,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得到了加强。当然,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理解与信赖也加深了。通过这种“学习参与”的举措,滨之乡小学形成了面向社区的、作为教育的公共空间的内涵。
  钟启泉:您在日本中小学坚持了20多年的“行动研究”,得出结论说,“只有改变了课堂,学校才能改变”。滨之乡小学的改革实践在日本教育界所刮起的一股旋风,再一次印证了这个结论。
  佐藤学:是的。在滨之乡小学的一年里,无论课堂、教职员室,还是同社区的关系上,都围绕这样一种核心课题展开:尊重每一个人的差异,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特别受到重视的是,在课堂中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在这里,追求的不是什么“风风火火的学校”,而是每一个人安安稳稳、“安心互学的学校”。其关键在于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在教室里,摆满了绿色的观叶植物,布置了能够体味到布饰的触感和淡雅色彩的环境。即便在40名学生的课堂里,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关注着构筑“我”和“您”的个人关系。在课堂教学的研修中,不是琢磨提问和指示的是非,而是以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为中心,探讨教材的选择与教师的介入,如何去触发儿童的学习和儿童之间的倾听,借助教学录像展开探讨。在一个学期终结之际,各个班级普遍存在的做小动作、发怪声的学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暑假结束之后第二学期开学式的日子里,从前原本辍学的学生统统都来上课了。整个实验进展之快,是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教师们确信,喜悦之声的交响,不骄不躁地护佑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变化不能急于求成。无论学生的变化还是教师的变化,越是缓慢就越是坚实。重要的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另外,我想强调一点,推动滨之乡小学的挑战的是,寻求“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作。而支撑这种推进的力量之一,就是校歌。茅崎市教育委员会在滨之乡小学创办之前,就已经委托作曲家先生和我,创作了校歌。前年度,小千谷小学创立130周年的合唱剧——三善晃先生和我的作品,成为这次委托的一个契机。很快,在7月份,学生们、三善晃先生和我之间就校歌的设想举办了讨论会,征求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们在11月份就完成了创作。
滨之乡小学校歌·风之韵
作词 佐藤学 作曲 三善晃
  清风习习,草儿低语。
  树梢绿意,引吭歌吟。
  柔韧,婀娜,
  生命的气息风云际会,滨之乡。
  水流潺潺,生活轮回。
  求真向善,攻读欢欣。
  轻盈,爽朗,
  生命的花季心心相印,滨之乡。
  天宇湛蓝,海洋无垠。
  希望生辉,浸染身影。
  娴静,艳丽,
  生命的容颜交相辉映,滨之乡。
  三善晃先生的作曲,把学生的学习的流动性和应答性嵌入旋律之中,用层层叠叠的优美的和声表现出这所学校的学习的交响,这是一首动听的合唱曲。在1月份举办的校歌发表会上,680名学生和 30名教师的大合唱一结束,就得到家长和市民的赞赏,全场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这首校歌深得学生的喜爱。他们每每低声吟颂,有时则放声歌唱。以此为契机,音乐教师便组织分年级的合唱,学生们的歌声成为散发着该校气息的一种文化。在这所学校里,不举行校长训话之类的全校集会,偶尔举办合唱会,聆听各年级的合唱,合唱校歌。合唱的歌声表达了该校心心相印的团结。
三、实现改革的要诀
钟启泉:相互开放课堂是学校改革的第一步,而“开放课堂”的条件之一就是充实“校内研修”。请谈谈开展“校内研修”的要件。
  佐藤学:第一个要件是“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初开展“校内研修”的目的不是“上出精彩的课”,而是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确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因此,研修的中心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事实上,在第一年的第3学期的2月,滨之乡小学就举办了第一届公开研究会。当天,不仅市内的教师,而且关注该校的县内外的教育委员会和各地的校长、教师纷纷前来观摩。公开课堂教学,公开“学习参与”,公开合唱,以及公开校内研修的课堂研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公开教学和校内研修。这是因为,家长和教师、学生在课堂里一起学习的情景,和教师们一道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展开坦率批评的相互学习的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该校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挑战。如今,滨之乡小学正在展开第二个年头的挑战。通过一年来的研修,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果。例如,在新任教师的课堂里,相互学习的关系比任何课堂都更加灵活而精彩。前辈教师从他们的课堂里学到了这种精彩性的秘诀。综合学习所设定的课题是在校区准备建造的新站及站前的市镇建设。学生们也作为居民的一员参与了市所推进的城镇建设的计划。校内研修体制也在第2年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每一个教师都制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计划通过一年的实践性探讨,在1年后的研究会上用教学的事实加以公开。以“我”的研修作为出发点,在校内实现“我们”的研修的该校的“基本计划”,到第2年就走上了正轨。
  第二个要件是“创设以倾听为中心的课堂”。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在没有倾听关系的课堂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相互学习的关系自然不可能产生。形成相互倾听关系的课堂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必须虚怀若谷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应对。其次,教师的表述方式,把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玑般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消除粗话和含糊不清的言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当然,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每一个人得到尊重的课堂教学的创造,是一个核心课题。今后,必须创造进一步提升学习经验的质量的实践。产生合作学习关系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碰撞、教科书的内容与多样化的思考方式的交融与交响的教学的创造,是今后的课题。不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就不能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要求与期待。要使得大型学校——滨之乡小学的所有课堂都成为优质的学习场所,就得把研修的方法与课程的编制结合起来。就课程编制而言,尽管在各个年级的综合学习中展开了自觉的实践,但如何把关键的学科学习的内容以主题为中心重新编制单元的实践,仍然有待于作为第2年的核心课题来完成。加强同社区的画中有诗一个课题。“参与学习”的实践尽管在落实之中,但就巩固而言,家长之间的默契不可能一蹴而就。超越形形色色的见解和信条,围绕儿童的学习来建构密切合作的中心,学校所起的作用是极大的。
  第三个要件是,“教师带着自己的课题挑战教学研究的课题”。教师自身明必须确自己挑战的课题,才可能生成创造性的教学。尽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许多学校和教师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钟启泉:滨之乡小学的改革实践确实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出色的案例。
  佐藤学:在茅崎市通盘的学校改革中,从第2个年头开始,作为实验学校的经验是必须推广的。在茅崎市将着手规划的10年“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计划中,滨之乡小学承担着示范学校的作用。对于滨之乡小学作为示范学校的挑战,市内外寄于厚望;同滨之乡小学沟通展开学校改革的挑战,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里展开了。在这些挑战的轨迹中,寄托着教育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0:02 , Processed in 0.0652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